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国史一本通
  4. 第七章 割据与统一——辽、宋、夏、金
设置

第七章 割据与统一——辽、宋、夏、金(1 / 1)


封建王朝发展到宋时,可以说各方面均已相当成熟。然而,辽、金、夏与宋同时占据着中国的北方、东北和西北。因此,整个宋朝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300余年间,它几乎没有停止地与辽、金、夏进行着战争。而宋积贫积弱,最终北宋为金灭亡,南宋为元所亡。

后周在周世宗当政的时候,一个大将叫赵匡胤。赵匡胤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周世宗对他十分信任,任命他为皇帝禁军的最高长官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死后,继承皇位的周恭帝只有7岁,无法管理政事,军权就落在了赵匡胤手中。

公元960年初,边境传来紧急战报,说北汉与辽国将要联合,一起出兵攻打后周边境。朝中大臣们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宰相范质发出命令,派赵匡胤带兵北上抗击。赵匡胤接到命令以后,立即调兵遣将,带着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

陈桥驿兵变之地这天,赵匡胤带领军队走到了开封东北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停了下来。当天晚上,赵匡胤命令将士们就地休息。士兵们劳累了一天,刚倒下就睡着了。赵匡义和赵普趁机暗中策划兵变,想拥护赵匡胤做皇帝。一些将领们也悄悄地聚在一起,议论说:“现在皇帝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地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做皇帝。”大家都赞成这个意见。于是,当天晚上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军营。赵匡胤和赵普一面稳定部队,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地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和王审琦。而赵匡胤则假装喝醉了酒,一直睡到了天亮。当他醒来后,等待多时的士兵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把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将士们随即跪倒在地,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了马,请他回京城。

赵匡胤率领军队返回京城。由于有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在京城里做内应,没过多久,赵匡胤的军队就拿下了汴京。小皇帝被迫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由于赵匡胤曾经做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因此,他把国号改为“宋”,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即位后,大封功臣,很多曾经拥护过他的将士们都得到了封赏,掌握了军权。但是,明·刘俊·雪夜访普图也有一些人不服。在赵匡胤登基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有两名节度使企图反叛。赵匡胤平定了他们的叛乱之后,就与亲信赵普商量,怎样才能确保自己的统治不会被别人推翻。赵普就提醒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故事很有可能会重演,并建议宋太祖削弱藩镇的权力,把兵权收归中央。宋太祖很赞同他的意见,决心收回大将们的兵权。

公元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在宫中举行宴会,请曾经拥护过他当皇帝的统兵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饭饱酒酣之时,宋太祖命令在旁伺候的随从们退出,拿起一杯酒,乘着酒兴对众将说:“要不是靠你们出力,我今天当不了这个皇帝。不过,这皇帝也不好做,还不如节度使逍遥,如今我简直没有一夜能睡得安稳。”

石守信等人很奇怪,忙问原因。宋太祖就说:“我知道你们都对我忠心耿耿,可是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那事情也就由不得你们了。”

石守信等人听了这话吓得半死,忙跪下磕头,请宋太祖为他们指出一条出路。宋太祖就说:“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做个闲官,多置办些田产,给子孙多留家业,再买些歌伎,天天饮酒作乐,欢度晚年不好吗?我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互不猜疑,岂不很好?”

石守信等人大悟。第二天,这些人不约而同地递上一份奏折,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解除兵权,回家休养。宋太祖欣然同意,罢免了他们的军职。

不久,宋太祖又以同样的方式罢免了其他几个藩镇的节度使,还对中央禁军与地方的士兵实行轮换制。这样,唐朝时在地方握有重权的节度使,从此成为毫无实权的虚衔,禁军将领也无法拥有重兵。宋太祖之后又陆续派遣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为避免“君弱臣强”局面的出现,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若干人,以削弱宰相权利,并改变以前皇帝与宰相共同商讨国事的规矩,改为由皇帝批阅,再给宰相下旨处理。通过这些措施,宋太祖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军权都集于一身,牢固地稳定了自己的统治。

唐朝末年,就在朱温在汴京庆祝他阴谋夺取政权时,在我国东北辽河上游,一个叫作契丹的游牧民族正在慢慢兴起。

契丹男子发式图契丹民族世代靠渔猎和畜牧为生。他们部落众多而且分散,部落间为了疆域和猎物而征战不休。唐朝末年的时候,汉族人不断迁徙,给契丹民族居住的地区带去了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契丹人民也在和汉族人民接触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在契丹的诸部落中,有一个叫做“迭剌”的部落比较强大。这个部落的军事首领耶律阿保机非常有野心,不断发动对各部落的征伐战争,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他的权力很快就超过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公元907年,阿保机经过部落选举,当上了契丹的新首领。但是,阿保机掌握大权也遭到了一些部落贵族们的反对,他们多次谋反,被阿保机一一挫败。这样的斗争反反复复持续了十多年。

阿保机在与汉族人的战争中,俘虏了大批汉人。他觉得汉族文化非常先进,就决心按照汉族的政治制度来建立契丹的国家机构。他任用汉人韩廷徽,改革习俗,发展农商,使契丹的力量日益强大。公元916年,阿保机在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称帝。他废除了部落联盟的旧制度,按照汉族的政治模式,建立了契丹国;并仿照汉人的王朝体制,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天皇帝”。

建立政权后,阿保机不断发动向周围各族的大规模扩张。他先后征伐了突厥、吐谷浑、党项、沙陀等部落,接连获胜。后来,他又趁中原群雄割据,不断混战之机,攻克了蔚州(今河北张家口)等五个城市。

公元920年,阿保机主持用简化的汉字创造了契丹文字,使契丹文化有了自己的传播工具。这种文字在契丹沿用了将近三百年,一直到公元1191年才停止使用。

后来,阿保机年纪大了,就把所有的亲信和大臣叫到自己的身边,对他们说:“三年之后,我将不在人世!我有两件事至今还没有做完,放心不下。”在场的人听了他的话后十分惊恐,不知道会有什么事发生。在以后的三年里,阿保机先是率军征服了吐谷浑、党项等敌对部落,后又消灭了当时的古渤海国,把渤海国改为东丹。不久,阿保机果然病倒了,没几天就离开了人世。这时,人们回想起他三年前说过的话,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阿保机死后,他的儿子耶律德光即位,并于公元947年,把契丹国号改为“辽”,这就是历史上的辽王朝。

