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再造汉明
  4. 第220章 凭吊临清城
设置

第220章 凭吊临清城(1 / 1)


事情安排好后,刘云龙带着骆时杰、彭伯辉几个人坐船回苏州。

船过通州后,骆时杰来到刘云龙住的船舱,看到刘云龙正伏在桌上画图。他仔细一看,像弩的样子,就问道:“你画的是弩吗?怎么和平常的弩有点不一样?”

刘云龙在设计的确实是弩,而且是后世军队用的十字弩。弩弓是用弹簧钢板做的,弩弦用钢丝绳,再加几个齿轮、滑轮。使用齿轮、滑轮是为了省力,使用弩的人不需要有很大的臂力就能张弓。弩的扳机处还安装了瞄准镜,稍加训练就能有很大的射击精度。

古代的弩,弩弓一般用多层竹片制作,弹性足。弩臂是用黄杨木做的,不易变形。弩弦是用牛背脊里的牛筋做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记载到,“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胡虏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弩臂的后面有个叫“望山”的瞄准器。扳机是用铜制作的,有悬刀、钩心、齿牙组成。弩张开弦时用的力比弓箭大,因此弩的射程也比弓箭远,通常可达300步。大力士用的大弩,射程可达640步。像诸葛亮发明的那种一次可发射10支弩箭的连弩,尽管它火力很强,但体积、重量都比较大,并不是单兵武器,大多用来防守城镇、营寨。

刘云龙说道:“对,我在设计弩。”

骆时杰问道:“弩有现成的,你这种弩难道又有啥新技术?”

“你看,这种弩,用了齿轮、滑轮,不需要臂力很大的人来张弓,小孩子都能把弓张开。我装上瞄准镜后,弩手稍加训练几天,就能有很高的射击精度。”

骆时杰仔细看了看图纸,问道:“你的弩怎么才这么大?”

“这种弩为了便于携带,当然不需要很大。”

“射程能有300步吗?”

“尽管我这种弩不大,但我使用的弹簧钢的弹力比竹片大,射程可以在300-400步之间。”

“现在有320步的燧发枪了,还要弩干嘛?”

“弩发射时没火星、没声音,又不在乎气候,你说弩还没用处吗?比如用来偷袭、暗杀,它比燧发枪有优势了吧?”

“你咋啥都懂?要是我有你十分之一的本事,我都能发财了。”

“怎么,不想做我保镖了?”

“谁说我不想做你保镖了?自从我跟了你,懂了很多东西。即使别人请我去做保镖,我还不去呢。”

“要是以后有机会让你去做将军呢?”

“我又不是军人,哪有机会做将军?”

“要是真有机会呢?”

蒋如锦想了想,说道:“除非你让我去从军,我才去。”

“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等着吧,将来你会做将军的。”

弩设计好后,刘云龙又设计了攀岩速降保护器。

在后世,攀岩保护器有8字环类、ATC类、机械制动类。刘云龙设计的是最简单的“8”字环类。它的特点是没有复杂的机械机关,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出现机械性的故障。“8”字环的使用方法也相对简单,它本身是左右对称的封闭金属环,没有制动端和攀爬端之分,在装绳时只要按照通常的方法操作就可以了。

至于攀岩的飞虎爪,民间就有,只需改用高强度的钢来制作就行。

有了攀岩飞虎爪、攀岩保护器,今后他组建特种部队后,可以用于山地作战。

设计好飞虎爪后,刘云龙开始设计浮标。

中国曾是航海大国,早就有了浮标。如唐代陈子昂的《洪崖子鸾鸟诗序》就有“寄孤兴於露月,沉浮标於山海”的诗句。中国古代的浮标都是木制、竹制的,其一端系于水底,本身浮于水面。木质、竹质浮标经不起风吹浪打,往往使用几个月后就损坏了。

刘云龙设计的浮标是钢质空心的球体。有了焊接技术,空心铁球很容易制作。浮标用铁锚锚于海底后,可以随波起伏,并不会飘走,比木质、竹质浮标耐用多了。浮标再经过防腐蚀处理后,可以持续使用十几年。

在后世,浮标上面还有各类灯具,夜间能持续发出红光、白光等警示光。现在还没有太阳能,也不可能从岸上拖一根长长的电线把电送到浮标上,或把蓄电池放到浮标上,因此他设计的浮标使用了旗帜,为了方便夜间航行,用各色旗帜来发出警示,如黄色是警告过往船只,前方区域有暗礁、暗沙或浅滩,红色表示底下有暗礁、暗沙、浅滩,绿色表示本航道安全。

今后还可以利用这种浮标来测量水流、水温、风速、气压等。

接着,刘云龙设计“六分仪”。

历史上,“六分仪”的原理是物理学家牛顿于18世纪提出的,后经改进称为“六分仪”。六分仪具有扇状外形﹐其组成部分包括一架小望远镜,一个半透明半反射的固定平面镜即地平镜﹐一个与指标相联的活动反射镜即指标镜。六分仪的刻度弧为圆周的1/6。使用时﹐观测者手持六分仪﹐转动指标镜,使在视场里同时出现的天体与海平线重合。根据指标镜的转角可以读出天体的高度角﹐如不考虑“六分仪”生产中的误差,理论上测量误差通常在三十六分之一度以内,也就是距离误差在1公里以内。当然,如生产时精度误差过大,实际误差就会超过三十六分之一度。

