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三年五月,曹操终于迎来一州之地,与鲍信合兵一处,进攻州内的黄巾贼。
大军到了寿张,曹操率领数百骑兵深入敌方,与步兵相距甚远,不幸遭遇敌军重围。
眼看情况危急,鲍信引兵来救,两军陷入苦战,黄巾军不敌败退,鲍信却是战死。
曹操得知,放声痛哭,命人寻找鲍信的尸体,未曾发现,便下令用木头雕刻其样,以此厚葬。
事后,曹操收起轻敌之心,与众人商讨如何消灭黄巾叛军。
戏忠拱手说道:“敌军号称百万之众,实则只有三十余万,其中流民占了一半,粮食更是依靠抢掠而来,我军只需设伏袭粮,不出数日,敌军必败。”
曹操闻言,大为认可,便依计行事,下令不分昼夜伏击敌军粮食。
到了第五天,黄巾军果然粮草告急,溃败而逃。
曹军乘胜追击,一路杀至济北国,黄巾军无路可退,纷纷缴械投降。
曹操从中收编精兵三万,号称青州兵。
面对剩余的兵民,曹操一时犯起头痛,本来粮食尚缺,一下子又多了三十万人,这叫他如何安置?
正当无奈之时,荀彧建议参考皇甫政的屯田制。
曹操听得眼前一亮,便将此事相托于荀彧打理。
从此之后,曹操正式成为一方诸侯。
益州,汉中郡,上庸一处府内。
申耽收到刘焉的书信,心中踌躇,他所统治的汉中四县,尚有兵马一万五千人。
西城与房陵各驻军三千,钖县守兵相较少之,只有一千,而上庸的兵马足有八千。
即便如此,也只能驻防四县,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攻取南郑,但刘焉以汉中太守为条件,正是他所想要的官职。
“诸位,对于刘益州之约,有何看法?”申耽手持竹简说道。
都尉申彪抱拳作揖:“属下认为,此乃我等夺取汉中之良机,应当出兵攻打南郑。”
“郡西五县皆有重兵把守,我军兵马不足,如何攻取?”
申耽抚须道:“再说,西城与南郑相隔甚远,战线太长,后勤补给多有不便。”
申彪拱手一拜:“主公,此事关乎我族之兴旺,兵马若是不足,可向族中之人征取护兵,许诺事成之后,族中弟子皆可出仕任职。”
“至于后勤,无非是钱粮而已,主公应以同样的手段,放话给族中之人,出钱粮者最多,可任职县令,如此一来,兵马钱粮无忧也。”
申耽闻言,哈哈一笑:“都尉之谋,甚善,此事便由你办理。”
消息一出,三日后,各县的族人提供私兵已有六千,钱财两百万,粮食更是达到六万斛。
申耽心中大喜,决定出兵四千,与私兵合奏一万,任命从弟申仪为主将,申彪为副,出发前往西城。
荆州,襄阳州府内。
刘表望着案上的竹简,眉心紧皱,他接管荆州已有两年。
州中除了南阳的袁术外,其余各郡的匪寇皆已消灭,手中兵马已达七万之众,水军占了两万。
面对刘焉的请求,刘表犹豫不决,荆南四郡驻军三万,江夏驻兵一万。
樊城虽小,但为了防备袁术南下,也驻兵五千于此。
如今能够用兵的地方,也就只有襄阳的两万余人,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全部投入蜀地。
至于刘焉开出的条件的确诱人,鱼复乃是入蜀的要塞大门,又名白帝城,与白水关一样,皆为易守难攻之地。
若是得到鱼复,就等于得到益州的门户。
正当刘表徘徊之时,下人前来相报,说是蒯良、蔡瑁已到府外。
刘表出府相迎,命人上茶,交谈中,便将此事相告,继而问道:“对于刘焉的求援,你等有何看法?”
蔡瑁率先回话:“主公,巴蜀乃天府之地,如此良机,不可错过。”
刘表叹道:“蔡校尉所言不错,可惜我军兵马尚缺,难以支援刘益州。”
蔡瑁听得心头一喜,趁机说道:“主公,我有一计,可解兵马之忧,不知主公愿取否?”
刘表问道:“蔡校尉且说,是何计谋?”
蔡瑁抱拳一拱:“主公应当下令,征取州中士族私兵,以壮我军,如此一来,兵马无忧也。”
刘表闻言,眉心一皱,脸上略带不悦,却是不说话。
自从扫清州内匪寇后,各个士族掌权甚广,尤其是蔡、蒯两家,荆州各郡皆有族人任职。
若是再由他们的私兵从军,这荆州还是他刘表的荆州么?
蒯良坐在一旁,看出了刘表的心思,便放下茶杯,说道:“主公,鱼复地势三面环水,即便我军兵马再多,也不易展开攻势。”
“属下建议,以一万水军袭击鱼复,若是成功,再增兵入蜀,如若失败,水军也可顺江而归。”
刘表颔首道:“子柔,所言不错,那就这般决定,蔡校尉听令!”
蔡瑁作了一拱:“属下在。”
刘表手持官印,正色道:“命你与张校尉率领一万水军,两日后,进攻鱼复。”
他口中的张校尉,指的是张允,字子师,是他的外甥。
“诺!”蔡瑁拱手一拜,便与蒯良离去。
鱼复位于巴郡以东,乃益州险要之地,
东南江面有一处急流,名为瞿塘峡,两山之间不足三十丈,西至巴蜀,东往荆襄。
此时,一支数百艘战船穿过巫峡,不多时,将至瞿塘峡。
蔡瑁手握佩剑,眺望两山,笑道:“子师,前方便是瞿塘峡,只要过了此处,鱼复就在眼前。”
“据探子回报,城内守兵只有一千余人,我等不妨分兵攻取。”
张允望着大江,问道:“如何分兵?”
蔡瑁眉心一皱,说道:“我领七千水军围攻西、南两面,牵制敌军主力,子师趁机引兵北上,夺取鸡公山东面,以此为据点,偷袭鱼复北门。”
张允闻言点头:“此计甚妙。”
说罢,二人哈哈一笑。
说话间,大军已到瞿塘峡,江面渐渐收窄,水流越发湍急,战船逆流而上,航行相较缓慢。
蔡瑁下令后方船只拉开距离,以免各船碰撞,传令兵奉命正想离去,忽见右边山上扬起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