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突然去世。虽然大家都认为很可能是弘历当皇帝,但是必须先要找到雍正的遗诏才行。我们都知道,雍正的密诏藏在紫禁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而他死在圆明园,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从圆明园回到北京城里,来回要一天多,国不可一日无君,一天多没有皇帝,这怎么行?这可怎么办呢?
正大光明匾额
关键时候,还是老臣张廷玉有办法。张廷玉知道雍正这个人,凡事谨慎,肯定想到了自己可能死在紫禁城外,因为和我们的想象不同,实际上清代皇帝一年有一多半时间不待在紫禁城,而是待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所以雍正身边,应该随时带着遗诏副本。
在《年谱》中,张廷玉回忆说:
廷玉告二王诸大臣曰,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应急请出以正大统。总管太监曰,大行皇帝未曾谕及我辈,不知密旨之所在。廷玉曰,密旨之件,谅亦无多,外用黄纸固封,背后写一封字者即是此旨。(《张廷玉年谱·雍正十三年》)
就是说,张廷玉告诉在场的人:“大行皇帝(就是刚刚死去的雍正)身上应该有传位密诏副本,现在最紧要的事就是要找到密诏。”于是命令总管太监去找。总管太监说:“这件事皇上没有和我们交代啊,我们不知道密诏放在哪啊。”张廷玉说别着急,你们就在皇帝身边找,有一个外面用黄纸封着小盒,背后写一个‘封’字,应该就是。”
一小会儿,太监果然在雍正身边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小盒。于是大家打开小盒,里面正是雍正亲笔所书的传位密诏。大家取出遗诏,共同捧到灯下宣读。
雍正的遗诏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记载于《清世宗实录》的这道遗诏开头就说: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
后面又说:
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就是说康熙当初对弘历很喜爱,弘历这个孩子自身条件也不错,仁慈孝顺,所以我死了,让弘历接班儿,当皇帝。雍正在遗诏当中郑重其事地讲到康熙养育弘历这个事,公开将康熙喜欢弘历,作为传位给他的首要理由。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弘历在雍正竞争皇位的过程中,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那么听到了这个遗诏之后,弘历是个什么反应呢?
张廷玉在《年谱》中说:“上伏地大恸良久,王大臣等叩头敦劝再三,上始载拜受命。”上就是弘历,雍正一死,弘历事实上就是皇帝了,所以叫上。就是说弘历听到遗诏内容后,马上趴到地上,号啕大哭,大伙怎么劝都劝不住。哭了老半天,才爬起来,勉强接受了大家的朝拜。
其实弘历这个哭里,有激动的成分。虽然早就猜到自己是大清帝国的继承人,但是弘历确实没想到雍正死得这么早,这么突然。父亲雍正虽然身体一般,但没有致命的大病,大家都认为活个七十岁左右很正常,所以弘历早已做好四五十岁接班的准备。没想到父亲五十八(虚)岁,就去世了,让自己在二十五(虚)岁就登上了大宝。注意我们这本书里讲的,都是虚岁。
弘历不能不为自己感觉庆幸。因为回顾中国历史,在皇帝交接班的那时候,通常都是危机重重。比如大清开国以来,五位皇帝,哪个人登上皇位,都不那么顺当。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与代善争过皇位。皇太极死后,弟弟多尔衮与长子豪格都想当皇帝,不相上下。最后六岁的小儿子福临作为一个平衡势力被推上了皇位,这就是顺治皇帝。顺治去世后,年仅八岁的康熙登基,因为不能亲政,造成过很大的政治危机。至于雍正继位,其斗争之惨烈,更是广为人知。所以大清建立以来,只有弘历的继位,光明正大,水到渠成。而且你看弘历这个年龄,二十五岁,是当皇帝的最佳年龄。今天一个人二十五岁,正是研究生刚毕业,开始工作的年龄。人在这个年龄,既有朝气和进取心,又已经完成了系统教育,正是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所以弘历不能不感觉到,命运对自己实在是太慷慨了。
所以弘历有点激动。不过你激动不能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所以作为一个情商极高的人,弘历马上调动起全部精神,投入到“孝子”这个角色的扮演当中去。弘历想起了父亲对自己的全部好处,感激和悲痛之情汹涌而至,他“自昼至夜,号哭不止”,从头一天夜半到第二天太阳落山,哭不停声,水米没打牙,没吃一点东西。
在传统社会,非常讲究礼法。一个人在礼法上表现得怎么样,对父母孝顺不孝顺,葬礼上悲不悲痛,决定着社会上对自己的看法。《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那是无可挑剔。大殓(liàn)之际,就是要把雍正装进棺材的时候,弘历“痛哭失声,擗踊(pǐ yǒng)无数”(《清高宗实录》),擗,捶胸;踊,顿足。就是说无数次挣扎跳跃,拦着说什么不让人盖上棺材盖。所以大臣们都说,这个新皇帝,真重感情,真孝顺。弘历给满朝大臣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开始,弘历成了皇帝,正式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虽然“乾隆”这个年号是第二年才启用,但是我们从现在起,就可以称他为乾隆皇帝。
我们说,乾隆在葬礼上的表现,每个环节都特别到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超级大孝子。孔子说过,“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那么按理,这个孝顺的新皇帝会全面继承雍正的既定方针。满朝大臣都这么想。
然而事实的发展却远远出乎人们的预料。
雍正驾崩后第三天,八月二十五日,乾隆就迫不及待发布谕旨,把雍正在宫中养的那些道士,通通赶出了皇宫。我们前面不是说过,雍正不是在宫中养了许多道士,给他炼丹吗?
