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送月词,调寄《木兰花慢》②云:“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此词汲古阁刻《六十家词》失载。黄荛圃③所藏元大德本亦阙,后属顾涧④就汲古阁抄本中补之,今归聊城杨氏海源阁⑤,王半塘⑥四印斋所刻者是也。但汲古抄本与刻本不符,殊不可解,或子晋⑦于刻词之后始得抄本耳。)注解
《天问》:为屈原所作,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作品里,《天问》是一篇非常独特的诗篇。这是因为,该作品乃是一种空前绝后的文学形式,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作者或一句一问,或两句一问,或四句一问,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②辛弃疾《木兰花慢》全词如下: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③黄荛圃: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的藏书家。
④顾涧:顾广圻(1770—1839),字千里,号涧蘋,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的学者,长于校勘。
⑤杨氏海源阁:清山东聊城人杨以增(1787—1856)的藏书室名。杨以增,字益之,一字至堂。为道咸同光年间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
⑥王半塘:王鹏运(1849—1904),字幼遐,号半塘老人、鹜翁,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清末著名词人。他的《四印斋所刻词》,以汉学家功夫校勘词集,首开词家校勘之学。
⑦子晋:毛晋,其藏书阁名为汲古阁。见《人间词话·手稿本·贰壹》注。
译文
辛弃疾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的体裁格式作《木兰花慢》来表达送月的内容,词中说:“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的想象力,正与月亮绕地球公转的科学事实相符合,可谓神悟。(这首词在汲古阁所刻《宋六十名家词》没有收录。黄丕烈所藏元大德本也没有此词,后来黄丕烈嘱托顾广圻从汲古阁抄本中补录了此词,现在由聊城杨氏海源阁所藏,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中收录的辛词就是据此而来。但是汲古阁抄本和刻本所收词是不符合的,这实在令人费解,或许是毛晋在刻书后才得到新的资料进行抄录的吧。)
赏析
看看辛弃疾的《木兰花慢》。诗人序中已经说明,古来只有人待月而吟,无人做送月之赋,于是诗人意兴顿生,仿屈原《天问》之体作此词。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可怜,即可爱之意。月轮孤悬于天,每每西落,诗人不禁想她是去向何方了呢?“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这就是老王所言,月轮从这边西落,其实是从另一边的东方升起,天那边果然是别有人间。这既是所谓“神悟”。“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天外浩瀚,难道是浩浩长风吹动月轮?很神奇而浪漫的想象,虽然现在看起来很简单。“飞镜无根谁系?”月轮如明镜,空悬于天,是什么系住了她呢?(别回答是地心引力,除非你一定要做那个大煞风景的人,始终保留神秘感,是浪漫的准则之一)“姮娥不嫁谁留?”
嫦娥在月宫一定感到孤寂无依,是谁又留住了她呢?仙子也有情感,谁不定她已经化身下凡,此刻就在我们身边吧。找找看?应该很多人都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仙女了吧。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有人说月轮经海底而行,但这个说法的确让人疑惑。“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只怕海底的巨鲸,来回奔突,会把月宫的那美轮美奂的宫殿撞破了吧?“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鱼虾自然能在水里自由游弋,但可爱又可怜的小玉兔又怎么能潜水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如果他们都安然无恙,那月亮怎么样慢慢的变成一轮弯钩呢?
王国维认为辛弃疾写月已悟到了月亮绕地球运行的道理,这对于理解辛词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拓展,但却由此证明了辛弃疾想象力的广阔,可谓神游八级,心游万仞是也。此外,这个论断也间接肯定了文学创作有其思维活动上的特殊性,能凭借想象和直观感觉来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表现。晋人张华《励志诗》曰:“大仪斡运,天迥地游。”《文选》注引《河图》曰:“地常动移而人不知,譬如闲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