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衍波词》之佳者,颇似贺方回。虽不及容若,要在锡鬯②、其年③之上。
注解
《衍波词》:清人王士祯的词集。
②锡鬯:指朱彝尊。
③其年: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代词人、骈文作家。陈维崧的词,数量很多。现存《湖海楼词》尚有1600多首。风格豪迈奔放,接近宋代的苏、辛派。
译文
王士祯《衍波词》中的佳作,和贺铸的词很相似。虽然不如纳兰性德,但总的看来,还在朱彝尊和陈维崧之上。
赏析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汉族,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李攀龙),然传其衣钵者不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世贞)、李(攀龙)之肤廓,钟(惺)、谭(元春)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王渔洋的诗:“一鳞半爪,不是真龙。”
王士祯的诗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散文、词也很出色。所传诗文中,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
当时,王士祯诗名扬天下,官位也不断迁升,成为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一时间,诗坛新人、文坛后辈到京城求名师指点作品,往往首先拜见王士祯,如能得其一言片字褒奖,就会声名鹊起。蒲松龄是落拓不第的文人, 《聊斋志异》也久不被世人认识,当蒲松龄找到王士祯时,王士祯“加评骘而还之”,还赠诗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为了让《聊斋志异》出版,王士祯在该书上大书“王阮亭鉴定”,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刊刻《聊斋志异》“以为荣”。当时的名流称赞此事:“国家文治轶千秋,扢雅扬风,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称首。”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王士禛的诗歌创作,早年从明七子入手,“中岁逾三唐而事两宋”,晚年又转而宗唐,但是在这三次转变中,提倡“神韵说”是贯穿始终的。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王国维评词人,南宋独尊稼轩,评清代词唯有纳兰,这里之所以称赞王士祯的《衍波词》,无非是说王士祯词中的“佳者”也不过如此,更何况他人?后世妄称“大师”、“泰斗”的平庸词家,在不断追求词之“三境界”的王国维眼中,莫若粪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