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色目人,字面理解就是眼睛碧色或者蓝色的人,总之是区别于黑眼珠黑头发黄皮肤的汉族人。从成吉思汗西征开始,很多波斯人、突厥人、钦察人甚至斡罗斯人作为商人或者战俘或者盟友被带到了东方。这批人懂得蒙古语,又善于理财和交际,一度活跃于蒙古政坛,所以从很早他们就协助蒙古统治者治理国家,其中成吉思汗时期的牙老瓦赤、镇海和窝阔台时期的奥都拉赫曼就是典型的例子。廉希宪也算半个色目人,但由于文化和信仰的不同,我们把他归入儒臣这一派。一开始忽必烈长期在中原汉地,与这些人接触不多,但随着王文统的倒台和忽必烈对汉族臣僚离心力的增加,他开始重任色目人理财。其中两个典型的人物是阿合马和赛典赤·瞻思丁。
这两个人一个是反面典型,一个是正面典型。
同样是色目人,一个留下的是万人唾骂,一个留下的是万民拥戴。
先说阿合马,“阿合马”是《元史》和其他一些中国史籍中对他的称呼,现在通常应该译为艾哈迈德。我们的史书中对于一些翻译过来的词语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原来的“算端”,现在多译为“苏丹”,即统治者的意思;原来的“火者”,现在大多译为“和卓”,是大人和有身份的显贵的意思。原来的“异密”,现在大多译为“埃米尔”,是首领或者酋长的意思。而人名中摩诃末现在大多译为马哈茂德,阿散大多译为哈桑,诸如此类。我们为了与历史书保持一致,还是称他为阿合马。
这个阿合马本是花剌子模费尔干纳的一个穆斯林商人,蒙古西征时被掳掠东来,充当忽必烈的岳父家的奴隶,察必皇后嫁给忽必烈后,他作为察必的奴仆也跟随嫁到了忽必烈的身边,成了皇帝的家奴。由于该人精明干练,很快崭露头角,忽必烈经常委任他做一些诸如清查藩库筹措粮草的差事,都干得很漂亮,职位也连连升迁。1262年王文统被杀后,阿合马先是做了中书省主管财政的平章政事,接替了王文统,从此他开始了长达近20年的理财生涯,权倾一时。
要说阿合马确实有一定的能力,他上任后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官办矿冶,二是增加盐茶和药材的专卖,三是继续推广王文统的钞法并主持了一次人口普查。
按照现在《物权法》的规定:矿藏属于国家所有,其实这个规定很早就有了。但在金元之交的乱世,出现很多私营的矿冶产业,阿合马把这些产业统归国有,政府也设立了一些冶金作坊,老百姓的农具、银器等物都必须从官方购买。此外盐茶专卖,禁止民间私人贩卖,也直接垄断了国家的盐茶和药材市场,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而推行钞法,就是发行货币,印钞票。而人口普查则对于政府掌握当下的人口数量、以便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统计土地的占有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些财政措施看上去冠冕堂皇,但是关键在于,阿合马的这些举措的目的只有一个:敛财,而并非为了惠民或者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光为国家敛财,也给自己敛财。为了增加收入,他将尽可能多的商品纳入专卖,到后来甚至布匹、蚕丝等基本生活品都进行统制专卖,最后忽必烈也看不下去了,勒令他停止上述课目的征收。
客观上来讲,阿合马的理财对于缓解元朝初年财力紧张状况,满足忽必烈庞大的军费开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上司让办事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要能搞到钱,就是好样的。也因为如此,忽必烈在十多年中一直对阿合马宠爱有加,而对安童、廉希宪等人施以打压,以至于阿合马日益专横跋扈,贪赃荒淫,他看到哪里有良田美宅和谁家有娇妻美妾,就想方设法据为己有,甚至有两名高丽商人供奉给忽必烈的两颗巨大的珍珠,他居然自己昧了,每天把玩嬉戏。后来他的长子忽辛成了大都路总管,另外一个儿子麻速忽成了杭州路总管,一些色目人也趋炎附势,上赶着巴结,在他的身边形成了一个色目人的理财集团。
阿合马几乎从一上台,就面临着与真金太子和廉希宪、姚枢、安童等儒臣的较量,一直到他被刺死。至于他怎么死的,以后再说。
而赛典赤·瞻思丁则与阿合马完全不同,他无论是政绩还是人品,无论在汉人还是色目人中,均可谓人们学习的榜样。
