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汉高祖刘邦全传
  4. 第五章 兔死狗烹
设置

第五章 兔死狗烹(1 / 1)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历代开国皇帝,大都喜欢诛杀开国功臣,这个可怕的先例,就是刘邦开的。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并没有对自己的皇位掉以轻心,而是采取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

第一个让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异姓王。他们都有兵将,有的还有异心;第二不放心的就是其他将领,他们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刘邦自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的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上。

刘邦第一个着手解决的,就是韩信。

刘邦即使在与项羽激战之时,也十分关注内部的敌对力量,对于韩信尤其如此。他曾多次夺去韩信兵权,调走韩信兵马。刘邦消灭项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削掉韩信的兵权。

韩信是个明白人,所以当刘邦要削去他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的时候,他逆来顺受,安心去了下邳,报答曾经给他饭吃的漂母,甚至封污辱他的恶少为楚尉官。

韩信为了向刘邦表示友好,纠集各位异姓诸侯王向刘邦上表劝他当皇帝。但是无论如何,刘邦是不会放心他的。

消灭项羽之后,刘邦西返到达定陶,人不下马,直接来到韩信大营。

韩信见刘邦驾到,立即迎接。

刘邦坐下,开口对韩信说:“将军统率大军,屡建奇功,剿灭项羽,我终身不会忘记。如今强敌已灭,兵戈渐少,将军也应好好休息。我不忍让你继续受兵戍之苦,将军交出兵符印信,返回封地过几天太平日子吧。”

韩信明白其中深意,但是碍于面子,没说什么,取出兵符印信,送还刘邦,从军营中移出,自去驿馆安息。大元帅韩信此刻完成了历史使命。

韩信正欲返齐,忽听汉王诏令,忙去听旨。

只听刘邦说:“项羽已灭,楚地无王,何以镇之?我考虑再三,只有将军有此能力。将军本是楚人,熟悉楚地风俗,了解楚地民情。现改封你为楚王,将军不要推辞。齐地只有70余城,楚地有89城,这也算奖赏将军大功!”

韩信明知原委,但也不便明说,只得交还齐王大印,换取楚王大印,自回下邳当楚王去了。

尽管如此,刘邦依旧十二个不放心。只因又发生了一件事,使刘邦下决心搬倒韩信。

项羽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钟离昧,一个叫季布。项羽灭亡之后,两人都逃亡民间。钟离昧与韩信是好朋友,所以偷偷地投靠了韩信。刘邦曾经下诏,悬重赏抓捕季布与钟离昧。当刘邦得知钟离昧在韩信处时,立即派使嘱韩信交出。韩信不忍,推说他那里没有此人,将刘邦使者遣送回来。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冬,有人上书说韩信要谋反,刘邦大惊,忙召众将商议。

很多将领本来十分嫉妒韩信这个饿夫抢了他们的职位,一听此言,纷纷表态,要发兵征讨韩信。

刘邦何尝不想如此,但是他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他能够当皇帝,就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刘邦沉默良久,令诸将退下,秘密叫人去请陈平计议。

陈平考虑再三,才问皇上怎么知道韩信要反?

“有人对我说钟离昧藏在楚王韩信那里,我也派人查实了此事,但是韩信还上书说钟离昧不在他那里。这是他抗旨不遵,巧言欺朕。我因他平定天下有功,放他一马。但是近来又有人密告,说韩信准备谋反。”刘邦说。

陈平问:“诸将是什么态度?”

刘邦说:“各位都很气愤,劝我发兵征讨。”

“皇上的兵马,能不能战胜楚兵?”

“难说得很!”

“皇上手下大将,哪一个可与韩信相比?”

刘邦沉默一阵说:“找不出!”

陈平说:“兵卒不敌楚士,将领不如韩信,皇上如果出兵征讨,韩信本来不反,也只有反到底了!兵戈相见,胜负难料,实非良策!”

刘邦说:“不出兵征讨,又怎么办呢?”

陈平问:“韩信知不知道有人告他谋反?”

刘邦说:“想来不知。”

陈平献计:“古时天子经常巡猎四方,召见各地诸侯。南方有一大泽,名叫云梦泽,皇上可仿照古人出巡云梦,诏令天下诸侯相会陈地。陈、楚交界,韩信必然会来拜会。到那时,一夫之力,足以擒拿韩信,何用千军万马?何况千军万马还不一定拿得住。”

刘邦闻言,忙称妙计。立即下诏,遣使四出,告知诸侯,高祖要出游云梦,诏令诸侯到陈地会齐参拜。

韩信得到刘邦诏令,心中怀疑不决,刘邦曾经几次夺去他的兵权,生怕这一次又有什么阴谋。但是陈地与楚国边界相连,不去拜见,怕失臣礼,恐生祸端;如果拜谒,又怕被擒。韩信进退两难,焦急不安,在楚王府里走来走去。

食客说:“大王又没有什么过失,大王之所以受到皇上怀疑,不过是收留钟离昧之事。大王如果斩钟离昧之首送给皇上,皇上必然尽释前嫌,大王自可高枕无忧。”

韩信觉得此言有理,便请来钟离昧议论此事。韩信开口没说几句,钟离昧已知韩信意图。

钟离昧不高兴地说:“大王以为我在这里让你得罪了刘邦?”

韩信看了钟离昧一眼,不自然地点了点头。

钟离昧说:“刘邦不敢发兵攻楚,就是怕我跟大王联合。如果你今天把我献给刘邦,刘邦明天就会擒你。”

钟离昧以为韩信这样精明的人必然知道其中利害。但是韩信却对此无动于衷。

钟离昧长叹一声,说:“我看错了人,不该来投靠你!”

钟离昧说完,拔剑自刎而死。

韩信令人割下钟离昧的头装敛起来,准备献给刘邦以推卸自己的责任。

到了约定之期,刘邦忙从洛阳摆驾到陈地,安排好天罗地网,专候韩信。

韩信只带几个心腹,拿着钟离昧的首级,到陈地去拜见刘邦。

韩信进帐,对刘邦行礼!

只听见刘邦大喝一声:“拿下!”

话音未落,旁边闪出一群如狼似虎的武士,刹那间,韩信这位百战百胜的大军统帅,被数条绳索捆个结结实实。

韩信大呼:“皇上擒我,我有何罪?”

刘邦缓缓地说:“有人告你谋反!”