在北宋与辽对峙期间,经常发生战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杨家将抗辽的故事。

杨家将最早的统帅叫杨业,本来是北汉的大将,后来觉得在北汉没有什么出路,就归顺了北宋。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为人正直,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就任命他做大将军。

公元980年,辽朝派了10万大军攻打雁门关,当时正是杨业率兵在这里驻守。杨业的军队只有几千人,兵力相差很悬殊,不能和敌人硬拼,只能智取。于是杨业就留下大部分兵力驻守,自己率领数百骑兵,沿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悄悄埋伏起来。辽军一路行进没受阻拦,正在得意的时候,杨业率领士兵杀了出来,把辽军打得晕头转向,杀死了大批辽国兵将。这一仗使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杨无敌”。

雁门关过了几年,辽景宗死了,即位的辽圣宗才12岁,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有人就上奏宋太宗,认为辽国孤儿寡母,政局不稳,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失掉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接受了这个建议。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潘美是个疾贤妒能的小人,他看杨业功劳和威望都超过了自己,早就对杨业心怀嫉恨。在这次抗击辽军的过程中,他故意陷害杨业,让杨业带很少的兵力假装攻打辽军,吸引辽军的注意力,然后他去接应。但他根本没派人马,结果杨业和他的部将陷入辽军的重兵包围之中。将士们浴血奋战,但终寡不敌众,最后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英勇献身。杨业的战马被辽军射中,辽军趁机把他俘虏了。杨业被俘后,拒不投降,绝食3天3夜,最后牺牲了。

杨业有七个儿子,除了杨延玉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外,其余六个都做了官。其中数杨延昭最有名,后人称他为杨六郎,他的儿子杨文广也效力于北宋。杨家将祖孙三代英勇抗辽,为保卫宋朝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北宋几次对辽作战,都落了个损兵折将的下场。而且由于连年发动战争,百姓的负担不断加重,生活苦不堪言,农民起义接二连三的爆发。

四川的百姓率先起来造反,王小波和他妻子的弟弟李顺是四川青城(今四川灌县)的茶农,靠贩卖茶叶为生。但是宋太宗却在这设立衙门,禁止茶叶私自买卖,断了王小波的生活来源,王小波气愤不已,决定发动起义。

公元993年,王小波召集了一百多个茶农和贫民,对他们说:“我最痛恨的就是贫富不均,现在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再不起来反抗,我们就活不下去了。大家跟着我一起来消灭贫富不清明上河图(局部)均吧!”王小波的话说出了百姓的心声,大家纷纷响应,不到十天,起义军的队伍就扩大到几万人。王小波率领他们一举攻破了青城,接着又向彭山进发。

彭山县令齐元振是个刁钻狠毒的大贪官。他爱钱如命,大肆搜刮百姓,然后将财物放到别处,自己装出一副清廉的样子。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王小波攻破彭山后立即将贪官齐元振杀死,把他搜刮来的钱财全部分给当地百姓。

起义队伍不断壮大,不久就打到了江原(今四川崇庆)。驻守江原的宋将张率兵反击。张趁人不备暗放冷箭,正中王小波额头。王小波因伤势过重,没几天就牺牲了。

王小波死后,起义军推选李顺做首领,继续英勇奋战。李顺严明军纪,劫富济贫,取得连连胜利,队伍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公元994年,起义军攻破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做了大蜀王。

消息传到汴京后,宋太宗大为吃惊。他急忙派心腹宦官王继恩率兵前去镇压。王继恩兵分两路,一路攻打巫峡围堵起义军,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从剑门进入四川。

剑门是四川的门户,关系重大,李顺曾派兵攻打,但没有攻下。没想到宋军由剑门顺利进入四川,一路打到成都城下,与起义军展开殊死搏斗。由于起义军多数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而且寡不敌众,被宋军重重包围,几万士兵英勇战死,李顺也在战斗中牺牲。

后来,起义军余下的部队在张余的率领下,继续同宋军作战。直到张余被俘,遭到杀害,这次起义才结束。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

公元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率领20万大军进攻北宋,一直打到了澶州城下,北宋朝廷一片慌乱。宋真宗连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宰相寇准为人正直,大胆敢言。他坚决主张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被迫同意。

契丹人引马图宋军行进途中,辽军兵势强大的消息不断传来。一些胆小的大臣趁寇准不在,就劝宋真宗退兵。宋真宗本来就不坚决,一听到这样的消息,又动摇了起来。寇准知道了以后,就严肃地对宋真宗说:“主张退兵的都是一些软弱无能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恐慌,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如果前进,士兵们就会士气高涨;如果后退,就会全军瓦解,甚至连都城都回不去了。”

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不久就到了澶州城。将士们看见皇帝亲征,果然士气大振,三面包围了澶州,打退了辽军的进攻,又杀死了辽国的大将。萧太后知道后,心里既痛惜又害怕,就想跟宋朝讲和。宋真宗本来就不想跟辽国作战,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对宋朝议和的大臣曹利用说:“只要不割让土地,他们想要金银财帛,就算每年100万也可以答应。”

寇准听到以后,非常痛心,但当着宋真宗的面又不好反驳。于是就私下里对曹利用说:“皇帝虽然允许上百万,但如果你答应给契丹的赔款超过30万,我一定把你杀了。”

曹利用深知寇准的厉害,到了辽国军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与辽国定下盟约:辽宋互为兄弟之国,辽国的皇帝称真宗为兄,宋朝尊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给辽进贡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相互侵犯等。

宋真宗知道每年绢银总共才30万两后,非常高兴,就率军返回京师。不久,辽军也撤退回国。这次盟约缔结之后,北宋每年要支付辽国巨额的赔款,使北宋的百姓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宋辽两国一百多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为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因为这个盟约订立于澶州城下,历史上就把它称作澶渊之盟。

