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
  4. 第十—章 登上盛世极峰
设置

第十—章 登上盛世极峰(1 / 1)


处理张廷玉,是乾隆王朝在出现全盛之势前的最大一个政治行动。处理张廷玉这个事,有一个代表性,就是代表着乾隆整顿朋党的成功,也代表着乾隆防范体制内的五种力量:后妃、皇族、太监、权臣、朋党的威胁的最终成功,这就为乾隆王朝出现全盛,创造了条件。

我们提起乾隆,每个人头脑中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盛世之君。确实,大家都知道,清代有过一个康乾盛世,那么这个盛世的起点,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为这一年以前,康熙平定了三藩,这一年又收回了台湾,天下彻底太平。终点是嘉庆四年(1799年),因为这一年乾隆去世,长度是一百一十五年。那么在这个一百多年的盛世中,有一个公认的全盛时代,那就是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这二十一年。人们公认,乾隆全盛时代,不光是康乾盛世的顶峰,也是整个中国传统社会最鼎盛的时代。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说,乾隆全盛时代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其盛况远远超过汉唐宋明在内的所有王朝。因此我们说,乾隆皇帝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统治成绩,夺得了第一名。

那么,为什么是乾隆而不是其他皇帝夺得了这个第一呢?乾隆全盛之势的到来,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

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是我们刚才讲的,乾隆有效防范了体制内的五种政治势力,保证了政治纪律的严明,这是我们以前一直重点讲述的内容。

第二点,是乾隆打造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僚队伍,这是全盛之势出现的第二个原因,我们以前也讲过了。

第三点,则是乾隆本人的勤政。

中国传统社会,皇帝就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和灵魂,他是否勤政,直接关系国家的兴衰。

在中国历朝历代,绝大多数皇帝上朝,都是要等大臣们来齐了之后,皇帝的大驾才姗姗而来,是大臣等皇帝。可是在乾隆一朝,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什么情况呢?皇帝等大臣。因为乾隆太勤快了,每天早上不到五点他就起床了,天还没亮,他就已经穿戴整齐,把朝珠什么的都挂好了,坐在那等着上朝,然后一趟趟派太监出去,看看大臣们来齐了没有。经常是太监们跑出去看了好几次,大臣们“始云齐集”,到齐了。这期间,乾隆经常等得不耐烦,也不能总是傻坐着啊,只好“流连经史,坐以俟之”,东翻西找,看书来打发时间。

所以乾隆皇帝经常发火,在《清高宗实录》中,乾隆曾经这样训斥群臣,说:

“凡朕御门听政,辨色而起。每遣人询问诸臣会齐集否。数次之后,始云齐集。即今日亦复如是。”

就是说,我每天啊,天没亮就起来,等你们来。都是要问好几次,你们才来齐。今天又是这样,你们到我这都不着急,你们上班是不是更不上心啊?

乾隆个人的勤政,是乾隆达到全盛的第三点原因。

第四点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乾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山东德州发生大水。当时,天降大雨,一连下了七个昼夜,城里城外,一片汪洋。德州城里的老百姓房子都进水了,只好扶老携幼,登上城墙,在城墙上搭些窝棚,在那里住。住了半个多月,水还没退,这时候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呢?粮食都吃光了。眼看着几万名老百姓都要挨饿了。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这个时候,德州城里是有粮食的。在哪呢?在官仓之中。因为山东粮道衙门的官仓设在德州。但是这时候,德州城中的最高官员,也就是山东督粮道颜希深,不在城里,发大水之前他出差在外了。督粮道,是掌管粮食收支的道员,他不在,没有人敢打开粮仓。为什么?因为清朝规定,动用官仓的粮食乃是国家大事,一定要由督粮道向上级申请获得批准之后才能放粮。否则“擅动仓谷”,是一项极大的罪名,事后你不但要丢官,而且你放了多少粮,还要你自己补赔给国家。那谁敢放粮啊!所以城里其他官员只能眼睁睁坐在那等着颜希深回来再说。

颜希深家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母,姓何,何太夫人,听说这种情况,十分生气。老太太把管官仓的官员叫到家里,大发脾气,说:

“此何时也!犹拘泥于常法乎?数十万灾民将成饿殍(piǎo)矣!君等无须忧虑,宜速开仓放赈,如有议处,吾子功名可不必计较,愿尽吾家所有,查封以抵偿。”(陆以恬《冷庐杂识》)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都什么时候了,还顾得上这些吗?你走完这套程序,几十万人都饿死了。你们别怕,快点开仓放粮。如果有什么处分,我儿子顶着。要是赔钱,我就把我这些家产都变卖了赔,总可以吧?

