朝野称颂有安汉公
广施恩德天下归心
甄丰得到少傅、广阳侯位以及五千户封赏后,匆匆离开未央宫,来到新都侯府第,向王莽陈述朝廷的动静和群臣的反应,两人正说得热闹,门外传来侍卫的声音:“大司马,朝廷派遣谒者到府,要您立即出来听诏。”甄丰对王莽说道:“君侯,如果不出所料,一定是太皇太后派遣谒者赶到这里,前来宣读封拜君侯的策书。”
王莽问道:“长伯兄,这可怎样才好?仍然推辞吗?”
“事可一,亦可二,但不可再三再四。君侯已经推让四次了,足以向朝野内外表示出谦逊示让的品德,这是忍让之术,也属忍术之一吧。”甄丰得意地抚了抚长须,笑道:“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忍的学问很大呀,为政之道,要懂得宽忍、容忍、忍让,当然也少不了残忍地对待敌人。忍术修炼也不宜太过,否则容易导致相反的效果。君侯已经做得极好了,不可再让太皇太后完全没有面子。太皇太后给予的封赐极为丰厚,君侯的地位已经远在三公之上。在下以为,君侯可以跟随谒者入朝视事,否则太后会真的不高兴了。”王莽不敢怠慢,亲自进入厅堂候旨。
谒者说道:“请大司马宣听太皇太后诏书。”王莽伏地听诏,然后起身对谒者说道:“请谒者稍等片刻,我这就去收拾一下,和你一起入宫。”王莽进入内室,沐浴后换了一身新的装束,精神抖擞地跟着谒者前往未央宫。
“大司马,你终于来了,朕可是盼了好久呀!”王太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掩饰不住心中的高兴,说道。
王莽向王太后叩首行礼,说道:“启禀太皇太后,臣王莽最近身体欠佳,抱恙在家,贻误了政事,万望涵谅。”说罢,又向群臣拱了拱手。
王太后说道:“既然身体已经康复,也是朝廷的幸事,希望君侯接受安汉公的美号、太傅的官职,肩负起更大的责任!”群臣议论纷纷,都希望王莽接受封赐。
王莽也不再推让,说道:“既然功臣都已经得到封赐,我王莽乐意承担更大的责任,努力辅佐少帝,振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太后大喜,命令尚书令姚恂向王莽宣读策书:
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群僚众位,而公宰之;功德茂著,宗庙以安,盖白雉之瑞,周成象焉。故赐嘉号曰安汉公,辅翼于帝,期于致平,毋违朕意。
王莽诚惶诚恐,伏地拜受策书,接受了太傅官职和安汉公的称号。
策书颁示完毕,王莽起身向王太后拱手说道:“太皇太后,臣为了辅佐好少帝,只好接受朝廷的封赐。可是臣在新都国已经有了一千八百户封邑,朝廷给予的俸禄足以养家,因此臣愿将这次封增的二万八千户邑土退还朝廷。”
群臣大感意外,许多大臣都大受感动。陈崇上奏说道:“太皇太后,安汉公德比天高,连朝廷的田土赏赐都不要,可见完全是一心为公呀!”
王莽对王太后诚恳地说道:“臣王莽刚刚接受了策命,但天下百姓还很贫困,臣许多事情还没有做好,心中十分惭愧。臣情愿等到百姓家中自给自足时,再来接受加赏封邑。”群臣对王莽的举动纷纷称赞不已,要求王莽不要拒绝朝廷的封赐。大殿中,一些年轻的官员和经学博士被王莽的胸襟感动,有的竟然流出了眼泪。一位老臣叹道:“啧啧,想不到大司马真的是德比天高!几十年来,朝廷都没有出现这样的贤才了。”
崔发上奏说道:“大司马功勋卓著,如果不愿意接受增封的封户,总应当接受其他所赐吧。”
王太后见群臣都在称赞王莽的德行,只好当众说道:“安汉公愿等待百姓家中自足后再接受封邑,朕就顺从安汉公的心愿。但他的俸禄、府第中的属吏,朝廷都应加倍赏赐。待天下百姓家中自足,大司空、大司徒报闻朝廷时,朕再予以加赏封邑。”
“太皇太后,臣已经接受了太傅和安汉公的称号,不应当再接受爵邑。”王莽再次推让田土的封赐,同时又建议说道:“太皇太后如果实在要赏赐,就赏赐给诸侯、宗室、功臣的后人吧!大汉开国以来,诸侯王很多,这些年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朝廷应当查对案册,列出诸侯王的后人以及高祖以来的功臣子孙,一一登录名单,或者给予封侯,或者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户邑。前朝诸侯和功臣赏赐之后,再按照功劳大小,赏赐本朝有功的大臣。”
王莽话音刚落,引起群臣又一阵骚动,紧接着便是热烈的鼓掌。王莽的建议打动了公卿大臣的心,尤其是宗室、诸侯的后人。大汉开国以来,封侯赐爵是功臣和士人所向往的美好愿望,谁都想得到这样的功名利禄。掌声之后,大殿中几乎鸦雀无声,群臣顿时安静下来,崇敬地仰望着陛前的王莽,又期盼着王太后表态。王太后也没有想到王莽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心中毫无准备,过了好一会儿,才向孔光问道:“太师,你认为安汉公的建议如何?”
