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宣想用这丝瓜络做双鞋垫,现在的草鞋磨脚,布鞋又不好清洗,即使贺宣这样爱干净的,穿久了鞋子,也会出汗有味道,要是做双丝瓜络鞋垫,透气舒适。
贺宣让余婶去别家问问还有没有多的瓠,自己可以用玉米或者红薯换。
余婶不明白公子的用意,还是照做了,这个时节,瓠已经晒得差不多了,跟其他人家换了十几个瓠。
拿回家,把表皮剥了,甩出里面黑色的籽,就是一个“洗碗布”了,要是觉得太大,还可以切成一段段的,这东西不沾油,洗碗特别好。
贺宣捏了捏,瓜络还挺有弹性的,按照记忆里先用两个瓠试试看,能不能做出鞋垫。
余婶把瓠洗干净,晾晒了一下午就干了。
一整个的瓠中间有不平整的地方,贺宣让余婶从中间裁开,把芯取出来,剩下的都是边缘,薄厚就差不多了。
摊平之后,用大石头把两张瓜络压严实,鞋垫要平整些,隔了一夜,这瓜络已经变薄薄的两张了,还是很好定型的。
按照贺宣的尺寸,把瓜络分为四份,用刀裁好,就可以用了,不过贺宣要求高些,让余婶给两片瓜络缝合,才放到鞋子里面。
踩上去有些空气感,软软的,不怎么刺挠,贺宣让余婶再做几双,给小竹也做些。
拿了一个丝瓜络,贺宣从中切断,做了一个搓澡球,每次洗澡总是感觉没搓好,这回有肥皂有搓澡球,才算完美搭配。
贺宣有了洗澡神器,每日一澡,直到天气变凉了,减少了洗澡频率,今年一定不能跟往年一样,一整个冬季都邋遢着,可以去城东瓮堂里泡澡。
余婶把家里的棉袍,夹袄,褥子,厚被子都抱出来趁着日头好晒一晒,贺宣去年的棉鞋还能穿,已经晒了好几日,今年的棉鞋于姑母正在做。
家中一切都不需要太费心,贺宣就想琢磨下红薯粉条。
上次的粉条不成功,可能跟天气有关,现在凉快下来,再试一试,几率就会大一些。
光靠家中这几人做,还是太费事情了,贺宣打算去县城订个小号石磨,家里日常也可以用,做红薯粉条也合适。
今年的稻谷脱壳,玉米磨粉是余叔和小竹去的,平时还好,一遇上秋收后,年节前,家家户户都想吃点好的,村里的石磨就要排队。
石磨村里没有人会做,对石材的要求高,制石的匠人也没有,贺宣让杂货铺掌柜的帮自己定一个,过些日子进城取就好。
贺宣还想买杆秤,可惜了一年过去都没遇上,贺宣想要的是大的铜秤砣,铜是受官府监督的金属制品,比较金贵,而衡器又不能随便用其他金属代替,铁容易生锈,石秤砣倒是有,就是不太精准,贺宣不急着用,就想买好一点,往后都省心。
在商河县,贺宣倒是有看到小的戥子,不过只能用来称银子,药材等物,跟贺宣想买的差距太大。
村里和县城的大铜秤都是里甲等安排购买的,可以采集每个村庄粮食重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
铜秤倒不是不可以外卖,而是附近没有铜矿和铜匠,想买只能等合适的时机。
等了几日,贺宣进城买些纸张,笔墨,小竹去杂货铺和粮店买家里的用品,现在小竹也能独当一面了。
买好后两人在书铺集合,直接回家。
余叔把石磨从驴车上拿下来,整个石磨大概就贺宣两手围抱这么大,两扇石磨中间有个圆形木块,接触面上有整齐的磨齿,下扇石磨大些,磨好的面粉会在外围,可以从开口处流到底下的木桶。
石磨先放在屋檐下,打算在院子里做个架子,放的高些,底下才能放木桶。
这个石磨的大小是可以人力推动的,要是用毛驴,给石磨加长木头连接,也能使用。
今日就先把石磨清洗干净,放在凳子上,家里几人轮流上阵。
洗好的红薯切小块,放到石磨孔,余叔单手转动石磨,红薯浆就流下来,比上次用石臼打的还细些,就能多出些淀粉。
贺宣和小竹把木桶里的淀粉清洗,过滤到小水缸里,四人忙了半下午就停了,这次试验少做些,上次浪费了两筐红薯,把余叔余婶和小竹心疼的不行。
第二日,把水缸里的水倒出,留下淀粉,放到笸箩上晒干。
晒干后继续上次用竹篮子制成红薯粉条,一直到这里都很顺利,贺宣吸取上次的经验,红薯粉条黏糊一方面是因为天气热,还有可能是少了步骤,制好的红薯粉条,放在冷水桶里,就不会黏糊,贺宣让余叔多换几桶水,就像给粉条洗了几次澡。
傍晚的时候,红薯粉条上了竹竿,还是挂在房檐下,这次一竹竿都没挂满。
怕过夜会坏,浪费了,中午和晚上两人都是吃的粉条。
余叔余婶带着担忧回去了。
第二日一早,贺宣起来的时候发现粉条还算成功,这次不臭也不黏糊,但是没有冻硬实,白天再晒晒应该会好。
贺宣正高兴以后会有粉条吃了的时候,门口有人敲门。
是贺家老宅的管事,怎么会突然过来?
