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清高宗乾隆全传
  4. 第一章 钦定皇储
设置

第一章 钦定皇储(1 / 1)


第一节 康熙爱孙

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了大清帝国。清朝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统治,国势强盛,经济发展。

清朝皇室自康熙继位以来,子嗣之间争权不断。为了夺得皇位,皇子之间纠集同党、勾心斗角,甚至互相倾轧,兄弟相残。一时间,皇位的争夺代替了正常人伦,权力的交替伴随着血雨腥风。就在康熙满腹踌躇的时候,他的眼前蓦然跳出一颗明珠,那就是年少的弘历,后来的乾隆帝。

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自幼聪颖过人,而且颇有勇谋。当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时,祖孙二人就颇为投缘。

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是在弘历12岁的时候,当时四皇子胤禛请康熙到圆明园吃饭,康熙见孙子弘历品貌端正,天资聪颖,立刻就有了好感。弘历的聪明灵异使康熙感到后继有人,于是康熙当时就下令让弘历搬到皇宫中,住进皇子们住的毓庆宫。

康熙非常宠爱这个聪明的小皇孙,他亲自指导弘历读诗书,有时候到围场打猎和批阅奏章,都要弘历在一旁侍奉着。

康熙亲自给弘历授课。一次康熙谈到宋代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弘历倒背如流,康熙非常高兴,“奖悦弥至”。康熙又让弘历向贝勒允禧学射箭,向庄亲王允禄学放火箭,弘历一学就会,康熙对弘历更加欣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秋天,康熙携弘历去热河避暑,特将避暑山庄内自己居住宫殿的侧堂万壑松风殿赐给弘历居住、读书。一天,康熙乘坐的御舟停泊在白殿下的晴碧亭畔,康熙思孙心切,远远地呼唤弘历。弘历听到祖父呼唤,急忙从殿北山坡上连蹦带跳地直冲下来。康熙看他跑得太快,非常紧张,劝阻说:“勿疾行,恐致蹉跌。”祖孙情深,由此可见。

弘历射熊的事以后,康熙更加珍爱弘历了。

有一次,弘历跟随康熙到木兰围场打猎。康熙用火枪击中了一只熊,熊趴在地上,康熙叫弘历去察看那只熊死了没有。谁知弘历还未走到熊跟前,倒地的黑熊突然跃起,向弘历扑来。在这种危险的场面下,12岁的弘历灵活地躲开了黑熊的一击,搭箭猛射,在虎枪手的协助下将熊击毙。在这件事中,康熙见弘历临危不惧,更加喜欢了。回帐之后,康熙激动地对温蕙贵妃说:此儿“是命贵重,福将过予”。康熙还特地传见弘历生母,连连称她是有福之人。康熙对弘历毫不掩饰的偏爱和赞美,其意义,不仅仅是祖孙之情的表露,还隐含着康熙期待将来由弘历来接承帝统的愿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病危。临终前,他对大学士马齐说:“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康熙的关爱和宠幸为弘历继位打下了基础。

弘历的少年,是在康熙、雍正两朝帝王的教诲和宠爱中度过的。对于弘历来说,皇子时代的十三年,是他活得最潇洒、最悦意的一段宝贵时光。弘历不像他的曾祖父顺治和祖父康熙那样幼龄即位,没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少年;也不同于他的父亲雍正,青年时代便机关算尽以谋取皇位,直到45岁,韶华已逝,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弘历13岁即被祖父密定为皇储,无需为此耗费精神;他的父亲鉴于康熙晚年诸子卷入政治的前车之鉴,也绝不允许他过早地与外界社会接触。乾隆幼年时期最为有利的条件是雍正对他的态度,因为雍正在处心积虑地维护他王储地位的同时,贯注精神于他的教育,期望他在登基之前,具备作为一个帝王的足够资格。

启蒙时期,翰林福敏成为弘历的第一任老师,但不久,弘历便淘干了这个翰林所有的本事。在弘历的反复要求下,雍正选择了徐元梦、朱轼、张廷玉等四位品行端方、学问渊博的名臣作为弘历的老师。但这四位师傅中,徐元梦不久即因为有罪离开,张廷玉又忙于应付公务,很少在上书房露面,只有有朱轼经常到书斋为弘历兄弟等人讲授。对弘历来说,松劲殿拜师虽有四位,但让他终生念念不忘的只有朱先生一人而已。

朱轼,字若瞻,号可亭,故而乾隆名之曰“可亭先生”。朱轼是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进士。朱轼为官清廉,学问很好,经学造诣尤其深厚。朱轼对乾隆一生影响深远。如果说福敏使弘历饱读经史诸子的话,那么,朱轼则帮助他慢慢地咀嚼、消化,把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特别是儒家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变成这位年轻的皇子、未来的皇帝血肉之躯不可分离的部分。

