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龙回到长江口时已是十一月三十日。刘云龙算了一下,老婆还有十几天才能生孩子呢,趁空到黄浦江看看。沿着黄浦江上溯25公里后,来到了上海县县城。只见黄浦江的右侧都是木排,延绵至少10里、俨然成了规模巨大的木柴市场。刘云龙是木匠出身,一看这些木材,就知道这些木材是冷杉、松木、柳木、榆木、杨树、枫树、白蜡树,也有一些是楠木、柚木、铁力木、黄檀木、紫檀木、花梨木。黄檀木、紫檀木、花梨木就是常说的红木,属于高档木材。他一打听,才知道这些木材大多是从库页岛运过来的,红木是从安南、占城、柬埔寨、暹罗等地运来的。
到了上海县城后,刘云龙上了岸,来到了大华公司上海分公司。
其实,松江府也是明朝的财赋重地,其税赋负担仅次于苏州,历来有“苏松财赋半天下”的说法。
即使在后世,上海上交给国家的税赋也远超国内任何一个省份,苏州上交给国家的税赋同样远超国内任何一个地级市。
松江府与苏州府一样,尺寸之地都被利用来种植豆菜桑竹,连水面都布满了菱藕。
明代的长江、钱塘江的江水没有后世那般浑浊,因此松江府沿海有大片盐场。为管理盐场,松江府府治机构中比苏州府多了个“盐事司”(苏州府管盐政的设在太仓州,太仓州管着崇明县的盐场)。
以往上海的盐场有拓林镇、张泾镇、小官镇、下沙镇、新场镇、周浦镇,后来因滩涂不断延伸,盐场也不得不持续外延。
比如在后世,上海的周浦镇距长江边18公里、拓林镇距杭州湾8公里,但在明初这二个镇却是海边的盐场。
崇祯年间,上海主要的盐场有新场、大团、八团(今川沙)、行头等,盐田面积约12万亩,年产盐2000万斤左右,1亩盐田产盐170斤左右,与后世相比,盐的生产率极低。
松江府有耕地470万亩,因上海是长江冲积平原,东部土地含砂率较高,因此适合于种棉花的土地有140万亩,再加上农户将一半适合于种水稻的田地用于种植棉花,故松江府大半种棉。种水稻的话,亩产“西乡2.5石、东乡1.5石”,即松江府水稻的平均亩产为2.0石。种麦子的话,亩产平均1石。
松江府产的箭子稻,三月种,五月熟,播种期只需60天,产量不高,但其米粒细而长,色白味甘,是贡米。
松江府种植的水稻中,有一半是糯米。糯米除了用于做糕团外,还用于酿酒。
洪武年间,松江府有114326户,人口532803人,到了崇祯十三年有人口122万,这几年受北方战乱和天灾的影响,有近40万人逃难到了松江府,因此崇祯十六年松江府的人口为160万左右。
崇祯年间松江府下辖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
华亭县城(今上海松江区)是洪武三十年修筑的,置守御千户所。万历三十六年(1598年)又重修县城,高、厚各加5尺。到了崇祯十六年,松江府府治所在地华亭县县城形成了“十里长街”,城内不但有“官署民居”,还有“百工市肆”,城内以袜店、鞋店、染房、木器、牙行(即仓库、中介)为一城,店铺楼宇蔚为壮观。还有县学、府学及供说书唱戏的“勾栏”,另外城内还有清真寺。
上海县城位于黄浦江左岸(今十六铺一带),在城隍庙、十六铺一带形成了发达的商业店铺。城隍庙原为金山神庙,永乐年间才改建成了城隍庙。现在上海县城内有织坊、缫丝坊80多家,仅使用大华公司生产的新式织机就有4000多台,县城内还有23家染坊。这些织坊、缫丝坊大量使用了水力,也有几家织坊、缫丝坊开始使用蒸汽机、锅炉,上海县城已是松江府的纺织大镇。上海县曾长期作为松江府、苏州府的外港,但上海的海外贸易与福建、广东不同,主要是针对琉球、日本、朝xian,也就是后世说的北洋。如果不是后来明朝的海禁政策,上海完全可发展成像南方的泉州、广州一样的海外贸易中心。自嘉靖年间闹倭寇后,上海被彻底封杀了对外贸易,上海的外贸与苏州府曾经的太仓一样,外贸额微不足道。直到崇祯十四年有了松动后,上海港依靠松江府的纺织业迅速发展成与太仓港一样的大港,主要输出松江府的棉布、丝绸。
