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国史一本通
  4. 第八章 草原帝国——元
设置

第八章 草原帝国——元(1 / 1)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13世纪初,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征服了各兄弟部落,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汗国。随后,他继续东征西讨,不但建成了统一全国的元王朝,还使蒙古大汗国的版图横跨欧亚大陆。元朝统治时间虽短,但它所制定的许多政策到今天仍有影响。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汗国的汗位又陆续传了几代。公元1251年,贵由汗死后,汗位传到了蒙哥的手里。

蒙哥做了大汗以后,派弟弟忽必烈主管整个黄河以北地区的军事、行政事务。忽必烈借此机会结识了一批有学问的汉族知识分子,让他们做了自己的谋士。这些谋士向忽必烈讲述“汉法”,教他如何用中原的封建制度来统治全国。忽必烈胸怀大志,听了这些话很受启发。公元世祖忽必烈像元1258年,蒙哥发动三路大军攻打南宋,不久就病死在合州(今四川合州)的钓鱼台城。蒙哥死前,没有留下遗诏指定汗位继承人。蒙古朝廷中的一部分势力准备拥立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为汗,另一部分人却拥护忽必烈。忽必烈与众臣商议,与南宋议和,然后派人迎接蒙哥的灵车,接受大汗的宝玺,自己则带着少数随从,火速赶回了燕京。他假借蒙哥的遗言,遣散了阿里不哥的兵力,并取得了蒙古一些重要大臣们的支持。1260年,忽必烈召开忽里台大会,继承了汗位。后来,由于阿里不哥思想保守落后,滥杀军将,抢夺财宝,很快就闹得众叛亲离。经过四年的战争,忽必烈终于打败了阿里不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忽必烈继承了汗位以后,将政治中心从蒙古的和林移到了中原,开始实行“汉法”治理国家。公元1271年,在进攻南宋取得不断胜利的情况下,忽必烈接受汉族谋士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乾元”(极大)的意思,把蒙古国改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元世祖在全国颁布建国诏书,向世人说明自己所统治的国家不只有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延续。第二年,忽必烈把燕京(今北京)改称大都,正式定为全国的首都。

忽必烈在位35年,重视以汉族传统法制治理国家。他重视农桑,兴修水利,设立驿站,制定法律和各项制度。忽必烈为了更好地控制全国,设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强化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他们原来是以放牧为生,现在却要来统治以耕种土地为生的中原人民;他们原来的生活是“逐水草而居”,可中原的百姓们却世世代代安居重土。应该怎样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来适应中原人民的生活呢?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找到了耶律楚材像一个人,帮助蒙古统治者完成了这一转变。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本是契丹人。他从小就博览群书,精通汉族文化,立志做一个博学的人。后来,成吉思汗听说耶律楚材很有才能,就下令召见他,并把他留在了身边。耶律楚材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后,经常劝他用儒学来治理国家。但成吉思汗当时正忙于打仗,没有听取耶律楚材的意见。有一天,耶律楚材对成吉思汗说:“造弓还要有造弓的匠人呢,治理天下难道不需要‘治理天下的匠人’吗?”成吉思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嘱咐自己的儿子窝阔台日后要重用耶律楚材。

成吉思汗死了以后,窝阔台继承汗位。耶律楚材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改变了蒙古国落后的统治方式。他首先按照中原朝廷的习惯,制订了严格的君臣礼仪制度,要求皇族和大臣们见了皇帝都要下拜。

后来,随着蒙古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有人就建议把汉族人全都赶走杀光,把庄稼全都割掉,让田野长满青草,蒙古人好去放羊。耶律楚材坚决制止了这种做法,他说:“这么富饶的土地怎么能说没用呢?如果我们像汉人一样在这里征收赋税,我们一定能为蒙古统一全国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窝阔台同意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在中原各地制定各种赋税,并设立专门的官员来征收赋税。

耶律楚材还非常注重保存人口。他改变了过去蒙古人每次攻占城镇都要屠城的做法,使蒙古军队把百姓保存下来,以耕种土地。由于成吉思汗没有制定完整的法律,耶律楚材还制定了临时法律,严禁地方官擅自滥杀百姓,禁止地主富豪夺取农民田地,使社会秩序渐渐安定了下来。

除此之外,耶律楚材还劝窝阔台用孔孟之道治理国家,选拔儒生担任各级官吏,并请有名的儒士来给皇族子孙讲解儒家经典。

通过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蒙古人渐渐适应了对中原人民的统治。耶律楚材成为了使蒙古贵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