孔光顿首说道:“还请太皇太后做主。”
王太后定了定神,轻声说道:“好吧,朕就接受安汉公的建议,先为前朝功臣和宗室皇族的后人封侯赐爵。”大殿里掌声雷动。几十年来,朝廷封赐的大都是天子的外戚,大批的功臣和诸侯很久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赐了,不少朝臣、诸侯子弟都在盘算着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封赐,当然,他们明白这一切都是安汉公王莽为他们争取来的。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朝廷列出了宗室后裔和功臣的名单,朝廷按照名单进行封赏:汉宣帝的后裔刘信等三十六位宗室被封为列侯,其中刘开明被尊立为东平王,他的父亲前东平王刘云曾被傅太后诬诛;已故桃乡顷侯的儿子刘成都被改立为中山王,接奉平帝刘衎原来的王位。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位大臣当年讨论是否给傅太后上尊号时,遵守经书法理,“不阿指从邪”,因此被赐给关内侯爵位,各自得到不同的封邑。其他功臣也受到了封赐,右将军孙建为朝政出力较多,大鸿胪左咸朝议正直并且不阿附权势,后来又奉节出使中山国迎立中山小王,宗正刘不恶,执金吾任岑,孔光的侄儿、中郎将孔永,尚书令姚恂,沛郡太守石诩等大臣,都因为曾经参与献策并迎中山小王入朝有功,“奉事周密勤劳”,都在受封之列。
王太后又听从王莽建议,赏赐平帝入京时所经县邑的地方官吏,凡二千石至佐史官爵之类,都给予赏赐。又诏令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如果无子嗣但养有堂兄弟子孙作为自己后代的,准允其继为子嗣;宗室亲属后人尚在,但因罪而绝后的,予以恢复其亲属的地位;宗室任官吏的,都要向官府推举廉能子弟,依廉吏迁任为佐史的,照例补任四百石官吏;全国二千石以上官吏年老在任的,将原俸禄的三分之一永久赐给本人。
朝廷针对平民百姓又采取了惠民措施:派遣谏大夫巡行三辅地区,检查户籍赋敛,发还横征的赋敛。哀帝所葬的义陵周边地区,百姓的坟冢如不妨碍皇陵的地方,允许百姓的坟冢不另迁他处。一个多月后,王莽建议朝廷仿照周朝官制,设置羲和官,任命博学多才的刘歆兼任羲和官,记载史书,掌管图籍、天文历法、宗庙祭祀,还负责颁布教化法令,禁绝淫祀,禁止郑声淫曲进入皇宫大雅之堂。羲和官府下设外史、阊师,秩禄各为六百石。
王莽接受了安汉公的美号,又被任为“四辅”之首的太傅,短短几个月内提出的许多建议都得到采纳,对上尊崇汉朝皇室的宗庙,在宫中增加了礼乐;对下惠及普通官吏、平民百姓甚至鳏寡老人,大批的宗室、诸侯、功臣的后人都得到了赏赐,恩泽所及,无所不至。无论宗室、贵戚,还是百姓、官吏,都皆大欢喜,欢呼雀跃,感激安汉公王莽的盛德,赞颂之声遍及全国各地。
“我王莽立志振兴朝政,实现天下公平,这就是良好的开端!”王莽眼见群臣敬服,百姓拥护,宗室、诸侯也赞颂不已,自己也感到极大的满足。
甄丰说道:“安汉公,天下归心于朝廷,将来可以放手改革朝政了。”
王莽说道:“现在所有朝政都必须经过太皇太后批示下诏,方得施行。太皇太后已是七十二岁高龄,也不太懂朝政之事,现在朝廷公务频繁,几乎每天都要去长乐宫呈递奏书,她已经不胜其扰了,唉……”
“人事任免大权,最好由安汉公直接掌握。安汉公可以请人上奏太皇太后,以后朝廷小事就不再打扰她了,大事再让她下诏吧。要知道,人事任用和国库财政是朝廷最重要的资源,你只要掌握了这两项,就不愁没人听你的,更不愁实现振兴朝政的抱负。”甄丰捋了捋胡须,意味深长地瞧着王莽,又道:“不过……权力集中到安汉公这里以后,太皇太后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如今太皇太后护养着天子,代表着天子,她的话就是圣旨,一定要让她老人家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莽琢磨着甄丰话中的意思,觉得其中的道理深刻。他先把王舜和甄邯叫来,叹道:“太皇太后已是春秋高寿,曾多次和我提起过,她不想被朝中琐事烦扰。我也时常为太后的贵体担忧呀!”