萧太后本名萧绰,小字燕燕,出身于辽朝契丹贵族家庭。她从小就美丽聪慧,做事非常认真。17岁的时候,她被辽景宗选为贵妃,不久就被立辽太后萧绰画像为了皇后,与辽景宗一起治理朝政。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他年仅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继承了皇位,就是辽圣宗,萧绰被尊为皇太后。由于辽圣宗年纪太小,国家大事一律由萧太后处理。

萧太后摄政之初,为了巩固辽朝的统治,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制定刑法时,将汉人和契丹人同等对待。萧太后还十分重视任用有贤能的人。她一摄政,就把大将耶律休哥委以重任,让他坐守南京,全面负责辽国南面边防事务。耶律休哥果然不负众望,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使边境的经济军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边境局势稳定了下来。在大力提拔有治国之才的契丹官员的同时,萧太后还注重任用汉族官吏。她特别信任以汉人宰相韩德让为首的汉官集团,对辽国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遏制了辽国从辽穆宗以来的衰退之势。对于大臣们提出的意见,萧太后只要觉得对治理辽国有好处,就一定实施。她对能臣、功臣也十分关怀,对立了功的将士,及时行赏,使各位文武官员都为辽国呕心沥血。经过萧太后的一番精心治理,辽朝的国势日渐强盛。

萧太后不仅治国有道,还通晓军事,亲自率军驰骋疆场。辽景宗刚刚去世的时候,北宋趁辽朝政局不稳,派出大军兵分三路攻打辽国。辽朝上下一片惊慌。但萧太后却胸有成竹,暗中吩咐军队做好对付宋军的准备,还说服辽国周围的党项、突厥等部族,联合起来作战。辽军在萧太后的指挥下,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宋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杨业被迫出战,不幸中了埋伏,被辽军捉拿。辽国取得了胜利。

但是,萧太后并不满足于此。公元1004年,她再次带兵攻打北宋,一直打到了黄河边上的澶州城外。可是不久,辽国的一名大将被宋军射死。萧太后非常伤心,忍不住在大将军墓前痛哭起来。辽国的将士们见萧太后这么爱惜战士,都强烈要求出征。萧太后及时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制止了辽军的进攻。随后,她利用宋朝皇帝无能而又多疑的弱点,派人与宋军议和。尽管宋军处于有利形势,却依然接受了萧太后的苛刻条件。

萧太后在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不靖的情况下,以超人的胆略执掌辽朝国政27年,使辽朝步入了鼎盛阶段。

宋朝的时候,我国西北部还有一个国家,叫做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党项族原来居住在四川、青海、甘肃边境,以畜牧为主。唐朝以后,党项族逐渐向东北迁徙,和汉族人一起生活。在与汉族人的相互交往中,党项族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公元1004年,党项族领袖李德明做了国王,臣服于宋、辽二朝。李德明的儿子叫李元昊。他武艺高强,精通汉文,熟读汉书。他多次劝李德明建国称帝,李德明不答应。后来李德明去世,元昊即位,他立即着手建立西夏王朝。

西夏王陵元昊先从改革官制体系入手。他仿效宋朝,设立文武官职。后又改革兵制,使西夏士兵人数猛增。最后,元昊对西夏的传统习俗进行彻底的改革,创立了文字,重新制作了礼乐制度,并将此制度颁行全国。与此同时,元昊不断攻城掠地,扩大疆土,西夏国的版图日益扩大。

公元1038年,李元昊自称皇帝,建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他派遣官员出使宋朝,希望得到宋朝的承认。

宋仁宗听说李元昊自称皇帝后,非常生气,立刻贴下告示,捉拿李元昊。李元昊大怒,亲自率兵攻打延州,宋军大败。宋仁宗又派范仲淹和韩琦前去攻打西夏。范仲淹和韩琦到了延州以后,日夜操练军队,使宋军的战斗力增强。公元1041年,李元昊带兵进攻渭州。韩琦迎战,他派大将任福率领一万士兵主动进攻西夏。任福带兵出发后,沿路遇上了几支西夏军队。西夏军见到宋兵就跑。任福很奇怪,觉得西夏军不过如此。他带兵一路追赶西夏兵,始终没有发现他们的踪迹。到了六盘山下,宋军看见地上有很多盒子,里面还有声音。宋军将盒子打开,里面飞出来一群鸽子。过了不一会儿,西夏军就杀了过来,把宋军打了个大败。

宋仁宗见西夏并不好对付,而且此时又要与辽国作战,觉得形势很不利,就不想再打下去,派人去西夏求和。1044年,宋朝与西夏正式订立盟约,西夏对宋朝称臣,但宋朝每年要给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从小就死了父亲,家里非常贫穷,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始终刻苦读书,努力求学,长大后终于考中了进士。由于范仲淹深知民间疾苦,因此他在做了官以后,就决定为百姓做一番大事。

范仲淹为人直率,他看到当朝宰相滥用职权,就向宋仁宗揭发,谁知竟被宰相反咬一口,被贬到南方去。西夏进攻北宋后,范仲淹被调去抗击西夏,因为立下大功,重新得到宋仁宗重用,做了朝廷的副宰相。

这时候,北宋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对辽和西夏作战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国库财政出现了危机。宋仁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与范仲淹商议,希望想出一套富国强兵的好计策来。由于范仲淹深知民间疾苦,早就想为百姓们做一番大事,因此,很快他就提出了10条改革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对官吏一定要定期考核,按政绩好坏提拔或降职;严格限制子弟靠父亲关系得官;改革科举制度;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

宋仁宗看了以后,非常高兴。他立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实行改革。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庆历,岳阳楼历史上就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

为了保证新政的实行,范仲淹设置按察使到各地监视新政实施情况,对不合格的官员进行除名;有贪赃枉法的,就要撤换。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触及了权贵们的利益。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也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时间一长,宋仁宗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也下令废除了新政。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一年之后,范仲淹的朋友邀请他为岳阳楼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就挥笔写下了被后世传诵的《岳阳楼记》,其中的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表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思想,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们贪污受贿成风,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根本不管什么王法。后来,开封府来了个叫包拯的新任知府,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

包拯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他先是做了几任地方官,因政绩突出被调到京城,后来又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当时的规矩,谁要告状,要先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写状子的讼师就趁机敲诈勒索。包拯上任后,取消了这个规矩,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

