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光有司马光,还有苏轼。不过虽然政见不同,但王安石和苏轼仍彼此推崇,私交颇深。
一次苏轼去见王安石,在书房等候时,见桌上有一首没写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认为不妥,心想这老夫子大概忙晕头了,菊花开在秋天,就算枯萎也不会掉落花瓣。于是,这位文豪便蘸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王安石回来后看到那两句很是生气,认为他这是书生意气,明明不知道还要胡说八道。
不久后苏轼被贬调湖州,按照惯例,要向皇帝上表致谢。苏轼的谢表中有“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多少带点发牢骚的意味。主张变法的一些人便抓住这个机会,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讥讽朝廷,发泄对新法的不满。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还断章取义,说苏轼“谢表”中的“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一句,是指责兴修水利的措施。神宗大怒,下令将苏轼免职下狱,交御史台审讯。一些与苏轼关系密切的亲友,如苏辙、司马光、张方平,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文同等20多人均受到牵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台的别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府(台)中有许多柏树,常有数千只乌鸦栖息在树上,晨去暮来,后人因此将御史台称为“乌台”。
苏轼下狱后,其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俩不能见面,他们便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一天苏迈有事,不能去给父亲送饭,便托朋友代劳,但却忘记告诉朋友这个约定了,偏巧这个朋友就给苏轼送去了一条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难逃一死,便写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苏辙看到哥哥的绝命诗,不由痛哭流涕,立刻上书给皇帝,希望能以自己的官爵赎哥哥的罪。神宗一向很欣赏苏轼的才华,也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警告那些反对变法的官员罢了。这时王安石及时地站了出来为苏轼说情,言道圣朝不宜诛名士,建议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了结,苏轼到了黄州后的第一个重阳节,就见到了菊花落瓣的景观,深悔自己当初的鲁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