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②、“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③,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过江遂绝。抑真有风会存乎其间耶?
注解
出自姜夔的《扬州慢》,全词如下: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牌解:《扬州慢》,姜夔自度曲。
②出自姜夔《点绛唇》,全词如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③出自姜夔《惜红衣》,全词见《人间词话·手稿本·贰拾》注解。
译文
姜夔的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然格韵高绝,但是如同雾里看花,终究隔了一层。史达祖、吴文英等人写景之作的毛病,都在一个“隔”字。北宋风流,南渡长江到了南宋就绝迹了,难道真有所谓风云际会吗?
赏析
王国维对姜夔的批评,一言以蔽之,姜夔之词隔矣。何谓隔呢?王国维并没有理论化地作出解释,然而根据王国维对“隔”的运用,不难了解:隔者,缘于技法与感情也,弄巧而无情则隔。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理论体系的核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氏认为,“不隔”是意境的艺术表现。他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意思是说,好作品抒写的情感必定深入人心,令人心潮澎湃;好作品描绘的景物必定生动鲜活,浮现于读者的眼前,至于文辞则不必雕章琢句、刻意求工,是脱口而出的原生态语言。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句隔在用唐人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这两句则隔在“商略”和“说”两处拟人化的修辞。这两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湖畔数峰孤清落寞,云遮雾罩之中似乎在商量酝酿一场黄昏雨。清寂之中,隐含人去山空而风雨欲来的悲情。以山情写人情,出人意表而又得之寰中。“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则谓晚蝉鸣于高柳,似言隐约传于西风中的消息。沉寂之中,蝉鸣数声,其实非言消息,而言诗人心中不尽心事。此句手法得当,应是令词增色而非相反。
王氏以为诗文佳妙之处在于即景生情,写景如在目前,虽有安排却不见痕迹的浑融,而姜夔之词则多一层理性的分析和人工的渲染,所以有“隔”之病。然而,姜夔之作情景交融、化用无痕,自有深意,亦堪称绝妙好词,未可轻加剥啄。
姜夔作为南宋后期词坛的代表人物,以其丰富的个人经历和艺术实践,将词尤其是婉约词推向了新的高度,其萧疏清逸、清空峻拔的词风,追求典雅,讲究词法,雕琢字面,强调音律的词作,其君子固守的秉性操守,正确对待窭困的旷达,都令后世学人难以望其项背。其作品、人品不会因王氏的评价而失去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