王舜说道:“太皇太后已经七十二岁高龄,还在时常操劳朝事,让我等也放心不下。”
甄邯善解人意,说道:“安汉公,不如让在下上个奏文,今后不要再让太后操心那些小事了。”王莽没有明确表态,甄邯明白这是同意了他的意见,便去准备奏书。
次日,王太后收到王舜和甄邯等人的奏书,奏书称:“太皇太后春秋已高,应注意保养尊体。例如官吏以功劳次序升迁至二千石,地方州部向朝廷举荐才能特异之官吏,此类朝事十分烦琐,劳神费力。臣建议诸如吏员升迁之类小事,以后就让安汉公过目,太皇太后颐养天年,保养尊体,以便专心养育少帝。”
王太后也正为朝事感到烦心,欣然同意奏书建议,对王莽说道:“朕年岁已高,不耐朝事,还是请安汉公多多费心吧。”
王莽拱手说道:“臣虽然身为四辅之首,但四辅之职过去没有先例,没有明确列入朝廷法规。太皇太后不如下诏,公开明示四辅的职责,臣才好代太皇太后处理琐务。”王太后依从建议,下诏说:
皇帝年幼,朕暂时统领朝政,直到皇帝长大成人再还政于皇帝。如今众事琐碎,朕春秋年高,精气不继,无法安宁身体而育养皇帝,故此选择忠贤,定立四辅,以使群臣尽职,永保康宁。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从今以后,朕只过问封爵之事,其他诸事由安汉公会同四辅公平决断。州牧、二千石官吏以及被举荐到朝新任职者,则引至近署面见安汉公,由安汉公考较对问。
诏书颁下,安汉公的官署门庭若市,朝廷百官纷纷求见王莽,凡是被地方推荐到京的人才,也登门造访,主动请求面试考核。王莽忙得不亦乐乎,对来访的官员致以恩德,赠送官禄十分优厚,考核不合格的则上奏免除官职,几乎没有一天闲暇的时间。
到了五月,长安的天空中出现了日食,这是平帝即位以来第一次出现异象。“上天,我王莽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吗?”王莽有些纳闷,着手安排一系列措施对应异兆:宣布大赦天下;诏令公卿、将军、中二千石等中高级官员向朝廷举荐敦厚、直言的人士各一人。不久,又封赐周公的后人、鲁顷公之八世孙公子宽为褒鲁侯,奉周公祀;孔子的后人孔均为褒成侯,奉孔子祀,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将明光宫、三辅地区皇帝专用的驰道罢去。同时推进朝政改革,设置少府海丞、果丞各一人,负责海税和果税;大司农下设部丞三人,每人管辖一州的农桑之事。
京城长安,敬武公主的府第。
敬武公主已经六十出头,此时正坐在厅堂中。她的第三任夫君薛宣已经去世,其子薛况为她泡上了香茗。敬武公主品着香茗,思念着夫君、高阳侯薛宣,也想念着已故的儿子张放。哀帝即位后,高阳侯薛宣一直和敬武公主住在京城,却因儿子薛况而受到牵连。当时薛况在朝中当右曹侍郎,因父亲被给事中申咸诽谤而大怒,让人毁了申咸面容,因此被流放到敦煌郡,免为平民。薛宣也受到牵连,失去了侯位,被免为平民,被迫回到家乡,不久就在家中去世了。敬武公主和哀帝外家傅氏和丁氏关系较好,上书请求把薛宣的遗骨运回京城,希望葬在成帝的延陵附近,得到了哀帝同意。薛况不久便偷偷从敦煌跑回长安,正好遇到朝廷大赦,他就留在了京城。这薛况性格张扬,目无法纪,回来后就打破了敬武公主宁静的生活。他早就喜欢上了比自己年纪大了二三十岁的敬武公主,苦苦哀求要和公主住在一起。敬武公主说道:“哀家已经是你的后母了,怎么能这样?你不仅让哀家对不起你父亲的在天之灵,你自己也对不起你的亲生父亲呀!”
