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再造汉明
  4. 第152章 宋应星
设置

第152章 宋应星(1 / 1)


太仓周掌柜那里只有1500多水手,即使从太仓别的船帮那里挖人,恐怕也招不满3000多人,数量明显不足。再说自己还要组建内河船队,所以刘云龙来找唐尧治。

唐尧治说道:“这几个月好多船帮使用了蒸汽机后,原来1艘漕运船需要12-15人,现在只需要6-7人,有大批船员失业,你完全可以去招揽他们。”

刘云龙说道:“你们通常给船员多少薪水?”

唐尧治说道:“船员比较苦,整天在船上过日子,所以他们的日薪通常在每天50文上下。”

刘云龙一听,这个工价与他给矿工的薪资差不多,于是说道:“海船的水手去哪里招?”

唐尧治问道:“你还要组建海上船队?”

刘云龙点点头,顺便把太仓的情况说了一下。

唐尧治说道:“本来我们苏州府太仓、松江府上海、扬州府通州一带有很多水手,可近百年来由于很少再出海,所以难招了,你看连太仓也招不满3000人。”

刘云龙问道:“没其它办法了吗?”

唐尧治想了一下,说道:“崇祯十二年(1639年),朝廷在登莱成立了海上漕运船队,专门给坚守辽东的军队运送粮草。这条从福州、宁波到天津、辽东的航线,曾兴旺过一阵。可松锦一战后,辽东只剩下了宁远孤城,海上漕运船队遭到了裁减。陈洪谧陈大人不是在登莱吗?你和他的关系不错,为啥不去登莱试试?也可以去宁波招聘水手。”

“好。等我招到人后,内河船队的船员由你替我培训。”

“这个就包在我身上好了。海上船队我可干不了。”

“海上船队,我让太仓的周大业周掌柜的人来负责,他手下有1500多人呢。”

“行。我还真服你,近百年来苏州就没人出海,只有你破了这个规矩。”

“我们再不出海,难道将来让洋人把海洋全占了?”

“说的也是。这样,等你招到海船水手后,我也派人跟着你的人一起训练。”

“光你我两个人的船队还不够,要尽量动员其它船帮一起参与海运。”

“好。不过内河的船与海船是不一样的,我没有海船。”

“那你也去定制海船呀。”

“太仓船厂的订单都被你订满了,我得去南京定制了。”

“我也准备去南京订购40艘2000料的船,还要去淮安的清江船厂、宁波的明州船厂订购船只。”

“听说你在上海、宁波建造船厂,怎么还要订购这么多船?”

“上海、宁波是要造铁船的,我现在订购的是木质船。”

“铁船?”

“就是用钢铁造的船。”

“你又是铁船、又是木船的,太多了吧?”

“不多。听说郑芝龙的舰队有700艘船,我才几十艘,算多吗?”

“人家是舰队,是朝廷管辖南海、东海的水师。你搞运输的话,要那么多船干嘛?再说,你有这么多的货物运输吗?”

“今后,苏州进出口的货物会很多,恐怕你我都来不及运。”

“你的船队没有枪炮的话,会遭海盗抢劫的。”

“我当然会想办法成立护卫队的。谁敢抢我的货物,我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你要武装护卫?”

刘云龙就对唐尧治说道:“你轻点声,别瞎嚷嚷。”

刘云龙走后,唐尧治盯着刘云龙的背影,嘴里喃喃道“武装护卫”,武装护卫不就是水师吗,难道......

刘云龙与唐尧治告别后,思考着安排人员赶往南京龙江造船厂、宁波明州造船厂定制海船。

南京龙江船厂是明朝最大的皇家造船厂,因地处龙江关(今下关)附近,故被称为“龙江船厂”。洪武年间,龙江船长南北长354丈,东西宽138丈,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船坞的长度达500米,宽70米,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就由龙江造船厂制造。后来,大明实施闭关锁海政策后,船厂规模越来越萎缩,再也造不出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了。

宁波明州船厂是浙江最大的海船基地,建造的是中国南方浙船。中国南方用于海运的有广东造的广船,福建造的福船,浙江造的浙船。浙船外形似福船,但尾部有虚梢,上面可构筑平台,设神堂拜妈祖,前后搪浪板为椭圆形,两舷下削(即方形系数较小),大明南直隶、浙江与日本贸易用的船,大多为这种浙船。浙江造浙船的基地主要在宁波和温州。宁波造船厂最盛时期是在宋朝,元军追击宋军时,宋朝官员为了南逃,竟能在短期内建造数千艘船只。进入明代后,宁波明州造船厂也曾辉煌过,为郑和舰队建造过1500料、2000料的海船,也建造过八橹船。八橹船与苍山船、鸟船相近,总长约8丈,宽为2丈,是大海船的辅助船舶,非常适宜于士兵登陆(相当于登陆舰)及沿着海边小河流进入岛屿的内陆。

大明在淮安还有一个大造船厂,叫清江造船厂。永乐帝定都北京后,为了方便漕运,在淮安山阳河、清河交界处(今淮安运河博物馆)设立了清江造船厂,船坞绵延23里,主要营造用于内河运输的漕运船,临清造船厂并入淮安清江船厂后,最盛时每年可建造532艘漕运船。

不过刘云龙并没有派人去清江造船厂定制漕运船,因为常州府、苏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的很多民间造船厂都能建造400料及以下的内河运输船。

刘云龙刚刚回到铁铺,陆东鸣就告诉刘云龙:“夏子麟到处在找你。”

刘云龙问道:“啥急事?”