韩信双目微闭,也缓缓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项王已死,我固该烹。”

刘邦听了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心里不是滋味,又怕别人说自己不仁义,就红着脸说:“我不是无情无义的人,只不过我听说你要谋反,我不得不这样做。”于是,将韩信押进囚车,带到了洛阳。

刘邦听从陈平之计,智擒了韩信,带回了洛阳,颁发诏令,大赦天下。皇帝大赦天下,是因为有天大的事,而今抓了韩信,刘邦也大赦天下,可见他把韩信看得何等重要。刘邦不是不想杀死韩信,但是韩信对于汉朝的建立,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这样做,恐伤天下人之心,特别是那些开国功臣之心。

刘邦抓了韩信,大夫田肯和刘邦谈话,刘邦听出了其中意味。

田肯说:“皇上一下子就治服了韩信,三秦大地如握掌中。秦国故地山高险固,虎踞龙盘,东出威慑诸侯,犹如高屋建瓴,秦地两万之兵可阻诸侯百万之师。还有齐国之地,东有琅琊、即墨的富饶,南有泰山险固,西有黄河天堑,北有渤海之利,方圆两千里,也是英雄所居之地,齐国两万之兵可敌诸侯20万之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东西二秦之地。大王亲自镇守关中,而那东齐之地,如果不是自己的亲子亲弟,千万不能叫他当齐王。”

刘邦听了田肯的话,连连称“善”,“赐黄金五百斤”(《史记》),但是他细思田肯之语,内中似乎含有求赦韩信之意。

韩信的功劳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平定三秦,二是平定魏、代、赵、燕、齐,三是垓下灭项羽。田肯在这一席话中,主要讲述秦地、齐地形势地貌,暗中含有告诉刘邦不要同韩信太过不去的意思。

如此过了十多天,刘邦下诏将韩信降为淮阴侯,把楚地分为两国,淮东号为荆地,封堂兄刘贾为荆王;淮西仍称楚国,封少弟刘交为楚王。齐地自改封韩信为楚王后,一直未封,刘邦封其外庶子刘肥为齐王,任命曹参为相;代地自陈余死后,一直未封,封二兄长刘仲为代王。刘邦于是大封功臣。

受封功臣,大部分都认为自己的爵位应该更高一些,俸禄应该更多一点,尽皆心怀不满。但是心中最不满的,自然数韩信。但是韩信只有“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周勃)、灌(灌婴)等列”(《史记》)。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说: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韩信自从被贬为淮阴侯,心中时时闷闷不乐。刘邦大封功臣之后,虽然被封之人大都认为自己应该封赏更多一些,爵位更高一些,但是心理最不平衡的自然是韩信。许多封侯战将,曾是他的直接下属,而今与这些人平起平坐,心中自然不平。

其实,事到如今,韩信应该想开些,再想开些,不妨学学张良,虽然不至于去辟谷,去修炼气功,也可以对名利淡薄一些。你的本领就是打仗,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你应该有些自知之明。可是韩信他心里时时闷得慌。

一日,韩信在家无聊,外出散心,不期路过樊哙府门。

樊哙知道,慌忙迎接,说:“大王肯亲临臣家,蓬荜生辉,荣幸之极。”

其实樊哙也是爵封舞阳侯,与韩信一般。

韩信只得进门答礼,小坐片刻,辞别而行。樊哙的跪拜迎送,让韩信感到一种羞耻难忍,长叹一声,冷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从此以后,韩信更加深居简出,羞与诸将见面。

韩信是汉初三杰,文武全才,性格孤傲,虽然遭贬,本性难移。

一日与刘邦闲谈,品评诸将才能,韩信心目中的确瞧不起几个人。

刘邦见他对诸将大都不以为然,就问:“将军看看我能够统率多少人马?”

韩信随口说:“皇上最多能够率领十万兵马!”

刘邦说:“将军又能率领多少呢?”

“多多益善!”

刘邦反问:“将军如此善于带兵,为何被我所擒?”

韩信说:“皇上不能统兵,但是善于驭将,因此我才被皇上所擒。况且,皇上的所作所为,都是上天的旨意,不是人的力量可以办得到的!”

韩信奉承刘邦,希望给刘邦一些好感。但刘邦根本不想重用韩信,所以韩信说了也是白说。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代王刘仲弃国逃回,刘邦大怒,贬为篨阳侯,封自己宠爱的儿子如意为代王,由于如意只有8岁不能镇守,刘邦令心腹陈薖为相代往镇守。陈薖是刘邦心腹,并带500人随刘邦入关,并在韩信手下为将,得到韩信信任。其实,他不过是勇夫,缺乏大将之才。陈薖受命,特往韩信处辞行。

韩信此时已经郁闷日久,怨气化为恨意,只是可惜自己是没翅的鸟,没箭的弓,一个猛虎被关在笼子里。陈薖来了,韩信暗中高兴。

陈薖对韩信说:“我奉命前往代州镇守,特来拜会大王,欲求良策,望不吝赐教!”

韩信屏去左右,长叹说:“将军镇守代地,击退匈奴,大功告成,与破楚之功相比,谁大谁小?”

“镇代地退匈奴,一将之小功而已!大王破楚之功,元勋开国之基业!怎么能够以大小而论?”

“我有如此功劳,一旦被诬废置不用,朝为王公,暮为匹夫。将军成功回来,又将是个什么样子呢?”

“望大王明白教我!”

“将军所去代地,历来就是天下精兵良将聚集之所,正好趁此机会图谋大业。将军是皇上亲近大臣,如果有人说你谋反,皇上一定不肯相信,第二次报你谋反,皇上会产生怀疑,得到三报,皇上必然大怒,亲自带兵征讨。那时,我为内应,两下夹攻,天下可图。此机决不可失!”

陈薖知道韩信用兵如神,忙答应道:“大王之教诲小臣牢记心里。”

汉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贬赵王张敖为宣平侯,又把赵地分封给代王如意,改称赵王,而由陈薖单独镇守代地。

陈薖是宛朐(今山东荡泽西南)人,曾带500人跟着刘邦入关,又曾跟着刘邦平定过燕,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他到了代地,按照韩信的教导,招兵买马,网罗死党。他羡慕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养了不少食客,不过大多是豪商巨贾,流氓无赖。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薖终于与韩王信、王黄等相互勾结,起兵造反。刘邦率兵亲征,朝中政事,内委吕后,外托萧何。韩信听说陈薖起兵造反,欣喜异常,托病不跟刘邦北征,而在都中加紧准备策应陈薖。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一月,韩信看到时机已到,一面暗中遣使联络陈薖,一面与家臣商议准备夜间诈称赦免诸官奴仆,发兵围攻吕后和太子。此时,韩信打听到陈薖屯兵曲阳,心中难免吃惊,认为陈薖应该拒邯郸阻漳河才是上策。

史书记载,刘邦带兵到了邯郸,听说陈薖屯兵曲阳,高兴地说:“陈薖不据邯郸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矣。”

韩信急派一位心腹带上密信,叫陈薖派精兵抄小道直取长安,他做内应,让刘邦首尾不能相顾。韩信的这位心腹出城,韩信有一家臣谢公著设酒为他送行,两人饮酒,不觉沉醉。

谢公著至晚方回。

韩信责问道:“一日不见,你干什么去了?”

谢公著乘着酒兴说:“我又不曾里通外国,有什么好干?”

这本来是一句毫无意义的酒话。韩信一听,心中却吃惊不小,急忙叫人扶谢公著进入房内安歇。

谢公著五更酒醒。

其妻说:“你昨晚归来,侯爷十分怪你。你口出狂言,太不成体统。”

“我说什么了?”