贺宣在正堂接见了管事,管事是第一次来贺宣这边,看到正堂屋子的墙灰白色,有些惊奇,不过自己是下人,不好问四公子。
“四公子,老爷今日请您回去商量事情。”管事说道。
“大兄可有说明是何事?”
“跟三爷娶亲有关。”管事答复。
“成,我知道了,你先回吧,我收拾下就去。”贺宣早饭都还没吃,一早上光顾着看粉条了。
吃完早饭,贺宣去了趟老宅,也没什么事情,就是通知贺宣,贺信十一月二十六成亲。
因为老宅这边几兄弟虽然分产,但是没有分家,贺母就要给贺信主持婚事,贺信今日也请了上午的假,在家安排好之后去作坊。
贺宣询问了几句具体的安排,贺信只说作坊这边要请三爷爷协调下,贺宣到时候来吃席就好。
贺宣也就不管了,反正老宅这边根本没把自己当家人,连个族人都不如,贺宣顾忌着古代的孝道,偶尔来给贺母请安,贺母都不露面,贺宣也就只管年节送礼。
不过这事三爷爷和族长都知道些,贺宣给自己留了余地,不然到时候被冤枉不孝顺,自己这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族长这边,族长夫人不是没有劝过贺母,还说了贺宣给族里的贡献,奈何贺母表面应承,实际上连个面子功夫都不愿意做,族长也无法,总归不是亲生骨肉。
回到盘溪村,贺宣问了余叔,这边亲戚随礼是个什么章程,这可把余叔难倒了。
余叔家里亲戚成亲都是送些实用的物品,比如鸡子,喜饼,对联。要是关系亲近,也可以送些布料,鞋子,木箱,在村里这已经有些贵重了。
但是贺宣家里条件好些,余叔不敢顺便拿主意,让贺宣翻翻当日乔迁时老宅送了什么,或者问下三爷爷族长他们。
贺宣去房间找出记录,三哥当时送了一个木箱子,自己给小竹装衣服了。
一个木箱子不轻不重的,贺宣还真拿不定主意,去问了三爷爷。
三爷爷说道,“这随礼,要是人家有送过礼物给你,你回的时候,要比送的时候更重一些。”
贺宣想了之后决定送块布料,再随些份子钱。
是的,齐国有送份子钱的习俗,本来随礼都是随的东西,前朝时期,有位县令知道治下有些男女家穷,没有钱办婚礼,成了大龄流氓(古代流是指没有田地,氓是指没有房屋),就出了个主意,让亲友集资,出些份子钱,把婚事办了,把人安定下来,等成了亲,有了娃娃,就会好好干活。
后来,大家也有成亲送份子钱的习惯,这随礼的多少则是取决于亲疏远近和家庭条件。
贺信成亲还有些日子,老宅不叫贺宣去帮忙,贺宣除了读书,就琢磨着红薯粉条。
家里又用白薯做了一次粉条,白薯也能做成,就是味道上有些区别,韧性和口味没有红薯来的好。
贺宣想着这粉条做法不难,主要是没人想到,让贺宣自己去生产还是算了吧,最好是交给族里或者村里,给贺宣一些好处。
族里现在光是铜钱碳就已经忙不过来了,人手不足,这红薯粉条也是个季节性的食物,只能冬天做,好在保存时间长,口味也不错。
贺宣想着把红薯粉条这个做法教给唐里正,让他去安排,要是能给自己推荐下私塾就更好了。
既然没想着要靠红薯粉条赚钱,贺宣打算先请族长,三爷爷来家里吃饭。
提前一日,邀请了贺族长和三爷爷中午来家里吃饭。
