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时节,余婶在忙活家里的菜地,地里很多菜都成熟了,除了瓜果能放,可以晚些摘,茄子,葫芦,黄瓜,小葱,大蒜等菜都得采摘。
晒干的晒干,腌制的腌制,不能放的赶紧吃。
家里的坛子,罐子随便余婶安排,小竹帮着打下手,打水,洗坛子,晒坛子。
除了这些事情,小竹还会去山上割点青草,都是毛驴爱吃的,割来后晒干,给毛驴和鸡过冬的时候加餐。
红烧和油炸尝过了肉骨头的滋味后,每次家里买点肉都要来厨房门口蹲守,好像在问,“吃完了吗?什么时候轮到我?”
贺宣看着两只的馋样,让余婶三天两头炖点骨头汤,猪骨头价钱不算贵,骨头上的肉剔的真干净,贺宣觉得喝骨头汤长个子,时不时还咬两口大骨头,实在咬不动的给狗子吃。
有些很坚硬的大骨还会用石头砸开,给两个家伙,这两个越长越不可爱,瘦瘦长长的,每天在院子里不怎么出门,村里的小郎不害怕的还会来门口看,不过两只都不让人家进门,在院子里呜呜低叫,发出威胁的声音。
这两只好像也会分辨谁是家里人,贺宣和小竹外出回来,两只会跑老远来接,余叔余婶出门两只就不在意。
只有余婶每次喂饭的时候摇摇尾巴。
稻谷收割的季节遇上重阳,村里人在这一天会祭天祭祖,感谢上天赐予的丰收,摘些菖蒲之类的植物挂在家中,贺宣买了两盒糕点,送去老宅给贺母。
重阳正当收割稻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摔成八瓣掉到田里。
等稻谷收好,地里其他的作物也要收获,整个九月,余叔忙的直打转。
贺宣在给两人买布料的时候,买了一匹粗棉布,余叔余婶穿的都是细麻布,舍不得买棉的。
买好料子,还有一些棉花,这时候的棉花便宜,是去年的陈料,今年的刚收,还没收拾出来。
料子买好让余婶先做着,两人冬日各做两身衣裳,贺宣去年的冬衣有些短了,看来骨头汤还是有效果的。
今年买些料子,用去年的棉花做个夹袄,棉袍还是可以继续穿的,小竹也是一样,棉袍都有些短了,不过肩膀能穿进去就在坚持坚持。
棉鞋今年刚好,不过贺宣还是准备去于姑母家一趟。
“姑母好,这几日身体康泰。”贺宣进门先恭喜道。
于贺氏洗了手,过来跟贺宣说话,两人聊起这几日作坊开工,家里的粮食收获如何,家里人手多,于姑母还是很愿意几个儿子去挣钱的。
贺宣说起今年想再让姑母帮着做几双鞋子,鞋底厚实些的,单鞋要的急,棉鞋可以慢慢做,过些日子贺宣就要去其他县城了。
“不知是否会耽误姑母家中事宜?”贺宣客气道。
“不碍事,日里收割稻谷,晚上回来做鞋子,单鞋简单,鞋底都有的,两日便成了。”于姑母摆手道。
贺宣本想告辞,于姑母不让走,一定要送些冬苋菜给贺宣,让他回家吃。
贺宣无法走脱,只能等着。
于家老五老六背着箩筐回来了。
“五郎,六郎。”贺宣看到后招呼道,两人这个时日在地里干活,晒得有些黑。
“宣小郎,来了,母亲去哪里?”于五郎看着贺宣一个人在院子里,奇怪怎么没人招待。
“姑母在菜地里,说是冬苋菜好吃,与我些尝尝。”贺宣解释。
五郎六郎把东西卸下来,是玉米,贺宣看到好几个上面都有虫眼,古代没有农药,种地真难。
六郎去喝水,五郎招呼贺宣,两人闲聊几句。
本身并不熟络,贺宣家里建房子两次都没看到五郎,贺宣只能找个话题。
于五郎倒是经常听到贺宣的名字,自家母亲很是夸赞过,父亲和兄长们去干活的时候,也说这个小郎是个有主意的。
两人说起读了什么书,没想到五郎也是读过两年书的,不过就认了些字,四书里大学都没学几篇就回家务农了。
于姑母割了菜回来,竟然是秋葵,怎么叫冬苋菜这个名儿?
