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1796年,清王朝前期的盛世。
所谓的“康乾盛世”,指大约从清圣祖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后,到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年)左右这期间,将近百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发展经济和“养民”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识见卓越,并采取了许多措施。这段时间,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段辉煌。其间,雍正皇帝励精图治的13年,是承前启后的13年。雍正夹在康熙、乾隆之间,和他的父亲玄烨在位61年、儿子弘历在位60年相比,雍正在位仅仅13年,显得十分短暂。但是,他的政绩很可观,严禁朋党,整顿吏治,强调务实,多所建树,在不少方面实为超过康熙。康熙给雍正留下的是一堆烂摊子,而雍正给乾隆留下的,却是充裕的物质基础、廉洁的干部队伍和清明的吏治环境。可以说,没有雍正的历史贡献,就没有乾隆时代的历史辉煌。同时,“康乾盛世”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康熙、雍正、乾隆几位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中止了明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扼杀了科技文艺事业的进步。
康熙皇帝全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8岁的玄烨登基,这位少年天子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是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城后的第二个君主。
统治期间,康熙解决了长达8年的吴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战争;收复了被郑成功割据多年的台湾;还驱逐了占据我国黑龙江地区的沙俄势力,并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以确定中俄东段边界;同时,又以出征蒙藏,平定准噶尔部蒙古贵族分裂势力的动乱;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总之,康熙是18世纪前后中国出现的一位伟大的封建君主。就像他治理了61年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一样,他本人就是满蒙汉三个民族的血缘与文化的杰作(康熙的祖母孝庄是蒙古族人,他的母亲是汉族人,父亲是满族人)。
康熙自小天分极高、坚韧顽强,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于学习过苦而呕血。为了国家的发展,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包括: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特别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起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时期,当时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也提高较快,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从而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从文化方面来讲,康熙十分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还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编纂《明史》《全唐诗》《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在注重中国文化的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曾在宫中推行可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毕生学习不辍。因此,康熙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学习型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二十日,康熙病死于畅春园,享年69岁,谥号“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葬河北遵化清东陵“景陵”。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有作为的伟大皇帝之一。
康熙即位时因年龄小,顺治帝传位时命定了四大臣辅佐他治理江山社稷。慢慢地,权力转移到了四大臣尤其是鳌拜手上,朝堂上的政事每每都要看鳌拜的脸色。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何摆脱并除掉鳌拜成了康熙的首要问题。
康熙自幼在宫中读书习字,到木兰围场一带骑马射猎。他的精湛武艺和过人的聪颖受到过不少称赞。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理政事,如今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他很想施展宏图,治国安民,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无奈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守旧势力处处作梗,将皇上视同“阿斗”,这使他十分恼火。而这个顽固守旧势力的代表人物就是鳌拜。
康熙生于1654年,即清王朝人关定都北京后10年。在他年幼继位的时候,其父顺治帝曾有遗命,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大臣共同辅政。鳌拜原来名列第四,但是他笼络遏必隆,打击并处死了苏克萨哈。不久,索尼病死,鳌拜就大权独揽,为所欲为。他继续推行祸国殃民的圈地令和迁海令,并对吴三桂等割据势力采取纵容态度。
鳌拜结党营私、陷害异己,很有些毒辣手段。他飞扬跋扈,根本没有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里。此外,他经常将亲信和官员召到自己府内定夺国家大事,并且强迫康熙帝按照他拟定的书稿发布命令。如果不顺从他的意愿,他就在皇上面前声嘶力竭地叫嚷,甚至挥舞拳头大吵大闹。康熙虽然登基不久,但他目睹鳌拜的蛮横暴戾,深知自己羽翼未丰,鳌拜死党在朝中又盘根错节,要除掉这个恶棍并非易事。并且这个时候康熙还没有确切证据断定鳌拜真有不臣之心,也不知道他的具体打算,所以年幼的康熙一直与鳌拜虚与周旋、不露声色。他一直等待机会,待弄清楚鳌拜的真正意图后,再决定对策。康熙派可靠的人去监视鳌拜,其用意就在于此。
两名小太监见康熙在龙椅上坐定,急忙上前禀报探听到的鳌拜的情况。
原来,鳌拜称病不出已经两天。今天一大早,他的几名亲信全都赶到他的府中密谋。鳌拜府邸闭门谢客,对去探视的官员一概不见。
听到这些情况,康熙当机立断,决定立即亲自去探听虚实。他命令太监立即起驾,轻装简从,直奔鳌府。鳌府守卫见皇帝驾到,急忙要去禀报,被康熙喝住。康熙和侍卫径直向寝房而去。
这时鳌拜已经得知皇上驾到,忙令亲信们回避,自己在屋内稍作布置。还没等他出门迎驾,康熙和侍卫们已经一脚跨进门来。
鳌拜满脸堆出奸笑,行叩见之礼。康熙使眼色让侍卫搜查。侍卫揭开鳌拜睡床的席子。只见一把杀人匕首正露出闪闪寒光。顿时,鳖拜脸色全变,眼珠子骨碌碌直转。这个时候,康熙的侍卫们个个握紧刀剑,等待皇上一声令下就冲上去。空气紧张得像凝结了一样,只听得屋内摆设的西洋自鸣钟滴答滴答作响。
这种沉闷的空气只要再持续一会儿,鳌拜很可能会孤注一掷,呼唤自己的亲兵进来和皇上决一死战。在这里,假若发生这样的决斗,对于康熙来说,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只见康熙镇静自若,面不改色,泰然地放下手中的茶杯,拿起一把团扇一边轻摇一边哈哈大笑起来。他对侍卫们说:“刀不离身,是咱们满族人的老习惯,习武练功是祖宗的告诫。辅政大臣染病在身,尚不忘圣训,这乃是大清的洪福,实在可嘉可奖!”