在谕旨中,乾隆说: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省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虽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徘(Pái)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清尚宗实录》)
就是说,我父亲闲着没事的时候,听说外面有人会炼丹术,虽然明知这事很荒唐,但是就为了取个乐儿,找了几个道士,在西苑竖炉炼丹。我父亲不过把这些道士当作排遣取乐的优伶小丑,从来没有听取过他们一句进言,也从来没有吃过他们给的一粒丹药。
什么叫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就是。本来大家都不知道雍正是怎么死的,这道谕旨却泄露了秘密,明确告诉大家,雍正就是乱吃丹药死的。
那么乾隆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地来揭父亲的短呢,因为乾隆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他对雍正崇拜佛教道教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十分反感。我们知道,雍正崇佛崇道,搞得都很离谱。他曾经亲自披上袈裟,冒充大和尚,在宫中举行法会。甚至还亲自撰写了一本叫《拣魔辨异录》的书,专门和和尚们讨论宗教问题。在他的支持下,雍正一朝佛道两教都非常兴旺,佛寺道观到处都是。在正统儒家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乾隆却认为一名帝王,应该独尊儒教。所以在这道谕旨中,他不光把道士们从宫中赶走,还宣布了一项新政策,那就是今后谁要出家,必须由官方给予度牒,不能你想出家就出家。为什么要宣布这项政策呢,是为了控制和尚道士数量的增长。
这道谕旨让天下百姓都很惊讶,没想到新皇帝敢这样直接和老皇帝对着干。这道谕旨其实只是开了一个小头,接下来,乾隆和雍正对着干的事,一件接着一件。
雍正时期很受诟病的另一件事是“好祥瑞”。什么叫祥瑞呢?就是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比如哪块产出了双头的稻米,天上出现了五星连珠,或者出现了一块五彩祥云。人们说,这些现象,都证明皇帝统治的好,上天通过这种方式对皇帝加以表彰,就相当于给皇帝发奖状。雍正皇帝因为人们都怀疑他这个皇位得的不正,所以拼命大搞祥瑞。《清世宗实录》记载,他在位期间,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祥瑞品种差不多都出齐了,什么嘉禾、瑞茧、蓍(shī)草、灵芝、麒麟、凤鸟、黄河清,卿云现,一样接一样出现在官员的奏折里,雍正皇帝说,出现这些现象,证明老天爷对自己的统治很满意。这自然是对篡位传闻的一种变相的回应,如果我是篡位的,上天能支持我吗?
可是天下人不都是傻子,在聪明人看来,雍正搞这一套太小儿科,太可笑,反而暴露了他的心虚。所以乾隆在继位七天后就宣布:“凡庆云、嘉谷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许陈奏。”(《清高宗实录》)我不搞这一套,你们别向我汇报。这相当于当众打了老爹雍正一个响亮的耳光。
当然,赶道士、禁祥瑞,这些还都是小举动。更大的举措,还在后边。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八日,就是雍正死后不到两个月,乾隆发出了一道谕旨,震动天下:
允禩(sì)、允禟等孽由自作,得罪已死,其子孙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弃宗牒之外,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具奏。(《清高宗实录》)
这道谕旨是什么意思呢?