朱轼历任知县、刑部主事、刑部郎中,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出任陕西学政。朱轼推行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学说,他教导学生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后来,朱轼因为颇有政绩,屡次受到提拔升迁至左都御史,承《圣祖实录》总裁之职。雍正时,朱轼入直上书房,被擢升为吏部尚书、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朱轼很有才干,为此,他两度遇到家人病丧,被两朝皇帝特准在职服丧。

朱轼是著名的理学家,研究礼记,又精明能干,躬亲治事,政务虽繁,不废学问,生活上则很俭朴。朱轼除了比较推崇张载的学说外,对汉代贾谊、董仲舒,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也较为看重。朱轼接任弘历和其兄弟的老师时,弘历12岁,课业已经有良好的基础。由于年龄正处在少年阶段,弘历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还未定型,所以,朱轼对弘历的性格、爱好、志向、能力等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

给弘历提供帮助的另一位师傅是蔡世远,尽管弘历对蔡世远未行拜师之礼,但弘历却从蔡世远的言传身教中逐渐领悟到了谋划权力的乐趣。

蔡世远,字闻之,福建漳浦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蔡世远特别擅长写古文,所以专门教弘历兄弟习古文。

蔡世远曾协助李光地编纂《性理精义》,此本是乾隆曾经学习的课本。雍正年间,蔡世远入直上书房,后又升至侍讲、侍讲学士、少詹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但主要是教乾隆等皇子读书。蔡世远教书非常认真,在内廷担任老师十年,早出晚归,没有一天缺席的。

蔡世远也是一位十分崇拜宋儒的理学家,他曾说:“宋朝正是理学繁荣昌盛的时候,周程张朱,比肩而起,德性学问的能力,世上无人可以与之匹敌。”他在施教皇子时,也极力把这些宋理精义讲给他们,以自己对于理学的理解并结合时政深入浅出地将程朱理学的精神灌输到乾隆的头脑中去,这对于日后乾隆治理国家有着较大的影响。

乾隆与蔡世远共同渡过了八个寒暑,其间,蔡世远不但教会弘历写作古文,而且还教会弘历从古人的文章中体会皇子如何在夺取皇位中稳操胜券的技巧,这些都为成年后的弘历奠定了基础。

弘历知道父皇雍正非常赏识读书勤奋的皇子,为了博得自己父亲的喜欢,他读书特别勤奋,上书房的功课完毕,回到家中,仍在自己的小书房口不停诵,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

由于弘历天分很高,用功又勤,所以得到师生交口赞誉。朱轼说他“精研易、春秋、戴氏礼、宋儒性理诸书,旁及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莫不穷其旨趣,探其精蕴”。与他一起读书的同窗也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弘昼说“吾兄于问寝视膳之暇,每有所得,发为文词。日课文一首,虽退居私室,亦不敢自懈,手披心绎,欲力迫古作者”;福彭说“皇四子问安视膳之余,耳目心思一用之于学,考合古今,微论同异,虽单词支义必条分缕析,每为文,笔不停辍,千言立就,而文思泉涌,采钩云生。”

通过师傅的教导、同窗的切磋,以及自己的理解,弘历初步构建起以儒家价值取向为标准的伦理道德系统。他尊奉孔子,推崇宋儒,在诗文中经常阐发“内圣外王”的观点。他坚信儒家“仁政”、“德治”的正确,认为“治天下者,以德不以力”,日后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他则主张虚己纳谏。对于孔子“宽则得众”的格言尤为欣赏,在《宽则得众论》一文中说:

★“自古帝王受命保邦,非仁无以得其心,而非宽无以安其身,二者名虽为二而理则一也。故至察无徒,以义责人则难为人;推宽,然后能并育兼容,众皆有所托命……诚能宽以待物,包荒纳垢,有人细故,成己大德,则人亦感其恩而心悦诚服矣。苟为不然,以损急为念,以刻薄为务,则虽勤于为治如始皇之程石观书,隋文之躬亲吏职,亦何益哉!”