老太太这么一说,别的官员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仓库管理人员终于打开粮仓,数十万饥民,就活下来了。

事后,这个消息传到了省府,山东巡抚非常震惊。他知道“擅动仓谷”,这是蔑视国家体制的严重违法行为啊,马上向乾隆举报。没想到,乾隆得知此事后,在奏折上愤然批道:“汝为封疆大吏,有如此贤母良吏,不保举而反参劾耶?”就是说“有这样的贤母和好官,巡抚应该举荐啊,怎么还能弹劾呢?”乾隆降旨,已动用的仓谷,准许作为正项开销,无须赔补,并且特别赐给颜母三品封诰。从此,皇帝对颜希深母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颜希深也因此仕途一路通畅,很快做到了督抚的高位。(郭成康《乾隆皇帝全传》)

正如同对颜氏母子的这个处理一样,我们说过,乾隆这个人特别精明,凡事都斤斤计较察察为明,但是只有一点,他对赈灾中的跑冒滴漏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得糊涂”。发生灾害时,他宁肯地方官报得严重一点,钱花得多一点,也不愿意出现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现象。因此他多次说“办赈理宜宁滥勿遗”。

所以我们查档案,乾隆朝救灾,花钱确实是非常大方。乾隆十八年(1753年)左右,户部把乾隆即位以来用于救灾的钱和前两任皇帝做了对比。报告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之间,江南赈项,凡用一百四十三万,已不为不多。而乾隆元年至十八年,用至二千四百八十余万,米称是。”(《清高宗实录》)就是说,雍正十三年之间,江南赈灾,共用了一百四十三万两,和历代相比已经很多了。而乾隆元年到十八年,用了多少呢,已经用了二千四百八十余万,粮食也是二千多万石。这样一算,乾隆年间,平均每年救灾的钱,是雍正年间的十多倍。所以纵向比较中国历史,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乾隆是传统社会中救灾最为卖力的皇帝。

除了救灾最舍得花钱,乾隆还有一个历史纪录,那就是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慷慨的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减免的民众税款,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多的。我们以前说过,乾隆登上皇位后头一年,就把雍正年间天下老百姓所欠的农业税全都免了。在此后六十多年当中,乾隆皇帝多次免收了农民的农业税。他先后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十五年(1770年),四十二年(1777年),五十五年(1790年),嘉庆元年(1796年),五次,普免全国钱粮。什么意思呢?全国老百姓应该交的农业税,全都不要了,一文钱不要。我们知道,在传统社会,农业税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所以全都不收了,影响非常大。这五次,一共少收农民白银一亿四千多万两,粮食一千二百万石。再加上局部的减免,据一本研究清史的专著,《清代的国家与社会》一书统计,乾隆一朝所减免的农业税总数为二亿零二百七十五万两白银,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历朝之冠。乾隆年间,所减免的农业税,相当于五年全国的财政总收入。在位六十多年,有整整五年,不收全国人民一分税钱,这个手笔,在中国古代史上,确实是没人能比的。