于姑母看五郎跟贺宣聊得好,还挺高兴。
“我家五郎早年也是读过几年书的,夫子还夸过用功,可惜家里没甚余钱,就没念了。”姑母可惜道。
于家几个儿子就五郎上过学堂,一来五郎出生后有些体弱,小时差点活不下来,于姑父姑母就担心这个儿子能不能干得了农活,二来当时于家几个年长的儿子能下地了,家里条件好些,才有钱送去认字的。
后面家里有更小的孩子,长子要娶亲,一桩桩都要花钱,五郎也就不读了。
这些年在家,于姑母一直注意着,农忙的时候也只让他干些轻快的活计。
于五郎虽然活做的不多,还算仔细,贺宣看着于五郎和于六郎两个背篓,明显于五郎的装的齐整,里面的玉米也多些。
六郎的一看就是随手一放。
于姑母说了好些话,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作坊里要是还有活计,让五郎也去试试,贺宣还真缺个人,这活也不用什么体力,就是销售铜钱碳。
但是这个人选,有些重要,贺宣还要再看看,就跟于姑母说,要是五郎有空,可以来家里玩,跟自己探讨下功课。
贺宣回家后,就在思索,要先去哪个县城呢?
乐陵郡下辖九镇,距离安德县最近的是商河县,德成县和庆云县,经过商河县就到了乐陵郡。
贺宣打算先在附近探探路,周家在商河县有族人,贺家这边有个亲戚在德成县,据说还有铺子,唐里甲也帮贺宣引荐了德成县的一位秀才,当年两人一起去府试,有些交情。
从三里村去德成县要大半日功夫,贺宣当天肯定无法来回,贺宣带着小竹两个半大孩子出门,余叔不放心要跟去,但是地里的活还没忙完,家里也要余叔照顾。
余叔本来想让自己儿子去,又担心余有粮要是没帮上忙,还给贺宣添乱可怎么是好。
贺氏族长和三爷爷商量后,决定让自己大儿子跟着一起去,怎么说这也是族里的生计,让贺宣一个十二岁的小郎去跑算怎么回事。(这里指虚岁。)
最后的结果就是,贺茂盛跟贺宣一起去,两人分别赶一辆驴车一辆牛车,带着铜钱碳去探路。
外出要注意安全,贺宣和小竹在车架下面藏了小刀,车上放着木棍,麻绳,背篓里装带锁的匣子,两人的裤子里藏着碎银子,身上还带了些铜钱。
古人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光是毛驴和两人的口粮,都把背篓装的满满当当,更不要说生火的炉子,换洗的衣服,还有于姑母的单鞋,贺宣准备穿着草鞋带着单鞋。
贺宣手里有唐里甲的手书,和德成县那位秀才的地址,打算路过安德县的时候买些糕点带去。
大早上,天还黑着,余婶就过来给两人做饭,今日贺宣要出发了,得早些赶路,贺宣和小竹收拾好东西,余叔已经把板车给毛驴装好,驴子也喂过了。
贺茂盛在三里村等两人,大概的路就是沿着官道进城,从北城门出去沿着官道一直走,有个岔路,就选大路走,小的那条通往一个村落。
等城门开进了县城,店家也才刚开门,贺宣等了一会儿,才有糕点从里面拿出来。
买好后,就往北城门走,贺宣还没来过这里,不过好像这边的店铺好些都没开门,匆匆出了城北门。
太阳已经出来了,小竹赶车,趁着现在日头不大,多走已会儿,等中午最热的时候还是找个阴凉处歇歇。
三人说了几句便一路无话,贺宣在心里默背四书,好一点的路就坐在驴车上,有些坑坑洼洼的地方就下来走走。
巳正,三人停下来在一个树荫处休息下,拉个嘘嘘,给毛驴和牛喂点青草,不过一刻钟,继续赶路。
贺宣赶路的时候很不喜欢遇到别人,要是人家比你快,你就只能在后面吃灰,官道也是土路,车子拉起来扬起的灰尘,好一会儿才能消散,难怪古人形容赶路风尘仆仆。
过了岔路,天气已经很热了,估摸着到了午时,三人在树林边上休息,给牛驴卸下板车,小竹在附近找水,贺宣带了两个人的水,天气太热,都还有些不够。