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弘历崇拜的偶像。弘历在论唐太宗的史论中赞美这位“三代以下特出之贤君”说:“虚心待物,损上益下,才能达到天下之盛。即位之后,励精图治,损己益人,爱民从谏,躬行仁义,用房玄龄、魏征之谏,君臣相得,不敢怠慢,才能达到贞观之盛。”

经过十多年的皇子学习生涯,弘历成了一个文武全才的帝位继承人,为治国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第二节 乐善堂文钞

弘历读书很用心,过目成诵,并经常撰写诗文。雍正八年(1730年)秋,年仅20岁的弘历对自己14岁以后写的诗文进行挑选整理,编辑成册,取名为《乐善堂文钞》。

乐善堂是弘历的书斋。弘历以“乐善”为他的书斋命名,又以“乐善”作为他的诗集名,是因为他对“乐”与“善”两个字有深刻的理解。弘历在《乐善堂记》一文中写道:

★“余有书屋数间,清爽幽静,山水之趣,琴鹤之玩,时呈于前。菜圃数畦,桃花满林,堪以寓目。颜之曰乐善堂者,盖取大舜乐于人以为善之意也。”

关于编辑《乐善堂文钞》的目的,弘历在序言中写道:

“余生九年始读书,十有四岁学属文。今年二十矣。其间朝夕从事者,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等书,讲论至再至三。顾质鲁识昧,日取先圣贤所言者以内治其身心,又以身心所得者措之于文,均之有未逮也。日课论一篇,间以诗歌杂文,虽不敢为奇辞诡论,以自外于经传儒先之宗旨,然古人所云文以载道者。内返窃深惭恧,每自念受皇父深恩,时聆训诲,至谆且详,又为之择贤师傅以受业解惑,切磋琢磨,从容于藏修息游之中,得以厌饫诗书之味,而穷理之未至,克己之未力,性情涵养之未醇,中夜以思,惕然而惧。用是择取庚戌(雍正八年)九月以前七年所作者十之三四,略次其先后,序、论、书、记、杂文、诗赋,分为十有四卷,置在案头,便于改正。且孔子不云乎‘言顾行,行顾言’。《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常取余所言者,以自检所行。行徜有不能自省克,以至于言行不相顾,能知而不能行,余愧不滋甚乎哉。”

从序言可以看出,弘历刊刻《乐善堂文钞》的目的,是为了用自己的言论来检查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一致的目的。

《乐善堂文钞》刊行后,乾隆曾多次重订,将雍正十三年(1735年)前的作品加入其中,成为《乐善堂全集》。

弘历为《乐善堂文钞》写了序言,并请了14个人并作序。其中有弟弟弘昼,同窗福彭,还有老师鄂尔泰、张廷玉、蒋廷锡、福敏、顾成天、朱轼、蔡世远、邵基、胡煦,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果亲王允礼和慎郡王允禧并作序。从这些人的序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弘历诗文的充分肯定:

张廷玉说作者饱览群书,精通经史诗:“自经史百家以及性理之阃奥诸赋之源流,靡不情览。”

朱轼说他:“精研《易》、《春秋》、戴氏礼、宋性理诸书,旁及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章,穷其旨趣,探其精蕴。”

福彭说他才思敏捷:“每为文,笔不停辍,千言立就,而文思泉涌,采翰云生。”

邵基更说《乐善堂文钞》是稀世之作:“其气象之祟宏,则川渟岳峙也,其心胸之开浚,则风发泉涌也,其词采之高华,则云蒸霞蔚也;其音韵之调谐,则金和五玉也。”

从评语中还可以看出,年轻的弘历怀有治理天下的道德和才能。

张廷玉说:“皇子以天授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循循乎祗遹圣训,敬勤无斁。”

朱轼说:“圣祖仁皇帝德合乾坤,功参化育。我皇上钦明缉熙,圣以继圣,本精一执中之心法,发而为荡平正直之皇猷。万方臣庶是训是行。矢引皇子天禀纯粹,志气清明,晨夕侍奉之下,其熏陶涵育圣德圣训者,固日新月盛,莫知其然而然矣。从此敬承无斁,优游厌饫。戒于思虑之未萌,恭于事物之既接,进德修业之功,得而窥其所至。”

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弘历不必像父辈那样为夺权而明争暗斗。他要做的事情是在皇族和朝臣之中树立起未来明君的形象。编辑《乐善堂文钞》,就是弘历为了宣传自己而采取的一项聪明举措。有了张廷玉、朱轼等人的一致称许,他果然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就连最有力的竞争者弘昼也不得不表示佩服:

★弟之视兄,虽所处则同,而会心有浅深,气力有厚薄,属辞有工拙,未敢同年而语也。吾兄随皇父在藩邸时,朝夕共寝食相同。及皇祖见爱,养育宫中,恪慎温恭。皇父见之,未尝不喜。皇父闻之,未尝不乐……兄之乐善无穷而文思因以无尽。凡古圣贤之微言大义,修身体道之要,经世宰物之方,靡不发挥衍绎娓娓畅焉。

康熙的钟爱是弘历最有力的资本,因此他在《乐善堂文钞》中多次提及,大造舆论,说皇祖曾赐他“长幅一,横幅一,扇一”,“恩宠迥异他人”,“得皇祖之泽最深”。由此可见,弘历刊刻《乐善堂文钞》是有明确的政治意图的。