京剧里的包公形象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后来,包拯做了监察御使。这时的北宋朝廷更是腐败,包拯对现状很不满,经常向皇上提意见。

有个叫张尧佐的人,他的侄女是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担任了四个重要官职。包拯认为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合担任这样多的官职。他向宋仁宗上奏疏,弹劾张尧佐。奏疏送上去后,宋仁宗没有理睬。包拯不肯罢休,他又接连上了四道奏疏。有一次,包拯和宋仁宗在金殿上当面争论起来。包拯大声说:“张尧佐有什么才能,担任这样的要职?请陛下不要让天下人议论,说你因为宠爱贵妃而有私心,这会损害陛下的尊严和威望的。”包拯越说越激动,唾沫星竟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但最后宋仁宗还是免去了张尧佐两个官职。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虽然做了高官,但他的生活仍十分简朴。他不仅自己为官清廉,还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不要当贪官。他死后留下的遗嘱中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包青天”。

北宋中期,国家的各种矛盾都比较尖锐。宋神宗即位后,决心进行改革,消除各种弊病,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改革,宋神宗在全国搜寻人才,终于将正在做地方官的王安石找到了京城,亲自召见他王安石像,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改革国家。王安石读书广博,具有很强的政治才能,任地方官多年,对社会现实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说:“要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面貌,必须严明法纪,惩治贪官;要想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面貌,必须发展生产,奖励农垦。”宋神宗听得很高兴,就让他写出改革的具体办法来。王安石回到家,当晚就动手拟起变法内容来。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新法推行后,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全国各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军事力量。

王安石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很多人都在宋神宗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说的人多了,宋神宗就找王安石谈话,说:“大家都反对变法,怎么办?”王安石说:“只要陛下认真执行新法,就不怕他们说闲话。只有变法,才能永保江山不变色。”

王安石对变法很坚决,但宋神宗却不那么坚定了。公元1074年,河北闹旱灾,有人就说是王安石变法引起的,要求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职。宋神宗的祖母和母亲也都哭哭啼啼,说王安石变法把国家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神宗动摇了,罢了王安石的官。后来,王安石虽然重新当政,但是变法派内部斗争激烈,他难以贯彻自己的主张,自知再变下去变不出什么名堂来,就又提出辞职,回到江宁府去了。

神宗逝世后,高太后执政,任命司马光为相,新法被逐条废除。王安石得知后感慨不已,大约一个月后就去世了,终年67岁。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小的时候有一段砸缸救伙伴的故事使他自小就出了名。有一天,他跟几个小伙伴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缸,一个小伙伴爬到缸沿上朝里面看,不慎掉进缸里,眼看就要被缸里的水淹死。别的小孩都吓得哭了起来,而司马光却很镇定,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朝大缸砸去,“砰”的一声,缸被砸破了,水流了出来,那个小伙伴也就被救了。从此以后,司马光机智、勇敢的故事就传了出去。

宋神宗在位时,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他与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但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主张保守,而且对王安石变法极力反对。从此两人矛盾十分激烈。但当时王安石有皇帝支持,司马光也无可奈何,于是就向神宗提出辞职,离开京城到洛阳去专心写书。

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皇上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通晓古代各朝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各朝各代之所以兴盛衰亡的经验和教训。宋英宗在位时,他就已着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并把书稿呈现给朝廷,受到宋英宗的赞赏。宋英司马光像宗还专门为司马光设立了一个编书机构。宋神宗即位后,也很支持司马光编书,并把自己早年收藏的2400多卷书送给了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宋神宗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资治通鉴》,意思就是“借鉴历史、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司马光辞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编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19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为了完成这部巨著,废寝忘食,身体搞垮了,连牙齿都脱落了。可是,这本书对后代人贡献很大,不但可作为治国从政的借鉴,也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参考,它是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司马光也因此书而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宋神宗死后,高太后临政。她一向反对新法,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回朝廷当宰相。司马光这时虽然又老又病,但不顾许多官员的反对,把王安石建立的新法一股脑儿废除了。

宋代,满门皆学者莫过于“三苏”了,“三苏”指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祐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和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是个全才。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苏轼像苏辙,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对于苏氏三父子,古人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公元12世纪初期,我国东北的女真族逐渐强大起来。

女真族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发展比较落后。他们世代遭受辽国的奴役和压迫,对契丹人十分痛恨。女真内部分为两个部分,编进辽国户籍的女真人称为“熟女真”;没有编进辽国户籍的女真人称为“生女真”。在生女真当中,有一个叫做完颜部的部落最先学会了修房种田,势力开始强大起来,他们的首领就是完颜阿骨打。

公元1112年,辽国的天祚帝到东北巡视,命令女真的各部首领前来朝见。天祚帝举行酒宴时,让女真的首领们给他跳舞。首领们虽然都很不情愿,但都不敢违抗命令,就挨个上前跳舞。等轮到完颜部首领时,阿骨打一动不动,两只眼睛直瞪瞪地望着天祚帝。天祚帝很不高兴,酒宴不欢而散。

阿骨打见辽国这样侮辱女真各部的首领,心里恨透了辽天祚帝。他回去以后,就加紧建筑城堡,修造武器,训练士兵,积蓄力量,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准备反辽。公元1114年,女真人在阿骨打的领导下发动了抗辽战争。女真军和辽军遭遇时,阿骨打拿起弓箭,一箭射死了为首的辽将,辽军立刻乱成一团。女真军趁机冲杀过去,把辽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辽天祚帝听说辽军大败,非常震怒,又派10万大军进攻女真。阿骨打率领几千人奋力抵抗。这时,天忽然刮起了大风,尘烟四起。阿骨打趁机向辽军发起猛烈进攻。辽军以为女真的大军杀来了,不等交战就丢下武器纷纷逃跑。阿骨打从此威信大增。后来,阿骨打又把俘虏的辽兵收编到女真队伍中,女真军的声势也高涨起来。阿骨打率领女真东征西战,陆续攻取了辽河以东的大片土地。