听了皇上的一番话,鳌拜长舒了一口气,顿时放下心来。康熙问过鳌拜“病情”,要他好生将养,待病稍愈就到宫中赏看御花园中新近开放的绝好的牡丹,也好散散心。鳖拜忙不迭地谢主隆恩。
康熙也不多留,旋即还宫。
路上,康熙命小太监马上去宣索额图等几位大臣到宫中与皇上下棋。等康熙回宫时,几位大臣都已经在午门之外等候了。其实,弈棋只是掩人耳目而已,“醉翁之意不在酒”,让几位亲信大臣进宫商讨擒拿鳌拜的办法才是康熙的真正目的,和大臣们磋商之后,康熙胸有成竹地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
几天过去,风平浪静。鳌拜得知御花园中牡丹开得正艳,因此一接到皇上圣旨,便兴致勃勃地赶去了。他大摇大摆地入午门,过太和殿,直奔御花园的时候,猛抬头看见康熙皇帝正在一大群太监的簇拥下等着他。
鳌拜上前叩见。还没等他起身,康熙即厉声呵斥,当场宣布鳌拜的罪行。康熙的严词犹如五雷灌顶,把鳌拜搞得晕头转向。
鳌拜恼羞成怒,从地上跳将起来,大打出手,挥拳直向康熙扑去。这时10多名武士身段的少年闻声而出,急步上前,将鳖拜围住,哪里容他进到皇上跟前。鳌拜根本没有将这些少年当回事儿,凶神恶煞般地抡拳踢脚,打将起来。
其实这十几名少年非同一般,他们都经过了康熙的严格挑选和训练。这些少年以练习满族人的摔跤武术——“布库戏”为主,兼练十八般武艺。由于他们时常出入禁内陪皇上习武,所以召他们进宫迎击鳌拜,不会走漏风声,引起怀疑。这正是康熙的精细过人之处。鳌拜虽曾被称为“满清第一勇士”,武功高强,但毕竟年迈,几个回合下来,便被打翻在地捆绑起来。昔日盛气凌人的鳌拜,如今像烂泥一堆软瘫在地。
鳌拜被擒之后,康熙命令严加审讯,查明了他的13条主要罪状,逮捕处决了他的死党,将鳌拜革职拘禁,永不叙用。以鳖拜为首的势力终于从政治舞台上被铲除下去。
在这以后的时间里,康熙以叱咤风云的胆略和气魄平定了三藩叛乱,统一了台湾,坚决反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消灭了噶尔丹叛国集团,并且陆续实施了不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成为封建时代一位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康熙的一系列成功和伟业,应当说是从他智擒鳌拜的胜利开始的。这场斗争表现了康熙的机智。这一年,他才16岁。
除掉鳌拜后,康熙帝才真正实现了亲政,从此揭开了“康乾盛世”的序幕。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三任皇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子,生于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45岁的胤禛继承帝位,在位13年,卒于圆明园。
在众多儿子中,康熙关心和倚重的只有皇太子胤礽。所以,胤禛并不是一个受重视的儿子,起初只被封为贝勒,直到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才被晋封为雍亲王。此间皇子们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胤禛采取表面竭尽孝心,暗地结交朝臣与江湖术士的隐蔽手法,博得了康熙的好感。
胤禛年轻时跟从顾八代、徐元梦等学习经史,又与禅僧接近,稍懂佛学,精通禅学。曾随康熙巡幸江南,朝佛五台山,秋狝热河(承德),并奉命往祭曲阜孔庙、盛京(沈阳)祖陵。这些过往的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胤禛获取了一部分朝臣的支持。最后,他内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读的康熙“传位于皇四子”遗诏的安排下,继承了康熙帝的皇位,改年号雍正。
雍正夹在康熙、乾隆之间,和他的父亲康熙在位61年、儿子乾隆在位60年相比,雍正在位仅仅13年,显得十分短暂。但是,他的政绩很可观,严禁朋党,整顿吏治,强调务实,多所建树,在不少方面实为超过康熙。
他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之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的历史,有利于穷人,也对人口迅猛增长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动官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中央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以此加强皇帝本人的权威;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由于雍正勤政务实的13年统治,才有了“康乾盛世”。
