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名,朴。虽小②,天下不敢臣③。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⑧江海。
朴:指“道”的真朴状态。②小:此处用以形容“道”隐而不可见。③臣:使……臣服。④宾:服从之意。⑤自均:自发均衡分配。⑥始制有名:万物生发,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⑦不殆:没有危险。⑧之于:流入的意思。
“道”永远是无名的,处于真朴的状态。它虽然微小,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君王若能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万物都将自动归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合而降下雨露,人们不必君王下令就能自发将其均衡分配。万物生发,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称确定下来之后,就应懂得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大道与天下的关系,就好比川谷流入江海。
河上公: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道无名,能制于有名;无形,能制于有形也。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
王弼:川谷之求江与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归者。世行道于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朱元璋:其名因物而有之,乃当止之,何故?盖谓令君子措事既成,勿再加巧,加巧则复敝,不加巧,是谓知止。既能知了足,可以不危,即不殆。
本章表达了老子“无为”的政治思想。老子认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治理天下,顺应自然,百姓们将会自动地服从于他。老子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的状态,这种原始质朴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
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争端的重要根源。因此,他指出,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不可过分,要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纷扰多事。
这一章讲的“无名”、“有名”不是第一章中以“无”名、以“有”名的“无”和“有”的概念。“无名”指完全做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称之为“朴”。
老子的哲学,无论在世界观方面或在辩证法方面,都具有素朴的、直观的特点,而且他也是用直观来说明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的。老子对世界的本原,说“无以名之,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又把道叫做“朴”,有时把道叫做“无名”。
在老子看来,“道”是混然一体的“无名”或“朴”,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因此,认为老子的“道”,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的理念,是与老子的原意不合的。
“道”是具有最大共性的“无名、朴”,并且还适用于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在整个“大、逝、远、反”的进程中,它的存在是具有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以及动静、因果等关系性的辩证范畴。
要有“知止”的智慧
老子说,知止可以不殆。即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保持不发生危险。他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状态,这种原始质朴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不过分,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纷扰多事。
“道”创生宇宙万物时,就给它们规定了等级和名分,太阳是给万物送去温暖的,所以高高在上;大地是承载万物的,所以处于万物之下;牛是用来耕田的,所以必须受人的驱使;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必须承受比万物更多的心理负担……
万物有了自己的名分和等级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就叫“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越轨的行为,就不会为自己招致灾难和烦恼。
所以,人要知道安守本分,谦虚一点、踏实一点不是坏事。你看“道”知道谦虚,万物都尊崇它,大海知道谦虚,百川都流向它。所以一个人要想“知止可以不殆”,必须要有甘居人下的谦卑态度,必须要有大海一样浩渺的胸怀。
而更多的人在社会上,却常有一种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贪婪!殊不知你的贪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还会使他人对你的贪反感。或许他人可以容忍你的行为,不在乎你的贪,但如果你懂得适可而止,他会对你有更好的印象与评价,因此愿意延续和你的关系。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享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是一个很文静又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做傻瓜,常喜欢捉弄他。
他们经常把一枚5分硬币和一枚1角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5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
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角,一个5分,叫威廉任选其中一个,结果威廉真的挑了5分的硬币。那个人觉得非常奇怪,便问威廉:“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币值吗?”
威廉小声对他说:“如果我选择了1角钱,下次就没有人再跟我玩这种游戏了,那样,我就1分钱也得不到了。”
这就是威廉的聪明之处。如果他选择的是1角钱,也就不会有人来跟他玩这种游戏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角钱!他每次选择拿5分钱,把自己装成傻子,别人就会觉得很可笑,就会不断地有人来逗他,于是傻子当得越久,他得到的钱也就越多,最终他得到的,将是1角钱的若干倍!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妨向那“傻小孩”看齐——不要1角钱,而取5分钱!