薛况跪在敬武公主面前,哀求不已,说道:“我第一次见到公主,就喜欢上了。当时碍于父亲,不敢表达出来。现在父亲不在了,就让孩儿来爱惜公主吧。”敬武公主不肯答应,薛况跪在地上不起,又道:“公主呀,孩儿从小丧母,没有得到过母爱,你就可怜可怜孩儿吧……”说罢便扑了上去,把敬武公主紧紧搂在怀里。
敬武公主已经改嫁过多次,此时经不住薛况的软硬兼施,死缠烂磨,叹道:“冤孽呀冤孽……”只得任其施为。一个六十多岁的寡母,一个三十余岁的浪子,也都是干柴烈火,一点就燃,两人便在公主的府第同居起来。
府第门外,仆人传报有客人来访。薛况把客人迎进厅堂,原来是好友吕宽,后面跟着一位年轻人。吕宽平时和薛况交往密切,指着身后的年轻人介绍说:“这位公子正是安汉公的长子王宇,也是我的妹夫,今天仰慕薛兄的大名而来。”原来,王宇娶妻吕焉,吕宽正是吕焉的兄长,两人都拜儒者吴章为师,交情很好。
薛宣定睛一看,这王宇二十七八岁,长得虎颌圆眼,颇有父风,连忙请入厅堂。敬武公主正要转身离开,薛况笑道:“公主请留下来,见识一下安汉公的大公子吧。”
也许是因为张放在成帝朝被王氏诸侯排斥,敬武公主一直不喜欢王氏外家诸侯子弟,冷哼了一声,独自坐在那里喝着香茗,听着几位年轻人闲聊。
王宇拱手说道:“公主,晚辈王宇,向公主请安。”说罢,上前施了一礼。
敬武公主说道:“你也叫我公主……”
“晚辈应当称呼您什么才好?”王宇有些不知所措。
薛况反应较快,说道:“公主是元帝的妹妹,本朝太皇太后的姑子……”
吕宽笑道:“公主高了王公子三辈,都是皇亲国戚呀。一家人,亲上亲,太皇太后是公子的姑祖婆,公主就是公子的姨祖婆了。我吕宽又是公子的大舅子,也应当尊公主为姨祖婆……”
薛况捂着嘴笑道:“这怎么得了,我薛况不是成了你二人的爷爷辈了,哈哈哈哈。还是叫公主吧,反正咱们几个人都和大汉皇室牵上了关系,一家人了还讲什么辈分!”敬武公主只管喝着茶,也不搭理。她出身尊贵,什么世面没有见过?又和薛宣父子先后交好,不在意辈分称呼。
众人话题一转,聊起了朝政大事。吕宽说道:“最近朝廷气象为之一新,宗室、诸侯、功臣、百姓都得到了实惠,人人都知道这是安汉公的功劳。”说罢,瞧着王宇的反应。
“我们全家也跟着他到新都国乡下受了几年的折腾。不过,吾父志向远大,我早就听他说过想振兴朝政,改革弊端。”
吕宽说道:“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朝廷的封赐中,还少了一个家族,这就是少帝的母亲卫氏家族。”吕宽喜欢结交,和少帝的两个舅父卫宝和卫玄的关系很好,他想让王宇在王莽面前为卫氏说话。
薛况说道:“安汉公深受前朝外家的伤害,恐怕对本朝外家也比较防范吧。”
“天子年幼,继承的是成帝的皇统,他的亲生母亲卫姬是中山国王后,按照朝制也不能进京居住呀。”王宇说。
吕宽说道:“眼下肯定不能,可是少帝今年满十岁了,再过几年就会长大成人,太皇太后早晚会还政于天子,卫氏外家的人是不能疏忽的。最近,少帝的两个舅父知道我和王公子的关系,已经找到了我,想和公子结交呢。”
王宇说道:“哦,他们都主动找上门来了,这可不好怠慢。我回去就向父亲提示一下。”
安汉公府第,大汉开国丞相萧何的故宅,高大而气派。王莽全家都搬到了这里,三个儿子、一个千金也跟随入住。王莽最看重长子王宇,觉得他很有自己的风范,而王宇和吕焉成家也很早,此时已经有了六男一女。晚上,王莽从朝廷回到府中,王宇已经在厅堂等候,王莽有时要把朝廷中的大事让王宇知道,也想听听他的意见,最近交流得最多的,还是朝廷封赐宗室、诸侯和功臣所体现出的恩德。
“父亲辛苦了,白天还有不少客人登门求见你呢。”王宇接过王莽的外衣,说道。
“哦,他们都走了吗?”这段时间,王莽回来很晚,朝廷实施的大事实在太多,尤其是对普惠天下的封赐,让他十分兴奋。到府第造访的客人也越来越多,都想从这里找到入仕或提升的机会。
王宇小心地说道:“父亲,孩儿认为朝廷已经广施恩德,无人不受其惠,只是……”
“只是什么?”王莽有些诧异,因为他觉得几乎所有的阶层都受到了恩惠。