雍正即位后,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曾经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对他们分化瓦解,撤职监禁,予以严厉打击。为表明继位的合法性,雍正以极为隆重的丧礼,将圣祖康熙帝葬入景陵,使其成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他又以不忍动用先皇遗物为由,将清皇帝处理政务之所,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养心殿从此成为清廷的政务中心。在整肃皇族反对派的同时,他对当年的功臣、即位后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尧也毫不手软,以“居功自傲,蔑视皇权”为由,施以削权、调任、抄家、遣戍,直至处决的严酷惩罚。
雍正在位期间还注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外交关系。雍正四年(1726年),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取消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土司,加强了中央对该地区的统治。次年,清廷同俄国订立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在划定中俄边界及处理两国通商问题等方面,维护了国家主权。
在位的13年间,雍正对朝廷机构和吏治作了一系列改革。如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他在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为提高军务效率,在离养心殿百步之遥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更是铸就了沿袭至清末的皇帝独揽军政要务的集权模式。有鉴于康熙朝诸皇子争储位的惨痛教训,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这一制度,有助于以后乾、嘉、道、咸几朝皇权的顺利过渡。
雍正登位后,面对的是康熙留下的烂摊子,而雍正给乾隆留下的,却是充裕的物质基础、廉洁的干部队伍和清明的吏治环境。可以说,没有雍正的历史贡献,就没有乾隆时代的历史辉煌。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曾经得到康熙的宠信,被派到南方当江宁织造。曹玺死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父亲曹接替了这个差使,一家三代前后做了六七十年织造官,家里越来越富,成了一个豪门。雍正帝即位后,认为曹家反对过他,不但革了曹的职,还下令查抄了他家。那时候,曹雪芹是个10岁的孩子。曹頫丢了官,在江宁呆不下去,只好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穷,家庭的灾难又接二连三发生。到后来,曹也死了,曹雪芹的生活更加困难,只好搬到北京西郊,在几间简陋的屋子里读书。有时候连粮食也不够吃,只好喝点薄粥充饥。曹雪芹家道衰落,接触了一些穷苦百姓,再想起小时候家里的豪华生活,免不了产生许多感触。后来,他决心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写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这就是《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写《红楼梦》时,辛劳和疾病把他折磨得十分衰弱。当他写完80回的时候,他的一个心爱的孩子得病夭折。曹雪芹受此打击,终于放下了他没有完成的著作,离开了人世。曹雪芹死后,他的稿本经过朋友们传抄,渐渐流传开来。许多人读了这本,非常感动。但对这样杰出的著作没有全部完成,总觉得是一件太可惜的事。后来,又有一个文学家高鹗,续写了后40回,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结构完整的。《红楼梦》经过一再传抄、翻印,越传越广。一直到现代,大家公认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之一。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先后得16子8女,皇长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临死前,他将皇位传给了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后,改年号乾隆。由此,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制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在弘历正式登基前,其皇储的身份早已广为天下知。弘历深受康熙与雍正的喜爱,在其父在位期间,时常参与军国要务。据传,由于雍正并不希望他的儿子们陷入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夺储之争,将传位诏书置于乾清宫的牌匾后,直到自己驾崩后方可打开。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顺利继承皇位,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3年太上皇,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病逝,终年89岁。谥号“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所以说,虽然乾隆帝正式在位的时间没有他的祖父康熙长,但他是实际统治中国时间最长的皇帝。