詹思丁也是色目人,不花剌的贵族,而且还是什叶派创始人阿里的后代。在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他率家族归附,成为大蒙古国的官员。其后历任太原、平阳的达鲁花赤和燕京的断事官等职务。在汉地中原担任官职的过程中,詹思丁深入学习儒家文化和接触中原人的生活习性,勤政爱民,办事公允,救助灾民,深得人望,在所任职的辖区老百姓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现在云南是旅游的热点区域,滇池、大理古城、玉龙雪山等等,给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是在八百年前,这里却是荒僻的蛮夷之地,它地处西南边陲,民族众多,地理形势复杂,盗贼也很多,是官员们避之不及的地方。云南大理国自忽必烈亲自征服后,为了维护统治,一直对段氏后裔加以善待,同时委派一位蒙古宗王和都元帅镇守。但由于距离遥远,各土司豪强割据、盗贼劫掠以及宗王独立于汗廷的倾向很重,于是忽必烈决定委派一位能力强干又有威望的人前去治理。他想到了赛典赤·詹思丁。
1274年11月,忽必烈委任詹思丁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加强对云南的管理。
詹思丁到了云南,主要做了几件大事;奖励农桑,架桥修路,推广汉文化,剿灭盗贼,建议设立云南行省,将军政大权统一到行省,实现了云南政令军令的一致性。
詹思丁抚治云南之前,当地不少地方还是刀耕火种,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詹思丁亲自把北方的粮食种子带到当地,传播北方先进的耕种技术。鼓励当地人种桑养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针对南方雨水集中的特点,他还组织人们兴修水利,尤其是修治滇池,一方面在上游源头修建水库蓄水,一方面在下游挖掘导明渠以备泄洪,适时的进行储水和排洪、灌溉。他还把盘龙江的河道加以疏浚,加固堤坝,使一万多亩良田受益。
针对云南文化落后,当地人不重视读书的现状,他建起了孔庙和明伦堂,从中原延聘教师下乡支教,购买书籍免费赠与当地人,劝世人子弟入学,有时亲自教授课程,大力推行汉文化的传播。
由于云南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易于隐蔽,当地土匪一度猖獗,社会治安较差。詹思丁上任伊始,便张贴告示,要求各匪首限期自首,以前所为可以既往不咎,抗拒者严加痛剿。三个月内,大部分土匪和土司和豪强等,一个个前来缴械投诚,表示愿意服从汗廷管辖。
对于拒不前来投诚的,詹思丁也是软硬兼施,仁至义尽了才使用武力。
一次,一个城寨发生叛乱,詹思丁亲自带领士兵前往围剿。当天就将该城团团围住,但詹思丁并不急于攻城,而是派使者进城劝降,晓以利害。但被该城寨主拒绝。一直围到第三天,手下诸将请求攻城,詹思丁依然不许,而是派自己的儿子再次去劝降。寨主见瞻大人的儿子前来,颇有诚意,当即就答应投降,并护送詹思丁的儿子安全出城。
可是等詹思丁的儿子一走,这个寨主又犹豫了,过了三天仍然没有出城投降。当时詹思丁的将领们急了,有两位将军未经请令就擅自带领两队人马开始攻城。詹思丁闻听大怒,下令即刻收兵,并将两位擅自攻城的将领绑了,押到城下,向该城寨主解释,表达了和平解决的最大诚心。
终于,詹思丁的耐心得到了回报:该城寨主闻讯后,不禁被詹思丁的诚意所感动,感慨的说“不想平章仁厚至此,吾拒命不祥”,毅然举城出降。詹思丁兵不血刃就和平解决了此次叛乱。
此事之后,詹思丁威名远扬,整个云南各地的土司、酋长纷纷前来表示归顺,詹思丁均以礼相待,向他们认真传达中央对地方的和平和发展的政策,并赠与礼物,甚至与当地酋长结拜为兄弟。通过上述措施,云南经济社会秩序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詹思丁抚治之前,云南设有都元帅,还有宣慰司和蒙古宗王,而行省设立后这些机构依然存在,这样导致军令政令不统一,权力相当分散,于是詹思丁向忽必烈建议:都元帅、宣慰司归行省统一管辖,詹思丁为首任云南的平章政事。通过詹思丁的努力,云南与中央、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
至元十六年(1279年),詹思丁病逝于任上,史载送葬的群众“号泣震野”,可见,詹思丁本人深得当地人民的拥戴。
詹思丁去世后,忽必烈任命他的儿子纳速剌丁继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纳速剌丁继续他父亲的政策,轻徭薄赋,裁汰冗员,积极兴修水利,这父子俩成为治理云南最有政绩的人。
时光过了100多年,詹思丁的后代中又出现了一位名人,当时元朝已被新兴的明帝国所取代。他的这位后人几经辗转,效力于明成祖朱棣的朝中。后来,朱棣命令他带领着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积极沟通东西方的关系,詹思丁的这位子孙就是郑和,郑和是詹思丁的九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