长白山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正式称帝,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金建国后,确立了以农业为本,不改女真旧俗和灭辽取而代之的方针。不久,金军就把辽西地区也攻占了下来。辽天祚帝有些害怕,想与金朝讲和,金太祖不但不同意,还让天祚帝赶快投降。公元1121年,辽天祚帝亲自组织兵力70万人向金国进攻。不想这时辽国发生内乱,还没等开战天祚帝就下令撤兵。金太祖趁机出击,把几十万辽军打得七零八落。辽军主力全部丧失,再也无力与金国较量了。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在应州(今山西应县)被金军所俘,辽朝灭亡。

金国建立以后,北宋想要收复失地幽云十六州,就与金朝联合一起攻打辽朝。金朝在与北宋的合作中,知道了北宋腐败虚弱,就在辽国灭亡后,以宋朝收留辽国逃将为借口,兵分两路攻打北宋。

金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进了东京。北宋的文武大臣们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宋徽宗没有办法,只好写了一封“罪己诏”,以号召全国兵马来京护卫。可是,形势越来越危机,宋徽宗为了保住性命,宣布退位,带着2万亲兵逃出了东京。太子赵桓即了位,就是宋钦宗。由于太常少卿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宋钦宗就把李纲提为兵部侍郎,并且亲自下诏讨伐金兵。可是,宋钦宗也并不比他的父亲强多少,他虽然做了一番表面功夫,心里却很没底。这时,宋军在前线连打败仗,朝中的一些大臣都劝他逃跑,宋钦宗开始动摇了起来。李纲知道后,立即求见宋钦宗,据理力争,主张抗金。他还亲自视察了城池,提出了许多防守措施,希望宋钦宗与军民一起团结起来,共同坚守保卫东京。宋钦宗见李纲态度坚决,就命他负责全线防守。

宋徽宗创廋金体几天之后,金军就打到了东京城下。他们乘坐十几条战船顺流而下,准备攻打宣泽门。李纲招募了一支敢死队,在城下列队防守。等金军的船一到,士兵们就用长钩钩住敌船,然后猛投石块,又在河里设下障碍。金兵接近不了城墙,损失了100多人。他们见一时攻不下东京城,就派人通知北宋,要求议和。宋钦宗早有此意,他没管金兵提出了什么苛刻条件,都全盘接受。为了向金朝表示自己的诚意,宋钦宗还罢免了李纲,向金军谢罪。

李纲被罢免的消息一传出来,京城的百姓都很气愤。有个名叫陈东的太学生,一向钦佩李纲的为人。他听说李纲被罢免了,就带领几百名太学生上书请愿,要求恢复李纲的职位。京城军民听说太学生请愿,都不约而同地前来声援,很快就聚集了几万人。他们还打死了几个主张投降的北宋大臣和宦官。宋钦宗被逼无奈,只好宣布恢复李纲的官职。金兵见李纲复职再次领兵,心里都很害怕,不等宋朝交足赔款,就匆忙撤兵了。

金军撤退后,宋钦宗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太平的日子,就接回宋徽宗,开始享乐。李纲在朝廷中处处受排挤,宋钦宗听信谗言,就把李纲贬到南方去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再次进攻北宋。太原、真定很快失守。但当时在黄河南岸驻守着13万宋军,金军到了黄河北岸,不敢渡河。到了夜里,他们虚张声势,让士兵敲了一夜的战鼓。南岸的宋军听到对岸的鼓声,以为金军要渡河进攻,都纷纷丢了营寨去逃命。这样,金军没动一刀一枪就渡过了黄河。

金军渐渐逼近京城。宋钦宗吓得惊慌失措,就派他的弟弟赵构到金军营里求和。赵构经过磁州,磁州的地方官就跟赵构说:“金朝要跟殿下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现在他们逼近京城,求和又有什么用呢?”当地的百姓也拦住赵构,不让他去议和。赵构害怕被金军扣留,就在磁州停了下来。

靖康之耻没过多久,两路金军就攻打到了开封城,城里的禁军都已逃了大半,各地的援军也早已退回原地。宋钦宗看见末日已到,痛哭了一场,只好带着几个大臣手捧降书,向金军投降。金军要宋钦宗把河东和河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朝,并向金朝献上金1000万锭,银2000万锭,绢1000万匹。宋钦宗一一答应,金军才放他回去。

宋钦宗回去之后,向百姓大肆搜刮金银。他还派人在皇亲国戚、官吏、和尚、道士家里查抄,把大量珍贵的古玩也抢劫一空。

这时,金军又突然变卦,提出要废除宋钦宗的帝号,另立新君,就把宋钦宗、宋徽宗扣押了起来,把他们连同宋朝宫室的太后、皇后、妃子、公主、驸马以及亲王、大臣、各种手工匠人等3000多人,押送到金国做奴隶,同时满载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金军退兵时,还将宋朝宫中所有的仪仗法物和宫中用品,以及藏书楼所藏图书席卷一空。

这一年,是北宋靖康二年,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靖康之变”。统治了167年的北宋王朝就这样结束了。

金军从东京撤走之前,曾扶持北宋投降派首领张邦昌建立傀儡政权,以镇压南方人民的反抗。宋朝大臣宗泽听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俘虏,就想:国不可一日无君,北宋虽然灭亡了,但还有很多地方没被金军占领。他打算把康王赵构推上皇位,以团结军民,抵抗金军,收复失地。

康王赵构是宋徽宗的韦贤妃所生,在王室中地位很低。金军攻打东京时,赵构被宋钦宗派往外地招兵买马,躲过了靖康劫难。宗泽与赵构说了自己的想法后,赵构顾虑重重。他既怕自己即位称帝会得罪金军,又怕正在张邦昌政权垂帘听政的元佑皇太后反对他。

就在这时,张邦昌给赵构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让位给他。张邦昌本来是靠金军的扶持才当上皇帝的。金军一走,他失去了靠山,东京军民和朝廷旧臣开始反对他。张邦昌没有办法,只好让赵构来做这个皇帝。而元佑皇太后也很识时务,她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也拥护赵构,重建大宋江山。

李纲祠公元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上皇位,重建宋王朝,这就是宋高宗。不久,宋高宗为了躲避金军,又逃到了长江以南,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偏安的宋王朝称做南宋。