乾隆如此大手笔地花钱赈灾、减免赋税,当然说明乾隆这个人很善良,关心民间疾苦。但是政治家的所作所为,远远不是用个人品质所能完全解释的。在乾隆这些慷慨的行为背后,有一个深刻的政治动机。熟读历史的乾隆知道,饥饿的农民是国家最危险的敌人,而温饱了的农民则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前面,我们讲过,乾隆即位之初,就总结了五种威胁皇权的因素,这些都是官僚体制内的因素。除了这五项之外,乾隆还总结了另外两大外在因素,一个是敌国外患,就是外部侵略势力。另一个,就是民间的起义,会从社会底层颠覆国家。因此为了江山万代,乾隆必须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使绝大多数老百姓有饭吃。这是乾隆关心百姓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除了救灾和减免赋税,乾隆在改善民生上,还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推广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红薯和玉米,原来都是美洲的作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产量高,又耐旱、耐涝,什么地方都能长。但是乾隆以前,这些作物虽然早在明朝末年就传到了中国,却没有多少人种。因为老百姓不太明白这个新鲜事物怎么种,特别是红薯,需要到南方去引种,非常麻烦。乾隆积极鼓励人们研究红薯种植法,设立了科技贡献奖,谁在这方面有贡献,就给谁奖励。当时有一个福建监生叫陈世元,到山东做买卖,正好遇到山东旱灾,种什么什么死,老百姓吃不上饭。陈世元说,你们听我的,种一个新品种,叫甘薯,这东西不怕旱。老百姓不相信,陈世元说,你们种,到时候不收,我赔你们钱!说着自己捐钱出路费,从福建运来薯种,许多老百姓种了。到了秋天,大家到地里一挖,好家伙,“子母钩连,如拳如臂”,红薯如同小胳臂那么粗,一吃,甜脆可口,非常好吃。于是大家轰嚷动了,从此在山东推广开来。乾隆听说了这件事,赏陈世元一个官,叫国子监学正。山东按察使陆耀,这个人有点研究精神,亲自编写了一本《甘薯录》,教大家怎么种甘薯,效果不错,被乾隆晋升为湖南巡抚。玉米也是在乾隆时期,在全国推广开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红薯、玉米是推动乾隆“全盛”的两只有力的助推火箭。正是这两种作物的成功推广,使乾隆朝的粮食产量创了历史纪录。中国历代的粮食总产量是多少呢?汉朝是417亿斤,唐代为626亿斤,宋代为835亿斤,明代为1392亿斤。而到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所以正是粮食不断增产,才使乾隆朝发生人口爆炸,才支撑着各项社会经济指标达到中国历史的最高峰。

这是第四点,乾隆重视农民和农业。

第五点,我们还不能忘了,还有康熙和雍正的功劳。乾隆盛世,是建立在祖父和父亲两代奠定的基业之上。传统中国之所以多灾多难,主要原因就是统治者素质参差不齐,偶尔出现几个雄才大略的人,也是只能英明个二三十年,他死后他的政策就难以持续了,这就是人治的弊端。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很难出现长期连续的和平稳定时期。汉代的文景之治,不过四十多年,其间还夹杂着七国之乱。大唐盛世中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也不过各自二三十年,中间还隔了一段相当长的政治动荡时期。

那么,只有康乾盛世,持续了一百一十五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碰巧连续三位皇帝都是雄才大略,都是励精图治,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小概率的事,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三位素质一流的皇帝来了一次接力赛跑,就跑了个中国历史的第一。

那么好,以上,全盛之势,各方面的因素都差不多具备了。政治,经济,前人打下的基础。那么还有一条我们没有讲,那就是军事。我们以上说的都是文,那么,一个盛世,必须是文武两手都硬。为什么呢?因为你需要强大的国防,来保证你文的方面的成就。要不然,这些都是过眼烟云,外敌一入侵,这些财富都成别人的了。宋朝经济文化特别发达,经济总量是唐朝的好几倍,为什么提到盛世,人们不提宋朝呢?因为它国防不行。所以我们最后一点,讲讲乾隆朝的军事成就。

从康熙朝起,清朝边疆地区就一直存在着一个强大的敌人,那就是准噶尔。

提到准噶尔,很多人可能没什么印象,但是我们说到明朝的一次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那是明朝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落的太师也先进攻明朝,明英宗率兵亲征,说我要亲自和蒙古人打仗,结果呢,在土木堡被蒙古人给俘虏了。那么这个制造了“土木堡之变”的明朝瓦剌部落,或者叫西蒙古部落,其实就是清朝的准噶尔部落,不同的名字,同一个部落。所以这是一支军事力量很厉害的部落。

在清朝入关后不久,准噶尔人就在中国西部建立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这在当时,在亚洲内陆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势力。当时准噶尔的首领叫噶尔丹,他被中亚国家,认为是当时欧亚最伟大的三位统治者,哪三位呢?一个是西面的俄罗斯彼得大帝,一个是东面清朝康熙皇帝,中间就是他,“博硕克图汗”噶尔丹,认为他们三个在欧亚大陆上鼎足而三,决定着亚洲的命运。噶尔丹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什么计划呢?第一步,统一天山南北,第二部,再统一整个蒙古,最后从清朝皇帝手里夺过整个江山,恢复大元旧业。

