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变法
李悝(约公元前450~前390年),又称李克,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的始祖。据说他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
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后,魏国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占据今山西西南部的黄河以东地区,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经济发达。魏国国君魏文侯励精图治,招纳人才,魏国逐渐强盛起来。
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魏军攻灭了中山国(在今河北中部一带),魏文候派太子击前去治理,并把中山国的灵寿封给攻灭中山国的大将乐羊,同时派李悝为中山相。在三人的治理下,中山的局势逐渐稳定。
后来魏文侯又任李悝为上地(今陕西北部黄河以西一带)守(守在当时既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地方最高军事将领)。上地孤悬在黄河以西,周围都是秦国的地盘。李悝到任后,秦军向上地发起进攻,结果李悝被打败。秦军退走后,他组织上地人民一面发展生产,一面加强军事训练。为了增强当地的军事实力,李悝规定,以后老百姓如果出现什么矛盾纠纷,就比赛射箭,谁射得远、射得准,就判谁赢。这样一来,上地的男女老少,纷纷练起了射箭。后来秦军再次侵犯上地,李悝率军迎战,上地的人民也纷纷拿起弓箭反抗,秦军大败而走,从此再也不敢侵犯上地。李悝乘胜追击,占领了很多秦国的领土,建了15座城。
李悝在中山和上地显露出他不凡的才华,被魏文侯所赏识,所以就任他为相国。魏文侯问李悝:“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呢?”李悝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使老百姓有饭吃,给有功劳的人赏赐,做到言而有信和赏罚分明。”魏文侯说:“这些我都做到了,但老百姓为什么还不满意呢?”李悝说:“这是因为国家有很多寄生虫啊!我认为应该剥夺那些世袭贵族的俸禄和特权。贵族立功可以给予高官厚禄,但他们的儿子倚仗父亲的功劳出门乘着马车,穿着名贵的皮衣,整日欣赏歌舞,无所事事,所以老百姓才不满意。您应该剥夺这些贵族的俸禄,把它用来赏赐那些有本事的人。”魏文侯觉得有理,连连点头,任用他为相国。
李悝当上相国后,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第一,他废除官爵世袭制,重用有才能有功劳的人。以前的官爵是世袭制,父亲的官爵由儿子继承,也不管儿子有没有才能和功劳。李悝把废除世袭制作为变法的第一项内容,而且“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这就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势力,许多人才纷纷前来。
第二,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用。他首先废除了“井田制”,鼓励人民垦荒种田,扩大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扩大了,粮食产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农业得到了大发展。他提倡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并要求农民在住宅四围种植桑树,充分利用空闲土地扩大农民的副业生产,还规定增产者赏,减产者罚。李悝对魏文侯说,方园百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去山林、河流、城镇所占的面积,还有六百万亩土地。如果精耕细作,每亩可多收粮食三斗(即三十六斤),六百万亩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一百八十万石;如果耕作不力,就会减产一百八十万石。他还对魏文侯说,建造华丽的建筑,既耗费民力,又耽误农事,这就损害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受到了损害,就会产生饥荒。因此要千方百计为农业发展生产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李悝主张实行法治。他收集了各国的法律,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
第四,李悝还提出国家应实行平籴法。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大量买进农民的粮食,欠收年再把粮食以平价卖给农民,以保证农民不会因饥饿而逃亡。
魏国在经过李悝变法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而李悝本人也被奉为法家的鼻祖,此后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无不受到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