缇萦救父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为了保卫刘家天下,建立了9个王国,派自己的子侄去当国王,齐国为其中之一。齐国太仓令淳于意自幼喜欢医术,看过《黄帝内经》、扁鹊的《脉书》,后来又拜齐国名医杨庆为师,从此医术更是突飞猛进。他经常替人看病,并且不计较医药费,人们都很尊敬他。淳于意个性刚直,淡薄名利,从不巴结权贵。杨庆死后,淳于意索性辞去太仓令一职,专门行医,并且经常帮助穷人,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经常在一旁协助他。
淳于意行医时常常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来确定医治顺序。有一次,淳于意在城外的一个村子里给一位村民治病,这位村民得了急症,两个时辰才能脱离危险,他就留下来照顾病人。这时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有一位富豪的儿子得了重病,派家奴骑马来请他前去看病。因为病人还没有脱离危险,淳于意告诉那位家奴,让他用马车把病人拉来。那位家奴死活不肯,非要淳于意和他一起去家里看病,淳于意警告他,再拖延就有生命危险了。那位家奴见淳于意死活不走,只好离开,回到家发现少主人已经死了。富豪之家就将淳于意告到官府,当地的官吏判淳于意“肉刑”,就是在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挖去膝盖等刑罚。因为淳于意做过太仓令,所以要押到西汉首都长安去受刑。
临走时,他看着五个女儿叹了口气,说:“我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要是有儿子,在这个时候说不定还能想想办法。女儿真是没用。”其他的几个女儿只是低着头哭泣,最小的缇萦既悲伤又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没有用呢?”缇萦挺身而出,表示要陪父亲去长安,一来可以在路上照顾父亲,二来到长安再想办法救父亲。押送淳于意的差役见缇萦又瘦又小,都劝她说:“长安千里迢迢,路途遥远,你恐怕受不了,还是不要去了。你年龄太小,到官府乱说话,很可能会没命。”家人也纷纷劝阻,但缇萦心意已决,坚持陪父亲去长安。缇萦简单收拾了一下行礼,就和父亲一起上路了。在路上,缇萦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一边思索着如何营救父亲。
到长安后,淳于意被关进了监狱。眼看着父亲受刑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缇萦心急如焚,她左思右想,决定去向皇帝上书。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清晨,衣衫单薄、满脸泪痕的缇萦,双手高高举着诉冤书,在皇宫外的石阶上长跪不起。上朝的大臣们看见缇萦这个样子都非常吃惊,议论纷纷,就禀报给汉文帝。汉文帝一听,觉得其中必有冤情,就立刻召见了缇萦。缇萦把诉冤书呈递上去,汉文帝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我叫淳于缇萦,父亲淳于意曾是齐国太仓令,为官清廉,齐国人都说他是个清官。他医术高明,救人无数。后来被人诬告,要处以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处过肉刑的人难过。一个人被砍去了脚,不能再长出来;割掉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即使这个人想悔过自新,也成了残废了。我愿意到官府里当奴隶,来替父亲赎罪。”汉文帝看了大为感动,派人前去调查淳于意的案件,结果发现他是清白的。汉文帝立即赦免了淳于意。父女两人喜出望外,跪谢皇恩,欢天喜地地回临淄去了。
汉文帝召集大臣商议道:“一个人犯了罪理应受到惩罚,但也应该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肉刑却砍掉他们的脚,在他们的脸上刺字,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向善呢?我决定从此以后废除肉刑。”大臣们觉得皇帝说得有道理,纷纷表示同意,建议用笞刑(打板子)代替肉刑。第二天,汉文帝正式下诏废除肉刑。
缇萦救父使汉文帝废除肉刑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天下,人们纷纷写诗称赞缇萦:“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欲报亲恩入汉关,奉书诣阙拜天颜,世间不少男儿汉,可似缇萦救父还。”班固也写诗称赞道:“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缇萦救父的故事被人们千古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