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传播
在这200余年的战乱中,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人们将对安定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佛的世界。
佛教是印度宗教,后秦时期,法显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求取佛经。法显经过西域葱岭,进入北天竺(今印度北部)。北天竺对佛经只有口传,没有文字记录。于是法显再向南行,到了中天竺(今印度中部),学习了梵语、梵文。410年,法显携带11种佛经,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乘船返国,于414年到达牢山(在今山东青岛),随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开始翻译佛经。几乎与此同时,高僧鸠摩罗什也在北中国翻译佛经。
佛经的汉译,让佛教得以迅速传播发展。北魏时,佛教的发展达到巅峰,北魏全境有僧尼200余万人,寺院三万余所,仅洛阳一地就有将近1400所。信徒们除了到寺院烧香捐献祈福外,还用雕刻佛像的方法祈福。北魏帝国的佛像雕刻,是最高的一种艺术成就。闻名世界的龙门石窟,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因北方与西域在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两地僧人的交流比较频繁,佛经翻译较多;又因为佛学研究者众多,也促成了许多学派的发展。例如菩提流支所译的《入楞伽经》,是禅观最为重要的依据;同昙鸾所倡他力、易行思想等净土一系的基础是《往生论》,而昙无谶翻译的《大般涅槃经》(北本),形成了涅槃学,后来又传入南朝,得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