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也买的起的已经买完了,两人提着东西往回走。
不经意间看到一熟人——刚刚在西市收他们鱼的余三。
余三带着他的小弟,也是一辆驴车,拉着十桶鱼。
郑新鲜拉一把王三石,两人远远的看着。
余三的驴车在一个铺面前停下,卸了鱼,又待了一下就走了。
看他们走远了,郑新鲜一扯王三石的衣袖:
“走,去问问这家的鱼怎么卖。”
“咱又不买,问它干吗?”
王三石一脸不明白。
从没做过生意人,他不知道问价的意义。
“我没说买,是问问价,去吧夫君——去吧小弟弟。”
郑新鲜一笑,还不忘调侃他一下。
花了好一阵工夫两人才问明白。
他家的鱼,就是余三刚送来的,他家卖三十文一斤。
得知两人不是买鱼,是想卖鱼,掌柜的说他给余三的价格是十五文一斤。
可他不是谁的鱼都收的,要送鱼给他家是要签契约的,能保证定量供应的话才可以,否则不收或者只能压价收。
对于十五文的收购价格,王三石又是小吃一惊。
要知道刚刚他卖给余三的是五文一斤。
从西市拉到东市,转个手,一斤鱼就让余三赚了十文。
害,贩子比捕鱼的人更赚。
不过要想高价卖给鱼行,也有难度,光是一个定量供应就难以保证。
...
天已过午,两人随便找了个馆子。
填饱肚子,赶着驴车回家。
一路上,王三石心里想着铁锅是真贵,胡椒粉更是真的贵。
照着今天卖鱼的钱算一下,要想买一口铁锅差不多得卖三十多桶鱼。
这是什么概念?光是捕鱼就要花上好几天吧。
害,这锅贵的真是离大谱!
要不拿家里的钱直接去买口锅吧?也不太好,可能娘会心疼。
哎——
“夫君——”
王三石正在心里叹气呢,郑新鲜儿开口了。
“咱以后直接把鱼卖给鱼行吧,能多赚些。”
“嗯,也对,即使他们压价也比余三给的多。”
“夫君,我们可以和他们签契约,高价卖。”
“签契约?你是说和余三一样去西市收东市卖吗?”
王三石侧过头,有些吃惊的看看媳妇儿。
其实王三石心里也想过,可他觉的那样就又是没自由了,每天都象打卡上班一样。
他不想打卡定点。
只要日子过的去,他只想随心所欲。
郑新鲜摇摇头:“不是——”
这三年多来,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变好,捕鱼卖鱼是收入的大头。
可这野生的鱼分季节、分时间段。
夏天秋天还好,其它时间那付出的劳动和收获是严重不成比例。
“不是?——”王三石有点不明白了。
看王三石一脸的问号,郑新鲜嘴唇勾起弧度:
“我们可以养鱼呀。这样的话,应该可以保证供应量。”
“养鱼?——”
王三石皱了眉,又摸了摸自己的头。
自己撒网捕鱼,三年多了,从没想过要养鱼。
害,又大意了。
“行!这行,嗨——我怎么没想到呢?看来还是媳妇厉害!”
王三石说着话握紧了手,他想起上一个世界里。
他小时候,村头的池塘,每到春节前一个月开始捕捞。
那鱼是成车成车的往外拉,都是钱呢。
看来该动脑的时候还是要动动脑子。
长时间不用,搞不好真会生锈了。
“厉害吧,——叫声姐姐,我会更厉害。”
郑新鲜笑了下又抿着嘴,她还记着“姐姐”呢。
其实,她的想法也不是凭空来的。
前几天下雨,两人吃了睡,睡了吃。
抱在一起也有无聊的时候。
王三石撑着伞去外面看水势的时候,她在家里翻书看。
她想看看,夫君以前说出来的点子是不是都是从书里来的,是从哪本书里来的。
结果却是不经意间看到了一本《养鱼经》。
仔细看下去,更兴奋——
传说中的文财神,商家鼻祖的陶朱公,他财富累积的首选便是养鱼。
自己家在依山傍水的绿柳村,正好是有养鱼的条件。
郑新鲜在心里念叨几天了,今天正好说出来。
...