允禩是康熙第八子,非常有才能,曾经积极争夺储位。允禟是康熙第九子,是允禩最得力的助手。这两个人在储位斗争中处处和雍正对着干,所以是雍正最仇恨的敌人,雍正即位后给他们改名叫“阿其那”和“塞思黑”,意思猪和狗,把他们关起来秘密处死,这样还不解恨,后来又干脆把他们的子孙后代开除宗籍,不承认他们是皇族。那么讲到这,可能有的读者有点疑问,原来不是说康熙的儿子名字第一个字是胤字吗?现在怎么变成了允字?很简单,雍正即了位,他的名字胤禛,就成了避讳字,谁的名字里有这两个字,都得改。所以他的兄弟们就把胤字改成了允字。
那么乾隆这道谕旨的意思是说,允禩、允禟等人,虽然已经犯了大罪,被我父亲弄死了,但是他们的子孙的血管里流的毕竟还是我们爱新觉罗家族的血。如果把他们开除于宗籍之外,与普通百姓一样,实在不妥。当初之所以处理得这样重,是出于办理这件事的大臣们使的坏,架的火,而非我爹爹雍正的本意。这件事到底如何处理为好呢,请大家各抒己见,拿出一个方案来报给我。
这道谕旨是什么意思啊?是要给雍正的政敌平反。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我们知道雍正这辈子啊,最被人诟病的,就是这件事。把康熙的孙子,开除出皇族,让他们衣食无着,没地方吃饭。这确实不利于爱新觉罗家族的形象。所以,乾隆发了这道谕旨,要改正父亲的这个错误。
那么乾隆的旨意一下,大臣们当然知道应该怎么做。他们建议皇帝恢复这些人的宗室身份。不久,允禩、允禟的后代又成了皇族,搬回了王府,过上了贵族生活。当日雍正另一个直接竞争对手,前十四阿哥允禵,乾隆不光给他放了出来,还赏了他一个公爵,给他一处很大的府第和一大笔银子,让他安度晚年。
这一重大举动,一下子扫除了皇室王公之中对雍正乾隆这一枝的怨恨之情,举朝上下,对新皇帝的胆魄无不惊讶佩服。
这还没完,不久之后,乾隆又进行了第三项大的政策调整,这就是废除了雍正的“奏开垦”政策。什么叫“奏开垦”呢?原来雍正鼓励各省百姓开荒种地,增加粮食产量。他规定,以各地开荒亩数作为衡量地方官的政绩指标,就是说,哪个省开垦的荒地多,就升哪个省的官。结果可想而知,为了拼政绩,各地官员纷纷虚报开荒数字,本来只开了一千亩,他们报上去一万亩。结果他们升官发财拍拍屁股走人了,但留下的罗乱,却要老百姓负担。为什么呢?新开出了土地,就要纳税。本来有一千亩,却要纳一万亩的税,老百姓能受得了吗?乾隆当皇子的时候,就听到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所以他即位后马上下诏,“凡造报开垦亩数,务必详加查核,不得丝毫假饰”。就是说,对以前捏报的数字,你给我一一核实,把水分挤掉,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那么,我们知道过去传统政治强调以孝治天下。很少有人刚一登基,就这么迫不及待地和父亲对着干。那么乾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想,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乾隆内心深处,对父亲有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不喜欢自己的父亲。
乾隆崇拜的是自己的祖父。祖父康熙,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有“人情味儿”的皇帝。康熙不光是有政治手段,而且为人比较宽厚大度。因此当初小弘历从见到爷爷的第一面,就感觉打里往外地亲。而父亲雍正呢,我们知道这个人个性与康熙那几乎截然相反:心胸狭窄,个性强悍,为人刻薄。乾隆在他面前,就像贾宝玉在贾政面前一样,只能感觉到害怕,感觉不到亲切。
另外,我们前面讲过,乾隆能当上皇帝,与祖父直接相关。所以乾隆对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的感情,也特別深厚。他十分崇拜这位伟大的祖父,认为康熙皇帝不论是为人还是行政,都是自己的榜样。因此当了皇帝之后,乾隆处处刻意效法康熙:康熙为政不是崇尚宽大吗,乾隆一登基,也宣布要宽大为政;康熙一生是六次南巡,乾隆也六次南巡;康熙晚年举行“千叟(sǒu)宴”,乾隆也举行“千叟宴”;康熙办过博学鸿词科,乾隆也举办博学鸿词科……康熙年号是六十一年,乾隆则在六十年后,禅位了,不干了,说我的年号不敢超过祖父。所以我们可以说,乾隆对祖父的崇拜,达到了亦步亦趋的程度。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乾隆为自己身后选择的陵址,不在父亲雍正的西陵,而是康熙所在的东陵,死后与自己的祖父长眠在一起。可见祖孙二人,感情是多么深厚。
乾隆六十大寿千叟宴
而对父亲雍正,乾隆却没有太多的感情。尽管葬礼的时候,乾隆对“孝子”这个角色的扮演尽心尽力,但内心深处对父亲一直不是很佩服。