乾隆天资聪颖,性格刚强,勤奋好学,几十年如一日,因而不仅能善理国政,指挥征战,并且学识渊博,诗、文、书、画、语言兼长,著作等身。这一切又为他勤理国政,创造“文治武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他还有着很高的语言天赋,精通满文、汉文。为了完成用兵准、回,两征金川,安定西藏的宏伟事业,他“自乾隆八年(1743年)以后,即诵习蒙古及西番字经典”,一直持续了50余年,研讨不停。乾隆又学习“回语”(维吾尔语)和“唐古特语”(藏语),从而成为当时罕有的通晓满、汉、蒙、维、藏及安多(藏语的四川西北部方言)等多种语言文字的语言学者。这对他的治政用兵起了很大作用。史称其与“番酋”会见时,能用“番”语交谈,“重译朝见,告语如一家”。
乾隆在位期间,评定叛乱,安定边疆。他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两次平定西北的准葛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所以,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称“十全老人”。
清代社会,在乾隆时期继续走向繁荣昌盛。“康乾盛世”,将近百年,其中约一半时间是清高宗乾隆朝。因此,总的来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个盛世君主。他统治下的社会在漫长的60年中,多半是一个安定的太平盛世。作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国之主,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也居安思危,并不满足于现状,在发展经济和“养民”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识见卓越,也有一定的措施。
在发展经济方面,即所谓实现“养民之道”,乾隆以传统的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大力提倡开荒种地。他反复强调“劝课农桑,临民者第一要务”,还说“垦田务农为政之本”。继位伊始,乾隆就向大臣们发布上谕,奖励垦荒种地。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人口突破1亿大关,达到1.4亿人。过快增长的人口,在粮食生产方面也继续扩大供应。于是,在劳动人民辛勤垦荒之下,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耕地面积已达到740多万顷。
乾隆在位期间,要面对的另一大问题就是水旱之灾。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经常有旱灾;广东、湖北、河南常发大水;浙江、江苏受海潮威胁;河北、山东、安徽和苏北地区则水旱交替。连年告灾,人口不断增长,加上水旱的肆虐,使粮食问题更加紧张,迫使乾隆不得不把相当大的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方面。乾隆一生多次出游,并不能排除游山玩水的目的,但沿途凡有重要水利设施,莫不亲临工地,指示机宜,与大臣共同探求根治之法,表示他对水利事业的关注。
到了晚年,乾隆陶醉于文治武功,听任和珅专权,日益腐败。他宠信和珅,且时常下江南。登基时,清政府国库只有300万两白银,乾隆四十年(1775年)左右,乾隆到达了他统治的巅峰时期,国库积有白银7390万两,甚至超过了康、雍两朝。但是长期且巨大的贪污腐败、数次远征、诸多宫廷建造、个人六次南下、历次平叛、缓慢孳生的鸦片贸易逆差以及个人浮华奢侈的生活,消耗了1.5亿两白银。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退位时,几乎所有的国库资金被挥霍一空,一无所有的国库给他的继承者嘉庆带来了巨大困扰。
清高宗乾隆晚年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贪官和珅。
和珅原本是一位侍卫出身的满洲公子,青年和珅有着不错的办事能力和抱负,并因为特殊的机缘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并在乾隆统治的后期被擢升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和珅熟谙做官技巧,在肉麻的谄媚和恭谨的外貌掩盖下,把乾隆哄得云山雾罩。在官场上浸淫多年后,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就是贪污和弄权。对乾隆重用他的回报是在全国建立一个史无前例的贪污系统,把清帝国的墙基掏空。乾隆死后,和珅也跟着倒台。清仁宗嘉庆帝查抄出他的家产折合白银9亿两,相当于全国12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如果包括和珅挥霍掉的和亲人贪污的款项,总数应该不下20年的财政收入,和珅当权刚好20年!