“你说:‘我又不曾里通外国,有什么好干?’侯爷吃惊入内,夜间议论说要杀你。你急早逃出,或许可免一死。”

谢公著听说,早是一身冷汗,准备行李,偷偷逃了出去。谢公著边走边想,但也不知逃到哪去。他认为:不如将此等机密报告丞相萧何,只有害了韩信,我才可以活命。

谢公著自去告密。

韩信早上起床正想查问谢公著之事,但是已经逃走,也不知何处去找,只得随他去了。

萧何近日正得刘邦手谕,叫他小心韩信。谢公著把他的所见所闻详细告诉萧何。萧何觉得事关重大,即带着谢公著去见吕后,备言前事。

吕后是个有胆识有心计的女人,自从当上皇后,总想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听了此事,心中难免吃惊,忙与萧何商议对策。

萧何想了好久,献计说:“此事不要再提,先将谢公著藏在我家,明天差人到大狱之中,择一个与陈薖模样相似的死囚斩首,令人出城望北行走一程,然后再入长安,说皇上已杀陈薖,先将首级号令关中。群臣听说,定来贺喜。韩信必来庆贺,因而擒拿,任凭娘娘处置。”两人密计已定,自去施行。文武群臣听说刘邦西征大捷,都来萧何相府,商议入朝庆贺之事。

萧何说:“诸位一起会齐,约韩信一同入贺。韩信官位与大家相同,只不过是暂时废置,皇上回来仍要加封。他是开国元勋,理当受到特别敬重。”

诸人听了萧何之言,就去邀约韩信,将萧何之言告诉韩信。

韩信听到众人之言,暗中思忖,想来萧何知道底细,皇上回朝定有加封之意。与众人相约,明日一起入朝庆贺。

次日韩信同众大臣入朝称贺,礼毕。

吕后说:“众臣先退,留下萧丞相和淮阴侯入后殿,有密事相商。”

萧何急忙下殿,邀韩信入内。萧何在前面走,韩信在后面跟。突然一转弯,涌出一群武士一下子将韩信擒住,立即捆绑起来,押到长安殿中。韩信回头四顾,只见吕后高坐在上,哪里还有萧何的踪影。

韩信大叫:“我有何罪?娘娘缚臣!”

吕后说:“你为何勾结陈薖谋反?如今差人送去密信,叫陈薖偷袭长安,你为内应!此等阴谋,天地鬼神难容!”

韩信说:“有何证据?”

“你家臣谢公著首告在此!”

“谢公著诬告下臣,娘娘不可听信!”

“你与陈薖书信尚在这里,你还有何话说!”

韩信本想申辩,吕后岂容他多说,喝令武士将他推入钟室杀死。瞬息之间,百万大军的将领,马上就要身首异地。

韩信自知绝无再生之理,仰天长叹:“我悔不听蒯彻之计,而今反被女人所诈,实在是天意!”

韩信被擒,在长安宫钟室被立即处斩,夷其三族。

后人议论萧何说:“当初萧何三荐韩信,月下追将,方得登坛拜将,何等敬重!当谢公著密报谋反时,也应该在吕后之前陈述:韩信开国元勋之功,留其子孙,方显得是个忠厚长者。反而设谋擒信,夷族之时,一言不发,缺仁义如此!”

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萧何胸中智略多,萧何三荐定山河。

岂知勋业反成怨,成萧何败也萧何。

至今尚有一句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话,其源就出于此。

韩信就这样身死家灭,令后世之人有许多议论,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韩信的生死全在于萧何一人,萧何是他的“知己”,又是他的索命神;韩信的存亡又全在他曾乞食的漂母和吕后这两个“妇人”的一念之间。

韩信死了,刘邦消灭陈薖归来,喜忧参半,忙问吕后韩信临死前说了些什么。

他以为韩信会骂他忘恩负义之类。

吕后说:“韩信说他只恨没有采纳蒯彻之计!”

刘邦说:“蒯彻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之士。”于是令曹参逮捕蒯彻。

不久,曹参亲解蒯彻来到长安,刘邦亲自审问:“是不是你唆使淮阴侯韩信谋反?”

蒯彻说:“是,我全力劝他乘势独立,可是这小子不听我的话,忠心耿耿,乃至今天被杀头灭族。如果这小子不是如此愚忠迂腐,听从我的计策,皇上杀得了他吗?”

刘邦大怒,喝令:“烹死他!”

蒯彻大呼:“烹我实在太冤枉!”

刘邦说:“你策动韩信谋反,罪恶超过了韩信,烹杀你,有什么冤可喊?”

蒯彻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德贤才高,拥有天下,诸侯并起,英雄辈出,谁知天下归谁?盗跖的狗照样咬尧舜,难道是尧舜不贤不德吗?犬为其主,非主即吠,有何奇怪?那个时候,我只知道韩信,不知道皇上。如今天下虽然已经暂时平定,但是天下企图当皇帝,做王侯的人还会少吗?只是力量不足而已,大王能烹完这些人吗?其他人不烹,只烹我一人,这怎么不冤呢?”

刘邦一听,哈哈大笑:“你果真能言善辩,我赦你无罪!”

韩信出身贫寒,寄食于人,受辱不怒,素怀大志。跟随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由于自己的出身和经历,虽有奇谋妙计,但是一直不得重用。项氏集团智囊范增十分器重韩信之才,屡次向项羽推荐,可是刚愎自用的项羽始终不肯重用韩信。后来经过张良、萧何、夏侯婴等人的鼎力推荐,直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才被迫使用,韩信的军事才能因此得到了充分发挥。

公元前206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闪电似的平定三秦大地,为刘邦打下了争夺天下的根据地。

公元前205年,刘邦被项羽在荥阳杀得大败,韩信带兵阻击项羽,形成楚汉相峙局势。韩信采用声东击西之策,采用木桶渡河之法,大败魏王豹,占领魏地。

公元前204年,韩信平定代地之后,以少数兵力,在井陉背水列阵,巧出奇兵,一朝之间破赵国20万大军,平定了赵国。

公元前203年,韩信利用闪电战术,奔袭齐都临淄,赶走齐王田广。接着又采用诱敌深入,水淹敌军之计,斩杀楚国名将龙且,大败齐、楚联军,占领齐国大片土地。

公元前202年,韩信率领50多万大军,设下十面埋伏之计,在垓下彻底战败项羽,为刘邦打下了天下。

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善打硬仗,打奇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

但是韩信性格桀骜不驯,自以为是,贪功恋爵,不惜用郦食其的生命作为代价,奔袭齐都,以求全功;占领齐地之后,挟重要赏,胁迫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撕毁鸿沟盟约与项羽大战败于固陵,韩信迟迟不出兵救援,直到刘邦被迫封他为齐王后,才出兵破楚。这一系列行为举止,难免引起刘邦的害怕,所以破楚之后,刘邦的第一要事就是削去他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韩信对于刘邦夺兵改封,心里自然明白,但是他尚能委曲求全。可是刘邦对他最不放心,寻机贬他为淮阴侯,带在自己身边,以免他生出其他野心。此刻的韩信不思退身自保,而是由怨到恨,企图孤注一掷,东山再起。但是他所依靠的陈薖不过是一个无能之辈,所以他的灭亡也只是迟早的事情。更兼一个偶然机会,韩信家臣首告韩信谋反,他大意失荆州,被萧何和吕后密计擒杀。

韩信的根本失误在于,从性格上看,过于自信:自信为刘邦立下不世之功,刘邦无论如何不会夺去他的齐王之位,所以他坚决不反刘邦,不听蒯彻、武涉的劝告;自信萧何会时时照料他,贸然进宫,结果被吕后所算。从谋略上看,他缺乏长远性和一贯性:如果他要久保刘邦宠爱,那么,他不应该利用郦食其作为代价,贪功去奔袭齐国;如果他要永远跟着刘邦干下去,更不应该胁迫求赏,封为齐王……由于前后不一致,没有长期打算,所以经常变来变去。谋略非常强调时机,时机往往是转瞬即逝。他被贬为淮阴侯,感到没有重用的可能之后才想到造反,并且依靠的却是陈薖那样的人,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既然机会已经失去,如果他知足常乐,自然不会引来杀身之祸。说实在的,韩信本来不会造反,完全是刘邦逼出来的;刘邦本来不会杀韩信,完全是韩信自作自受。

