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渊明之诗不隔,韦、柳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②、“空梁落燕泥”③等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④咏春草上半阕:“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⑤:“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深浅厚薄之别。
注解
韦、柳:指韦应物和柳宗元。
②出自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如下: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占,无闷征在今。
③出自薛道衡《昔昔盐》,全诗如下: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④欧阳修《少年游》全词见《人间词话·手稿本·伍肆》注解。
⑤姜夔《翠楼吟》全词如下: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词牌解:《翠楼吟》,姜夔自度曲。
译文
如果问“隔”与“不隔”的区别,可以这样解释:陶渊明的诗不隔,韦、柳的诗则稍隔。苏轼的诗不隔,黄庭坚的诗则稍隔。“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句,妙就妙在不隔。词也是这样子的。就拿同一个人的同一首词来说吧,如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的上半阕:“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每句话都好像就在眼前,这便是不隔;等说到“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就隔了。姜夔《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就是不隔;到“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就隔了。不过,即便是南宋词不隔的地方,比之前人,也有深浅厚薄的区别。
赏析
王国维之前,虽然在文学批评中可以见到“隔”字,但还不是文学批评的术语,如《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之“隔”是一般意义上的“隔”,《二十四诗品》的“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反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诗境。袁宗道在《论文》中所讲的“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辗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这里的“隔”亦未可看作理论术语,但它把从孔子到东坡的“辞达”说联系起来,已有王国维所论之意。
“隔”在佛经中较常见, 如“情生智隔”,佛学追求“智”,故不使“情生”才可使“智”“不隔”。追求“不隔”的诗境是中国文论传统,虽然很少有具体的“隔”与“不隔”之概念上的使用,但诗论中不乏如王国维描述“不隔”的理想,如梅尧臣云:“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近人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诸法俱备,无妙不臻,写景则如在目前,叙事则节次分明”,都可以说是王国维“不隔”论的先声。王夫之的“现量”说实际上便是追求的“不隔”之境界,“现量”亦本于佛语,王夫之《相宗络索》“三量”条:“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王国维之“隔”与“不隔”虽然可以说本于中国诗学传统,但作为文学理论术语,则是他“新创”之“学语”。
不论是要求文学有“境界”,还是要求诗人怀有“赤子之心”,有一个问题渐渐表明了,那就是贯穿《人间词话》的一条主线实质上是直觉论。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在西方这条线继承的是柏拉图、康德和叔本华的直觉理论,在艺术问题上,他主张直觉的体验。“隔”者,词意隐晦,情感上有失真情真性,脱离自然;“不隔”者,用语简洁,情真意切,最能体现自然之旨趣。王国维所谓“不隔”之标准,即他所说的“话语都在目前”,也就是要求作者对事物进行直观的把握,使其与人的感受一拍即合,毫无距离。简而言之,就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隔”与“不隔”的提出,是王国维直觉论在文论实践中产生的结果,这对概念是其文论体系的重要范畴。
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隔”与“不隔”虽可以作为评词的一个标准,但不能一概而论,名家妙手,于“隔”处可增添情趣,虽为人工,却也堪玩味,以此提升词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