和珅,原名善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清史稿》等书载称,和珅“少贫无籍”,即贫穷低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与历史实际相差太远。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额峪,与同一姓氏的清开国元勋私毅公额亦都同居一地。英额峪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居住的赫图阿拉不远,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鸾及其子达古山巴颜等弟兄子侄,皆投归清圣祖,此后不少人担任文官武将。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纳,行伍出身,在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时从征,“过北京,征山东,梯攻河间府,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轻车都尉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职,相当于官阶正三品。尼雅哈纳之孙阿哈硕色袭祖世职后,又兼任佐领,后阵亡,被追赠一云骑尉(官阶正五品)。尼雅哈纳的曾孙也就是噶哈察鸾的九世孙常保(和珅的父亲),袭曾祖父的三等轻车都尉和阿哈硕色的一云骑尉世职,并在八旗军内任职,当上了副都统。副都统,官阶正二品,是军界高级将领,每年俸银155两、米155石,还有养廉银500两。从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纳起,到父亲常保,皆是有世职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员副都统,怎能说他是出身低微,“家贫无籍”!和珅生于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10多岁后进入皇宫西华门内的咸安宫官学读书,“少小闻诗达礼”。少年时期的和珅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但是,和珅18岁与官阶正二品的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的孙女结婚。20岁时又袭了高祖父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处境就显著地好了。和珅有了这笔可观的固定收入,安享着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世职给和珅带来了政治上的更大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捷径,使他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即22岁时,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并随即充任粘杆处侍卫。粘杆处,即尚虞备用处。清朝制度,“选八旗大员子弟之獧捷者为执事人”,负责皇帝巡狩之时扶舆、擎盖、罟雀之事。粘杆处三等侍卫经常随侍皇帝出巡,就有了与皇帝回奏、回答的机会,从而为和珅的飞黄腾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史籍载称: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一天,和珅随驾出宫。“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出于柙’之语”,扈从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却立即对答说:“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乾隆听后很高兴,问:“读过《论语》?”和珅说,读过。“又问家世、年岁,奏对皆称旨。”乾隆“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矫捷异常”,十分赞赏,乾隆自是恩礼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临机应变,博得了乾隆的欢心,青云直上,立即于当年闰十月迁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升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都统。此后,和珅不断升迁,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要职,为乾隆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和珅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
和珅虽不会治国统军,无甚功业,但却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乾隆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故能博取皇上欢心。这在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废除“名粮”,增补绿营兵额,给武职养廉银上,表现得非常清楚。
以国库充盈,下诏要取消武将“名粮”,改为给养廉银,增补绿营兵,每年要增加军费白银300万两。乾隆询问阿桂有何意见。阿桂奏称,费银太多,不应增补。乾隆不听其言,下谕说:现在国家“财赋充足”,户部库银尚存7000余万两,支付这新增的300万两,绰绰有余。著大学士会同九卿科道详议。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实行此法,故极力赞成。乾隆遂下谕批准大学士九卿等的复议,每年增支军费银300万两。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的唯一心腹和代理人。
和珅身兼多职,位极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方面大权。他便肆无忌惮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和珅聚敛财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员索取贿银。内而九卿,外而督抚司道,不向和珅纳银献宝,不是和珅亲友,是很难当上官的,从而形成了“和相专权,补者皆以赀进”,“政以贿成”,祸国殃民的严重局面。以乾隆最关心的河工而言,就败坏得不像个样子。史称:“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后,河防日见疏懈。其任河帅者,皆出其私门,先以巨万纳其帑库,然后许之任视事,故皆利水患充斥,借以侵蚀国帑”,“至竭天下府库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楼诸决口,其患尤倍于昔,良可嗟叹”。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当首屈一指。他的确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关于和珅究竟有多少财产,确实数目是难以知晓了,但从他被嘉庆皇帝亲政后勒令自尽和抄没家产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逝世。初八,嘉庆皇帝下谕宣布:革和珅职,下狱问罪,抄没家产。正月十一日,嘉庆皇帝有下谕旨,定了和珅20条大罪,其中讲到和珅的财产有:夹墙私库有金3.2万余两,地窖内埋藏银300余万两。另外,档案记载,和珅还有取租之地1260余顷、取租之房1000余间,以及大量珠宝、玉器、衣服、书籍等。数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于私人的笔记和野史,更把抄没和珅的家产说的多得不得了。有的说,抄没清单所列106号中的25号,即折算成银2.2亿两。有的说,赤金元宝100个,每个重1000两,估银150万两,赤金580万两,估银8700万两,元宝银940万两,白银580万两,苏元银315万两,当铺75座,本银3000万两,玉器库两间,估银7000万两,地亩8000余顷,估银800万两。和珅确实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
