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再造汉明
  4. 第547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16)
设置

第547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16)(1 / 1)


铁血军占领“印巴茨克”、“图鲁汉斯克”后,在这二个地方各留下了30名士兵,他们的任务就是“守株待兔”。尚宪勇又马不停蹄地上行,沿途干掉了俄国人在叶洛奎河(今yeloguy河)、巴赫塔河(今Bachta河)等河口的哨所后,来到了距“图鲁汉斯克”500多公里的石泉通古斯卡河河口。

石泉通古斯卡河也称中通古斯卡河,它也发源于贝加尔湖西岸的安加拉山,全长约1870公里。在夏季可通航,通航里程约1146公里(今瓦纳瓦拉以下可通航)。

石泉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流域原先居住的主要是鄂温克人,他们在这里捕鱼、打猎、养鹿、养猪、采集野果。后来一部分居住在贝加尔湖西岸的布里亚特人来到了这里,由于鄂温克人养猪,就把这里的鄂温克人称为“养猪的人”,用阿尔泰语翻译过来就是“通古斯”。俄国人来到这里后,首先接触的就是鄂温克人,于是把鄂温克人称为“通古斯人”。俄国人在向东方扩张时,把发现的三大河流分别命名为上通古斯卡河(即安加拉河)、中通古斯卡河(也称石泉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

俄国人来到叶尼塞河中游,发现了石泉通古斯卡河后,不断派遣哥萨克人通过该河向东部渗透,甚至通过连水陆路到达勒拿河的上游。很多俄国猎人在石泉通古斯卡河及其支流中捕猎皮毛动物,建立了多个过冬营地。

铁血军占领俄国人在石泉通古斯卡河建立的哨所后,留下了 30名士兵驻守。尚宪勇率部继续上行了约370公里后,来到了“大皮特河”(今Bolshoy Pit河)河口,河口有俄国人建立的“乌斯基皮特”城堡。

“大皮特河”是叶尼塞河的右岸支流,它发源于叶塞尼山北部,它自源头流出后,向南流动约150公里,与戈尔比洛克河(今Gorbilok河)、彭亨加河(今penga河)汇流,改向西南流,再与苏霍伊皮特河(Sukhoy Pit河)汇流后,改向西北流,然后汇入叶尼塞河,河流全长约415公里。

俄国人来到叶尼塞河中上游,建立了“叶尼塞斯克”后,为了向生活于“大皮特河”一带的土著人征收皮毛,就在“大皮特河”河口建立了“乌斯基皮特”城堡。不过,与上游的“叶尼塞斯克”城堡比起来,“乌斯基皮特”城堡的规模很小,只相当于一个小村庄。“乌斯基皮特”村内有俄国人的收税官,还有几名哥萨克士兵。来自俄国的猎人也以此为基地,进入“大皮特河”打猎。

铁血军干掉了“乌斯基皮特”村的哥萨克士兵后,将它改名为“皮特村”,在此留下了12名士兵驻守。今后,皮特村将是大华公司开采叶尼塞山金矿、煤矿基地,也是未来在此开采油田、铀矿的基地。

历史上,从十九世纪末起,俄国人在叶尼塞山“大皮特河”中上游地区先后发现了大量砂金矿、岩金矿、煤矿,后来又发现了大油田。大型砂金矿有叶纳什穆河(Yenashimo河)砂金矿(也称“北叶尼塞斯基”砂金矿)、万加什河(Vangash河)砂金矿、耶鲁达河(Yeruda河)砂金矿(也称“诺沃耶鲁金斯克”砂金矿)、帕宁巴河(Panimba河)砂金矿、乌德雷河(Underey河)砂金矿(也称“南叶尼塞斯基”砂金矿)、大穆鲁日纳亚河(Bolshaya Murozhnaya河)砂金矿(也称“游击队城”砂金矿)等,叶尼塞山砂金矿的黄金储量在1200吨以上,至今还在开采。大型岩金矿有奥林匹亚达金矿(黄金储量936吨)、特洛耶苏夫金矿(黄金储量82吨)、布拉格达特金矿(黄金储量308吨)、韦杜加金矿(黄金储量93吨)、苏维埃金矿(黄金储量100吨以上,前苏联解体后,改名为叶尼塞斯基金矿)、博古奈金矿等,叶尼塞山的岩金矿大多含银、汞、锑、钨及云母,如奥林匹亚达金矿年产金属梯在1万吨以上,是世界十大锑矿之一。叶尼塞山除了有金矿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油气资源,如在“大皮特河”北部的特亚河(Teya河)盆地、楞达卡河(Lendakha河)盆地就有露天开采的煤矿。在游击队城金矿北部、南叶尼塞斯基金矿北部、耶鲁达金矿南部都有大油田,油田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在北叶尼塞金矿附近有金铀矿(该铀矿由于交通不便,俄罗斯又不缺铀,因此暂时还没开采)。

从“皮特村”上溯60多公里后,铁血军来到了“叶尼塞斯克”城堡。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俄国人在克姆河(今Kem河,也称克米河)与叶尼塞河交汇处的上游9公里建立了“叶尼塞斯克”城。由于“叶尼塞斯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连接着西伯利亚的东、西两部分,哥萨克人可以此城堡为基地,继续向周围地区扩张,因此沙皇马上在此设置了督军,并把原来隶属于凯特县的几个乡划归叶尼塞斯克管辖。

