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冯光明回到陇右,皇后和德妃的关系依旧保持着平淡的态度,既不亲近也不敌对。关于二皇子和冯家是否结盟的事情,李贵嫔和赫连长治并不清楚,他们只能命令下去,多加关注冯家和二皇子府的动向,看看是否还会有什么后续消息。看来,老二的势力正在得到兵部尚书的支持。赫连眀烨在感叹之余,也与幕僚讨论和规划姻亲关系,为下一步做好策划。
时间进入十二月,京城下起了几场大雪,尽管天气寒冷,但期间听说有不少乞丐和流民因冻死的事情发生。京城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因为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的事宜。不管怎样,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总是令人欢庆的。
赵九灵的日子也如同京城的气氛一样,充满喜庆。赵余氏的胎儿发育良好,胃口也很好,她也没有过多烦琐的事情需要操心,身体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即使她年龄稍大但怀孕,也没有觉得辛苦。赵敬亭的考功司之事也逐渐步入正轨,最近他反而有了一些闲暇时间,多次来看望沈余氏,看着她大着肚子,他也很高兴。根据脉象,赵余氏这次怀的是个男孩,他又要迎接一个嫡子的到来了。
赵敬哲调到甘蒙都护府的消息特别让赵九灵开心,她也隐约感受到了祖父赵长善的用意。赵家文官众多,而武将实力却不足,如果沈则思能如愿,赵家的局面会得到很大的拓展。京城府和赫连眀烨皇子府的消息也陆续传来,但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京城的官员们也都保持平静,大家都在忙着准备过年,寒冬蛰伏,暂时没有什么重大事情需要关注。
而赵家最忙碌的人,现在要属赵王氏了。赵胡氏因为李晓亮等人去了平川道,最近一直在帮忙照看赵家庄子的事情,根本没有时间来帮助赵王氏。所以,赵王氏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直到有一天,奶娘来报告说沈庆德面色潮红并伴有咳嗽,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儿子。她内心感到愧疚和反省,并急忙请来了大夫。她不由得更加敬佩赵余氏,在以往看到她游刃有余的样子时,以为管家的工作轻松,而现在轮到自己担任管家,才知道事情有这么多,这么麻烦,也会让人倍感劳累。
于是她去了兰园,向赵余氏请示:如果赵余氏状况良好,是否可以帮忙出出意见,照看这个过年的事情。赵余氏很心疼她的孙子,于是就接过过年准备和年礼的事情,还说赵九灵和赵欣都已经十三岁了,正好可以接触这些事情,也让她们来帮忙。赵余氏会担一些责任,不会费太多精力,赵敬亭也同意了这个安排。
准备年礼虽然琐碎,但并不难。按照往年的定例,赵九灵和赵欣根据过去的经验,一一准备了这些年礼。除了以往的亲戚和关系户,今年要送礼的人家增加了不少,比如考功司和吏部等新加入的对象。年礼既不能太过轻薄,也不能太厚重,以免引起猜测和注意。
在这方面,风听发挥了一些作用,虽然有点大材小用,但赵九灵等人对赵从武非常感激。这个信息非常实用和及时。风听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和调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虽然其他方面的事情可能暂时不知道,但他们已经能够了解到各家各官的年礼情况。赵从武把这个情报告诉了赵九灵,她们按照相应的标准给考功司和吏部的人送去了年礼。