牛顿发明的“六分仪”重量轻,主要用于远洋航行,即使船舶摆动得很厉害,也能方便地使用﹐只要不是阴雨天,白天可以测量太阳与海平面的角度,晚上可以测量北极星与海平面的角度,这个角度叫高度角。1732年,英国舰队首先使用上了牛顿的“六分仪”,从此英国海军走上了称霸世界之路。即使在后世有了卫星导航,也还要用“六分仪”来矫正卫星导航因信号漂移、干扰等原因产生的误差。

今后,大华公司远洋舰队、远洋船队在海上航行时,一旦测得高度角,就能确定船舶所在的纬度。比如,船舶测得太阳在最高位(称为中天位,即中午十二时)时的高度角,根据公式:当前纬度=90-太阳高度角+太阳赤纬,太阳赤纬是地球自转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连线的夹角。由于地球自转轴是倾斜的,太阳赤纬在一年里是呈周期变化的,也即每一天的太阳赤纬都是定值。同样,北极星每一天的赤纬也是定值,把每天太阳、北极星的赤纬计算后,做成表格,使用时可以直接查表。这样就能测得船舶所在的纬度了。

由于地球二十四小时转一圈,所以地球每小时转动15°。有了大华公司生产的座钟,船舶出发地的时间是已知的,船舶所在地太阳最高位的时间正好是12点,对于来自后世的刘云龙来说,有了座钟,参照后世的格林威治时间,就能确切地知道当地的时间。知道了船舶出发地的时间、船舶在当地的时间,通过时间差乘以地球自转角速度,就是两地的经度差。

船到了临清后,刘云龙带着大家上了岸,进了临清城。

明代的临清城因大运河穿过,城内商铺林立,居民稠密,其城市规模并不亚于扬州、苏州、杭州,城内人口达80之众。兰陵笑声声的《金瓶梅》中就有尽显临清繁华的描述,太监高起潜曾有题本,言“临清总计临城周匝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人口”。

去年清军进攻临清时,虽临清知州张振秀、同知路如瀛、判官徐应芳、钞关主事陈兴言、临清副总兵刘泽源(刘泽清的弟弟)等率临清军民奋力抵抗,但还是被清军攻陷了临清城,临清军民几乎全部战死。临清城经这次清军屠戮后,即使已过了4个月,城内还是一片肃杀,走进去都感到阴森森的。

清军退走后,任东昌府推官的刘有澜向朝廷禀报,“卑职看得临清原系漕运咽喉,逆虏自蓟兼程疾驰,必欲得之为快,盘踞十六日,杀掳百姓几尽,使我无人可守;推塌城垛一空,使我无险可恃,截留在仓漕米万余,以为北向养马之用。”

在后世,清军在关内的历次屠g行为,考虑到民族团结,因此很少被提及,即使学术界要讨论,也被限制在极小范围内。

刘云龙来到鳌头矶。鳌头矶中间筑有观音阁,两侧各有新旧船闸2座,形似大龟,故名鳌头矶。现在观音阁遭到了清军炮轰后,几处歇山、重檐已有毁损。刘云龙也不知道该怎么为几十万临清死难者超度,于是就坐在了地上,两腿盘龙,双手合十,嘴里开始唱诵《大悲咒》。

自唐代伽梵达摩将《大悲心陀罗尼经》翻译过来后,汉地佛家将宣说此经的咒语称为《大悲咒》,广为佛教徒所奉持。佛教徒认为《大悲咒》是具有无量功德的佛学妙法,不仅能超度人,使人在轮回时不受恶道的折磨,也可以超度自身的业障,忏悔所犯的业果,而且大悲咒还可以为佛教徒们增加正能量,帮助大家内心充满光明。

在后世很多人把《大悲咒》设置为手机铃音,刘云龙听着听着就学会了《大悲咒》。

大家跟着刘云龙坐在了地上,一起唱着《大悲咒》。

唱完《大悲咒》后,刘云龙来到观音阁,插上三根树枝,点燃后代替三炷香,又采了几朵白花放在了香台上。

船到东昌境内后,刘云龙带着大家在聊城上了岸,雇了辆马车,来到济南城,找到了刚刚到任不久的巡抚邱祖德。

邱祖德早已听说皇上最近认了个义子,见刘云龙找上门后,忙问道:“不知公子殿下有何吩咐?”

刘云龙告诉邱大人:“离夏收还有2个月,我将从苏州运10万石大米到聊城,到时麻烦你派人去聊城把粮食运到济南来赈济灾民。”

邱祖德本就为境内的粮荒不知所措,一听有10万石粮食运过来,忙说道:“多谢公子殿下。”

“你告诉境内饥民,如实在活不下去了,可以让他们去登州。”

“登州有粮食吗?”

