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棉兰老岛,苏禄国、马京达瑙国的军队正在岛上清剿西班牙残兵。
一个多月前,在三宝颜半岛、马京达瑙内陆训练成军的苏禄国、马京达瑙国新军走出丛林,开始了复仇之路。
崇祯八年(1635年)西班牙人占领三宝颜后,为防止苏禄国进攻,在海边构筑了“皮拉城堡”,里面驻扎有200名士兵,200名士兵中,真正的西班牙人也只有80多人,其他士兵是来自墨西哥的混血儿、印第安人、黑人以及皈依了JD教的当地人。
由于造船技术的限制,苏禄国、马京达瑙苏丹国的炮舰与文莱国、戈瓦国、德尔纳特苏丹国的炮舰一样,都是“品”字形的木排船。以往,苏禄国反攻三宝颜时,由于大炮射程近,威力小,往往还没靠近海岸,半数舰船就被西班牙人击沉了。此次有了大华公司提供的新式大炮,苏禄国的军队到达三宝颜海域后,隔着老远就对皮拉城开了炮。
城堡内的西班牙人遭到炮轰后也懵了,这些“摩洛人”什么时候有这么厉害的大炮了?可自己的大炮射程也够不着人家,于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城堡变成废墟。西班牙驻军首领阿尔贝托率领活着的100名士兵逃离了海边的皮拉城堡,退入城内,准备凭手中的火绳枪与苏禄国军队进行巷战。
谁知苏禄国的军队并没有马上登陆,而是继续用炮火轰击三宝颜城。因为自西班牙人占领三宝颜后,三宝颜的大多数原住民被西班牙人杀了,然后从吕宋岛、民都洛岛、宿务岛引进了大批已改宗了JD教的“菲律宾人”,作为信奉YSL教的苏禄人同样视这些“菲律宾人”为侵略者,他们即使死于炮火之下也是活该。
炮轰一个时辰后,苏禄国军队才登陆,用燧发枪、刺刀、手掷弹与西班牙人、“菲律宾人”进行巷战。战到天黑,三宝颜已没几个活着的西班牙人、“菲律宾人”了。
苏禄国的一支军队进攻三宝颜时,在150公里外的霍洛岛上,苏禄国的另一支军队正在进攻霍洛城(也称和乐城)。
霍洛岛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岛上盛产稻米,曾是苏禄国的粮仓。自崇祯十一年(1638年)西班牙人占领霍洛城后,苏禄国就念念不忘地想收复这座岛屿。可惜那时候,无论是海军还是步军,苏禄国的军队都不是西班牙人的对手。现在有了新军后,苏禄国仅用了半天时间就收复了霍洛城,驻守在岛上的100名西班牙士兵、“菲律宾人”被全部杀死。
自此,苏禄国收复了被西班牙占领的全部土地。
马京达瑙苏丹国的军队走出丛林后,首先收复了伊利甘。
西班牙占领伊利甘后,并没有在伊利甘驻扎军队,而是靠驻扎在50多公里外的卡加延·德奥罗的军舰对占领的棉兰老岛北部沿海进行巡视,伊利甘就是西班牙人的巡视点之一。尽管伊利甘没有西班牙军队,但在伊利甘有数千移民来的“菲律宾人”,这些原居住在吕宋岛、民都洛岛、宿务岛的土著改宗后,听从殖民者的召唤来到伊利甘,从殖民者手里分配到了10-15公顷的土地。这些“菲律宾人”也是西班牙殖民者的帮凶,他们组成了“民兵”来对抗“摩洛人”,被他们抓住的马京达瑙人,不是被杀死,就是做奴隶,因此马京达瑙人非常仇恨这些“菲律宾人”。
马京达瑙的军队来到伊利甘时,正有一艘西班牙舰船靠岸巡视。这艘西班牙舰船在马京达瑙的炮兵轰击下,成了碎片,漂浮在了伊利甘湾的水面上。
马京达瑙军队随后对伊利甘的“菲律宾人”开始了报复行动,等他们离开伊利甘时,路旁的树干上都吊着“菲律宾人”的尸首,甚至还有婴儿。马京达瑙军队清理了伊利甘后,开始清理卢盖特、纳阿万、伊尼陶、吉塔古姆等地的“菲律宾人”,然后来到卡加延·德奥罗。
卡加延·德奥罗位于伊利甘东54公里,常年驻守有西班牙人的2艘军舰,这些军舰定期地在保和海(今Bohol海,也称薄荷海)沿岸巡视。当马京达瑙的军队到达卡加延·德奥罗时,留在港口的1艘西班牙舰船一点防备都没有。在马京达瑙军队的炮击下,那艘西班牙舰船沉入了海底,爬上岸的西班牙士兵都被击毙。