当然,通过这件事,赵九灵也推测出赵从武所选的小厮去了哪里。结合秋桐观察到的一些信息,她得出了一个结论:赵家肯定有另一个监视的人。虽然目前还不清楚是谁,但很可能是二哥主使的。赵九灵暗暗告诫秋桐等人要更加谨慎,避免与赵府其他人,尤其是二哥身边的人发生冲突。她也考虑过将监视的事情告诉赵敬亭和赵长善,但转念一想,现在可能不是最合适的时机,所以打算再等等。
赵家的亲戚和下属也送来了许多年礼,赵王氏的娘家从惠州和肃州也送来了年礼,其中还有给赵恺农的小玩意儿。通过年礼这件事,赵九灵对亲戚们有了更直接的感受:人情和礼物可真多啊。赵九灵看着那些明显有些年头的山参、鹿茸等药材,觉得胡家的实力真不小。赵九灵想来凭莆田余氏的眼光,必然是真迹。这已经不仅仅是贵重与否问题了,赵九灵不禁对外祖家的大手笔感叹不已。
“你外祖家的东西可真不少,所以才有莆田余氏的声名不虚传啊…“赵余氏听到女儿的话,语气虽然笑着但显露出自豪的底气。莆田余氏以学识著称,声望不仅仅来自官场,赵九灵一直将所有心思放在朝堂上,竟然对外祖家没有多少印象。更没想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莆田余氏将对她产生极深的影响,这是后话了。
在这些忙乱之中,一种隐隐的期待油然而生,特别是对赵王氏而言。赵从文决定在过年时回京城早在赵恺农出生时就已经确定了,现在赵恺农已经八个多月了,终于等到了丈夫即将回京城的时刻。想起与丈夫近一年未见,赵王氏带着欢喜和羞涩的心情充满期待。年轻夫妻之间的情爱是最甜蜜而难以言表的。又想到自己之前生完孩子后身材丰腴了不少,最近又忙于府中琐事,会不会容颜也有些疲态了?她急忙叫来贴身的丫鬟商讨一下护肤保养的事情。
赵长善对于三子赵敬华即将回京的消息感到高兴,这几天他一直心情愉快。他和妻子只有这三个儿子,而女儿是妾室所生的,早就嫁到了蜀地。
赵敬华在兄弟中排行第五,但在赵长善这个家庭中,大家习惯称呼他为三叔,大家都知道指的是赵敬华。
赵长善听了赵王氏的回答,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个年轻的孙媳妇虽然年轻,但办事很令人放心。就让她去忙吧,他继续保持着好心情,和赵敬亭、赵从武等人一起期待着赵敬华回京的那一天。
在赵敬华和赵从文回来之前,后来赵余氏怀孕了,婚事就被推迟了,等她的身体稳定后才重新提起。不久前,赵家为了表示诚意,请来了吏部郎中赵刚帮忙做媒,之后赵刚和京城官媒一起前往方家提亲。在十二月初十的这天,双方交换了庚帖,婚事正式定下来了。至于聘礼和问亲的事情,因为方静静还没有及笄,所以并不急迫,可以慢慢来,以后再商量。为了这件喜庆的事情,虽然是在过年之前,所有家庭都很忙碌,但赵家还是设了宴席,邀请了京城的亲戚相聚一番,见证和庆祝沈余宏的婚礼。
期间,赵从乐等几个兄弟不停地拿赵从武去了京郊一趟找到了娘子这个事情取笑他。说姻缘天定,没想到竟然在京郊庄子找到了缘分,还说赵从武结婚后一定要去京郊庄子酬谢等等,连赵九灵也开起了玩笑。赵从武当然不会白白让他们取笑,也回嘴反击说等你们都定了亲,看我怎么笑你们之类的话。心里想起那个曾经在京郊庄子见到的圆润身影,也不禁感到几丝高兴和期待:自己也快要结婚了。
就在这样的准备和期待中,赵家先后迎回了赵敬华一家和赵从文。岭南的路程较远,赵敬华一家早就出发了,所以比沈余宪早到了两天,在达到京城时已经是二十六号,距离过年只有四天了。赵敬华一行人刚刚回到赵府,赵敬守也匆匆赶回来了。原来是有个小仆人在南市看到了赵敬华一行人,他立刻跑去告诉了赵敬守,赵敬守看到自己的兄弟,自然十分激动。