元朝建立后,蒙古统治者招纳和任用汉人世侯,在中原地区逐渐建立了蒙古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合统治。但是,一些汉族世侯并不甘心永远忍受蒙古人的统治,他们不断地寻找有利时元·弈棋壁画机,反抗蒙古统治者。公元1262年,汉族官员李璮发动变乱,给蒙古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虽然叛乱不久就被平定,但忽必烈从此不再相信汉人。他果断地剥夺了汉族世侯的权利,开始重用西域人,阿合马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

阿合马是回回人,本来在花剌子模经商,后来投奔了忽必烈。那时,忽必烈刚刚继承了汗位,一直征战不断,花去了国库中的大量钱财。忽必烈听说阿合马很会理财,就让他负责管理国家财务。

为了替元朝统治者搜刮钱财,阿合马刚上任就着手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首先是官办炼铁,铸造铁制农器官卖,每年可换成官粮四万石;二是禁止私人卖盐,改由政府专卖,并增加盐税;三是扩大纸钞发行以收进社会上的财富,于是纸钞贬值,物价飞涨。

通过这些措施,国库收入果然增加不少。忽必烈非常高兴,认为阿合马很会办事,就给了他一个很大的官职。从此,阿合马就开始为所欲为。他大肆排挤打击那些不与自己合作的官员,并把大量自己的心腹安插到各个重要职位上。宰相反对他独断专行,他也不理。后来,阿合马的子孙全部担任了重要官职,他们经常利用职权经商,卖官受贿,侵吞国家财产。渐渐地,阿合马家族不但权势越来越大,还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宝。

阿合马专权暴敛,引起了很多人的怨恨。有个山东好汉叫王著,决心为民除害。他秘密铸造了一个大铜锤,趁忽必烈离开大都之机,设计砸死了阿合马。忽必烈知道后大怒,下令杀死了王著和他的同伙。后来,一些平时受阿合马排挤和压迫的人们纷纷向忽必烈揭露阿合马的罪状。忽必烈派人查证,件件属实,这才知道阿合马平日作恶多端。于是忽必烈下令将阿合马的尸体挖出来又砍了几刀,并把他家产全部没收,子侄处死。

在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它的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西方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纷纷慕名前往中国观光,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了。

马可·波罗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叔父常常到国外做生意。公元1260年,他们在经商途中第一次来到中国。忽必烈的使者见到了这两个欧洲的商人,觉得很新奇,就告诉了忽必烈。忽必烈在元大都接见了他们,向他们了解西方各国和罗马教廷的情况,并决定派使臣到罗马去,任命他们二人为副使。两人回国后,完成了任务。他们带上了马可·波罗,一同前往元大都。

马可·波罗像经过了3年多的时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一行三人再次到达了大都。忽必烈非常高兴,当天晚上就在皇宫举行宴会,欢迎他们。后来,忽必烈又把他们留在朝廷里做事。

马可·波罗非常聪明,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还学会了像蒙古人那样骑马射箭。忽必烈看他进步很快,十分赏识他,除了让马可·波罗在大都担任职务外,还派他到各省巡视或出使外国。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生活了整整17年,他们非常想念家乡,几次向忽必烈请求回国,但忽必烈都没有答应他们。公元1292年,马可·波罗利用护送蒙古公主远嫁到波斯的机会,踏上归程,经过3年的长途跋涉,才回到了威尼斯。当时,威尼斯正与热那亚发生战争。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的舰队,兵败被俘,被关在热那亚的监牢里。在狱中的一年时间里,马可·波罗口述了自己在东方的所见所闻,同狱的作家鲁思梯谦把马可·波罗所讲的事记录了下来,编成了一本书,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行记》。这本书详细记载了中国的富庶繁华,它一经写成,就迅速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轰动了欧洲,强烈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从那以后,东西方之间的来往更加密切了。

元朝建立以后,由于版图辽阔,民族众多,蒙古统治者通过笼络各民族上层贵族才使自己的统治得以巩固。但是,蒙古统治者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将蒙古族定为国族,把其余的各个民族划分等级,实行严酷的民族压迫。

在元朝统治者的民族等级划分中,蒙古人地位最高。其次是那些被蒙古人征服、并帮助蒙古人征服全国的我国西北地区的各族人民,蒙古统治者就把他们称作“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处于等级划分的最底层,是地位最为卑微的民族。所谓汉人,是指原元·赵孟頫·浴马图(局部)来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和汉化的女真、契丹等族。所谓南人,就是指忽必烈灭南宋时仍在南宋统治下的汉族。