青浦县城是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复设的,县治位于青龙镇(今上海旧青浦镇)。设立青浦镇时,因青龙镇东有五浦,即“赵屯浦”、“大盈浦”、“崧子浦”、“顾会浦”、“盘龙浦”,故取“青龙镇”的“青”字和“五浦”的“浦”字,遂成“青浦”县名。万历五年(1578年)完成了青浦县城的城墙建设,城墙周长1030丈,高2丈3尺。崇祯年间青龙镇是松江府的经济重镇,镇内有数百家织铺、鞋铺、裁缝铺、染坊、木器铺,其经济规模不输华亭县城。
松江府与苏州府一样,城镇密布,工商业发达。除了“华亭镇”、“上海镇”、“青龙镇”外,重要的城镇有:朱泾镇、八团镇、张泾镇、漕泾镇、拓林镇、崇阙镇、新场镇等大镇。
朱泾镇,位于华亭县城西15里,东接黄埔,西接湖泖,为华亭县境内“巨镇”,有“小临清”之称。
八团镇,明初仅为一盐场,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筑“川沙城堡”。到了崇祯年间,已是“生聚日繁,人文渐盛”的瀕海巨镇。
张泾镇,南面金山以瀕大海,北距松隐以接郡织,东带王坟泾以通亭林,西逾秦山以至干巷,是个“商贾通而货物辐輳,生齿繁而民业日新”的商业重镇,其规模非他镇可比。
漕泾镇,原为盐场,后“多贩盐辈,居民以煮盐为生,率多饶裕”。
拓林镇,本为渔港,是“海舟齐集、繁成如巨镇”。明朝中前期原在拓林设有总兵把守,后将拓林的总兵一分为二,一部驻到金山镇,即金山卫,一部驻到青村镇,即青村中前所。
崇阙镇,为海舶辐辏之所,阛阓棋联,百货骈集之渔业巨镇。
新场镇,为盐商云集地,“歌楼酒肆,贾炫繁华,如同县城”。
另外还有华亭县的枫泾镇、小官镇、金泽镇,上海县的青龙镇、盘龙镇、乌泥泾镇、吴会镇、下沙镇、罗店镇、朱家角镇等,其中的朱家角镇就是后世的著名旅游古镇。
华亭县东南部的白沙乡、云间乡(今属奉贤县)是中国最早引种水蜜桃的,后世的无锡阳山、张家港凤凰水蜜桃都是从奉贤引种过去的。
松江府的工业发展,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下沙镇工于刺绣,金山卫善于纺纱,朱泾镇及枫泾镇长于染布,三村镇以治标布著称,周浦镇则为远近闻名的米市。
在使用蒸汽机织布机前,松江府棉布年产量就达800万匹,曾比苏州、嘉兴两府所产的棉布还要多,誉为“衣被天下”,特产是三梭布、贡品布、尤墩布、丁娘子布(即飞花布)。松江府很多织坊使用了大华公司生产的蒸汽机织布机后,今年棉布年产量将超过3000万匹,比苏州府的5000万匹棉布产量少了2000万匹。整个江南地区的棉布产量已超过2亿匹,刘云龙就是靠着这些棉布打压着日本、安南、吕宋岛的纺织业。浏家港、吴淞港、上海港、杭州港进出口的贸易额已远超泉州港、广州港。
明代以前,吴淞江是太湖水的主要入海口之一,出海口在吴淞口。黄浦江是战国时代人工开凿的运河,属于吴淞江的支流。洪武年间,因吴淞江、黄浦江淤塞严重,水流不畅,一到雨季就发生涝灾。为确保太湖洪水尽快排入大海,就将吴淞江与娄江(即浏河)挖通,分一部分太湖水由浏河入江,称为“掣淞入浏”。再疏浚黄浦江,让江水从吴淞口入海,后世将之称为“黄浦夺淞”,自此形成了黄浦江水系,吴淞江倒过来成了黄浦江的支流,上海海运入海通道始由长江口、黄浦江航道组成。
永乐十年,明成祖命10万将士在距高桥15里处,筑土山、立堠表,作海舟进出长江口标识,山方百丈,高30余丈,赐名“宝山”。可惜,万历十年(1582年),“宝山”山坍入海,不过“宝山”地名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由于吴淞口为长江第一道门户,大明朝廷在吴淞设有防御千户所,因此苏州卫在长江口有2个卫所,一个是驻太仓的镇海卫所,一个是吴淞卫所。嘉靖三十八年为防御倭寇,设总兵驻吴淞,将原苏州卫的吴淞卫所划归松江卫管辖(地域仍归苏州府管理)。吴淞卫所划归松江卫后,改名为宝山卫所。因此在崇祯年间,松江府在沿海有4个卫所,即宝山卫所(驻宝山)、南汇卫所(驻川沙)、青村卫所(驻青村镇)、金山卫所(驻金山镇)。
松江府境内几乎没啥矿山。即使在后世,上海的重工业、化工业需要的能源、金属矿产都依赖于从外地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