我们前面提过,乾隆即位前写过四十卷作文。这些作文中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叫《宽则得众论》。这是一篇议论文,论述怎么样才能当一位好皇帝。乾隆说,伟大的皇帝第一条标准,应该宽容大度,“包荒纳垢,宥人细故,成己大德”,容忍臣子们的小小缺点,这样才能赢得人心。否则,你一天到晚急吼吼的,总挑別人毛病,看谁也不顺眼,大臣们哪,也不佩服你。(《乐善堂全集》)
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在隐晦地批评雍正皇帝。父亲雍正对兄弟们那样残酷,对官员们那样苛刻,大家都有微词。弘历对朝政不敢直接发表评论,但是心中并非没有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隐晦地表现出来,就是这篇《宽则得众论》。他一接班就反雍正之道而行之,说明他对雍正,多年来内心已经积累了很多不满。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乾隆非常想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伟大的皇帝。
我们说过,乾隆读书的时候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历史上所有著名的帝王。乾隆在作文中还曾经给他们搞了一份排行榜。乾隆心高气盛,“睥睨千古,无足当意者”,认为大部分皇帝都不怎么样。在他眼中,几百个皇帝最成功是三个:汉文帝,唐太宗和宋仁宗。然而汉文帝虽贤明,却不善于挑选人才;宋仁宗虽然仁慈,能力却有所不足。令他真正佩服的,只有唐太宗一个人。他说,唐太宗是“三代以下特出之贤君”,也就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最伟大的皇帝。他说唐太宗这个人“虚心待物,损己益人,爱民从谏,躬行仁义,君臣相得,用致贞观之盛。令德善政,不可殚述”。(《乐善堂全集》)就是说,唐太宗这个人,谦虚,克己、仁义,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善于团结大臣,所以才创造了贞观盛世。因此在登上帝位前,乾隆就把唐太宗树为自己的楷模。唐太宗施政的特点是什么呢?宽厚,开明。所以乾隆也要做一个宽厚开明的皇帝。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现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要笼络人心。新君上任,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啊?是争取大家对自己的支持。那么要有效赢得人心,最直接的手段无疑是搞一些措施,让大家都尝到甜头,得到眼前利益。
所以乾隆实际上是有计划地针对每一个社会阶层,都给了一些好处。
第一个,是针对皇族。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乾隆把那些被押的皇族都放了出来,让那些受到打击的皇族获得新生。这个举动很容易地赢得了皇族的一致支持。
第二个,要赢得老百姓的支持。民为邦本,所以赢得他们的好感当然非常重要。除了上面我们讲的“罢开垦”外,乾隆还采取了更有力的一项普惠措施,那就是减免税赋。即位之后乾隆一查账本儿,发现国库存银不少,所以《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就下了一道命令,天下老百姓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前所欠的所有赋税,都一概免单了,一风吹,不用交了。这是一项货真价实的惠民措施,交不起赋税的都是什么人?都是穷苦的人,所以这一下子就减轻了底层贫闲百姓的生活负担。所以“罢开垦”和“免欠税”,就很轻易地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争取完皇族和老百姓,那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层需要争取,那就是官僚阶层。当皇帝当然离不开官员。所以乾隆又用宽仁政策,来争取官僚集团对自己的效忠。
雍正时期的君臣关系,是什么关系?猫鼠关系。雍正见到大臣,总是板着个脸,好像大家都欠他几百吊钱。大臣们一见到雍正皇帝就害怕。而新皇帝乾隆,看上去却是温文尔雅,总是笑眯眯的,对人非常有礼貌。他十分尊重父皇时期的老臣,见到他们总是叫他们“先生”,或者叫“爱卿”,从来不直呼其名。凡有自己拿不准的事,总是向老臣虚心请教。他效仿祖父,宽大待人,愿意帮官员解决困难。雍正时期,反贪扩大化,把许多只贪污了几瓶墨水几张信纸的官员也抓起来,很多官员被他罚得倾家荡产,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父亲曹頫(fǔ),就是因为任上有亏空,被抄家人狱。乾隆从“宽则得众”的原则出发,下令甄别历年的亏空案,“其情罪有一线可宽者,悉予宽免,即已入官之房产未曾变价者,亦令该衙门查奏给还”。凡情有可原的,都宽大处理,放出去。罚款交不上的,也一律不要了,房子被没收的,还把房子发回去。曹頫就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底乾隆上任后,给放出来的,还没赔完的三百零二两银子,也不要了,乾隆还给他拨了一个院子给他一家子住。乾隆即位头几年,从轻处理的官员两千一百多名。(《清高宗实录》)