赵敬华先恭敬地向赵长善请安,眼眶微微发红。紧接着,他让身后的儿子沈余文和沈余韬上前给祖父行礼致敬。然后,他才向大哥赵敬亭问好。赵敬华比赵敬亭还小三岁,从小就把大哥当作自己的照应人,兄弟俩的感情也非常深厚。伯父并不像传闻中对子侄们非常严厉吗?看起来并没有啊……
父子祖孙兄弟几人简要交流了一下彼此的近况。赵敬亭注意到沈则高脸上疲惫的表情,便想先让他们去诗堂轩休息再作安排。然而,赵敬华却提到妻子赵陈氏的事情,说是临行前才发现她怀孕了,考虑到路途遥远,就没有回来,而两个女儿沈彤和沈盈也留在了岭南,没有一起回来。他请父亲和大哥见谅。
“这是喜庆的事情,有什么需要见谅的……”赵敬亭说着,就让人去告诉赵余氏,并让赵敬华等人先去休息。赵敬华等人也确实很疲倦,他们说过两天再带着沈余文等人拜见大嫂和二嫂,然后去了诗堂轩休息。
过了两天,兰园热闹起来。赵敬亭、赵敬守和赵胡氏也都在场。赵敬华带着沈余文和沈余弼向赵余氏和赵胡氏请安,又谈起了赵陈氏的事情,恭喜了赵陈氏。他们并没有停留太久,带着儿子和赵敬亭、赵敬守一起离开了兰园。
“没想到三弟媳妇也怀孕了,你们一个个真是有福气啊……”赵胡氏顺便取笑了大嫂。距离过年还有几天,事情基本上也处理完了,所以她才有时间待在兰园。
赵余氏微笑着不说话,正准备开口,突然听到孙女满脸喜色地进来禀报:赵从文回来了,已经在前院和赵长善、赵敬亭等人见面了,很快就会来兰园了。
听到这个消息,赵余氏喜出望外。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尤其是和赵从文已经有一年多没见面了,这次赵余氏更加焦急地盼望着见到自己的儿子。赵胡氏见状明白退了出去。
“孩儿给母亲请安了……”赵从文恭敬地给赵余氏行礼致敬,脸上尽显风尘之意,他连洗漱都来不及,就匆匆来到兰园。因为父母至亲,他很早就见到了赵余氏。
“瘦了……”赵余氏含泪望着赵从文,看着他年轻的脸上多出了一丝坚毅之色。因为赶路而显得疲惫不堪,但眼神却明亮有神。他对赵余氏充满慈爱和关心之意。如今,他也成为了一名父亲,更能体会到父母深深的关切之爱。
“母亲要多保重身体,给我添一个弟弟就好了。”
赵从文笑着表示关心赵余氏的身体,他想起上次见到妻子时她也是怀着大肚子,心里感慨颇多。
“你快去风蝉院看媳妇和孙子吧,他们都等你急了……”虽然有许多叮咛和关怀要说,但赵余氏想到赵王氏一定也像她一样急着见到赵从文,而且赵从文还没见过自己的儿子呢,所以她快速地催促赵从文离开兰园,让他赶紧回风蝉院。
赵从文受到赵余氏的关怀和嘱咐,便告辞回风蝉院了,他见到妻子和儿子时无比激动,无论如何都激动。
当赵从文回到京城的那天,赵长善立即提议:晚饭全家人一起庆祝赵敬华和赵从文的回来,于是赵家人提前感受到了团圆的氛围,赵九灵也见到了自己的三叔和大伯等人。
晚饭是在正院大厅摆的,四代人都到齐了,赵长善、赵敬亭三兄弟、赵从文等人,还有赵恺农小朋友,总共四张大桌子,坐得有点挤才勉强凑合。真是丰盛的大家庭啊。
赵九灵见到赵从文时,激动得无法抑制。他一直站着,眉开眼笑,现在他还能站着,真好真好!当赵从文似乎有所感应地看向他时,他忙不迭地低头假装专心吃饭。
小妹怎么了?她眼神如此渴望,让人心里发毛啊……赵从文有些疑惑,难道她看见我这么激动吗?他和赵九灵年龄相差很大,两人接触很少,虽然内心非常疼爱这个唯一的亲妹妹,但实际接触并不多。赵王氏听到丈夫的询问,轻声解释道:“没事,她这半年总是这样,看见谁都显得很激动。”
赵从文这才放心了,他发自内心地看了一眼赵九灵,心想从湘州带回的礼物,一定要精心挑一件送给这个小妹妹,于是他转过头与赵长善、赵敬亭等一起举杯致意,家人之间在一起真的很舒服,虽然只是一顿简单的晚饭,却感觉非常热闹。