陆东鸣说道:“他们抓住了一个自称叫宋应星的人,他想进入工厂偷看被巡更发现了。他会不会是写《天工开物》的那个宋应星?”

刘云龙一听,不会是宋应星真跑到苏州来了吧?于是忙问道:“夏子麟在那里?”

陆东鸣说道:“他去纺织厂找你去了。”

刘云龙赶到纺织厂,找到夏子麟后,与贝喜鲁一起匆匆赶往七子山。

刘云龙走进会客室,只见里面有个50多岁的老人,坐在椅子里喝茶,旁边还有2个穿着蓝色制服的巡更人员看护着。

刘云龙仔细打量了一番,看到他皮肤白皙,穿着一身布衣。

那个人见有人走进会客室,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刘云龙问道:“你是?”

那人说道:“敝人是奉新宋应星,你是?”

刘云龙忙双手合成半拳向他作揖致礼,说道:“在下叫刘云龙。宋教谕,请坐。”

宋应星曾在袁州府分宜县做过教谕,因此刘云龙尊称宋应星为教谕。1638年宋应星曾任福建汀州府推官,1640年后辞官在家侍奉老母。

宋应星听后,说道:“原来你就是传说中的刘云龙?久仰久仰”,然后也起身作揖回礼。

刘云龙问道:“宋教谕来苏州是......?”

宋应星说道:“这二年,我在老家就听说苏州有人用新法制取硫磺、炼制胆矾油、纺织绸布,后来又听说你在徽州也用了新法,所以我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刘云龙说道:“我哪里有新法?我只是在你总结前人的经验上做了些改进而已。”

“哦?你读过我的书?”

“我们公司每个管理人员都读过你的《天工开物》。”

“跟你的新法比,我的拙作落后啦!”

“宋教谕,你的作品终将流芳后世。”

“你也别抬举我了。”然后问刘云龙:“我在来苏州的路上,看到有人在地里喷一种叫66粉的东西,据说是农药,可以杀虫。还有人在往地里撒一种叫硫酸铵的东西,据说是化肥,用了后粮食能增产。这都是你们生产的?”

“是的。我们还生产农药滴滴涕,化肥氯化铵、过磷酸钙。”

“用了农药、化肥后,真能增产?”

“是的。用了农药后,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就被杀死了。用了化肥后,可以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开花率、结实率,所以能增加农作物产量。”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就是农作物吸收太阳光中的热量,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转化为有用物质的过程。我们吃的大米、麦子、土豆、玉米等,都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结果。”

“农民用了农药、化肥后,可以增产多少?”

“在大规模使用前,我们用示范田做过实验,每季作物可以增产200斤左右。”

“什么?一季作物增产200斤?一年2季作物的话就是400斤!”

“是的,1年可以增产400斤。”

宋应星听后心想,奉新耕地有40万亩,每亩地2季作物增产400斤的话,整个奉新就能增加170多万石的粮食产量。以每天人均消耗1斤粮食的话,一年增产的粮食就能养活44万人。那是何等的功德呀!

宋应星问道:“我能参观你的农药厂、化肥厂吗?”

刘云龙说道:“宋教谕想看的话,请随意?”

于是,刘云龙、贝喜鲁就领着宋应星参观了钢铁厂、硫酸厂、水泥厂、化工厂,接着到城里参观了纺织厂、肥皂铺、制衣厂、皮鞋厂、火柴厂、五金件厂等。

看到炼钢时,厂里使用了石灰石,宋应星问道:“炼钢为啥要加石灰石?”

夏子麟告诉宋应星:“石灰石用于造渣,去除铁中的碳、硫、磷等杂质。”

看到硫酸厂使用硫铁矿炼制硫酸时,宋应星问道:“这个矾石也能制胆矾油?”

孙龙飞告诉宋应星:“通常情况下,‘矾石’制不成‘胆矾油’,但我们有催化剂,所以能用‘矾石’制‘胆矾油’。”

宋应星疑惑地问道:“催化剂?”

于是孙龙飞就向宋应星介绍了什么叫催化剂。

......

参观完后,宋应星对刘云龙说道:“我不走了。”

刘云龙一听宋应星不想走了,就问道:“斗胆问一下,教谕是准备续写《天工开物》吗?”

“我哪敢续写拙作。我要留在这里搞研究。”

“不知教谕要研究什么?”

“农作物。你说农作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我就留在这里研究稻子、麦子的光合作用。”

刘云龙心想,如宋应星真研究农作物,对农作物的品质进行改良后,粮食产量还能继续增加,到时不愁养不活大明的2亿人口。他就对宋应星说道:“那太好了,我愿意向你提供所需的一切资金、仪器、设备。”

于是,宋应星就以55岁的高龄留在了苏州,任苏州农业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刘云龙给他的薪水是月薪30两。

宋应星留在农业研究所后,刘云龙暗喜道,现在他手下不仅有了薄珏、孙云球、顾明荣、马建忠、秦银华、杨茹良等,还有宋应星、毕懋康这样的大科学家。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