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吕宋海(即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分别形成了1股台风,在南海形成的台风路径是经海南岛东部、台湾0海峡,然后在台州登陆,再一直往北;在吕宋海形成的台风路径是经台湾岛东部北上后,转向西北方向,在宁波登陆;在西太平洋形成的台风路径是经关岛、琉球群岛,然后直扑长江口。
七月二十六日,李岩正在吴江做调查,他自听了刘云龙的话,到《姑苏新报》做特邀记者后,一直在吴县、长洲、常熟、吴江、青浦做调查,官府根据他的举报已抓了几十个反对土地改革的地主,因此,这几个县的很多地主都很怕李岩,唯恐被他盯住后,被抓到牢房里吃“牢饭”。
今天,李岩来到了吴江县分湖(今称汾湖)地区做调查。
分湖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春秋时期就是吴越的分界线,因此被称为分湖。到了明代,分湖也是南直隶与浙江的界湖,湖面一半属南直隶吴江县北厍镇,一半属浙江嘉善县西塘镇。
天气很热,李岩走在乡间小路上,浑身冒汗,他一边走,一边打听着周边的情况。他看到前边有个村庄,村前的大树地下有几个人在乘凉,于是就走上前,向一个年纪较大的妇女打听道:“大婶,这是什么村?”
大婶看了看李岩,说道:“这里是叶家埭。”
“这么热的天,你们也不回家休息?”
“我们倒是想回家休息呀,可地里的活多,哪有闲心休息。”
“你家有几亩地?”
“我家有40亩地。”
“40亩地?都是祖传的吗?”
“以前我家就没地,哪有祖传的?这40亩地是官府不久前分给我家的。”
“哟,你家分了不少地吗。官府是怎么分地的?”
“按人口,无论老少,人均4亩。我家有10口人,就分到了40亩地。”
“女人也能分得土地?”
“官府说了,女人也是人,所以也能分到4亩地。”
“你们村有几个地主?”
“我们村曾有2个地主,最大的地主叫叶绍袁,还有一个地主叫叶青黄。现在官府把他们的地分了后,他们已不是地主啦。”
李岩一听村上的大地主叫叶绍袁,心想那可是本朝有名的文学家,与冯梦龙齐名,于是就问道:“他们乐意把地分给你们吗?”
“瞧你说的,要不是官府强硬,哪个地主乐意把自家的地拿出来交给官府?”
“周边几个村的地主都把地交给官府了吗?”
“大多把地交给官府了,但也有拒绝把地交出来的。听说赵田村有个叫陆醇儒的地主,把官府派去测量土地的人都打出了村庄。”
“这个地主也太胆大了吧?”
“他家有背景,不怕官府。”
“有啥背景?”
“这个就不清楚了。”
“哦。”李岩又问道:“大婶,你家有10口人,40亩地够了吗?”
“要在以前,40亩地既要种水稻,又要种棉花、桑树、麻等,肯定养不活家人的。现在有了化肥、农药,只要种5亩地的粮食,就足够了。”
“那以后你家就不会挨饿了。”
“是呀,只要没大的天灾,全家温饱没问题。”说完,大婶歉意地对李岩说道:“不要意思,你在这里继续歇歇,我们要下地干活了。”
“好,我再歇歇。你们自己也要注意,别中暑。”
“嗯,我们会注意的。”大婶边起身,边嘀咕着:“干旱了这么久,终于快下雨了。”
李岩望着他们下地干活,望了望天空飘过的云朵,心想难道真的要下雨了?他又在村口歇了一会儿,然后进村,去拜访大地主叶绍袁。
叶绍袁,万历十七年(1589年)出生于叶家埭,幼年时在赵田村袁黄家长大,故取名“绍袁”。
袁黄出生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是嘉善县魏塘镇人,少年时就对天文、算术、水利、军政、医药等十分感兴趣,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进士,曾任宝坻县知县、兵部主事,丰臣秀吉侵略朝0鲜时,袁黄到抗倭名将宋应昌帐下任赞画(即参0谋),后遭李如松陷害,袁黄遂罢官,来到赵田村隐居,开办私塾,教授弟子,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去世。