是啊,人要知足,不能自满,做人要留有余地,欲望要有所克制,懂得进取还要懂得适可而止。这就像一杯水,已经快满了,就不要再加了,再加就要溢出来。一把弓已经拉得很开了,就不要再使劲儿拉,再拉——弓弦就要断。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果你是教书的料就好好教你的书,千万不要想到去商海弄潮,否则不知水深水浅,是要吃亏的;如果你是一位慈善家,就安安心心搞好你的慈善事业,不要想到自己有钱就可以利用钱去干不该自己干的事。
有些人当了科长,还想当处长,当了处长还想当局长,为了向上爬,什么手段都敢使,踩着别人的肩膀,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结果必然会引来一片嘲骂之声。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知止”的智慧,遵循生活的规律,按规律去开拓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境界,不能违反规律,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否则如果不“知止”,一味地莽撞蛮干,既会害了别人,也会害了自己。
企业发展的知止不殆
老子说,知止可以不殆。在企业管理中,也应做到“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者,才能避免危险、避免失败,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在企业管理上,“知止”就要谨防盲目扩张。
“盲目扩张”一词,曾一度是各类报章杂志中最热的企业管理词汇之一,也是中国企业频频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恒基伟业、山西鑫龙实业集团都曾因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付出惨重的代价!
规模不能带来效益,这样管理企业是极为危险的。在不切实际的目标的指引下,盲目追求规模则是导致这一危险的根源。
长虹曾经占据彩电行业35%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赢利丰厚。后来,长虹提出要达到50%市场份额的目标,经过一番惨烈的价格大战,长虹的市场份额不升反降,降到不足30%,盈利水平更是急速下滑。
联想在2000年提出了实现300亿美元销售额的宏大目标。当看到中国PC机行业的市场容量不足以支撑其实现目标时,强行实施多元化发展,进入手机、互联网和IT服务等行业。四处碰壁后,联想果断收缩,才及时止损。
扩张有风险,但有追求的企业家从来不会放弃任何扩张的机会。那么,作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和经理人,如何谨防盲目扩张,如何有效控制扩张中的风险呢?
首先,扩张要量力而行,遇到障碍要及时转向。企业小的时候,发展需要抓机遇,在关键时刻,需要有以小博大的勇气,这样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企业大了,扩张就要量力而行,以免扩张失败,连收缩自保的机会也没有。
有一个生产汽车发动机缸体的企业,原本发展良好。2004年,该企业以所有资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8000万元,再动用自有资金2000万元,共1亿元扩建新厂。2004年底,该企业以4000万元贷款和2000万元自有资金建成厂房,遇上宏观调控,银行承诺的贷款不再发放。这家企业再也没有资金购买设备,新厂房空置,流动资金也耗尽,连原有的生产规模都不能保证了。
现在,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日渐明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也时松时紧。具体行业的波动,可能更加频繁和剧烈。而像上述企业一样,在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的波峰时段扩张,风险极大,应尽量避免。
其次,要刻意培育和加强核心竞争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规模再大也是虚弱的。
娃哈哈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税收等指标上一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中国效益最好的食品饮料企业。娃哈哈之所以能成功扩张,与其稳定和高效的经销体系及精益求精的成本控制是分不开的。
娃哈哈的经销网络覆盖面广、效率高,因此每推新产品,都能迅速占领超市的货架和饮料摊头。领先的成本控制为娃哈哈的产品竞争力和维护经销网络添加了底气。在销售终端,娃哈哈的产品质优价廉;在经销环节,娃哈哈的经销商获利丰厚,都有赖卓越的成本控制。
娃哈哈的扩张一直伴随着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维护,因而能够成功。核心竞争力越强大,扩张越有力;规模越大,核心竞争力越得到加强。
对利润的追逐、对财富的渴望、对成功的期盼毫无节制,以及对发展规模的特殊偏好,是很多企业盲目多元化的罪魁祸首。另外,有些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看到其他行业赚钱,就见异思迁,或者取得一点成绩,就过分夸大自己的能量,哪一行都敢贸然进入。这些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在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者只有充分了解自己、了解竞争对手、了解市场,量力而行地发展企业,才能做到“知止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