“少帝的外家似乎还没有得到封赐。”王宇知道父亲的性格倔强,疑心也较重,一般不会参言。他见王莽愣了一下,似乎若有所思,又道:“父亲,太皇太后早晚会还政于天子……”
这话对王莽很有触动,他沉思了一下,说道:“孩子,这事可不能随便定夺。太后当年一念之仁,让傅氏那刁妇回到了京城,结果酿成弥天大祸,差点诛灭咱们全家呀!”王宇不敢再开口。
长乐宫前殿,王莽为平帝外家的事情求见,对王太后说道:“姑姑,有人反映少帝外家还没有受封,侄儿也觉得颇费思量,特来商议此事。”
“嗯,朝廷这么多宗室、诸侯、功臣都已经得到朝廷的恩德,确实漏掉了少帝的外家。不过,天子继承的是汉室大统,是成帝的后嗣而非哀帝的后嗣,难道要承认亲生母亲卫氏为其亲母吗?”
王莽说道:“中山王后张氏已经被傅氏诛除,可以另立平帝亲母卫姬为中山国王后。唉,回想起前朝哀帝定立为太子时,傅氏刁妇成天跑到姑姑这里来求情,我王氏准予傅氏留在了京城,后来又让她住进了北宫,结果哀帝即了位以后,傅氏就撕下了伪装,背叛恩义,扔掉了成帝的继嗣衣钵,排挤我王氏外家,而以哀帝外家傅氏、丁氏为贵,真是扰乱国家,几乎危及社稷。”
王太后听得心头大震,说道:“这可是血淋淋的教训呀!当年那泼妇在哀家面前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让哀家动了一念之仁,一念之仁……”王太后想起这事,后悔不已。
“姑姑,如今天子九岁即位,重新继承汉皇大宗,接奉为成帝之后,朝廷应当明确元帝、成帝之后的大统之义,以前事为戒,为后代效法。”
“贤侄,这事哀家就着令你去操办吧,总之不能再出现过去的祸患了。”
王莽得旨,派遣少傅甄丰带着玺印、绶带前往中山国,拜任平帝亲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以苦陉县为卫姬的汤沐邑。诏令赐予平帝的大舅卫宝、二舅卫玄二人关内侯爵位,赐予平帝的三个妹妹尊号为“君”:刘谒臣号修义君,刘哉皮为承礼君,刘鬲子为尊德君,各有食邑二千户。朝廷还诏令卫姬、卫宝和卫玄以及平帝的三位妹妹都必须留居中山国,不得来到京师。同时另外选立宗室、桃乡侯的儿子刘成都为中山王,接奉中山孝王的后嗣。
诏令颁下,朝臣中没有人提出异议。恰逢朝廷诏令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一位功曹小吏被推荐入朝,接受直言对策,此人名叫申屠刚,字巨卿,右扶风茂陵县人,其七世祖申屠嘉曾在文帝时当过丞相。此人性格方直,认为平帝的祖母冯氏族人没有得封赐,而且平帝隔绝了外家冯氏、卫氏两族的来往,于是上了个对策,称周公摄政时“听言下贤,均权布宠,动顺天地,举措不失”,如今平帝“始免襁褓,即位以来,至亲分离,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汉家之制,虽任英贤,犹援姻戚,亲疏相错,杜塞间隙,诚所以安宗庙,重社稷也”。他提议朝廷应当马上派遣使者把中山孝王太后征入京城,安置在别宫,让其随时可以看望少帝;召请冯氏、卫氏的族人入宫执戟,“亲奉宿卫,以抑患祸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
王莽看了对策,感觉申屠刚的背后一定有少帝外家的人指使,于是让王太后下诏,称申屠刚的建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将其免去官职,罢归乡里。
六月,长安天气已经进入暑天。长乐宫高大的前殿,王太后穿着丝缯衣袍,拄着红木鸠杖,在太仆王闳和一群女官的簇拥下来到了殿中。没有了朝政的烦扰,王太后容光焕发,心情大好,品尝起新鲜的瓜果。
“安汉公求见太皇太后!”宫外传来侍卫的声音,王太后精神一振,让侍卫把王莽引入殿中。这段日子以来,每到一定的时候,王莽都要向她慰问致意。对于王氏家族这位能干而谦虚的侄儿,王太后极为放心。
“侄儿向姑姑请安来了。”王莽谦恭地叩首施礼。
王太后笑道:“安汉公,你来啦!我王氏宗族得元帝庇佑,才有了今天的结局,真是令人备感欣慰!”