不过,韩信的谋反,历来受到人们的怀疑。

韩信拥有三齐大地之时不反,兵权在手之日不反,当楚王的时候不反,而今竟去因为一个匹夫陈薖而反,大大令人怀疑!韩信的能力和眼光,难道看不出陈薖是何等人?所以韩信被诛,主谋是刘邦,刽子手是吕后,帮凶是萧何,完全是一桩冤案。

刘邦诛韩信,不是韩信有罪,而是韩信对他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不过刘邦也不会没有证据就杀了韩信,于是吕后充当刽子手,萧何在旁边帮凶,韩信身首异处。事情办了,却不是自己办的,后人只会骂吕后残忍,萧何忘义,却不会把账算到刘邦头上。

韩信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他的绝世军功和才华。吕后担心刘邦死后韩信篡位,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捕韩信,以谋反罪名杀之。其实萧何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的,据说萧何还留下了韩信的后代。

现在当地人还传说,因为韩信功大,刘邦曾许下韩信“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刀不死”,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免死。因此,吕后等在杀死韩信时,就把他吊在钟室中,钟室四周用布遮上,再用竹片将他戳死。

据史书记载,韩信死后,葬于今陕西灞桥区龙王村。199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墓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石,记为“汉淮阴侯韩公信墓”。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的一位股肱大臣,忠心耿耿,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萧何,却经常受到刘邦的怀疑。对君主而言,似乎所有的人都要防范。

沛、丰起义,萧何跟着刘邦出谋划策;进入关中,萧何不失时机地做了许多刘邦没有做到、甚至是没有想到的事情;退守汉中,萧何月下追韩信;平定三秦,萧何当上了刘邦的后勤部长,他稳定了后方,输送军粮、兵源……刘邦夺得天下后,萧何管理国家,计杀韩信……

可是刘邦连对他最忠心的人都不放心。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七月,刘邦听说陈薖造反,御驾亲征。战事正在紧张进行,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诛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被诛,立即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加封5000户,下令增加500人作为相国卫队,并令一个都尉率领。朝中文武皆来祝贺,庆祝萧何高升。

萧何的一个食客叫做召平的人看出了刘邦的用心所在,忙去给萧何出主意。

这位召平,是原秦国的东陵侯。秦国灭亡之后,沦落为一个平民百姓,生活无着,只得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召平很会种瓜,人们把他种的瓜誉之为“东陵瓜”。萧何听说他有贤才,授以掾属之职,大概是搞人事工作,实际上是一位幕僚。

召平在一片赞歌声中,忙私见萧何。

萧何问:“足下何事?”

召平说:“丞相可知大祸将要临头?”

“你怎么突然说起此事?”

“丞相怎么不细细思量一下,皇上御驾亲征,顶风雨,冒严寒,时刻都有生命之危,而丞相镇守关中,可以说是过着清闲日子,无刀箭之险,无严寒之苦,而皇上还加封您为相国,增加您的卫队,加封您的食邑,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为什么呢?”萧何来不及多想。

召平说:“淮阴侯韩信新近在都中谋反,因此对您也产生了疑心。皇上赏赐卫队,名义上是对您的宠爱,而实际上是为了防范您。希望丞相推辞不受,赶快拿出自己的家产去充军费,这样或许可以转祸为福,取悦皇上。”

萧何觉得召平的话很有道理,急忙上表辞封,拿出家产充当军费。刘邦果然大喜。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英布造反,刘邦不得不带病亲征。刘邦数次派使询问萧何,镇守关中准备做些什么。萧何上表回奏,声称就像刘邦平定陈薖时一样,安抚百姓,稳定关中,搞好后勤供给。

刘邦自从杀了韩信之后,接着又杀了彭越,而今又去征讨英布,心中是十分恐慌的。韩信、彭越、英布,号称汉初三大将,刘邦最怕他们造反,所以设计诬杀了韩信和彭越,这两人都是束手就擒,刘邦有惊无险。但是如今英布拥兵造反,他怎么不忧心忡忡?

史书明文记载:连生病在家的张良也亲自赶到灞上送行,并且告诫刘邦千万小心,刘邦本来有病,想叫太子刘盈带兵征讨,但是吕后又哭又闹,声称刘盈绝对不是英布对手云云,吕氏此说虽然另有目的,但是客观上却是绝对正确的,这是为事实证明了的。

刘邦紧握张良之手,恳请张良为太子少傅,协助叔孙通辅佐太子。刘邦又采纳张良建议,给太子刘盈配备了一支强大的卫队。刘邦的这些举动,又被萧何手下食客看出了其中奥妙。

食客对萧何说:“相国知道吗?您已经离灭族不远了!”

萧何本来忠心耿耿,忙说:“这又是为什么呢?”

食客说:“您身为相国,名列功臣首位,皇上还能够加封您吗?”

“不可能了,我已经贵极人臣了!”

“相国自从入关以来,十几年来深得民心。这种情况随着皇上杀功臣而有增无减。关中之民尽皆归附相国。皇上这次带病亲征,对手是英布这样的劲敌,连留侯张良这样的人物都感到形势十分严峻,带病出来辅佐太子。皇上屡次派使询问相国,就是怕您深得民心,功高震主,一旦有甚异举,关中必然震动。臣下为相国计议良久,相国最好侵民自污,压价多购强购百姓土地,用这种方法失去民心,皇上心中才会感到后方安稳,才会消去疑心!”

萧何越想越怕,万不得已,依计而行。刘邦听到萧何侵民,果然十分高兴。

刘邦平定英布之后,还放心地回到故里,上演了一幕“高祖还乡”的喜剧,才悠然自得地驾返长安。刘邦在路上时,关中百姓挡路拦道告御状,纷纷控诉萧何强行压价和强占他们的土地。刘邦乐滋滋地回到宫中,萧何立即去拜谒。

刘邦喜上眉梢,说:“如今相国这样替我镇抚关中百姓?”说着把百姓的状纸递给萧何说:“你给我自己去向百姓交代!”

萧何叩头请罪,回到相府,立即召来百姓,愿卖的立即补足余钱,不愿卖的,如数退还土地。关中百姓三呼万岁,盛赞皇帝英明。刘邦听说此事,欣喜若狂。萧何本来不愿意如此行事,但是为了消除刘邦疑心,不得不吞下这杯苦酒,不得不自毁名声。

刘邦当时是不是真的怀疑萧何,似乎难以定论。但是从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情上看,刘邦忌恨萧何笼络民心,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为了收买民心,曾经下令关中百姓进入皇家猎场耕种。可能因为令虽下,百姓尚未开垦;也可能是后来又下令收回;因为史书没有明文记载,所以只好存疑。但是萧何受罚与此有关。

萧何看到皇家猎场中有许多空地,为了安抚百姓,保证国家安宁,给刘邦上了一道表章说:“长安地区人多地少,皇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白白撂荒,实在可惜。叩请皇上开恩,准许百姓入苑耕种,一可多收粮食,养活百姓,二可收获禾秆,供给军队和禽畜草料。”

刘邦看表,无名火起,不禁勃然大怒:“相国受人收买,要来耕种我的猎苑,罪不可赦!”

