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府的长荡湖,苏松常总兵杨文骢率领1千人马来到了湖头村。
杨文骢就任苏松常总兵后,一直在溧阳地区围剿乱民潘茂、钱国华部,但是潘茂、钱国华利用溧阳地区绵延的山脉、众多的湖泊与官军玩着“捉迷藏”游戏,官军刚刚把毛尖山包围起来,潘茂、钱国华就率领部众从官军的包围圈中逃了出来,躲到20公里外的长荡湖。官军把长荡湖包围起来后,潘茂、钱国华又躲到了17公里外的滆湖。等官军赶到滆湖时,潘茂、钱国华又率部躲到了罗汉岭。尽管杨文骢消灭了大部乱民,但一直没能抓住贼首潘茂、钱国华。
台风来后,杨文骢奉兵部命令,率部参加了滆湖、长荡湖地区的抗洪救灾,在抗洪救灾期间,从当地的农民口中得知潘茂、钱国华就躲在湖头村一带,所以台风一结束,杨文骢就来到了湖头村。
长荡湖长约17公里,平均宽约6公里,湖面面积约8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2米。长荡湖与太湖一样,湖岸边长着连片的芦苇。湖头村附近的芦苇荡长约4公里,宽约800米,官军来后,原本躲在村里、船上的几十个“乱民”不得不仓惶进入芦苇荡。由于湖头村的芦苇荡之间有数百条水道,要是在冬季,把芦苇荡烧了,乱民也没法躲在芦苇荡里了。可在这个季节,“乱民”们可以很轻松地从这片芦苇荡转到另一片芦苇荡,杨文骢即使调1支水师来,也没法彻底搜索这片芦苇荡。
一个部将向杨文骢报告道:“杨大人,湖头村的村民一直暗通乱民,要是没有他们给乱民送吃的,潘茂、钱国华早就饿死了。要不要禁止村民下湖捕鱼?”
杨文骢说道:“湖头村村民虽说也分到了土地,但主要以捕鱼为生,我们要是不许村民捕鱼,那不是要了他们的命吗?如把村民逼急了,说不定他们就公开投了乱民。”
“这样的话,潘钱二贼又会跑掉的。”
“不用急,我们把湖面封锁后,加强对湖岸、渔船的检查,我看他们能在湖里待几天。”
部将听后心想,这种天气乱民躲在芦苇荡里,加上蚊虫、苍蝇、毒蛇的叮咬,不出3天,乱民就会受不了,于是说道:“明白。”
“另外,我已派人去请潘茂、钱国华的老婆了,今天就能到这里。”
“这是为啥?”
“他们不是因为吃不饱肚子才造0反的吗?现在他们的家人都分到了地,你说他们的老婆来后,会怎么样?”
“从心理上彻底瓦解他们?”
“对啰。”
一个村妇提着米箩、竹蓝,向河边走去。守在岸边的2个官军看了看村妇手里的东西,除了大米、蔬菜外,还有几个生红薯,就放行了。村妇走到河边,一边淘米、洗菜,一边转过头来,看着身后不远的官军,见官军又在检查其他村妇后,从篮子里拿出2个红薯,抛向了几米远外的芦苇荡里。
芦苇荡里响起了轻微的声音,水底下钻出一个人来,这个人拣起芦苇荡里的红薯,稍微洗洗干净,就啃了起来。
村妇见芦苇荡里的人拣起红薯后,拎起米箩、篮子,回家了。
一对父子驾着渔船离开了河岸,来到一条水道中。在不远处巡逻的官军,摇着小船来到渔船边,2个官军跨上渔船,检查船上有啥违禁物品。
一个官军指着船舱里十几个烧熟的玉米棒,问道:“老伯,你们怎么带了这么多玉米?”
老伯说道:“我们出来捕鱼,不知道天黑前能不能回家,不多带点吃的,不是要挨饿了吗?”
“你们要小心芦苇荡里的乱贼。”
“我们就是捕鱼的,身上又不带钱,乱贼不会来抢我们的。”
“要是他们抢了你们捕的鱼呢?”
“军爷,乱贼在芦苇荡里敢生火煮鱼吗?除非他们习惯吃生鱼。”
“我们是好心提醒你。”
“知道,知道,谢谢军爷。”
官军摇着船离开后,老伯从船舱里拿出几根玉米棒,朝旁边的芦苇荡里扔去。一会儿,芦苇荡里冒出2个人来,从水里捞起玉米棒,啃了起来。
在另一条水道里,一对老夫妻划着船也在捕鱼,他们一边下着丝网,一边趁远处的官军不注意,就朝芦苇荡里扔了几个烧熟的芋头。
一会儿,芦苇荡里响起一个轻微的声音:“老伯,还有吗?”
老渔民一边望着远处的官军,一边轻声对芦苇荡里说道:“带来的芋头都给你们了,怎么还不够?”
“我们几个都饿了1天了,哪够?”
“船上没吃的了,待会儿看看别的船上有没有吃的吧。”
“这次的灾情重吗?”
“你不是都看到了吗,官府派出了这么多兵马参加抗洪,算是挺过来了。现在时代不同了。”
“听说太上皇、皇后都参加抗洪了?”
“嗯,大家都在传,住在苏州的太上皇、皇后也出来抗洪了,据说一个叫张皇后的娘娘还受伤了呢。”
“皇家的人也能出来抗洪,真是天下第一奇事。”
“怪事多着呢,听说太上皇还种了5亩地。”
“他懂种地吗?”
“有种地高手陪着,还学不会种地?”