“有蒙姑姑的福分,侄儿才有机会为国出力呀!”
“咱们王氏子弟不少,只有你最有德才。你要好好辅佐年幼的天子,振兴汉室,光大我王氏宗族。”
王莽诚惶诚恐地说:“姑姑平时教导有方,让侄儿学会了忍让,让天下人分享到朝廷的恩德。”王太后亲切地说了许多话,又请王莽品尝水果。
几案上的水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有来自西域的葡萄,有南方的荔枝,都是普通平民看不到的名贵东西。他又瞧见王太后丝衣上绣着九只飞翔云天的凤鸟,头上的金冠上嵌着西方进贡的波斯巨珠,于是拱手说道:“姑姑,侄儿有几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王太后有些诧异,说道:“只要不是什么朝政之事,你就尽管说吧。”她最不想听到的就是那些政事。
“成帝在位时,我王氏诸侯生活上争相奢侈,群臣怨气很大,弄得成帝也很生气。哀帝在位时,外家丁氏、傅氏的生活也是极为奢侈放纵。如今天下百姓十分贫困,有的地方出现了灾民,可是国库空虚,朝廷无钱赈济灾民。侄儿建议姑姑穿没有文饰的缯帛,稍微节减一些膳食,让天下人都知道我王氏外家没有私心。”
“安汉公真是一心为公呀。哀家年岁已高,宫中的衣食供给极为优厚,没有考虑到天下灾情很重,还有饥民流离失所呀!”王太后大感惭愧,又道:“贤侄既然如此出以公心,我这当姑姑的当然要做出表率,愿意从自己汤沐邑中拿出十县民户收入所得,交由大司农计算租赋收入,用来赡赈贫民。”
“姑姑仁心大德,怜悯天下百姓,我这当侄儿的也要有所表示才是。”王莽说到这里,又向王太后出了个主意,说道:“姑姑经历了汉家四朝天子,在宫中忍受了五十多年的寂寞而始终无怨无悔,堪称女贞和妇德的楷模!前朝赵昭仪淫乱世风,残害皇子;董昭仪也和其兄双双服侍哀帝,成何体统!姑姑可否向天下人昭示女德,也教导后宫的嫔妃宫女知道怎样做人。”
王太后有些意外,又觉得王莽说得有道理,说道:“哀家该怎么去做,愿闻其详。”
“侄儿看到监狱中有些女囚犯了罪,家里扔下老人幼子,处境十分可怜,姑姑可用太皇太后名义下诏,让一些女囚回到家中,每月收取她们三百雇钱,由官府另外请人代她们服刑役。另外,为了弘扬先秦圣贤称道的贞妇烈妇,扭转世风,也可下诏让每乡选‘贞妇’一人,由朝廷给予表彰。”
王政君叹息着说:“唉,难得你如此劳思费神,为天下女人着想啊!哀家就照你说的下诏。”
次日,未央宫前殿,朝会举行,群臣聚集。
陛阶上,王太后没有再穿戴华丽的服饰,只穿了一身缯帛素衣出现在众臣面前。王太后当着众臣说道:“朕今天穿戴素衣缯帛,是想在王公贵戚中提倡朴素的生活,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见群臣不知所以,又道:“这是由于得到安汉公提醒,朕才知道天下还有不少的穷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朕于心何忍呀!朕今天就下诏,把汤沐邑中十县所收税赋交由大司农处理,献给天下贫民。”话音刚落,就引起群臣一阵喝彩。王太后又道:“朕又为天下女囚和贞妇下一个诏书,让女囚可以回到家中,各乡推选贞妇一人,以彰妇德。具体内容由安汉公去办理吧。”
王舜、陈崇、崔发等人纷纷上前,称赞王太后的贤德。王莽当即表示说:“太皇太后关爱贫民,施恩于天下女子,令臣等惭愧不已。眼下灾情不断,贫民流离失所,臣也愿意跟随太皇太后,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全部交由大司农,用以赈济天下穷人。”王莽带了头,公卿百官纷纷仿效,有的捐田捐地,有的献钱送谷。一阵捐钱献田的高潮过后,王莽又指着王太后的素服说道:“诸位公卿大臣请看看,太皇太后春秋高寿,却长期穿着平常的缯帛,自愿减少御膳,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身体,一心扑在养育年少的皇帝、安定国家上!”