叶绍袁从小就接受了袁黄的熏陶,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天启五年(1625年)考中进士后,曾任工部主事,因反对魏忠贤,就以侍奉老母的名义辞官,回到了老家,整天与妻子、子女歌咏唱酬,著有诗集《秦斋怨》、《叶天廖四种》,他还把自己平时写的日记刊印成本,名为《湖隐外史》。
历史上,清兵占领江南后,叶绍袁出走杭州灵隐寺,遁入空门,名“木弗”。他在流亡期间,继续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把他几年中的所见所闻、人间疾苦和清军的暴行记录了下来。1648年,叶绍袁去世后,他的后人将他的日记刊印出版,书名为《甲行日注》,是后世研究江南志士反清抗清斗争的重要史料。
叶家埭村有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在江南地区也算是个大村。叶家埭村的田地不多,只有800多亩,属于叶绍袁家的就有500多亩。叶绍袁家还在其他村拥有2500多亩地,在江南地区也算个不小的地主。他家除了有3000多亩地,在吴江县城、北厍镇还有店铺。左懋第在苏州抚境推行土地改革后,他除了留下100亩地自己耕作外,把其余的地都交给了官府。
叶绍袁听说《姑苏新报》的记者来访,就让仆人把李岩引进了家。
李岩进了叶家后,才发现他家的宅地很大,除了有5进主屋外,还有很多厢房,占地面积约有30亩。李岩进了叶绍袁的客厅后,看到客厅里还有2个客人。
李岩自我介绍时,可没敢说自己是李岩,而是用了他的化名“穆山石”(他的笔名是十八子山石)。叶绍袁也把2个客人介绍给了李岩认识。客厅里的几个人是宋璜、宋琬,都是莱阳人。
叶绍袁与莱阳的宋应亨是同科进士,崇祯十六年阿巴泰率清军袭击莱阳城时,宋应亨在与清军的搏斗中阵亡。宋璜、宋琬都是宋应亨的儿子。宋璜是崇祯十七年(16si0年)的进士,在杭州府做推官。宋琬是宋璜的弟弟,崇祯八年(1635年)就以高才生入京深造,与父亲宋应亨、兄宋璜,名躁京华,阿巴泰袭击莱阳城时,宋琬正好到杭州看望哥哥,因此得免一死,此后一直流落在江南地区。今天,弟兄俩一起来拜访叶绍袁。
几个人聊起了苏州抚境试点的“新政”,叶绍袁、宋璜、宋琬对“新政”倒是不怎么“感冒”,认为如朝廷在全国实施“新政”的话,对李自成、张献忠而言,就是“釜底抽薪”。接着又聊起了李岩的记者生涯。
宋琬问李岩:“我一直没事干,老是靠兄长养着也不太好。你们《姑苏新报》还缺记者吗?”
李岩说道:“我做记者也才一个多月,报社缺不缺记者就不怎么清楚,不过你可以去试试。”
“你可以给我引荐一下吗?”
“可以,不过我还要去赵田村。”
叶绍袁一听李岩要去赵田村,就问道:“你去赵田村干嘛?”
“听说赵田村有个叫陆醇儒的,不仅反对新政,还把官府的佥业人员打出了村子,我想去了解一下。”
佥业是大明实施的土地清丈制度,即通过土地丈量,经官府认定后,将土地产权归录于官府的“鱼鳞册”,官府中从事土地测量的就称为“佥业人员”。经“佥业人员”签过字的“鱼鳞册”,在民间土地继承、买卖、转让以及涉及土地方面的诉讼,都是重要的“书证”。
叶绍袁自幼就在赵田村长大,自然认识陆醇儒,他听了李岩的话后,说道:“陆醇儒的背景可不一般,官府如能处置了他,吴江县就没有一个地主敢反对‘新政’。”
李岩问叶绍袁:“他有什么背景?”
“他的一个儿子娶了邻村袁进士家的女儿,这个袁进士叫袁世奇,是天启年间的进士,现在在南京吏部做主事。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当今魏国公的二小子徐文爵,你说吴江县府敢惹他吗?”
“魏国公徐弘基不是被抓起来了吗?”
“徐家在江南地区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光抓他一个人有何用?哦,对了,这几天徐文爵就在赵田村。”
“他来丈人家避难?”