“尽管登州在去年秋收时买了30万石大米,但估计粮食也不足。我也会很快运粮到登州的。”

邱祖德听后心想,境内饥民至少有50万,如真能让这么多饥民去登莱的话,能大大减轻山东的负担,他身上的压力也能减轻不少,于是答应道:“行,我来转告那些饥民,让他们去登州。”

离开济南后,刘云龙回到聊城。他让彭伯辉留下,等苏州的米运来后,监督官府把米发放给饥民。

彭伯辉说道:“我一个小小的学生,怎么监督官府发米?”

刘云龙说道:“我是皇上的义子,你代表的是我。由你监督,山东的各级官员至少不敢明目张胆地贪wu我运来的粮食。”

“那我啥时候回苏州?”

“运来的米发放完后,你就可以回苏州了。”

“你运10万石米来,也是杯水车薪。”

“运来的米只是救急的,当然没法养活这些饥民。”

“这么多饥民去了登州,登州养得活吗?”

“曾化龙离开京城时,我让他暂时把流落到登州境内的饥民安置好,所以我也要运粮到登州。今后我会想办法把这些饥民转移出去的。”

“送到苏州吗?”

“不。我送他们去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刘云龙就指了指北方,说道:“那边有很大很大一块土地,可以容纳几十万人。”

彭伯辉心想不会是把饥民送到辽东吧?他也没敢多问,就留在了聊城。

刘云龙再次坐船回苏州。

在船上,刘云龙想道,去年秋收后,他储存了400万石稻谷。今年苏州吴江、吴县、长洲的120万亩麦子及徽州歙县、休宁、黟县的35万亩麦子都使用了化肥、农药,小麦产量可以达到亩产500斤,比以前的亩产1石(115斤)可增加385斤,增产的29.8万吨麦子可碾面粉21.48万吨面粉,仅这增产的面粉就能养活100多万人。待松江、绍兴、嘉兴、湖州、衢州、常州、镇江、池州几个分公司的化肥厂、农药厂全部开工后,增产的粮食至少可养活2千万人。

路过徐州时,刘云龙上岸后,找到了文德欢,再让他陪着拜访知州纪天祜。

纪天祜没见过刘云龙,但已听说过刘云龙。他见到刘云龙后,就想跪下,被刘云龙一把拉住。

刘云龙和纪天祜聊了一会儿,就告诉他,大华公司准备在徐州开办分公司。

纪天祜一听大华公司准备在徐州开矿、开办分公司,忙把通判凌濛初喊了过来。

凌濛初,生于万历八年(1580年),写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称《三言二拍》。去年以62岁的高龄入仕途,就任徐州通判。刚到任不久,就遇到了清军进攻徐州。

凌濛初听了刘云龙在徐州的开发计划后,说一定协助公子殿下做好在徐州开矿、开厂的工作。

徐州的事情办完后,刘云龙再次坐船回苏州。路过淮安城时,刘云龙让杨士骧上岸,在淮安城内开铺子。

船舶进入扬州境内时,就遇到了2支运着大米的船队,那是苏州船帮的船队。船工们看到刘云龙后,告诉他这些大米是运往聊城的。路过扬州时,刘云龙又让法保田上岸,让他在扬州开铺子。

船过了长江,进入镇江后,刘云龙让岳濬修、于陆仪立即去南京,先找兵部尚书史可法,然后再去找户部尚书高弘图,问问是否允许他在松江府、绍兴府开盐场。

岳濬修、于陆仪都认识史可法,于是他俩就赶往南京。

船舶进入苏州境内,路过浒关时,刘云龙带着大家上了岸,来到岸边的“石狗庙”。

苏州浒关的“石狗庙”供奉的既不是狗神,也不是其他神仙,而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姜维。

三国时期,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蜀国后主刘禅投降后,姜维假意投降,志存光复河山,无奈事败被杀。因姜维为光复汉室,统一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苏州人于公元626年在浒关为姜维建了一所伯约庙。后来因时间久远,庙前又有条石狗,当地人把这所庙称为“石狗庙”。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因庙破损较多,苏州人捐钱对该庙重新进行修缮过(这所庙至今还在,位于浒关镇青灯村)。

几个人走到庙门口,见面庙前一左一右有2棵参天的银杏树,庙门前卧着一条青石狗,狗身高1米,长约2米,经近千年的风化,石狗表面已有很多斑驳的凹坑。走进庙门,首先是天王殿,弥勒佛头戴宝冠,身披璎络,手结成佛印,跌坐于莲台之上,殿堂两边塑着身材魁梧高大的“四大天王”。院落正中的则是明王殿,供奉的正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姜维。

庙里香火很旺,有很多人在进香祈福。香炉内青烟缭绕,送走了芸芸众生的许多祈愿。

刘云龙也点上了三炷香,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向苍天承诺,今生绝不会让野蛮战胜文明、让落后战胜先进。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