刘邦“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史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下令将萧何依法逮捕,送交法庭审判。

萧何被捕,关在牢中尚且“械系”,朝野震动,喊冤之声不绝。

一个卫尉,姓王,趁在刘邦身边值勤的时候,走上前去问刘邦:“相国到底犯了什么大罪?如此年老之人,关在狱中还枷锁不离身?”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为秦始皇丞相,有善事归于皇上,有错处归在自己头上。如今萧何身为相国,私受百姓贿赂,上书要耕种我的猎苑,企图因此取媚我的百姓,所以我依法将他治罪!”

王卫尉说:“相国为民请命,请求开放猎苑让百姓耕种,这正是相国分内之事。皇上怎么还怀疑相国受人贿赂呢?皇上与项羽苦战多年,近年征伐陈薖、英布,相国长期镇守关中,只要他一动手脚,关中之地就不是皇上的了。相国不贪图天下,还会贪图百姓的针尖余铁吗?天下怎么会有如此之事?秦始皇文过饰非,因此很快亡国,这里难道没有李斯的过错?这有什么值得效仿?皇上怎么会这样小看相国?相国忠心,天下尽知!”

刘邦听了,自觉心中有愧,思考一会儿,派使下诏将萧何释放。

萧何年老,又被械系多日,身心备受伤害,但是身为臣下,既然开释出来,少不得还要入朝谢恩,萧何向来遵规守矩。

刘邦见到萧何,怏怏地说:“相国去休息吧!相国为民请求耕种猎苑,我不答应,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暴君,而相国你才是贤相。我之所以械系相国,就是让天下百姓知道我的过错。相国先去休息吧!”

经过这一番折腾,萧何只有更加死心塌地。而其他心怀叵测的大臣,见连萧何都免不了受到严惩,哪里还敢有非分之想!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最怕的事情就是功臣谋反。他下面的功臣,有的是真谋反,如英布,有的是假谋反,如彭越。汉初三将,韩信、英布、彭越都死在刘邦的屠刀之下,这些行为,虽然有失磊落,但是对于巩固政权是有好处的。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听说臧荼造反,不问青红皂白,立即兴兵,御驾亲征。臧荼慌了手脚,只得兴师抵抗。燕军厌战,数量上也远不及汉军,只几次交锋,臧荼被擒,被刘邦下令枭首示众,其子臧衍化妆逃往匈奴。

刘邦平定燕地,又私爱他的儿时伙伴,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决定封卢绾一个燕王。但是卢绾战功平平,要封他又没有理由,刘邦只得暗示左右,让众官推荐,乘机封了卢绾。

消灭燕王臧荼是刘邦消灭异姓王的演习,但是他还不能太早表现出翦除异姓王的姿态,所以封了卢绾为燕王。

臧荼早不反,迟不反,刘邦当了皇帝就反,未免有“听人说”的嫌疑。但“听人说”却是个极妙的高招,刘邦就用“听人说”的方法翦除了不少异姓王,连自己的女婿也不放过!

公元前200年,刘邦北征韩王信,白登山被围,虽然解围而回,但却无功而返。途经曲逆,刘邦把这座他认为可以与洛阳媲美的城封给陈平,作为对他的奇谋的报答。接着向赵国进发。

赵王张敖是张耳之子,与刘邦既为君臣,又是翁婿。张耳与刘邦是老熟人,张耳在世之时,刘邦亲口将与吕后生的长女鲁元公主许配给张敖。当时,张敖尚未跟鲁元公主成婚,但是也以对待老丈人的礼节来对待刘邦。可刘邦却十分傲慢,对张敖十分无礼,激怒了赵王手下的人。

赵相贯高、赵武,都70多岁,是张耳旧臣,生平最讲礼节,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愤怒,刘邦大驾刚一启程,他们就一起去见了张敖。

贯高说:“天下豪杰并起,能者为王。如今大王侍奉皇上礼节如此恭敬,而皇上如此粗俗无礼,我们决心为大王报仇雪恨!”

张敖一听,大惊失色,咬指出血,向天起誓,告诫众臣:“你们怎能说出这种话?先王已经亡国,全仗当今皇上才得以复国,子孙后代坐享清福,一丝一毫全是皇上之力。我希望你们不要再说这样的话!”

张敖的话,实在是肺腑之言,张敖之所以有今天,的确也是靠的刘邦。但贯高等人并不为此而认同张敖的想法,他们见张敖态度坚决,就私下商议:“我们的赵王忠厚,不是忘恩负义之辈。但是我等义不受辱,今皇上辱我们赵王,我们要杀死他。如果大事成功,大功归王;如果事情败露,我们自己承担责任。”

于是贯高等人私下收买了杀手,准备伺机刺杀刘邦。

汉八年(公元前199年)冬,刘邦听说韩王信余党勾结匈奴入掠边境,带兵亲征,刚到东垣(今河北正定县南),匈奴撤退,刘邦只好引兵回京,路过赵地。

赵相贯高等人认为机会到了,将刺客藏在厕所壁中,伺机袭击刘邦。

张敖率赵臣殷情接待,刘邦准备就绪。刘邦刚刚进入行宫,心中忽然觉得不安,似乎有不好的预感,忙问:“这个县叫什么名字?”

随行人员忙答:“柏人!”

刘邦心想柏人,迫人;迫人,迫于人也。这个地方不吉利,不适合长久居住。于是立即下令车驾启程,离开这个地方。

刘邦此举,可谓灵机一动。“柏”跟“迫”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刘邦凭一种感觉,或者说第六感官的作用,免去了一场灾难。

不久,张敖与鲁元公主成婚,赵相贯高的仇家不知从什么地方知道了贯高、赵武等人谋刺刘邦一事,告到了刘邦那里。

刘邦见风即雨,立即下令捕张敖、贯高等一干人等。皇使奉令到赵,宣读皇上圣旨,赵武等人一听,急忙拔剑在手,准备自杀而死。

只听贯高一声大吼:“谁叫你们这样干?赵王从未参与,而今并捕赵王,大家都死了,谁去辩明这不白之冤?”

贯高一说,各位如梦方醒,束手就擒。

赵王张敖并贯高一行人等被装进囚车里,途中不得打开。刘邦旨令,不准张敖群臣宾客跟着张敖进京,违者灭族。刘邦要置张敖于死地,唯恐这些人替张敖出谋划策。贯高家客孟舒等十余人,自己剪去头发,戴上铁钳,装成赵王张敖家奴,随囚车一起到京城。

张敖一行到长安,各自监押。《史记》只载审理贯高,其他人都没提到,上面大体记载:

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

吏治榜笞数千……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

鲁元公主见到丈夫被捕,从赵国赶到长安找吕后求情。吕后探知贯高供词,多次去劝刘邦,说:“张敖是咱们的女婿,不会干这种谋反的事。”

这个时候的刘邦,一心只想着如何稳固自己的大汉王朝,哪里还顾得上女儿女婿的这层关系。见吕后来劝,发怒说:“真是妇人之见!如果张敖夺得天下,难道还会少你一个女儿!”下诏廷尉严审,暗示要定赵王刺杀皇上并且犯有谋反之罪。

廷尉又对贯高严刑拷打,但是贯高宁死不肯攀咬张敖。不得已,廷尉只得具实禀报刘邦。

刘邦说:“谁与贯高关系比较好,可以到狱中探视,借机探明其中隐情。”

中大夫泄公说:“我与贯高是同乡,素知他的为人,多年侍奉赵王,以义立身,讲求信用,是一个难得的君子。”

刘邦随后下令,让泄公去狱中探视贯高。

泄公到了狱中,只见贯高僵卧着一动不动,形同死尸,体无完肤,惨不忍睹。泄公叫了他几声,贯高才有知觉。

贯高仰视说:“泄公吗?”