沈余文和沈余韬很快就与赵从轩、赵从平等人熟络起来,他们年龄相仿,都是年轻人,几个男孩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赵从英等人也加入其中,这桌子上最热闹的桌子就是这一桌,笑声和打闹声不断,大家都忘记了不说话吃饭的规矩,赵长善也没有板着脸,满心欢愉地笑着,看着一桌子的子孙,喝了不少酒,非常开心。
赵九灵也跟随赵余氏去范家赴宴。陈慈比赵九灵大几岁,早在年初就已经确定了婚事。当赵九灵和其他几位小姑娘一起来到范家时,她还在为自己的嫁妆进行绣制。小姑娘们聚在一起,没有太多值得说的话题,讨论最多的就是陈慈的婚事。赵九灵也发表了几句赞同的意见。大家都知道姻缘的选择不能忽视门当户对的考虑。虽然赵九灵与陈慈并不熟悉,她淡淡地笑了笑,特意多看了云秋提到的那位丫鬟红园,感觉有些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但她在脑海里搜索一番后确定自己并不认识这个人。想来,丫鬟的气质都差不多,所以她也没有太在意。不久之后,她随赵余氏离开了,赵余氏怀有身孕,不能在外逗留太久。
正月初五,赵家举办了宴会,邀请了许多人来共享美食,增进交情。既有去年三月的家宴,也有花朝节的盛宴,夫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多了起来,彼此逐渐熟悉起来。亲戚们自然不用说,比如杜宇恒的夫人,她丈夫杜宇恒备受赵敬亭的重视。赵敬华、赵从文等人都见过这些客人,没有多说场面话。毕竟,他们与来宾之间的联系很紧密,不用担心以后见不到面。只是趁着他们还在京城,多个名义聚一聚而已。
赵家的宴会结束后,赵敬华和赵从文先后离开了京城。赵敬华比赵从文更早动身,对着赵从文和赵从韬这两个儿子耐心地叮嘱了一番。他告诉他们要好好侍奉祖父,听从伯父伯母们的话,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然后,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赵从文和赵从韬留在京城,想到遥远的湘州和适应京城的生活,心情变得复杂起来。他们非常舍不得赵敬华离开,赵敬亭等人也感到心酸。赵敬亭向赵敬华保证,一定会照顾好这两个侄儿,让他和弟媳能放心。
赵从文离开时,赵敬亭没有送行。毕竟,已经说过了所有的话,作为男子汉,也不应该哭哭啼啼的。所以,他非常放心地参加了白岩海家的宴会。赵王氏红着眼眶,儿子还小,所以这次她没有陪同他一同前往湘州。赵恺农似乎察觉到与父亲分别的意义,特别安静地望着赵从文,懂事地没有哭闹。赵余氏一直不停地抹眼泪,她的骨肉即将离去,舍得心情可想而知。赵九灵等人都一个一个嘱咐大哥要注意身体,多写信回来。赵从文望着屋里送别的人们,母亲、妻子、兄弟姐妹,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责任感。他们都是他要关心呵护的人,他决心将来为他们遮风挡雨。这样想着,别离的忧愁也减少了许多。回到湘州后,他更加全心全意地履行职责,无论如何。
随着赵敬华和赵从文离开京城,以及赵长善等人上朝,过年的氛围逐渐散去,赵家变得寂静了许多。特别是赵余氏和赵王氏,连续几天都没有精神,仆人们也选择沉默少言,兰园和风蝉院也变得静寂无声。
赵余氏也取消了几场宴会,毕竟她怀着身孕很大,其他人也都理解。许多人送来问候和补品,让赵余氏感到欣慰。赵王氏也在赵恺农的逗弄下逐渐恢复了心情,孩子给大人带来的感受总是新鲜而愉快的,赵王氏也不再过分担心赵从文。