元朝各民族等级之间的差别,表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官制上来看,自忽必烈即位以后,就定了这样一项制度:中央或地方的官员,正职一律由蒙古人担任,副职才允许汉人、南人担任。特别是中央统治机构中掌管行政的重要职位,正职绝大部分由蒙古人担任,只有极个别的汉人短期内担任过正职。至于掌管军事的要职,汉人、南人是一律不能担任的。军队的数量和驻防情况,则对汉人、南人完全保密。但是,不少蒙古人、色目人虽然当上了大官,可他们根本不识字,更不识汉字。有时衙门里的公文要他们签字写日期,他们也写不好,下面具体办事的人看了都直发笑。

除了在官吏任命上的不平等之外,元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带有鲜明的民族压迫色彩。当时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两榜录取,对汉人、南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而且还规定南人不能得前三名。汉族读书人要想通过科举做官简直比登天还难。

在对百姓的日常治理方面,不同等级的民族,也要接受有差别的对待。例如,同样是杀人,一般规定杀人者死,但蒙古诸王因恩怨杀人,仅判处杖刑和流放。如果殴斗事件发生在蒙、汉之间,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罚银,而汉人只要打伤了蒙古人,就一律处死。而且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还不能还击,只能陈诉。

由于这种等级划分的民族政策,元朝的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严重的隔阂。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复杂。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后人称他元曲四大家像们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的说法,最早提到的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他只提及四人的姓名,还没有“四大家”的命名。到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才正式出现四大家的说法:“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对这四位元代戏曲作家的评价和排列顺序,也因人因时有不同的提法。如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名也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饰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却推戴马致远,把关汉卿列为“可上可下之才”。现在一般认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说法比较公允:“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大都(今北京市)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一颗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善与人交往,一生写过18种杂剧,其中《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著名。伶人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曲词,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流传。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隩州(yù)(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所作杂剧共18种,今存8种:《伊尹耕莘》、《三战吕布》、《无盐破环》、《王粲登楼》、《周公摄政》、《老君堂》、《翰林风月》、《倩女离魂》。另有《月夜闻筝》存残曲。

元朝末年,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变本加厉,压迫得百姓吃不上饭,日子苦不堪言。元顺宗继位后,实施了一些想要挽救王朝没落的措施。但这些做法大多治标不治本,再加上整个统治集团的日益腐朽,元朝走向衰落的步伐开始加快。

韩山童和刘福通是河北一带的农民,他们利用百姓对元朝统治者的仇恨,成立了民间秘密宗教组织白莲会,暗地组织农民反抗官府。公元1351年,韩山童和刘福通借元军逼迫民工疏通元·大都遗址黄河、克扣工钱的机会,召集白莲教教民,发动反元起义。起义不久,韩山童就在战斗中被捕牺牲。刘福通领兵继续战斗。

刘福通率领的起义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很受百姓的欢迎,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很快队伍就发展到了10万人。各地起义军将士头上包着红巾,因此百姓们都称他们为红巾军。刘福通的红巾军用了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连续攻下了一批城池。元王朝见刘福通声势浩大,赶忙调动大批官兵镇压红巾军。不料元朝内部发生内乱,元军不战而溃。红巾军趁机出击,大破元军。公元1355年,刘福通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帝,国号为宋,韩林儿被称作小明王。

与此同时,江淮一带的农民很早就受到白莲教的影响,他们见刘福通起义后势力发展很快,也纷纷起兵响应。这些起义军攻占了一些土地后,相继称王,建号改元,形成了与元王朝抗衡的群雄并立的局面。除了刘福通的队伍最先建立了反元武装外,最重要的起义队伍还有以下几支:一是芝麻李、赵均用、郭子兴等部。芝麻李和赵均用首先率众起义,占领徐州。次年芝麻李败死,赵均用等投靠了濠州的郭子兴。二是徐寿辉、陈友谅部。公元1351年,徐寿辉以蕲水为都,自称皇帝,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掉徐寿辉,自立皇帝,国号大汉。三是张士诚部。公元1353年,张士诚聚众反元,建立大周,自称“诚王”。后来,张士诚贪图高官厚禄,投降元朝。

各地的红巾军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统治者,使元朝的政权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元王朝已经走到了尽头。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