宋高宗即位以后,为了坐稳皇帝的宝座,就声称要抗击金军,营救二帝。他任命朝廷中威望最高的李纲为宰相,又派老将宗泽任东京留守,领兵进驻东京。但是,宋高宗也是个胆小的皇帝,他和宋徽宗、宋钦宗一样,怕金军怕得要死,不敢真的与金军对抗。他不但没有再把都城迁到东京的打算,甚至还想把都城从应天府继续向南迁移,希望能以长江为屏障,挡住金军,以保住自己的半壁江山。

李纲是个非常爱国的人,他为了使南宋王朝重新振兴起来,给宋高宗提出了10条建议,希望他励精图治,任用有才干的人,赶走朝中奸臣,为收复失地做好准备。可是宋高宗对李纲的话根本听不进去,他反而听信奸臣的谗言,罢免了李纲的宰相职位。从此,南宋的大权就掌握在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手中。不久,他们一伙人又从临安逃到了扬州。

金军知道后,趁机南下,很快就渡过了黄河,占领了中原地区。宋高宗非常害怕,继续南逃,金军穷追不舍。最后,由于金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只好在沿途烧杀抢掠之后,放弃了追击,退回北方。宋高宗又回到了临安,成为苟安于江南一隅的小朝廷。

公元1130年,金朝大将兀术率兵南下,攻打南宋。宋高宗不敌,渡海南逃。金兀术率军攻入临安,大肆屠杀百姓,抢夺财物,最后,他们还放了一把火焚烧临安城。金军满载而归,由于掠夺的东西太多,不便陆行,他们就沿运河行进。

这年三月,正当金军撤到镇江附近的时候,宋军大将韩世忠带兵拦击。韩世忠是宋朝坚决主张抵抗金军的将领之一。他早就对金兵的侵略行为感到气愤,决心趁金兵北撤的时候,对他们施以痛击。

中兴四将(指南宋著名将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4人)这时,金兵有10万人,而韩世忠率领的宋军才只有8000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韩世忠心中明白,这次要想打赢金军,只能以士气取胜。于是,决战时,韩世忠亲自披挂上阵,他的夫人梁红玉也来到战场,在高台上擂鼓助威。宋军将士们见了,果然士气大震,人人奋勇抗敌,把金军打得死伤无数。

金兀术没有办法,只好派出使者前往宋营,说愿意把抢来的财物全都还给宋军,希望可以让他们渡江。韩世忠没有答应。后来,金兀术又要把自己的一匹快马送给韩世忠,韩世忠还是没有答应,还率军把金兀术赶到了黄天荡(今江苏南京市东北),让他们没法过江。

黄天荡是一条死水港,船只驶进那里,都找不到出路,金军屡次突围都没有成功。后来,金兀术听说这里原来有一条老河,可以直通秦淮,就立刻命令金兵开凿河道。金军用了一晚上的时间把河道开凿了数十里,终于可以沿水道逃到建康。不料逃到半路,又遇上了宋将岳飞的堵截,只好再次退到黄天荡。

金军在黄天荡被宋军围困了48天,将士们叫苦连天。后来,有人经不住金兀术的悬赏诱惑,向金兀术献策说:“宋军的海船庞大,是靠风帆行使的。我们只要挑一个没有风的日子出击,宋军的船就行使不动了。到时候我们可以选强弩劲弓,轮番发射火箭,就可以将韩世忠击败。”金兀术依计行事,韩世忠的军队果然大败,退回镇江。

金兀术逃出黄天荡后,带着金军再次回到建康抢掠了一番。正准备撤退的时候,又遭到了岳家军的袭击,被打得一败涂地。岳飞趁机收复了建康。从此,金军不敢再轻易渡江,南宋都城临安和半壁江山暂时得以保全。

岳飞,字鹏举,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幼年就丧失了父亲。少年时的岳飞,不但读书努力,还爱好练武,读了不少兵书。岳飞的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对岳飞教育非常严格,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够精忠报国。

岳飞20岁的时候入伍参军,在宗泽手下当兵。由于他英勇善战,不久就被提升为将领。他多次带领军队以少胜多,击败金军,受到宗泽的器重。岳飞的部队也因为作战勇敢,军纪严明,被百姓们称为“岳家军”。甚至连金军将士见到岳家军,也没有不害怕的。在金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抗金的斗争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宋朝的一个大奸臣却吓坏了,他就是宰相秦岳飞坐像桧。

秦桧本来是北宋时期的大臣。靖康年间投降了金国。后来金朝发现南宋抗金势力越来越大,就把秦桧放回南宋当汉奸。秦桧看见岳家军连连得胜,怕自己后台不保,就在宋高宗面前极力陷害岳飞。

秦桧先是劝宋高宗让岳飞退兵。宋高宗本来就不想跟金军打下去,又害怕岳飞威望大了以后军权旁落,就以12道金牌命岳飞等人退兵回到京城。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并派人向金求和。

接着,秦桧唆使他的同党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捏造岳飞的罪名,使岳飞被免了职。随后,秦桧收买了岳家军原来的部将王俊,让他诬告岳飞的儿子岳云和大将张宪谋反。他们把张宪和岳云抓了来,严刑拷打。张宪和岳云被打得皮开肉绽,但始终不肯承认。秦桧又以谋反的罪名逮捕了岳飞,将他与张宪、岳云一起审问,但审来审去也没审出什么名堂。

这时,朝中一些主持正义的官员为岳飞上书申冤,都遭到秦桧的陷害。老将韩世忠实在忍不住了,就去亲自找秦桧,问他岳飞究竟犯了什么罪。秦桧说:“岳飞给张宪的信,虽然没有证据,但是这件事莫须有(就是‘也许有’的意思)。”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能让天下人心服?”