转眼间,又到了元宵佳节。元宵节在大昭又称为上元节,是团圆的节日,也是未婚男女的节日。这一天,在东市和西坊都会举办元宵灯会,让年轻人一同参与,与花朝节的意义相似。
一大早,赵九灵前往兰园向赵余氏请安。赵余氏的肚子已经很大,赵从文离开京城后她的消沉情绪也渐渐恢复了。此时,她正听赵胡氏介绍元宵节的安排,旁边还有赵九灵和赵佳两个小姑娘陪伴。作为妯娌,赵胡氏其实没有必要亲自向赵余氏报告相关工作,但她想过暂时承担一下家务,让赵余氏心里有个底。
“那么晚上我会带着她们几个去西坊看看。“赵胡氏最后这样说道。
随着赵敬华和赵从文离开京城,以及赵长善等人上朝,赵家的过年氛围逐渐散去,赵家也变得平静了许多。特别是赵余氏和赵王氏,几天来都没有什么精神,伺候的下人也默默无语,兰园和风蝉院都变得安静。
赵余氏还推辞了几个宴会,她已经大腹便便了,别人也理所当然地理解,还送来了许多问候的补品,这让赵余氏感到开心。而赵王氏在赵恺农的逗弄下逐渐恢复了精神,孩子带给成人的感受是每天都新鲜和快乐的,赵王氏也不再那么牵挂赵从文了。
转眼间,到了元宵佳节,元宵节在大昭又被称为上元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也是未婚男女的节日。因为在这一天,东市和西坊都会举办元宵灯会,让年轻男女们一同参与,这与花朝节的意义相似。
一大早,赵九灵去兰园向赵余氏请安。赵余氏的肚子已经很大了,因为赵从文离开京城而消沉的情绪慢慢恢复过来。此刻,她正在听赵胡氏介绍元宵节的安排,旁边还有赵九灵和赵佳两个小姑娘。赵胡氏作为妯娌,其实并不必向赵余氏汇报相关事务,但她想先代管一下家务,让赵余氏心里有底。
“那晚上我就带着她们几个去西坊看看吧。“最后赵胡氏这样说道。这句话一出口,赵瑶和赵佳的眼睛立即亮了起来,显然她们来兰园就是为了这件事情。刚好进门的袁姨娘、郑姨娘、赵欣和赵薇听到了这句话,两个小姑娘和丫鬟都充满期待。即将到来的元宵灯会非常热闹,不仅有花灯,还会有杂技表演以及各种小吃。袁姨娘和郑姨娘都不禁感慨起年轻时参加元宵灯会的经历。
赵薇则是最开心的,因为在场的人中,她年纪最小。她听着大家讨论上元灯会的事情,想象着灯会的热闹,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去参加。她说:“等到时候我拿出我自己做的花灯,肯定最好看。”
赵九灵观察着大家满怀期待的表情,特别是赵余氏叮嘱她好好与婶母妹妹一起玩时,她只能微笑着答应。回到翠石居时,整个屋子也洋溢着期待和欢快的氛围。赵九灵轻轻地叹了口气。没错,春珠等几个大丫鬟今年已经十五岁了,对灯会的期待再正常不过。赵九灵回忆起了这几个丫鬟的年龄,按照赵家的规矩,身居主子身边的一等大丫鬟要到十八岁才能讨论婚嫁之事。不过,婚事需要一定的准备过程,及笄礼之后就要考虑她们的婚姻了。赵九灵决定要好好替她们筹谋。
到了晚上,赵胡氏带着一群女眷前往西坊。越靠近南市,人群就越多。每个人都穿着漂亮的新衣,年轻男女手里都拿着花灯,这正是上元灯会的特色之一。赵九灵心生千种感慨,她早已经没有了那种少女情怀。
她站在南市,眺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流动彩灯将整条大街照得五彩斑斓,仿佛漫步在天空中的彩霞之中。这样热闹的景象,这样美丽的风景,宛如她记忆中一般绚烂美好。
“当真又傻又好笑……”在这绚烂的彩光下,在欢声笑语之中,赵九灵喃喃自语,脸上带着肃穆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