泄公说是,表达了慰问之情,就与贯高细细谈心,问他刺杀刘邦一事是不是赵王张敖指使。

贯高这个人不仅正直,还很有骨气,不肯因为自己受罪,被严刑拷打就随便出卖赵王。他有气无力地说:“人之常情,难道不怜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吗?如今我的三族都犯了死罪,难道为了保护赵王而葬送我的父母、妻子、儿女吗?赵王实在没有参与此事,全是我们下人所为。”

贯高详细地将此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泄公把详情报告了刘邦,刘邦才赦免了张敖,将他降为宣平侯,而将代地、赵地合为一国,封给他的宠子刘如意,号为赵王。

就这样,刘邦又凭着一个“听人说”,罢免了一个异姓王。

贯高等人刺杀刘邦之举,本由刘邦而起。刘邦动不动就骂人,对人怠慢,似乎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正是他这种人的本性。

刘邦这样一位“老粗”,真是那样“粗”吗?恐怕未必!刘邦用这种方式收拾张敖,恐怕是早有用心,否则无法解释“柏人”脱险!

这不失为一计!

历代之人都评价刘邦无礼取祸,贯高小忠陷主,其实恐怕未必,谁又明白刘邦的真实意图呢?

再说彭越。

彭越是刘邦三大将之一,为刘邦争夺天下,长期坚持敌后作战,截断项羽粮道,焚烧楚军辎重,垓下一战,出兵相助,功虽不及韩信,但是功不可没。自从张敖被贬,韩信被擒,他也是一个聪明人,时时注意,处处小心,生怕有朝一日祸从天降。

陈薖谋反,刘邦下令彭越出兵相助。但是彭越怕重蹈韩信覆辙,只派属下率兵到邯郸帮助刘邦,自己装病不去。刘邦心怀不满,遣使责备。彭越害怕,准备亲去谢罪。

他的部将扈辄劝告说:“大王开始的时候不去,而现在又去,岂不是自投罗网。与其束手就擒,不如起兵自立。”

彭越认为自己有大功,刘邦待他也不薄,自己又无反心,不听部将劝告,但由于韩信被斩,非常害怕,只好继续装病。

彭越手下有一太仆,私下知道彭越与扈辄说的那些话,自此渐生骄横,得罪了彭越。彭越准备治他的罪,太仆乘机去长安密告彭越与扈辄谋反。刘邦立即派特使持诏捕捉彭越。彭越毫无防备,被捉拿归案,送到洛阳。刘邦立即下令廷尉王恬开庭审理。

王恬一审,就知道了其中的原委,上奏刘邦说:“彭越不听扈辄的计谋,无意叛汉,罪在扈辄;但是彭越不杀扈辄,已经显示出叛汉的兆头,应该依法治罪。”

刘邦怕彭越,就是怕他手中的兵,如今彭越成了阶下囚,就无异于一只没毛的鸡,没翅的鸟。刘邦担心再杀大功之臣,引起臣民不安,所以也像处理韩信一样,暂时留他一条性命,下令贬为庶民,发往蜀地当平民。

彭越落此下场,蒙受如此不白之冤,难免伤心落泪,但是他已经是俎上肉,只得向西而行。到了郑地,正逢吕后从长安来洛阳,彭越以为遇到救星,忙拜倒路旁,哭诉自己的冤情。

吕后是一个心胸十分狭窄的人,自从诱杀韩信之后,自以为立下了不世之功,去了一个后患。听说彭越被擒,以为刘邦也会像她对付韩信一样,来个杀一儆百。没想到在路上却遇到了彭越。但是她不动声色,满脸堆起笑容,唤彭越同车回洛阳,说是愿给彭越在刘邦面前求情,放彭越回到故乡昌邑去。

吕后到了洛阳,去见刘邦,说:“彭越是天下勇士,是又一个韩信。皇上把他降去蜀中,将来后患无穷。与其留下如此后患,不如乘机杀了。我已经把他带回来了。”

刘邦又一次发挥从谏如流的特色,点头称是,叫吕后自去准备。吕后暗中指使彭越家人上告彭越谋反,刘邦一道诏令,彭越又被囚进牢中,仍令王恬审理。

王恬知道刘邦用意,审讯时对彭越说:“你本来已经得到一条生路,但是你贪心不足,还想回到故乡昌邑去!如今二进宫,只有死路一条,别无选择。你也是当过王的人,我是奉命行事。与其临死之前受皮肉之苦,不如聪明些,死得有些豪气。”

彭越到了此刻,什么都明白了,只得说:“你要我说什么,你写好,我认账完事,不会为难你。”

王恬只用了半日工夫,彭越谋反的宗卷就备齐送给刘邦御览。

刘邦朱笔一挥,毫不费力地写下:斩首,夷三族!

吕后知道后,对刘邦说:“皇上向来仁慈,所以谋反之人不绝,像彭越这样的反王,应该将尸体烹成肉酱,分赐诸侯大臣,让他们知道谋反的下场,以禁后人。”

刘邦准奏,下令将彭越斩首,首级悬挂示众,尸体烹成肉酱,并在首级旁悬一告示:有收视者,辄捕之。

彭越被诛,实属冤案!刘邦要扫平异姓诸侯王,他才不管这些!不过刘邦的确很会来事,他自有一套独特的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彭越的大夫栾布,刚从齐国出使回来,听说彭越已被斩首,悬头示众,急忙准备祭品,前去祭祀彭越。守卫士卒立即逮捕,送交刘邦处理!

刘邦大怒,下令烹杀。如狼似虎的武士,一齐将栾布举起,准备投进滚烫的汤镬之中。

只见栾布回头过来说:“我希望说一句话就死!”

刘邦说:“你有什么好说?”

栾布说:“当年皇上困于彭城,兵败荥阳,受伤成皋,项王之所以不能继续而进,就是因为彭越在后方攻击楚国城池,牵制了项羽力量。那个时候,彭越附楚则汉破,附汉则楚破。垓下之战,如果没有彭越,项羽不会失败。如今天下已定,彭越受封梁王,也想坐享万世之福。却因皇上一次征调,彭王生病不能出征,皇上就怀疑他要反。彭王毫无谋反举动可言,而今却以小过诛杀,我害怕天下人臣人人自危。彭王已死,我活着不如死,请烹了我吧!”

刘邦本来心中有鬼,听了栾布所言,觉得此人又是一个贯高,正好树立一个忠臣像,下令赦免栾布之罪,拜为都尉。

栾布请求刘邦允许他收葬彭越之尸,刘邦顺水推舟,彭越的头才被埋进地里。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

栾布哭彭越,赴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真是令人感慨颇多!

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忧心忡忡,又疑心重重。真是“狡兔死,走狗烹!”