如来一来,乾隆这些措施,就一下子赢得了官僚阶层的欢心。雍正统治时期,官员们上班时成天提心吊胆。这下,紧张了十三年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如果说雍正统治时期如同一个严酷的冬天,乾隆即位,大家都感觉春风拂面,春天来了。《啸亭杂录》说:“乾隆凡事皆以宽大为政,万民欢悦,颂声如雷。”就是说,乾隆一举一动,都以宽大为原则。因此天下万民都很欢迎他,对他颂声不绝,江南还出现了一首歌谣,叫“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这是什么意思啊,希望乾隆永远统治下去。
乾隆的天下,就这样初步坐稳了。所以我们说,赢得人心,是乾隆实行新政的主要原因。
那么肯定有人说,乾隆这样一上任,就全面否定自己的父亲,太不孝了,不厚道。确实,如果我们仅从父子关系的角度来讲,这些措施确实让雍正的在天之灵很难堪。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个国家和历史的角度来看,乾隆的这些做法是非常有道理的。甚至我们可以从这里引申出一个政治规律,就是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够出现康雍乾盛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清代中前期统治者敢于大幅度地否定前人,调整前代的统治政策。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任何一个皇帝,不管他多么英明伟大,统治时间久了,肯定都会积累很多弊端。中国有句俗话,叫自己的刀难削自己的把,一个人很难彻底发现和改正自己造成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别人来纠正。
我们先来看雍正皇帝。我们说过康熙为人宽大,但是凡事都有两面,任何优点再前进一步,就成了缺点,康熙晚年,宽大成了宽纵。再加上老皇帝因为太子的事耗尽了心血,所以没心思严格要求官员,因此官僚队伍就开始大面积地贪污腐败,朝廷政治纪律废弛,社会乱象层出不穷,大清王朝迅速进入下行曲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下一代皇帝是一个性格软弱,没什么主意的人,那么大清必然就要进入乱世,这在历史上已经有过无数的先例。幸运的是,康熙选择了雍正这么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刚强的人。雍正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厉行惩办贪污腐败,解决了大清王朝政治深层的一些弊端,让盛世得以持续。
然而,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优点前进一步,就是缺点。雍正的缺点,就是他为政过于严猛。凡事过犹不及,雍正惩贪过于严厉,动不动就抄家罚银,使无数官员倾家荡产。他又过于追求政绩,有些措施比如奏开垦,就给百姓增加了很多负担。可以说,社会各阶层,对雍正政策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一个极限。
所以雍正死后,乾隆明智地选择了宽仁政策。乾隆认为,父亲已经严了十三年了,把大清社会的各种弊端清除得差不多了,已经没有进一步高压统治的必要。这个时候采取宽仁之治,既不必担心政治失控,又可享受百姓的感恩戴德,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在乾隆之后呢,也曾经一度出现了康熙晚年同样的情况。就是说乾隆晚年又一次陷入宽纵,导致腐败横行。乾隆的接班人嘉庆在老皇帝死后仅仅三天,就把他的宠臣和珅抓了起来,一度使大清朝政出现了一点起色。不过历史从来不会简单的重复。嘉庆的失败就在于他抓了和珅之后,却没有勇气继续纠正乾隆的其他错误,对乾隆反叛得不够彻底,大部分政策还是延续老办法,结果大清走上了中衰之路。这个我们以后还会讲到。
因此,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不可能笔直地走在正路上。向左偏一下,向右偏一下,这是正常现象。问题是,偏得太厉害了,就得有机会把它纠正过来。清朝中期的政治能够平稳发展,就得益于这种不断的纠偏。这就需要统治者有勇气,有魄力。其实西方的选举政治,也是这么个理,通过政党轮替来对错误政策进行纠正。
那么,除了翻父亲的案,乾隆还有什么新的统治策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