乾隆戎装图

康熙皇帝面对噶尔丹的这个势头,不得不两度率兵亲征,举全国之力与准噶尔较量。那么和准噶尔作战,是康熙皇帝一辈子打得最重要的战争,每一个中学历史教材里都会提到这些战争。虽然打了两次著名的胜仗,但只是暂时扼制了准噶尔的势头,并没能彻底消除这个威胁,准噶尔的实力仍然在。雍正九年(1731年),准噶尔再度内侵,清朝和它大战于一个叫和通泊的地方,结果清军大败,西路军三万人差不多全军覆没。这是清王朝建立以来内外战争中失败最惨痛的一次。雍正皇帝不敢再和准噶尔打仗了,给了人家不少好处,通过和平谈判,暂时实现了边疆的安定。但是,准噶尔的威胁,一直还存在在那。

所以当了皇帝之后,乾隆心中的一个大事就是关注准噶尔问题。自乾隆即位以来,清朝与准噶尔之间一直平安无事,一直在和和平平地进行着贸易。但是乾隆却一直警惕地关注着准噶尔的一举一动,不断派人在边界地带,打探情报。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得到了一个让他很高兴的消息,什么消息呢?准噶尔发生内乱了。原来,准噶尔汗国原首领噶尔丹策凌病逝后,他的三个儿子为争夺汗位自相残杀,导致汗国出现动荡。乾隆经过深入了解情况,全面权衡,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举全国之力,派出大兵,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

这个决定出乎了朝廷上所有人的意料。为什么呢?因为第一,雍正年间和准噶尔和谈后,双方已经处于和平状态将近二十年了,乾隆即位以来,是一位太平皇帝,没怎么打过仗,全国上下已经习惯了和平,“人心狃于久安”。如今突然要大规模对外作战,人们毫无精神准备。第二,在中国古代史上,中原王朝对待边疆少数民族,极少主动发起攻击,主要的办法就是“羁縻”。也就是说,用金钱和布匹收买,或者嫁个公主过去和亲,还从来没有过双方太太平平的,中原王朝主动去攻击一个草原民族。所以乾隆发动平准之战,在大家看来完全是自找苦吃。准噶尔并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如果你不发动这场战争,历史绝不会因此而指责你。如果一旦战争失败,那么后果是不能承受的,你二十年统治的成果会毁于一旦,乾隆自己也会身败名裂。

那么乾隆却一定要发动这场战争。为什么呢?因为乾隆皇帝的雄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在清代帝王中是首屈一指的。他对自己的能力极端自信,他也绝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统治的这一代平安无事。他对每件事的考虑,都是从“大清朝亿万斯年”这一大局出发,着眼于大清江山的永远巩固。他不仅仅要对自己的名声地位负责,更要对子孙后代负责。现在,对内,他已经消灭了对政治的各种威胁。对外,他也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外部环境。现在准部出现内乱,而清朝国力强盛,这是最终解决准噶尔问题,彻底统一中国的千载良机。

这一形势,乾隆看得十分清楚。但是大臣们谁也看不了这么远。乾隆大力进行思想动员,说服满朝文武,打了这场战争。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经过四年多艰苦战争,清朝终于彻底打败了准噶尔,统一了全国。

这场战争的意义,非同一般。从那以后,大清最强大的一个敌对势力被彻底消灭了,大清帝国的边疆从此彻底平安。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中国在边疆地区获得的最辉煌的一次成功,清朝的疆域也因此扩展到了最大。

所以平定准噶尔,有着巨大的标志性。它标志着乾隆盛世达到了“全盛”,也就是传统国家治理基本完美无缺的阶段。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的。

那么,为什么说乾隆朝是“全盛”,而不说康熙雍正或者中国历史上其他皇帝的统治时期是全盛呢?全盛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乾隆朝几乎消灭了对最高权力的所有威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稳定。