群臣纷纷咋舌,叹服不已,因为几朝皇帝以来,世风不古,王公贵戚争贵斗富,奢侈成风,现在由朝廷至尊倡导节俭,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王莽说道:“臣王莽多次到长乐宫叩头请安,请求太皇太后保重贵体,可是太皇太后仍然坚持着要过节俭的生活。”王太后心中暗叫了几声“惭愧”,正待谦虚几句,只听王莽又道:“如今有幸蒙获太皇太后德泽所及,以致出现了风调雨顺的天象,甘露降临,神芝生长,瑞草和美兆一起现世,扭转了日食的异兆。臣王莽等衷心希望太皇太后爱精惜神,放下心来,仍然遵用太皇太后应当穿戴的服饰,恢复享用宫中规定的膳食,使我们当臣子的各尽欢心,以备供养。”
群臣响应王莽的建议,纷纷请求王太后恢复宫中的尊贵待遇。王太后只得说道:“朕是个女人,女人的思虑不出门阙。可是皇帝年纪尚幼,还不能亲政,因此朕每天都战战兢兢,唯恐宗庙不安,只得被迫暂统朝政。过去周公居摄辅佐年少的周成王,是由于不得已的权宜之法。朕勤身极思,忧劳未绥,只是看到世风奢侈,故此想节衣缩食,示以俭朴,矫枉则过正。这方面朕如不率先示范,这世风日下,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王莽领着四辅大臣,向王政君叩首说道:“太皇太后生活节俭,为天下表率,国家何愁不能保得平安!臣等代表天下苍生,向太皇太后致以万分感激之情!”说完,王莽“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孔光等四辅大臣也跪了下来,群臣见状,齐扑扑都跟着伏地下拜。
王政君已经七十多岁高龄,在宫中也度过了五十多年,如此受人爱戴的场面也还是头一次遇到,心中兀自感慨不已,一种担当和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她兴奋地向群臣挥了挥手,说道:“诸位公卿大臣请起身吧!朕昼夜都在梦想,希望等到五谷丰熟,百姓家给丰足,希望等到皇帝长大成人时,朕就把朝政授还于平帝,而现在实在无暇顾及吃穿享乐。朕也希望诸位公卿大臣都对朝政有所贡献,咱们都共同努力吧!”
群臣伏地叩拜,三呼“太皇太后金安”。群臣的呼喊声在大殿中回响,让王太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
从这以后,王莽在公卿百官中倡导朴素的生活方式。每当出现水灾、旱灾,他就带头吃素,并劝左右官员也食素,有的朝中大臣也跟着仿效。到了秋收时节,全国各地传来夏粮丰收的喜讯,王太后对王莽说道:“听说安汉公多次食素,忧国忧民之心可嘉!今秋粮食丰熟,安汉公勤勉于政事,更需要保持身体健康,请按时食肉,爱身为国。”王莽笑而不答。
九月,诏令大赦天下囚徒,朝廷的恩德惠及社会最底层。
公元2年初春,京城中出现了几个头上缠着头巾的外国人,他们用槛车运来了一头犀牛。犀牛送到未央宫广场,王莽率领群臣前去观看,那犀牛身躯巨大,四肢粗壮,头上长着一根独角。羲和官刘歆对王莽说道:“恭喜安汉公,犀牛为灵瑞之兽,《山海经》《春秋左传》以及《战国策》中都有记载。”
王莽大喜,又让扬雄查证黄支国出处。扬雄从天禄阁皇家档案中查证后说道:“安汉公,黄支国远在海外三万里之遥,从徐闻、合浦等地行船五个月,可达都元国;又行船四个月,可达邑卢没国;又行船二十余日,有湛离国;上岸后步行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再行船两个多月,便是黄支国了,前后总共一年多时间才能到达。而这黄支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出产各种珠宝异物,民风民俗和大汉海南之岛珠厓郡类似,有翻译官和大汉相通,更有商贸往来。”
“除了黄支国犀牛入贡,历史上还有灵兽来朝吗?”