弘历自幼颇得康熙皇帝的垂青与厚爱。其父雍正即位后,弘历自然成为王储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能克勤克俭,树立起宽厚仁德的形象,王位可拱手而得。相反如果弘历急于登基,表现得锋芒毕露,给康熙及其父雍正一个刻薄寡恩的印象,那么他就会被最高权力者所粉碎,被权势的洪波所淹没。鉴于此,弘历表现得相当克制,做到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巧妙地利用其他人来为自己鼓吹,大肆宣扬自己的长处,并把他们拉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

《乐善堂文钞》反映了涉世未深的年轻皇子弘历的政治理想、生活情趣,以及闲适恬淡的心境,浸透着正统儒家思想。弘历通过编撰《乐善堂文钞》,不但向皇族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且传递了自己的为人处世的理念。

第三节 奉诏登基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日,雍正在圆明园处理政务时感到不适,没有加以重视。二十二日,病情突然加剧。八月二十三日,这位统治中国十三年的皇帝去世了。大清帝国的重担落在了年轻的弘历身上。

雍正驾崩后,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四人率领群臣一起到乾清宫,总管太监从堂前悬挂着的顺治皇帝手写的“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取出一个锦匣,宣读雍正生前留下的密诏: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

弘历得以顺利地继承皇位,得力于雍正的传位方法。在雍正传位以前,满族皇帝没有传位的定制,所以在太祖努尔哈赤和圣祖康熙帝死后,两次引起皇位之争。雍正帝胤禛汲取这一教训,认为明立太子容易使其陷于骄矜而失德,同时又难免诸王子之间为了争夺储位而明争暗斗,引起祸端。所以雍正亲自选择皇太子,生前将诏书写好,封藏于锦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等自己去世后,再取出来当众宣布。

秘密立储是雍正帝的创举。雍正帝除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放一份传位密诏外,还亲自在圆明园藏了一份密诏,病重时将密诏大意及时告诉一些大臣,后来,雍正还先后将此密诏给一位汉大臣和一位满大臣阅看,以防种种不测。雍正帝所采用的秘密立储方法避免了清朝的皇子互相争斗的局面,解决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从此以后,清朝最高权力交接,从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至咸丰帝,都采用雍正帝发明的秘密建储办法,形成了稳定的确立皇位继承人的制度。

由于雍正暴病,皇宫内并无准备,文武大臣处于慌乱之中。据载,雍正遗体夤夜运回宫中,“仓卒中得官厩驽马乘之,几至蹶踣”。这短短十余字可以看出,其时行色匆忙,情景相当狼狈。

雍正猝亡,权力交替。当众大臣处于忙乱和不知所措的时候,乾隆却处变不惊,有条不紊地做好权力的平稳过渡。

乾隆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一代君主号令群臣的能力。承嗣帝位后,乾隆立即布告天下,详述大行皇帝患病及死因,安抚天下。八月二十四日,乾隆颁布数道谕旨,晓谕内外大臣。谕旨内容有三:一是朕受皇考付托,凡皇考办理未竟之事,皆朕今日所当敬谨继述;二是诸王大臣均是深受重恩之人,各宜殚心竭力,辅朕不逮;三是外省文武大臣,如果因皇考“龙驭上宾”,将已经上奏的本章“中途赶回,另行反改,或到京后撤回不进者,经朕查出,定行从重治罪”。通过这三条谕令,乾隆很快地稳住了宫内、宫外的大局。

新登皇位的乾隆表现出勤政、干练的处事风格,对先皇的丧事料理得有条有理。乾隆白天带丧办事,夜晚照常见人处置政务,还要3次到雍正柩前哭灵,退回上书房披阅奏章到三更,五更时分便又起身到上书房。如此周旋,不但张廷玉、鄂尔泰苦不堪言,就是弘时、弘昼诸兄弟也觉难以支撑。乾隆却能变通,七日之后便命兄弟们三日一轮入内侍灵,叔王辈每日哭灵后在各自邸中守孝。只有鄂尔泰、张廷玉偷不得懒又住不得大内,乾隆便命在隆宗门内为他们专设庐棚,上书房、军机处近在咫尺,虽然累些,却也免了往返之苦。乾隆在这期间连下诏谕,尊母妃钮钴禄氏为皇太后,册立富察氏为孝贤皇后。颁恩诏于乾隆元年开科考试,并大赦天下。直到九月十五过了三七,乾隆命将雍正梓宫安奉雍和宫,待三年孝满再入泰陵殓葬。到雍和宫辞柩之后,轰轰烈烈的丧事暂告结束。紫禁城内外撤去白幡,一色换上黄纱宫灯。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三日,年仅25岁的宝亲王弘历在众臣拥戴下荣登大宝,即位于太和殿。祇告天地、宗庙、社稷,布告天下,以第二年为乾隆元年。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