“谁呀?”
“公子殿下的父亲。”
“就是苏州那个叫刘云龙的父亲?”
“嗯。”
芦苇荡里的人顿了一下,又问道:“我老婆走了吗?”
“走了。”
“我家真分到地了?”
“现在官府在实行土改,我家都分到了16亩地,你家肯定也分到地了。”
“我才不信,官府会把地分给我家人?”
“你家里人又没和官军斗,当然也会分到地了。”
芦苇荡里沉默了一会,说道:“老伯,官府分地的事,你还是不要多说了。我怕那帮小子知道后,都会降了官军。”
“我不说也瞒不住,整个江南都在开展土改,好多不愿土改的地主都被抓起来了。”
“这么说,今后穷人不用担心挨饿了?”
“嗯,官府说了,分给我们的土地可以继承,但不许买卖。”
“早知如此,我造0反个鬼呀。”
“小潘呀,我看你还是出来投降吧。”
“我现在投降也来不及了。”
“你不投降,那你能在水里泡几天?现在的官军和以前不一样了,前两天还和我们一起筑湖堤呢。”
“他们筑河堤时,我倒是看见了。”
老伯正想继续说下去,这时望风的老奶奶提醒道:“官军的巡逻船来了。”
躲在芦苇荡中的潘茂听后,忙潜入水中,向芦苇荡深处退去。
老伯看着从远处来的巡逻船,不慌不忙地继续下着丝网。
三天后,躲在芦苇荡里被蚊虫咬了几天的“乱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上岸向官军投降。他们由于连续几天都泡在水里,身上所有的皮肤都发白、发胖了。潘茂、钱国华见自己成了“光杆司令”,在村民的劝说下,不得不也上了岸。
杨文骢见到潘茂、钱国华后,问道:“你们怎么不继续躲在芦苇荡里了呢?”
潘茂说道:“杨大人,我们认栽了。”
“其实,我完全可以把你们饿死在芦苇荡里。村民们给你们送吃的、喝的,我们只是当作没看见而已。”
“大人,你不会治他们的罪吧?”
“要在几个月前,我肯定会治他们的罪。现在想想,他们同情你们也情有可原,谁让你们都吃不饱肚子呢?”
“我家真分到地了?”
“你家真分到地了,可惜没你的份。”
“只要我们的父母、妻小不再挨饿,你砍了我们的头,我们也不会怨你。”
“谁说我要砍你们的头?不过,你们和你们的部下都不能再回家了。”
“不许我们回家?”
“你们毕竟是造0反过的,朝廷怕你们留在原籍,会继续祸害乡里,因此要把你们交给公子殿下来处置。”
“把我们交给苏州的刘云龙?”
“以后你得称他公子殿下,别乱喊名字,知道了吗?”
“知道了。”
“你们先回家看看家人,三天后我把你们送到苏州去。”
潘茂在官兵的押送下,回老家看望父母、妻小。路上,他看到田间的作物长势良好,一点都看不出受过灾的样子,如接下来风调雨顺的话,今年的秋收肯定是个丰收年。到了老家芋头岭后,在田间劳作的父母、妻子走上了田岸。
潘茂问妻子:“这些地真是我们家的?”
妻子说道:“是的。”
父亲对潘茂说道:“等你吃满官司,还是回家好好种地吧。”
潘茂告诉父亲:“我不能留在这里伺候你了。”
“啥意思?”
“官府要把我交给苏州府的公子殿下,还不知道他会怎么处置我。”
“就是太上皇的义子吗?听说他是个好人,我们使用的农药、化肥都是他生产的,他应该不会难为你的。”
“希望如此吧。”
钱国华被官兵押着回到了老家官窑村(今称官庄村)。
溧阳与宜兴一样,有很多烧制瓷器、陶器的窑炉,官窑村的窑炉属于官窑,因此窑炉所在村子被称为官窑村。
钱国华在起事前是官窑村的窑工,是世袭的“匠户”,除了官府发给的盐粮和偶尔赏赐的衣物外,没有其它收入,因此生活极为艰难。钱国华是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带着部分窑工起事,后与潘茂率领的农民军合流,与官军作战。
钱国华回家后,村里所有的窑工都迎了出来。
有些老人问钱国华:“我家老二跟你走了,怎么没回来?”
“我家狗剩呢?他跟你走快一年了,还好吗?”
“我家阿憨呢?该回来成家了。”
......
钱国华听了这些老人的责问,无言以对。他可不敢告诉这些老人,他们的孩子都战死了。他看见自己的父母、妻小从人群后挤了出来,于是双膝下跪,对父亲说道:“阿爸,我回来看你们了。”
父亲扶他起来后,说道:“回来就好,以后在家好好烧窑炉。”
“听说官府把窑炉分给村里了?”
“官府不仅把官窑分给村里了,还给我们分了地。”
“窑炉人人有份?”
“嗯,今后村里烧制瓷器后,卖的多,收入就多。”
“太好了。不过,我回来看看就走。”
“你要吃几年官司?”
“官府没说让我吃官司,说是要把我交给苏州府的公子殿下。”
“是不是那个叫刘云龙的?”
“是的。”
“那好呀,听说刘云龙的公司也有好几个窑炉,烧制的瓷器比我们的瓷器还要好。你跟着他好好学技术,回来后我们就能用新法烧制瓷器了。”
“嗯。”
钱国华离开村子后,心想今后我还有脸回家吗?跟着他起事的一大半弟兄都战死了,如果回老家,将如何面对那些丧子失夫的村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