1141年12月,宋高宗和秦桧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了岳飞。岳云、张宪也被斩首。直到宋高宗死后,岳飞的冤屈才得以昭雪。至今,在杭州西湖的岳飞墓前,还放着后人用生铁浇铸成的秦桧等人反剪双手的跪像,让他们向岳飞谢罪,永遭后人唾弃。

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以后,统治者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残酷地刮搜民脂民膏,使江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公元1130年,钟相领导的农民军率先在湖南洞庭湖地区揭竿起义。

南宋·八字桥钟相是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在金军南下的时候,他曾向朝廷提出组织民兵抗金,朝廷没有答应,于是他就回到家乡组织农民自卫。钟相继承了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等贫贱,均贫富”的口号,利用宗教的形式,要求解放人民疾苦,实现人人平等,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拥护。

钟相起义后不久,就聚众万余人,自称楚王,建立政权。附近各县的农民听说后,纷纷投靠钟相,参加起义军。起义军势不可挡,一路攻取城池,焚烧官府,打击豪强大户,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洞庭湖周围地区的19个县。南宋朝廷大惊,连忙派出重兵镇压起义军。宋将孔彦舟派出奸细混入起义军队伍,趁机偷袭起义军营寨,钟相被俘遇害。

钟相被害后,起义军推举杨么当首领,继续与官军作战。起义军在杨么的带领下,在洞庭湖建立了据点,队伍很快发展到了20万人。公元1133年,起义军重建楚政权,称杨么为大圣天王。

南宋王朝把杨么起义军看作心腹大患,再次派出军队镇压起义军,与起义军在洞庭湖上展开激战。起义军以车船迎战,在船身周围装上了拍竿,拍竿上缚着一块块的大石头。当宋军的小船一靠近,起义军就摇动拍竿,投出大石,把敌船击沉。起义军还用硬木削尖制成“木老鸭”,与弓箭一起发射,把宋军打得叫苦连天。起义军大获全胜。

公元1135年,宋高宗把岳飞从抗金前线调回,派他前往镇压起义军,又派宰相张浚亲临督战。由于起义军寡不敌众,又有叛徒出卖,杨么大寨被宋军攻破,杨么被俘后遭到杀害。坚持了六年多的起义终于失败。

南宋建立以后,金国几次南下的军队都被韩世忠、岳飞的军队打败,金国企图以武力消灭南宋的愿望没能实现。于是,金国统治者改变了对南宋的策略,决定通过议和来索取从战场上听琴图轴得不到的东西。他们积极在南宋朝廷中扶持内应,以便里应外合,早日实现议和。秦桧就是这一理想人物。与此同时,宋高宗也对金军非常惧怕,早就想与金国妥协谈判,以使自己的半壁江山得以安稳的维持下去。

秦桧得到了宋高宗的信任后,很快就以君主的口气草拟了一份向金国投降的国书。宋高宗见了非常高兴,认为所写内容与自己想得差不多,就让秦桧立即派人把这封国书送到金国去。金国皇帝见宋朝也这样急于求和,就狂妄自大起来,提高了议和的条件。他们派使者来到南宋临安招降,声言要宋高宗亲自跪拜接受金朝皇帝的诏书,还在诏书中把宋朝称为“江南”。金朝的狂妄态度激起了南宋抵抗派的愤怒,岳飞联合朝中一些主战的文武官员向宋高宗上书,劝宋高宗不要听信金朝的鬼话与金朝妥协。秦桧对此十分恼怒,向宋高宗进谗言陷害岳飞。而宋高宗也担心岳飞、韩世忠等一些大将兵权太重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与秦桧勾结在一起,先后夺取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为宋金议和扫清了障碍。

公元1141年,秦桧代表宋高宗拜收金国的诏书,正式接受金国提出的条件,与金国签订了和约。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宋朝向金国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国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国交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自和约签定的第二年起,每年春季交纳;金国答应归还宋徽宗棺木与高宗生母韦氏。由于这一年正是南宋绍兴年间,历史上就把这次议和称为“绍兴议和”。

通过这次议和,金国得到了大量从战场上得不到的土地和财物,宋金之间确定了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从此结束了长达10多年的战争,形成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在南宋和金朝对峙的时候,北方的蒙古族趁机强大起来,在漠北高原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大蒙古国。创建这一伟大功业的,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是蒙古族孛儿只斤部酋长也速该的儿子。铁木真小的时候,金朝统治者对蒙古人民实行残酷统治,蒙古各部四分五裂,互相仇杀。铁木真9岁那年,他的父亲也速该被仇家塔塔尔部人毒死。孛儿只斤部落失掉了首领,都散了伙。原来归顺也速该的泰亦术部也离开了他们,还带走了也速该的牲畜和奴隶。铁木真的家境一天不如一天。泰亦术部落的首领害怕铁木真长大后寻仇,带兵捉拿铁木真。所幸铁木真凭着自己的机智跑掉了。

后来,铁木真一天也没有忘记复仇和统一大业。他想尽办法,渐渐地把他们部落失散的亲属和百姓聚集起来。同时,铁木真又和一个部落的首领札木合结为兄弟。铁木真的部落一天天强大起来。公元1189年,乞颜部贵族推举铁木真做他们的首领。这一年,铁木真只有28岁。此后,铁木真开始了统一蒙古草原各部的战争。

成吉思汗像公元1202年,塔塔尔部的首领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约铁木真配合进攻塔塔尔部,铁木真认为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就与金兵一起夹击塔塔尔部,把塔塔尔部一举击溃。

克烈部首领王罕见铁木真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自己部落的安全,就决心消灭铁木真。铁木真那时的实力还比不上王罕,他想办法与王罕的军队周旋而不与其正面交锋。时间长了,王罕的军队开始懈怠起来,铁木真趁机向王罕发动进攻。经过几天激战,铁木真打败了王罕,消灭了克烈部。

以后,铁木真又经过几次战斗,陆续消灭了高原上的几个部落,其它各部再也不敢和铁木真对抗,铁木真终于统一了蒙古。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举行盛大集会,推举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并且把他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就是拥有四海的大帝。成吉思汗即位后,建立起军事和政治制度,使蒙古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汗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他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就此停止。一方面,被成吉思汗打败的一些部落逃到了蒙古境外,继续活动;另一方面,在蒙古草原军事上的胜利,使蒙古统治者掠夺别人的欲望有了进一步的增长。就这样,遥远的西征开始了。