马京达瑙军队随后又对卡加延·德奥罗城的“菲律宾人”进行了报复。一个月后,马京达瑙收复了棉兰老岛中北部沿海地区。
苏禄国、马京达瑙国听说大明准备收复马尼拉后,争着向刘静逸申请出兵,帮助大明国夺回吕宋岛。经刘静逸同意后,两国各派出了1000名士兵,组成“苏马联军”,坐上铁血军的舰船来到了“菲律宾”。
在古希腊时期,地理学家托赉梅将“菲律宾群岛”称为“马尼奥拉斯群岛”。宋代,我国把“菲律宾群岛”称为“麻逸群岛”。1521年麦哲伦到达“菲律宾群岛”后,将它称为“圣拉萨罗群岛”,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第四批西班牙远征队到达这里后,司令官维拉洛博斯为了尊崇当时的西班牙太子菲利普亲王,就将这个群岛命名为“菲律宾群岛”。一开始,“菲律宾群岛”仅仅指中北部的岛屿,如宿务岛、班乃岛、民都洛岛、吕宋岛,后来西班牙人把“菲律宾群岛”扩展到南部的棉兰老岛、苏禄群岛,把臣服于西班牙的土著称为“菲律宾人”,把不愿臣服于他们的YSL教徒称为“摩洛人”。
在明代以前,“菲律宾群岛”各岛屿还没有成立几个王国,生活在岛上的土著大多过着部落的生活,这些部落被称为“巴朗加”,一个“巴朗加”,少的有100多人,多的有500多人,很少有500人以上的部落。这些部落都是猎头族,互相征伐,如有500人以上的大部落,都是征服了别的部落后才有的。
在中国人到达吕宋岛前,土著人过着“度其穴、居野处,追飞逐走”的原始生活。后来,随着从中国大陆移民到吕宋岛的汉人越来越多,他们胼手胝足,凭借着烈山泽,驱猛兽,开山造田,并给土著人“教以耕种,教以建屋,输入种子家禽,布帛丝缕,教以收获”,岛上的土著人从汉人那里学会了用水牛犁地,用猪粪做厩肥,用风车吹稻谷,用磨盘、石臼磨米、舂米,岛上的农业才渐渐发展起来。这些土著对汉人都十分崇拜,“吕宋”在土著人的语言中就是“去稻谷皮的磨盘”之意。因此,吕宋岛人的农耕方法与中国农民的耕种方法是一模一样的,不仅连农具(犁、耙、锄、镰刀等)是一样的,连犁田、播种、插秧、耙草、收割、堆稻草的方法也是一模一样。
进入明代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吕宋岛及其周边几个岛屿的人口开始增长,甚至出现了2000人以上的大部落,甚至有些大部落联合后成立了王国,比如在吕宋岛的中部林加延一带成立了冯加施兰国,吕宋岛东南部成立了猫里务国,班乃岛成立了马迪加亚斯国,民都洛岛成立了麻逸国。
永乐四年(1406年),冯加施兰国王嘉马银率众到大明朝贡,接受大明皇帝的册封。永乐八年(1410年),其国王玳瑁又率众到大明朝贡。玳瑁去世后,中国人将林加延港称为“玳瑁港”。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路过吕宋岛马尼拉时,任命侨居在那里的福建晋江商人许柴佬为吕宋岛总督,也即马尼拉一带成了大明国的直属海外领地。许柴佬就任吕宋总督后,参照内地的做法,设立了一整套治理机构。后来,吕宋岛东南部的猫里务国、班乃岛的马迪加亚斯国、民都洛岛的麻逸国就参照许柴佬的做法,成立了一套国家治理机构。可惜,许柴佬去世后,大明没有任命新的总督,马尼拉一带就成了大明的藩属国——吕宋国(也称马尼拉王国)。大明闭关锁国后,冯加施兰国、吕宋国、麻逸国成了文莱国的属国,不过,吕宋岛东南部的猫里务国和班乃岛的马迪加亚斯国还是独立王国。到了16世纪下半叶,吕宋国曾是吕宋岛上极为强盛的王国,岛上各小城邦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西班牙人入侵吕宋岛时,马尼拉王公苏莱曼(Suyman)亲自挂帅与西班牙人战斗。可惜的是,在隆庆五年(1571年),苏莱曼在一次海战中阵亡,吕宋岛逐步被西班牙人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