下面说英布。

英布是刘邦三大将之一,他为刘邦立下了大功,所以被刘邦封为淮南王,占有九江、庐江、衡山、豫章等地。他对刘邦很忠心,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史记·黥布列传》说:(英布)七年,朝陈;八年,朝洛阳;九年,朝长安。

但是,淮阴侯被杀,英布心中恐惧,彭越的尸体被煮成肉酱,遍赐诸侯;使者到了淮南,英布正在打猎,看到彭越肉酱非常恐惧,私下布置兵力,把守边界关隘,以防万一。

只因一件家庭小事,英布又重蹈了韩信、彭越的老路。韩信是家仆上告,彭越是太仆出首,而英布是大夫告密。

英布有一个宠姬生病就医,医家的对门,正好住着中大夫贲赫。宠姬常到医家看病,贲赫想乘机巴结英布,“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贲赫此意,纯粹是为了拍英布的马屁,从而得到封官委职的好处,可是哪知拍到马蹄上面,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宠姬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自然明白贲赫的苦心,到她与英布温存之时,顺便称赞贲赫是一个长者。从古至今,男女之事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英布因此醋意大发,怒从心起,责问宠姬是怎么知道的。宠姬只好详详细细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真是不说还好,宠姬越是说明,英布越是怀疑贲赫与宠姬有问题。贲赫知道事情有变,惊恐不已,只得装病。英布更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更加愤怒,准备逮捕贲赫问罪。贲赫至此,横下一条心,到长安去告英布谋反。英布听说贲赫已经逃走,立即着人追赶,但是贲赫已经走远,追之不及。

贲赫逃到长安,首告英布谋反,建议刘邦乘英布还未动手之时先发制人。刘邦读了贲赫状纸,召来萧何商议。

萧何说:“依我看来英布还不至于谋反,恐怕是仇家诬告。皇上先把贲赫关起来,再暗中派人去秘密考察是否确实。”

刘邦心中很不希望英布叛逆,忙派人去核实。英布得知贲赫告他谋反,被刘邦关押,而汉使来自己这里,倒像侦探,更增加了疑心。真是越想越不对劲,坐立不安,寝食俱废,总觉得自己眼下只有一条造反的路可走了!

英布迫不得已,决定反汉,将贲赫一家灭族。他召集诸将,鼓动说:“我跟着刘邦守成皋,定淮南,会战垓下,有大功于汉家天下,可是刘邦近日斩韩信、烹彭越,全不念及开国功臣。如今又听信贲赫谗言,准备杀我。反正不过一死,我决定起兵反汉。刘邦已老,不敢领兵打仗,一定不会带兵前来。汉家诸将,我所惧者,韩信、彭越二人而已;如今二人已死,我谁也不怕。”

众大将跟随英布多年,纷纷支持反汉自立,大概也想弄个开国元勋当当。

刘邦听说英布起兵反叛,下令赦免贲赫,封为将军,立即召集诸将,举行军事会议商量对策。

刘邦说:“英布起兵叛逆,当下之急,该如何处置?”

众将都说:“皇上立即发兵征讨他。”

汝阳侯夏侯婴说:“楚国故令尹薛公十分了解英布,可请他来商量一下。”

刘邦下旨,立即请来了薛公。

夏侯婴问:“听说英布叛逆,这件事是真的假的?”

薛公说:“英布谋反,我确信是真的。”

夏侯婴又问:“皇上封他为王,他有什么好反的?”

薛公说:“韩信、彭越、英布,三位一体,如今韩信、彭越皆被杀戮,英布唯恐祸及自身,所以谋反!”

刘邦问:“英布谋反,朕当如何?”

薛公说:“英布谋反,不足为虑。如果他采用上计,山东之地非皇上所有;他用中计,胜败难以预料;如果他用下计,皇上高枕无忧,英布必败无疑!”

刘邦问:“什么叫上计?”

薛公答:“英布东取吴地,西取楚地,占领齐鲁,联合燕、赵,拥兵固守,山东非皇上所有。”

刘邦问:“什么叫中计呢?”

薛公答:“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据敖仓之粮草,塞成皋之险阻,胜负实难料定。”

刘邦问:“何为下计呢?”

薛公答:“英布东取吴,西取蔡,集中兵力在越,自己进居长沙。这样,英布必败无疑。皇上高枕而卧,汉家天下坚如磐石。”

刘邦心中暗暗佩服薛公之论,又问:“你估计英布将采用哪一种计策?”

薛公答:“必取下策!”

刘邦问:“他何以弃上计而取下计?”

薛公说:“英布不过是一个骊山刑徒而已,乱世出英雄,因而当上了淮南王。一切谋划都从自身考虑,全然不顾百姓的意愿,一点儿也不会做长远打算,所以说他必出下策。”

刘邦大喜,封薛公为千户,关内侯,立赵姬之子刘长为淮南王。刘邦正在生病,本不想亲征,要让太子代己而行。但是吕后出于保护太子的目的,死缠活搅,刘邦只得御驾亲征。虽然薛公打了包票,但是刘邦仍觉得没有把握,群臣武将也难免担心。像张良这样一心自保之人也亲自出来送行,叮嘱又叮嘱,可见形势的确严峻得很。

英布叛军,果如薛公所料,东击荆地,在高陵杀死了荆王刘贾,尽收其兵,渡过淮河,进攻楚地。楚王刘交率兵迎敌,被英布打得大败,只得弃城逃往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英布不攻齐鲁,带兵溯江西进,一切尽在薛公预料当中。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英布大军与刘邦大军在蕲县(今安徽宿县南)相遇。英布看到刘邦亲征,不免吃惊,但是事已如此,不容他犹豫,立即摆好阵势,准备决一雌雄。

刘邦扎营,登高窥敌,见英布部队都是精锐,摆阵列队,与项羽十分相似,刘邦心中厌恶不已,立即率军出阵对敌。

刘邦喝问:“你何苦要造反?”

英布心想反正也已经被逼造反,倒不如也去弄个皇帝当当,信口说:“我想当皇帝!”

刘邦一听,心中暗叫:“好你个小子,果然是要造反!”

随即,两军开战,空前激烈。

《史记·黥布列传》载:

“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英布的造反,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而后,刘邦下令皇子刘长为淮南王,由于荆王刘贾在英布造反中战死,无子嗣位,刘邦就将荆国改为吴国,立他二哥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

最后说说卢绾。

平定英布之后,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燕王臧荼,这些刘邦因各种原因而加封的异姓王,都被刘邦横扫干净,全部换上刘家人。除了地方狭小、忠心不贰的衡山王吴芮,建国以后分封的异姓王就只剩下卢绾一人。

卢绾与刘邦关系特殊,同乡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朋友到老朋友,卢绾一直跟着刘邦,可谓情同手足,《史记·卢绾列传》说:“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所以,刘邦病中听说燕王卢绾谋反,气得箭伤迸裂。

陈薖造反的时候,卢绾也派兵攻击陈。当时,陈薖战败,派使者王黄到匈奴求救。卢绾也派使者张胜到匈奴联合攻打陈薖。张胜到了匈奴,以前的燕王臧衍正巧在匈奴,就专门去游说张胜,劝他自保。

臧衍说:“你之所以得到燕王的重用,是因为你和匈奴关系不错。燕王之所以至今还没有被刘邦消灭,是因为异姓诸侯不断造反,还没腾出手来。现在你为了燕国,准备尽快消灭陈薖。陈薖被灭,马上就轮到燕国了,你们都要当刘邦的俘虏。你为何不劝燕王不要进攻陈薖,而与匈奴联合呢?这样,燕国才能长存,即使刘邦来攻,燕国也有个依靠。”

张胜私下与匈奴达成协议,劝匈奴协助陈薖攻打燕国。卢绾怀疑张胜联合匈奴造反,上书刘邦说:“张胜反叛朝廷,请求诛张胜三族。”张胜从匈奴回来,急向卢绾说明情况。卢绾为了保住自己的燕王,于是又上书刘邦,说反叛之人不是张胜,把张胜家族还给张胜,派到匈奴去做间谍,并派范齐为使去联络陈薖,企图让陈薖与刘邦久战。可是不久,陈薖被刘邦彻底击败,卢绾的这一招险棋出了麻烦。范齐等人私通陈薖的事情就暴露出来。