那时,在蒙古国的西边,是一个较为发达的古老民族——维吾尔。在维吾尔的西边还有一个由匈奴人建立的西辽王国。西辽王国统治着锡尔河与阿姆河中间地区,一度成为中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维吾尔受它控制。成吉思汗看重维吾尔的文化,便采取了拉拢和收买的策略,占领维吾尔地区,打开了西征的交通要道。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率领20万精锐骑兵,开始向西辽进行大规模军事扩张。这些蒙古军在征战时除了干粮、战马、武器之外不带任何物品。他们时常就地补充给养,因此能够来如星坠,去似闪电。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蒙古军很快就攻灭了西辽王朝。随后,蒙古军开始同中亚一个更强大的国家——花剌子模接触。

蒙古骑兵押送战俘图早在成吉思汗刚刚在蒙古草原崛起的时候,蒙古国就与花剌子模有过接触。成吉思汗为了向西方表示友好,就派使团带着礼物访问花剌子模。但是,当蒙古使团行至花剌子模边境时,却被守边将领误认为是间谍,400多人的使团全部被杀死。成吉思汗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三天三夜滴水未进,哭着对天起誓,一定要报仇雪恨。1219年秋天,成吉思汗向花剌子模发起进攻。他率领蒙古铁骑,在中亚、波斯的广大地区到处驰骋,给花剌子模以毁灭性打击。他这次出征的目的是要报仇,因此,蒙古骑兵所到之处,一路烧杀,无所不为。最终,花剌子模全军覆没,蒙古占领了它的全部领土。

成吉思汗去世以后,他的继承者又先后发动了两次西征,打开了东西方交通的道路,并最终出现了一个以蒙古地区的和林为中心的横跨欧亚的蒙古汗国。从此,中国各族人不断进入中亚、波斯等地,中亚乃至欧洲的人们也不断来到中国。东、西方的人们在蒙军铁骑的后面开始了沟通和往来。

文天祥是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自幼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二十岁中了状元。后来,文天祥因为得罪了当朝大臣贾似道而被罢官,直到元朝攻宋时才被任命为赣州州官。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后,立即拿出自己的财产充当军费,招募人马,组织军队,援救临安。

文天祥像这时,南宋朝廷已经乱成了一团。朝中当权大臣惊恐万分,急忙派人向元求和。文天祥坚决不同意投降,他建议朝廷集中兵力,与元军做最后的拼搏。当时执政的谢太后没有别的办法,就把文天祥任命为右丞相,让他去与元军主帅伯颜谈判。

文天祥来到元军大营,伯颜以为南宋派来投降的人到了,就亲自出来迎接。哪知文天祥不但没有一点投降的意思,反而破口大骂元军侵略南宋。伯颜非常生气,就把文天祥扣留在了军营里。

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了临安,俘虏了谢太后和南宋的文武百官,把他们与文天祥一起押往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不甘心就这样被俘,在行军到了镇江的时候逃了出来。

文天祥与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戴益王赵做了皇帝,自己也恢复了右丞相的职位。随后,文天祥整顿旧部,在江西、广东一带与元军抗战,收复了很多州县。但最后因为他寡不敌众,遭到元军包围,兵败被俘。

文天祥再次被俘,决心以死报国。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送到了大都。元世祖觉得文天祥是个人才,就想劝他投降。元世祖对待文天祥如同上宾,把他软禁在摆设豪华的屋子里。元世祖先是派南宋投降元朝的大臣留梦炎去劝文天祥。文天祥见了留梦炎,还没等他开口,就把他臭骂一顿。后来,元世祖又派朝中权臣阿合马来劝文天祥,文天祥仍然誓死不降。元世祖最后亲自召见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归顺我,我就让你做元朝的丞相。”文天祥回答说:“我只求一死,别的什么都别说了。”

元世祖非常生气,把他关入大牢。关押文天祥的大牢又阴又潮,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火炉。文天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三年,并且写下了大量诗文来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在《过零丁洋》一诗中,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达了自己以身殉国而在所不惜的态度。公元1283年,文天祥在大都英勇就义,以死实现了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

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征程。公元1227年,蒙古军借西夏王前来请降的机会杀掉了西夏王,灭了西夏。公元1232年,蒙古又与宋朝达成协议,联合进攻金国,灭金以后河南的土地归宋朝所有。两年后,金朝在蒙宋夹击下灭亡。公元1253年,忽必烈亲自带兵远征大理,将大理国王俘虏,占有了大理国所有的土地。这时,阻碍蒙古统一全国的就只有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

公元1276年,元兵兵临临安城下,守城大将向元朝统帅伯颜投降。陈宜中、张世杰等大臣带着宋益王赵昰、宋广王赵昺,从临安城逃出。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年号为“景炎”,后来因为被元军追杀,惊吓过渡而病逝。随后,张世杰又拥立赵昺即位,改元祥兴。不久,雷州被元军攻破,张世杰带着赵昺撤到崖山(今广东新会),企图凭借那里的险要地势能够长久停留,就在那里建筑宫室。

宋陵石刻元军一路追至崖山,派人向张世杰劝降。张世杰愤然拒绝了元朝使者的要求。他把1000多条战船排成了一字,用绳索连接起来,船的四周还筑起了城墙,决心要与元兵决一死战。元军大将张弘范采取火攻的办法,在起风的时候,放了几只小船,船中放满了干草,点燃了火,企图将张世杰的船只都烧掉。张世杰早就防备了这一着。他下令把宋军的船上涂满厚厚的湿泥,并绑上许多根长木头,将元军的火船顶住,使张弘范的火攻策略失败。

张弘范见火攻不成,改用两路船队封锁海口。宋军拼命抵抗,双方相持不下。就在这时,宋军忽然听到元军的船中奏起音乐来,还以为元军正在举行宴会,就稍微松懈了下来。哪知道这个乐声正是元军发动进攻的信号,元军听到以后,从四面八方向宋军发起了总攻。由于崖山通外的道路早已经被元军切断,宋军食干饮咸多日,都疲惫得丧失了战斗力。不久,宋军战船就陆续降下了战旗,停止抵抗。

张世杰见大势已去,就派人把赵昺接过来,准备突围。赵昺的坐船由陆秀夫守卫。陆秀夫以为是元军使诈,怕小皇帝落到元军手中,就拒绝了使者的要求,背着赵昺一起跳进了大海。张世杰也因为突围时遇到巨浪,船沉而死。南宋就这样灭亡了。元朝统一了中国。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