“这就不怎么清楚。听说自徐文爵到赵田村后,陆醇儒家门庭如市,有很多外乡人进出赵田村。”
“这些外乡人也不避嫌?”
“按说,徐弘基被抓后,他的门生应该避嫌才对,可竟然还如此招摇过市,有点反常。”
李岩听后,觉得叶绍袁说的有理,就说道:“我这就去赵田村看看。”
宋琬说道:“我陪你一起去吧。”
于是,李岩、宋琬与叶绍袁告辞后,赶往十几里外的赵田村。
李岩、宋琬来到村头后,看到地里有个老农在稻田里拔禆草,心想这么热的天,他也不怕中暑?不妨就找他聊聊。
李岩就走到田头,对老农喊道:“老伯,这里是赵田村吗?”
老农看着一身书生打扮的李岩,说道:“对,这里是赵田村。”
“这是你家的地吗?”
“是的。”
“你家有几亩地?”
“8亩地。”
“你家几口人呀?”
“算上我孙子孙女的话,12个人。”
李岩一听,心想老伯家人均土地不足1亩,还不如刘云龙家。刘云龙在发迹前,家里也只有5亩地,正好人均1亩。看来赵田村还没有实行“土改”,不知老伯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于是,挽起裤腿,走到地里,帮老农拔野草。
老农见李岩下地了,忙问道:“后生,你下地干嘛?”
“帮你一起拔草呀。”
“我看你是个读书人,识禆草吗?”
“老伯,你别看我这身打扮,其实我也是农民,哪能不识禆草呢?”
“听你的口音,不是本地人。”
“嗯,我老家在开封,家里也种水稻。”
“你们来村里找谁呀?”
“不找谁,就是来这里玩玩。老伯,这里的旱情怎么样?”
“以往遇到这种天气,水稻早枯死了,没死的也被蝗虫啃光了。现在有了水泵、农药,比以前好多了。不过,要不了几天,我们就要抗涝了。”
“哦?马上要下大雨了吗?”
老农指了指远处天空飘来的几朵白云,说道:“好久没见过云朵了,我估摸着快下暴雨了。”
“老伯,看来你的经验很足吗。”
“呵呵,种了几十年的地,这点经验还是有的。”
“你家8亩地,养得活家人吗?”
“8亩地要种稻子、棉花、桑树,哪养得活家人?还得租地种。”
“租谁家的呀?”
“还能租谁家的?我们村有2个大地主,一个叫陆醇儒,家里有1万多亩地,另一个叫袁黄,”
“他家怎么会有这么多地?”
“买来的,抢来的呗。”
“抢来的?”
“我们村很多人租他家的地,谁家欠租的话,明年就翻倍,明年要是还还不清,后年再翻倍,你说还能还清吗?要不了几年,他就借着欠租的由头,把你家的地以低价买过去,这不是明抢吗?”
“他家的租金是怎么算的?”
“庄稼收获后,他家拿六成,租户只能拿四成,还得承担田赋。谁家粮食不够了,就去他家借米,这个租金可高了,今年借一担米,明年你得还一担四斗。”
“那不是高利贷吗?你们干嘛不去官府告他?”
“告不了他的,他家的背景硬着呢,都在南京做高官。这几天,他的女婿就在村里。”
“他女婿来多久了?”
“上个月月底来的。他家女婿来后,门槛都快被外乡人踏破了,还经常有军官去他家。”
“这些军官都是哪里的?”
“我哪知道?他们有的乘坐马车来,有的坐着轿子来。”
李岩心想回苏州后,得赶紧把这个重要信息告诉刘云龙,于是他与老伯聊了几句话后,就与老伯告别,回到了田埂上。
宋琬问李岩:“你还能干农活?”
李岩说道:“我从小就在地里长大,当然会干农活。”
“那你怎么干起了记者?”
“北方大旱了几年,我就逃难到了南方。看到《姑苏新报》招聘记者,我去面试后,就被录取了。”
“这么说,我要去做记者的话,也要经过面试?”
“应该也要经过面试。怎么,你怕面试?”
“我才不怕面试呢。”
“行。我们这就去苏州。”
当李岩、宋琬离开赵田村时,天空中飘下了几滴雨。李岩心想该不会是被老伯说中了,要下暴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