《四库全书》由清高宗乾隆年间时官修,由纪晓岚担任总撰官。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设四库馆,四库馆员先后总计达4186人。历时10年,所辑的书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排列,共收书3457种79070卷(文津阁本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亦有收书3461种79309卷之记载);另有存目书6766种93556卷。第一部《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二十九日缮写告成。后又抄写了六部,分储在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盛京文溯阁、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于北京翰林院。《四库全书》包罗宏大,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然而,在编书过程中,根据清朝统治阶级的需要对不少书的内容作了删改,还下令查禁、销毁了“悖逆”“违碍”的书籍近三千多种,约六七万卷以上,其数量几乎与《四库全书》所收的书相等。
乾隆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在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后。接着又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3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4部,故名四库。
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五属。
除了章回、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但是,《四库全书》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篡改。
《四库全书》的纂修可以说是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清朝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3000多种,15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70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均于例禁。后来稍稍放宽,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但对钱谦益、吕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锡侯、尹嘉铨诸人的作品,查禁特别严厉。清高宗乾隆年间被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200多年,200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士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说是他的尊称。这两句的格律也应作“仄平”,两个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为“宋主”并不涉及音律问题;“寄奴”二字也与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虏”等了无关涉。那么为什么还要改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因此即使没有“违碍”之处也要改。
反观明代纂修的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里这样说:“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是清朝乾嘉年间女科学家王贞仪的一句名言。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江宁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宣化太守王者辅孙女。从小就酷爱各类书籍,并常作诗绘画,还学会了琴、棋、骑、射,更令人惊羡的是她对天文、地理、数学、气象学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她鄙视和反对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种种礼教。十六七岁曾随父宦历楚粤,出塞省视。从蒙古人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通医理,其诗质朴无华,情感真挚。她不习女红,却经常手不释卷地攻读科学书籍,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搞科学实验。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17世纪、18世纪时,我国形成了以梅文鼎、梅珏成为中坚骨干的安徽数学学派,祖籍安徽的王贞仪是这一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数学研究中,她吸取中西算法之长,改进概括,化繁为简,灵活运用,不受旧方法旧思想的束缚。她在《勾股三角解》中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论述:“中西固有所异,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视。夫益知理求是,何择乎中西?唯各极其兼收之义。”王贞仪对天文也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她不仅中外天文著作,还长年坚持夜观天家,日算星辰,日积月累,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天文数据资料。在天文方面取得的成就来源于她对传入中国的西洋天文学一分为二的看法,她认为“西历虽至密,亦未能言概准。”“有所行,即有所不行;有所是,即有所不是。”同时,她还是阐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积极宣传者。
一个农历十五的夜晚,王贞仪正端坐在闺房中读书,手中捧着清初著名学者梅文鼎所著的《筹算原本》,细细地咀嚼,苦苦地思索。突然,远处依稀传来了锣鼓声,有人在呼喊着什么。接着,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妹妹气喘吁吁地跑进屋里,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姐姐,姐姐,天狗吃月亮了,快去看!”说完,拉着王贞仪就往屋外走。
这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凉风习习,院子里洒满了月色的清辉。王贞仪抬头一看,只见一轮满月出现了一个缺口,并且缺口越来越大。
“真的是天狗吃掉了月亮吗?”妹妹带着稚气问道。像是回答妹妹问话似的,远处的锣鼓又骤然敲响了,伴随着锣鼓声,是人们的大声呼喊:“天狗吃月亮了!天狗吃月亮了!”
王贞仪从小就听说,只有这样敲锣打鼓、大声喊叫,才能吓跑天狗,使月亮复明。但是,最近她从书上读到,这只是一种叫“月食”的自然现象,因为地球挡在太阳和月亮中间,太阳光照射不到月亮,月亮就黯然失色了。这个道理,王贞仪也似懂非懂,不是十分清楚,怎么向妹妹解释呢?王贞仪想了想,猛然间像是有了灵感,她对妹妹说:“妹妹,你等会儿。”
王贞仪跑回屋,提出一盏亮闪闪的水晶灯,领着妹妹,走到园子里的小亭子上。王贞仪决定做一次月食的实验,她把水晶灯悬挂在亭子正中梁上当太阳,把灯下的圆桌当地球,又用一面圆屏镜放在桌旁当月亮。随后,她不断地移动着三者的位置,反复摆弄,细致地观察。
约摸过了半个时辰,王贞仪才停下手,高兴地说:“我懂了,懂了!”接着,她又重新把自己的实验演示给妹妹看,边演示边解释,妹妹歪着脑袋津津有味地听着。
后来,王贞仪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写成了《月食解》一文,深刻地论述了月食发生、月食和月望及食分深浅的科学道理。同时,她改编了梅氏的《筹算原本》,更名为《筹算易知》,使其通俗易懂便于学习。
后来她又随同祖母和父亲去过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和安徽等地,游览名胜古迹,见闻颇多。就算是结婚成家后,仍在仍孜孜不倦地对科学知识进行刻苦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