刘歆答道:“安汉公,汉武帝元封三年时,西方的大秦国曾经进贡过一头花蹄牛,其色驳杂,高六尺,尾巴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似与犀牛相类,也属于祥瑞之兽。”
“大秦?我好像听前朝名臣陈汤提起过,说是西域往西很远的地方,又称为犁鞬人,地域有数千里之广,还管辖了几百座城市。元帝朝时,陈汤曾经带回来一批大秦武士,朝廷为他们追寻了骊罢城,把他们安置在番禾县照面山下。”王莽受到陈汤的影响,一直对西方外域诸国比较向往。
扬雄说道:“黄支国走海路可达,而大秦国从陆上的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在下也对外域国家十分留意,目前遇到海内外来客,都要去采集他们的方言呢。”
王莽说道:“天降灵兽,是对我大汉德及众生而给予的鼓励。最近,朝廷又列出了一批宗室和功臣后人的名录,正好可以再次予以封赐。”朝廷继续大增恩德,封赐宗室:代孝王的玄孙刘如意被立为广宗王,江都易王的孙子盱台侯刘宫被立为广川王,广川惠王的曾孙刘伦被立为广德王。已故大司马、博陆侯霍光的侄曾孙霍阳,宣平侯张敖的玄孙张庆忌,绛侯周勃的玄孙周共,舞阳侯樊哙的玄孙之子樊章等功臣后人,都被封为列侯。另外,还有一百一十三位功臣的后裔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
二月,大司空王崇称病被免职。又过了两个月,少傅、左将军甄丰接任大司空。右将军孙建改任左将军光禄勋,甄邯任右将军光禄勋。
黄支国进贡犀牛瑞兽没过几个月,就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各地官府奏报朝廷,说是出现了大旱和蝗灾,其中以山东地区青州一带的灾情尤为严重,灾民四处逃荒要饭,流离失所。灾情惊动了朝廷,王莽心想:天降祥瑞才三个月,怎么就出现了灾异?难道是我王莽还做得不够好吗?
大司空甄丰建议说道:“朝政振兴,需要祥瑞降临,提升人气。现在出现了灾情,安汉公也不必沮丧,可以采取措施,化灾异为吉利。”王莽觉得有理,向王太后上了个奏书,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出钱一百万,献田三十顷,交给朝廷的大司农,用来帮助贫民度过灾荒。太傅、安汉公兼大司马王莽带了头,四辅中的太师孔光、太保王舜、少傅兼大司空甄丰,三公大臣中的大司徒马宫以及卿大夫、官吏等总共二百三十位大臣纷纷响应王莽,各自献出田土和住宅,让大司农按人口多少分给饥民。
由于蝗灾极为严重,王莽带着一群官员来到京郊的地里察看灾情。只见密密麻麻的蝗虫在田地里飞来飞去,地里的庄稼很快被啃得精光,只剩下禾秆残留在田中,让视察的官员们看得心惊胆战。更可怕的是,到处饿殍遍地,尸横遍野,一派凄惨的景象。
郊外的地里,却是人头涌动,十分热闹,成千上万的百姓和官吏都在争着捕捉蝗虫,王莽知道这是在执行他下达的捕蝗有赏的指令。王莽向地里的人群挥了挥手,众人发出一阵阵欢呼声。王莽大声说道:“各位父老,各位官吏,蝗虫有什么可怕的?它飞来多少,咱们就捉它多少。你们把这些可恨的虫子送到官府,官府以石、斗计算,统统赏给酬钱。”
话音刚落,众人又发出一阵欢呼声,更加踊跃地捕捉害虫。在侍卫的簇拥下,王莽边走边看,看到有些人点起一堆堆的火,把捉到的蝗虫扔进火堆,顿时烧成焦黄,扔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王莽有些看不下去,问了问情况,原来今年的春旱十分严重,饿死的饥民越来越多,粮食早就吃光了,有的家中死人很多,连丧葬的费用都没有。
一路上王莽都在和身边的大臣讨论赈灾济贫的办法,绞尽脑汁,终于颁布了一些措施:平民家产不满二万钱的,以及受灾地区的平民家产不满十万钱的,官府都免去今年的租税;百姓得了疾病而家无余财的,官府要为其安排医治;因饥饿而死亡的人家,有六具尸体的赏葬钱五千,四具尸体的赏葬钱三千,二具以下的赏葬钱二千。朝廷又下诏,把位于安定县的皇家林苑呼池苑罢除,改设为安民县,在这里修建官衙、市井,全部用来安置灾民,向灾民免费提供食物。灾民们住进朝廷设置的迁徙地,都由官府赐给田宅和财物,借给犁、耕牛、种子和粮食。官府还在长安城中修起两百区临时住宅,接待贫民居住。
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措施颁布下来,灾情得到了控制,流民得到了安置,百姓的情绪逐渐安定下来。安汉公王莽的声誉没有因为灾异而受到影响,反而如日中天,更得民心。
到了九月,庄稼成熟了,一切又归于平静,此时天空又出现了日食,朝廷再次大赦天下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