坐在大石头上给自己扇风,脑门上密密麻麻的汗珠,贺宣忍不住把披着的头发撩起来,最后用一根细长的树枝固定住。
小竹在树林不远处找到在流水的石头,这水流实再有些慢,放了个碗能接到,就回来了,待会儿过去取一下。
贺宣吃了两口饼子,这天热的没胃口,把吃过的撕下来,剩下的都给小竹,小竹用饼子夹咸菜条,赶了一上午车还是很辛苦的。
把多的饼子分给族长家茂盛兄一个,贺宣有些不太舒服,可能不适应出门,在石头上蹲着睡一会儿。
树林里有遮阴的地方,偶尔微风吹过,休息了一会儿,贺宣就好了许多,听着小竹和贺茂盛说起养牛养驴的经验,安心睡过去。
小竹把贺宣叫醒的时候,已经未时三刻了,第一次出远门,小竹有些担心到不了德成县,想着快些赶路。
碗里的水接了三次,给牛驴都喂过了,再次上路。
贺宣离开树林,立马感觉皮肤都黏糊糊的,出了汗马上被太阳晒干,整个人就像只在烤炉里,表皮通红的鸭子。
申时三刻,三人已经看到德成县的城门了。
排队进城,三人不是德成县的百姓,交了三文铜钱,才能带牛驴进入。
今日已是下午,贺宣三人衣着不雅观,决定在客栈这边休息一晚在出发。
客栈叫长存店,三人要了一个房间,床够两个人睡得,小竹和茂盛哥晚上轮流守夜,驴车和牛车上的东西还是要照看一下,贺宣身体不适,两人体谅他。
先把板车卸下来,放在院子里能看到的地方,再把牛驴安排好,喂水喂粮。
贺宣叫了水,三人轮流冲洗,夏日太热,都是汗水,冲冲就好了,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小竹帮贺宣去洗衣服。
贺宣在店里要了三碗素面,还有馒头,今日走了好些路,实在不想出去逛了。
吃完饭后,天边还亮着,贺宣先睡了,茂盛哥守前半夜,小竹守后半夜,虽然没什么睡意,小竹还是躺下了。
贺宣昨晚太累,即使茂盛哥的呼噜声也没吵醒过,房间里有蚊子,手臂上还有小腿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包。
早上起来,三人分别喂牛驴,收拾衣服,退房离开了。
早饭打算去集市上看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贺宣他们赶着车不方便到处跑,在集市边上交钱,选了一个摊位,贺宣去买早餐。
大部分都跟安德县差不多,不过贺宣看到一家摊子上有好些人,是家做豆腐的,刚做好的豆腐还冒着热气,一文钱一大块,旁边还有些咸菜,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带走。
贺宣觉得这个豆腐应该很不错,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围了人就说明摊主生财有道。
贺宣上前,要了三份,跟摊主要了三份,把自己的摊位指给他看,吃完就把碗送回来。
交了铜钱,拿了两碗过去,给小竹和茂盛哥,自己回来吃,刚出锅的豆腐,嫩滑细腻,这豆腐比村里的要水嫩些,难怪摊主还舍得给客人加些咸菜。
吃饱了肚子,小竹先看着摊子和驴车,贺宣和茂盛哥背着背篓去找族里的亲戚。
贺宣想着能不找唐里甲的好友,还是先不找,这关系都是用一点少一点的。
这亲戚是贺氏一族一位族叔,入赘了女方家,虽然是入赘,但是这位族叔每年还是有东西捎回家,隔几年也会回去探望下长辈。
这位族叔叫贺大山,家中有三兄弟,排行老二,家里条件不好,一直娶不上亲,后面村里有人介绍,就入赘到了德成县。
贺宣找到位置后,进去了,是家杂货铺子,掌柜的在桌子后面收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