红薯粉条当然是主角,但是其他配菜也要做一些,中午聚餐,喝酒不合适,下午三爷爷还要去作坊。
猪肉白菘炖粉条子,红烧鱼,韭菜炒鸡子,大骨汤,主食是肉沫粉条包子和米饭。
菜单拟好,余婶就去小集上预定明日要的肉,鱼,骨头。
第二日一早,贺宣吃完早饭,去房间背书,写字,余婶已经开始准备包子了,面粉要发酵一会儿,馅料炒制,瘦肉剁成肉沫,加点葱姜水,去腥,粉条泡发。
平底锅加油,炒肉沫,等变了颜色加酱,盐,再把切好的粉条放进去,不用完全炒熟就可以开始包包子。
小竹在院子里闻到味,红烧和油炸也在厨房门口绕圈圈不肯走。
今日要多做些菜,水缸里的水有些不够,小竹就去挑水了。
余叔在院子里用石头铺路,院子的土路每次一下雨满是泥泞,余叔就想把门口到院子这段路还有去茅房菜地的路铺层石头,石头铺上去,还要用石碾滚一滚,不然一下雨就被冲的到处都是。
余婶忙活了一上午,小竹也蹭到一个大包子。
午饭摆在正堂,平时就几个人没关系,请客吃饭总不好在厨房。
小竹跟贺宣说,中午就自己在厨房吃吧,跟族长他们相处有些不自在。
贺宣确定了这是小竹的意愿,也不勉强,让余婶单独盛出来一份,留给小竹。
午时初,贺宣在门口等待,一般村里都是午时一刻吃饭的,这个时辰,两位长辈也应该要过来了。
远远看到族长在路上,贺宣出门迎接。
两人在院子里聊了会儿天,等到三爷爷一起进屋。
村里请客没有很多客套,主人家直接上饭上菜,只要客人吃的满意就很高兴了。
几个菜色里面都是肉,一般也就年节才能吃到了,三爷爷没想到贺宣席面这么好。
贺宣给两人解释了下这几道菜,招呼赶紧吃,尝尝味道。
族长来一次贺宣家被惊艳一次,上次的石灰水,族长家刷了正堂,贺六叔家也刷了几间屋,村里人到族长家里看过之后,有些余钱的都去买石灰刷墙了。
这次是菜色,一道比一道好吃,这韭菜炒鸡子都有一层油,韭菜没有出水,还有些嫩,黄黄绿绿的非常好看。
猪肉炖粉条更好吃了,三爷爷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喜欢吃些绵软的,猪肉炖的烂熟,粉条一抿就化开了,根本不用嚼,要是用汤泡些米饭,三爷爷能干一大碗。
包子也吃了一个,咋一看还以为是肉包子,没想到里面有粉条和大葱,鲜香咸,三口一个大包子。
反而是红烧鱼三人都只吃了几筷子,并没有非常出彩。
饭毕,三爷爷和族长很是好奇,今日吃的是什么东西,味道真的不错。
“四郎,你就不要跟我们两个打哑谜了。”三爷爷坐在等椅子上,想松下裤腰带,吃的太多了。
贺宣看到两人吃相,虽然已经尽量克制了,可是筷子都往粉条碗里伸,看来还是很喜欢的,“三爷爷,族长,这是我刚做出来的东西叫粉条,此物是红薯做的。”
“红薯,可是刚才完全没有红薯的味道。”族长急问。
“是啊,都是肉味,怎么做的?”三爷爷好奇道,年级大了,牙口就不行,有这个粉条,自己就不担心咬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