我们说过,历史上威胁皇权的势力有以下几种:一是敌国威胁,二是民间起义,三是权臣佞臣,四是太监擅权,五是后妃干政,六是皇族乱政,七是朋党之争,这七种势力在中国帝制时代,从来没有被彻底平息过。甚至在雄才大略的康熙和雍正时期,也仍然存在敌国、权臣和朋党的阴影。康熙朝前期,有以鳌拜为代表的四大权臣:康熙朝后期,各皇子纷纷与大臣勾结形成朋党。雍正朝初期,也出现了年羹尧、隆科多两大权臣。同时这两朝又都存在准噶尔这个严重的外患。所以,这两朝只能说是盛世,不能说是全盛。只有乾隆总结汲取历代统治经验,以极其高明的手腕,对内缜密阴柔地化解了鄂张朋党,对外主动积极地消除了敌国力量,把这七种威胁化解到近乎无影无形的程度,确保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政治纪律的高度严明。到这个时候,对大清江山安全的所有威胁,都消除了,用乾隆自己的话来说,“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清高宗实录》)。这个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经济总量巨大,国家财力雄厚。

由于乾隆在经济上采取了比较得当的措施,比如我们前面讲的在发展农业上的种种措施,所以乾隆朝经济发展很快。据统计,乾隆朝的GDP不但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值,也占了当时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超过美国在今天世界经济上的地位。

由于经济总量巨大,乾隆时代国家财政储备的雄厚也是空前的。康熙朝库存银两平均三千多万,雍正年间库存银平均四千多万两。那么到了乾隆后期,国库存银在七千万两左右,这也是中国历史的最高值。乾隆朝财政收入空前之高,也是“盛世”的主要标志。

第三,军事力量强大,国际地位高高在上。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统一准噶尔之后,中国疆域北起萨彦岭,南到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环顾四周,几乎所有的小国,都是清朝的属国,所谓“通译四方,举踵来王”,“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往牒,实为未有之盛事”(《清高宗实录》)。就是说,那些以前和中国没有交往的国家,也都来进贡,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那么向清王朝举行朝贡之礼的国家有哪些呢?东面有朝鲜、琉球,南面有安南、暹罗、南掌、柬埔寨、缅甸、吕宋、文莱、苏禄,西北则有安集延、塔什罕、拔达克山、博洛尔等等等等。就是汉唐时期,也没有过这样的气派恢宏。

大清国道程图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清代对边疆地区的实际控制力前所未有。汉唐元明强盛之时,中国版图也曾经十分巨大,不过那其中许多边疆地区都只是对中央政府名义上的服从,中央王朝对它们缺乏实际控制力,比如万历皇帝当初控制努尔哈赤部落,就是很松散的、名义上的,所以后来才导致满族的兴起。只有到了乾隆盛世,中国才真正对版图内所有土地都做到了强有力的控制和管理,使边疆地区真正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都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第四,乾隆朝的人口数达到空前的数目。

在清代以前,中国人口多数时间在两千万到七千万之间徘徊,只有少数几个历史时段突破过一亿。乾隆六年(1741年),做了一次人口统计,全国人口是一亿四千三百万。那么,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国人口统计数字是多少呢?是二亿九千七百万,将近三个亿。乾隆统治五十多年,使人口翻了一番,人口总量比中国历史上以前的最高值,增长了两倍多,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18世纪初,就是康熙晚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是多少呢,百分之二十三点四,不到四分之一。到这个世纪末,就是乾隆统治末期,是多少呢,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四,三分之一还要多。(《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乾隆朝以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领土面积,养活百分之三十多的世界人口,又能长期保持社会稳定,这谈何容易。这说明,乾隆皇帝的统治效率是非常高的。

因此,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59年,准噶尔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四十九岁的乾隆悲喜交集。他立刻连续拜谒了景陵和泰陵,向康熙和雍正皇帝汇报这一喜讯。一是两朝遗志终于圆满实现,清王朝最大一块心病被彻底根除;二是他的统治已经全面超越了祖父和父亲,他可以十分自豪地向他们汇报自己的统治成绩了。在父祖陵前,乾隆想到他们对自己的期待,想到自己这些年为了完成他们遗志所做的艰苦努力,乾隆不禁悲从中来,痛哭失声。

所以平定准噶尔之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起,“盛世”“全盛”这些词汇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清朝臣民的口中。乾隆自己也宣称:“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王先谦《东华录》)大清进入了全盛阶段。确实,历史学家公认,这一年起,乾隆王朝登上了巅峰阶段。

那么,我们总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盛极必衰。一个人爬上了峰顶,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再往下走,就都是下坡路了。乾隆朝达到全盛状态之后,遇到了许多中国历史上没有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问题,用老办法,已经不能解决了。比如人口问题和国际环境的变化。面对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巨大人口压力,面对西方世界的挑战,乾隆将如何应对呢?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