经俄国人20多年的经营,叶尼塞斯克成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它呈四方形,周长约430米,有2座带城门的塔楼,还有几个瞭望塔,城墙上摆放着十几门火炮,城内也驻扎着200多名哥萨克士兵。城外还有俄国农奴开垦的土地,他们在这些土地上种植黑麦、小麦、燕麦,还在吉利吉斯人扔下的牧场上放牧牛、羊。

在叶尼塞斯克一带放牧的是吉利吉斯人(今称吉尔吉斯人,也称柯尔克孜人),他们的先民曾居住在今外蒙古大湖盆地的吉尔吉斯湖周围。

蒙古高原大湖盆地在汉代时称为“坚昆”地区,“坚昆人”曾隶属于匈奴,汉朝大将军李陵投降匈奴后,被匈奴封为“右贤王”,并任“坚昆都督”,李陵及其降卒的后代世居坚昆地区,与坚昆人通婚,因此吉利吉斯人中黑发、黑目的即是汉人血脉,史书上把他们称为“李陵苗裔”。隋唐时期“坚昆地区”又隶属于突厥。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他们的首领黠戛斯亲赴长安,要求归附,于是唐朝在其地设置了“坚昆都督府”,把他们称为“坚昆人”、“黠戛斯人”,隶属于大唐“燕然都护府”。后来,漠北草原上崛起了回纥人,“坚昆人”与“回纥人”就在漠北草原上进行了200多年的战争,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坚昆人”趁“回纥人”内乱,一举灭了“回纥汗国”,迫使回纥人离开故土西迁,“坚昆人”成了漠北草原新的霸主,在回纥汗国的土地上建立了“黠戛斯汗国”,都城设于牢山(今西萨彦岭)以南的笃蒲(今唐努乌梁海)地区,疆域曾包括贝加尔湖东西两岸、叶尼塞河中上游、鄂毕河上游、额尔齐斯河上游、蒙古高原。契丹崛起后,“黠戛斯”成为辽国的属国。1124年,耶律大石西逃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时,“黠戛斯人”又成为西辽的属国。蒙古人崛起后,他们又接受蒙古人的统治,“坚昆人”被称为“吉利吉斯人”。为了改变吉利吉斯人落后的生产面貌,元朝从内地把大量的工匠、农民迁往叶尼塞河上游,教会了吉利吉斯人烧制陶器、冶炼铜铁、纺纱织布、编制渔网、制造舟楫,此举不仅促进了吉利吉斯人的农业、渔业、牧业,又在吉利吉斯人中融入了汉人血脉。进入北元后,吉利吉斯人成为瓦剌部的属部,也先统治时期,瓦剌曾强迫一部分吉利吉斯人远迁到外西北的楚河、塔拉斯河一带放牧。也先死后,部分吉利吉斯人逐渐西迁到额尔齐斯河一带,摆脱了瓦剌的统治。16世纪,鞑靼向瓦剌大举进攻,迫使瓦剌部退居西北,一部分吉利吉斯人也向西南迁徙,进入了天山南北的伊塞克湖、阿克苏、喀什一带,在那里建立了“布鲁特汗国”。“布鲁特汗国”的吉利吉斯人以及迁徙到帕米尔高原的吉利吉斯人与当地人融合后,成了黄白混血种人。

留在叶尼塞河、额尔齐斯河中上游的吉利吉斯人接受鞑靼人的统治。此后,瓦剌演变为卫特拉蒙古(也称厄鲁特蒙古),鞑靼演化为喀尔克蒙古,而西萨彦岭北的吉利吉斯人也分为了四部,即图巴乌鲁斯、叶泽尔乌鲁斯(也称叶尼塞乌鲁斯)、阿勒蒂尔乌鲁斯(也称阿尔特乌鲁斯)、阿勒蒂萨尔乌鲁斯(也称阿尔特萨尔乌鲁斯),一个乌鲁斯相当于一个公国,因此吉利吉斯人的4个乌鲁斯就是4个公国,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保持着紧密联系。

图巴乌鲁斯的地域位于米努萨盆地(今称米努辛斯克盆地)的东部、坎河盆地西部,即叶尼塞河右岸的米努萨河(Minusa河)、图巴河(Tuba河)流域、坎河下游地区。

叶泽尔乌鲁斯的地域位于米努萨盆地西部、卡恰河盆地的西部,即叶尼塞河左岸、阿巴坎山(今俄国人称为巴捷涅夫山)以东的阿巴坎河(Abakan)流域、卡恰河流域。

阿勒蒂尔乌鲁斯的地域位于叶泽尔乌鲁斯的西部、西南地区,即额尔齐斯河上游、鄂毕河上游、托木河、丘雷姆河、叶尼塞斯克以西地区。

阿勒蒂萨尔乌鲁斯的地域位于图巴乌鲁斯的东部、东北部,也即坎河中下游、安加拉河下游、大皮特河中下游,直至丘雷姆河(也称楚雷姆河)流域。

在东、西萨彦岭北部的吉利吉斯人大多长着黑眼睛、黑头发,都自称是“李陵苗裔”(即汉人血统)。在吉利吉斯人四部中,以阿勒蒂萨尔乌鲁斯为四王之首,疆域最大、势力最强。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