刘邦还是很相信卢绾的,派人去叫卢绾进京,可是卢绾心中有鬼,只好装病,刘邦又叫审食其和赵尧去接卢绾,并且询问一下卢绾实情。卢绾更加恐惧,闭门不出,更不用说接待使臣了。

卢绾对左右说:“异姓王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韩信、彭越都被吕后诬陷灭族。皇上有病,大权都归吕后,专门杀异姓王……”

卢绾只好继续装病。

左右之人看见卢绾将倒,树倒猢狲散,纷纷逃亡,卢绾的所作所为渐渐被泄露出来。匈奴有些人逃亡投汉,声称张胜在匈奴为燕王做间谍……

审食其将这些情况上报刘邦,刘邦只得派樊哙率兵攻伐。

卢绾自知不是刘邦对手,带着家属和数千人马逃到长城下,等候刘邦病愈后再去谢罪!可是不久刘邦死了,卢绾没有了归宿,只得投奔匈奴而去,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

如果说其他的异姓王是因为刘邦猜疑而被冤杀,那么卢绾纯粹是咎由自取。封其他人为王,刘邦往往是迫不得已,而封卢绾为燕王,刘邦是真心实意,出于友情,当然刘邦也知道,卢绾这样的人大概对汉朝江山无甚威胁。

卢绾后来客死他乡,成为异域孤鬼,实为自作自受!

刘邦剿灭异姓王,诛杀功臣,口碑不佳,但是对于汉朝统一,有益无害。但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又企图用分封同姓王的办法来维持统一,事实证明,这样做有害无益,汉代文、景、武帝一直为同姓王的问题所困扰。

刘邦分封同姓王,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传统观念,不封王难以平衡一家人的心理;二是秦亡教训,秦国的灭亡,汉初时期被认为是由于不分封诸侯所致。关于秦亡的教训,这种说法可能经不起推敲,但是当时的人们大都持有这种认识。

刘邦在临死前一年,还专门为秦始皇、楚隐王、陈涉、魏安王、齐滊王、赵悼王等人派户守墓,秦始皇20户,其余10户。魏公子无忌5户。刘邦这是“兴灭国、继绝世”之举。一句话,刘邦所干的一切都是为刘家天下的安宁!

我们再看看刘邦处理季布和丁公的故事。楚人季布本为项羽手下的将领,曾数次逼得刘邦逃亡。

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对季布怨气难消,曾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扬言谁敢窝藏,罪灭三族。季布无处藏身,于是剪掉头发,自卖于鲁国之朱家府上,成为奴仆。朱家素讲义气,为邻里所尊重,而且胆识大,常解人危难,有侠名。朱家知道此人就是季布,替他置田买宅,还亲自到洛阳去找素有侠义之心的滕公夏侯婴。

朱家游说夏侯婴:“季布有什么罪过!为臣各为其主,这是为人的本分;项羽的人难道能够斩尽杀绝吗?如今皇上初得天下,为了报私仇悬赏千金捉拿一人,怎么能显示出广施仁义呢?况且,季布这样的贤人,如果汉皇追索太急,不是北投胡夷,就是南奔黎粤,这不是把贤人赶到敌国去吗?这是在重蹈楚王逼迫伍子胥后来鞭楚平王之尸的覆辙。公是汉帝心腹之人,何不往说皇上,赦免季布呢?”

夏侯婴认为朱家言之有理,按照朱家的说法去劝谏刘邦。刘邦赦免了季布,召来洛阳,拜为郎中之职,而朱家却从此未见季布,真是一个侠义之士。

第二件事说说丁公。

丁公与季布命运截然相反。他是楚旧将,是季布的同母异父兄弟,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勇将。刘邦彭城大败,逃跑途中,被丁公率兵追上。两军短兵相接,刘邦眼看就要束手就擒,急忙游说丁公:“你我都是贤人,何必苦苦相逼,如果放我一条生路,将来必有重报!”丁公因此放了刘邦,好像后来的《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放了曹操一样。后来楚军垓下全军覆没,丁公逃了出来,本想去见刘邦,求个一官半职,但是刘邦向来反复无常,他只得暂且躲藏民间,静观其变。丁公听到季布遇赦授官,心中高兴异常,以为当初放走刘邦一事,实在做得高明,急忙到洛阳,求见刘邦。

刘邦听说丁公求见,下令传入。

丁公趋前而进,伏地叩头,口称下臣。

刘邦勃然变色,喝令卫士捉拿丁公。

丁公大吃一惊,哭诉分辩说:“大王难道不记得彭城战中之事吗?”

刘邦说:“记得,正因为记得,今天才擒拿你。如果记不得你,季布尚且可以为官,岂不能容你?那时你为楚将,战场放走要敌,这就是对主不忠。在楚你不忠于主上,在汉你难道会忠于朕?不忠之人,留下何用?”

丁公无言以对,只得含泪受死。

刘邦下令卫士把丁公押出宫门,示众军中,告谕上下:“丁公为项王臣下,私纵要敌,不忠不义,项王之所以失去天下,就是重用了这样的歹人。后人不得仿效丁公。”

刘邦用丁公的一颗人头,昭示他要臣下忠于皇上的意图。刘邦自起兵以来,网罗天下豪杰,招纳叛将,不可胜数。他手下之人,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重要谋臣陈平,哪一个不是项羽部下?特别是那个项伯,身为项羽叔父,鸿门宴之前泄漏重大军事机密,使得刘邦屈服项羽,免遭杀身之祸。鸿门宴上,项伯挺身而出,挡住舞剑欲杀刘邦的项庄……项羽战败,项伯来降,刘邦封赏侯爵,赐给刘姓。

而丁公却以不忠之名杀之,以怨报德,为什么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针对这件事,对刘邦却颇为嘉许:“汉高祖自起义以来,网罗各地豪杰,招纳亡命徒众,其中背德弃法者不知有多少。在即帝位后,却只有丁公为不忠之罪,遭受诛杀,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进取天下和保持太平,其间有很大的差异。当群雄角逐天下之际,每个人都没有固定主人,只要来投奔的便接纳之,有容乃大,自己的势力才能扩充。但如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皆是他的臣民,如果不要求臣民遵守礼义,则人人心存二心,投机侥幸,国家便很难保持永久的和平了。所以,必断然以大义示之,使天下臣民皆知道作臣属的道理,不忠于职责的天地不容,怀私结恩的,即使对自己有利,仍是违反公义。杀一人而千万人为之惊惧,这样的决策必经过审慎思虑,眼光何其远大,子孙能享有四百多年的天禄,也是有其道理的。”

夺取天下与镇守天下,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夺取天下之时,群雄逐鹿,民无定主,只要有一技之长,有一时之用,来者不拒,自然理所当然。镇守天下之时,四海之内,尽为臣下,刘邦怎么能够容忍那些怀贰心、谋私利之人呢?如果奖励那些唯利是图的奸臣贼子,天下怎么能长治久安呢?要得天下安宁,礼义是治国之本。杀死丁公一人,让天下臣民知晓,什么才是忠臣,能受到奖励;什么是奸臣,要受到严罚。奖一人天下争相效仿,杀一人天下无不畏惧。上行下效,古今皆然。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