虽然没买到铁锅,可等回到家里王三石还是掩不住的兴奋。
晚饭,打了烧饼,又炖一锅胡椒鱼。
一家人吃的美美的。
看着王三石的样子,老娘赵玉儿问他可是有开心的事。
王三石朝着媳妇儿笑笑:“新鲜,你说——”
郑新鲜擦下嘴:“娘,我俩商量着家里可以养鱼,那样应该比出去捕鱼赚的多。”
“对对。”王三石又有些迫不及待的接话。
“就咱家东边,靠近东河的荒地,可以开出鱼塘,在那儿养鱼。”
东河其实就是村东边一条宽一点沟沟。
是鲤河的一个小小分支,由北向南,流到山脚下,沿着山势向东南流去。
由于地势低了点,地里又有不少的小石头,东河边上直到山脚都荒地,一直空着。
回来的的路上,王三石就想好了可以在那里开鱼塘。
“好!我看行!”
王光林紧接了一嗓子,声音还挺大。
听到养鱼,要在荒地上开鱼塘,老爹王光林是顿时来了精神。
这三年来,相比以前家里的日子好多了,有了余钱,他几次三番的提出买地,都被否决。
这一次是三娃自己提出来要开荒地,想着开荒地比买好地更便宜。
管他是种粮还是开鱼塘,只要买地他王光林就第一个同意。
当初家里二十亩地卖的剩了三亩,他心里一直有道过不去坎儿。
“三娃,是不是打算沿着东河的一片全要了?我现在就去村长家说说去——”说着话,王光林就站了起来。
这老爹真积极呀。
王三石看看老爹面前的鱼汤还有半碗,笑了:
“爹,不急,你先喝完汤。喝完了再去,咱全要了!——”
...
这一次,赵玉儿也没有反对,虽然她不太明白养鱼是怎么回事儿。
可家里日子变好,确实是靠着卖鱼一点点的来的。
再说了,家里四个大人,三个都是一股子兴奋劲儿,她怎能扫兴。
她也信三娃的。
至于小妹王四凤,看着三哥高兴她就高兴,三哥说的她当然是双手赞成。
吃罢涮完。
今天没早睡,一家四人坐在院子里等王光林。
大概过了两刻钟,王光林回来了,看着是情绪不太高。
村长刘青扬给话了,沿着东河那片荒地差不多是一百多亩。
他开价了——三两一亩。
“三两一亩?他怎么不去抢?——”
赵玉儿也感到有些生气。
像王光林家的三亩好地,差不多是八两一亩。
荒地要三两其实也说的过去。
不过那片荒地空在那儿不知是多少年,而且那片地里有石头石子确实不适合种粮,他家不买的话,恐怕也没有别人会买。
没人买的话那不就是一文不值。
一文不值的地他居然要三两?黑。
再说了,三两一亩是严重的超预算了。
三年多了,靠着王三石不停的折腾,一点点的攒,加上之前那个大事情别人给的谢礼,现在家里余钱也就二百两多一点。
一亩地按三两算,那是买地的钱都不够。
“哎——”王光林叹了口气:“三娃,要不咱先买一半?”
“三两,确实贵了。”
王三石拧紧了眉头。
先买一半?不太行,要买就全买了,让别人跟风都没法跟。
想一想自己第一个织出撒网,不到三年的时间,连镇子另一边的人都学会了,搞的鲤河里的鱼都变少了。
这种跟风竞争有时挺烦人。
“不过,——要买就全买了。
这样吧,咱先睡,我想一想,这事明天再说。”
王三石起身拉上新鲜准备回屋。
“等等——”
王光林一把拉住王三石。
“三娃,全买咱家钱不够,要不你去找张大人——那个百尺借点?
我看她对你挺上心,她当官的应该有钱吧?”
这王光林一心只想着买地,生怕王三石改了注意——不买了,连张百尺的钱他都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