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为何仅是封存?”江离问道,“己卯大火恁样的惨剧,还不足以让六翮斋主张销毁余下三器,永绝后患么?”
“当时的斋主,即家父的本意,是要趁机将三件制器全部毁去的,但三器的主人却不都这么想。”乔羽解释道,“己卯之祸起于峄州城,其时祁家已遭灭门,又无人知晓祁恤与撄宁的种种曲折,只认定风灯是被朝廷抄没后辗转落入了乱民之手,因而引发异动,坚称祁氏制器所以生出祸端,错在祁氏失于防闲,令制器轻易外流。而他三家谨重执守先祖遗物亦近三百年,并无差错,六翮斋不该一概而论,因一家之过而毁人传家宝物。
“结果任凭家父如何劝说,他们始终不以为然。再者六翮斋仅是受各家委托制器,但见正主这般抗拒,且所言不无道理,一时也觉无可置喙。”
“所以便以封存为折中之策代替销毁?”江离想起缀于开信刀柄的三清铃内壁上的文字,问:“天宝宫的三清铃又是怎么回事?”见乔羽投来意味深长的一瞥,又道:“你先说,我再一并同你解释。”
“定立封存之约时,在场的共有五家,除三家和六翮斋外,还有天宝宫。天宝宫乃玄门正宗,名望素重,虽与六翮斋渊源非常,并无碍于其受众人信服,所以受邀以见证人的身份,共同参与了桂叶堂的聚议。
“其时谭一华住持见场面胶着,遂提议双方各退一步,三器仍由各家保留,但须置于五方监督之下。关于如何监督,谭住持也有计较。盖琅玕、猫睛等石与人之精神相系,精神崩溃则石性暴动,石性暴动则肇造灾异,而天宝宫三清铃有摄神制逆,驱邪静心之效,三器以三清铃封存,可拔本塞源,抽薪止沸,从制止人心溃乱而避免石性暴动,三家皆以为可行。
“于是在谭住持的亲自监造之下,六翮斋制出三清铃三枚,分别缀于三器,并五家共同约定:将来一旦三清铃引发震动,无论因由,皆视为主人封存制器不力,介时须依六翮斋主张予以销毁,由五家共同监督,不得再有异议。若此盟约被泄露,亦作同等处置。”
在封何忧的回忆中,开信刀腾起的瞬间,淹没意志的仇愤悲怨被一种无法定义也不可违抗的力量削尽,“心却如一口被猛力敲过的钟”,在余音回响中化为空白。
看来在那一刹那,三清铃震动了。
“我可以问了么,这些是你从哪听的?”乔羽道。
江离转过神来,将与封何忧在栖真观相识并后来在苏州见面,这其中涉及到六翮与龙华寺之事讲了出来。乔羽边听,边用两指轻捻着酒杯,一两滴残浆掉落在青灰色的绉纱袖口上,洇出两点淡淡的墨痕,而她浑然不觉。
江离最后道:“我对何忧保证不对旁人提起这些,是因他安危所系,但你既是六翮斋之主,我想你该有权知情。话说回来,世氏将六翮制器存在治镜阁,这你是早就知道的罢?”
乔羽垂首抬腕,抚平了袖口沾湿后生出的褶皱,“世氏与封氏的关系,六翮是不知情的。”言中之意,六翮斋也未从世家听闻过治镜阁之事。
江离心道:三家对追索制器之举颇不情愿,自然不会事事知会六翮,看来六翮斋对于被封存制器的动向并非了如指掌。栖真观那晚徐、楚的对话中透露出龙华寺曾派人去闽北世氏刺探情报,世氏几十口全死在魍魉手里,可见龙华寺早已盯上了世氏的六翮制器。封氏因与本族关系疏远得以暂保安全,这倒与自家的侥幸有些相似。
“那本《金箧浮世》,你可读过?”江离忽然问道。
乔羽点头道,“你想问的是让龙华寺从中嗅出世氏宝器气味的‘报夕花’?”
江离点头,“依你看,龙华寺为何知道六翮制器会引起时间异变?总不会是凭‘霍小山盗草’的传说罢?”
乔羽道:“所谓时间异变之事,就连我,在从前也仅是怀疑的程度,直到刚才听你讲述,才确信它真有其事。”
江离愕然:“可那是六翮制器啊,你是斋主,怎会不知?”乔羽身为斋主,无疑该是最了解六翮制器之人,为何对这么重要的事情却不知情?更为惊悚的是,连乔羽都无把握之事,龙华寺又为何那么笃定?
乔羽摇头道:“因为三清铃才是关键。是三清铃的震动,才引起了菩提庄中的时间异变。此事天宝宫之前未对六翮斋提及,若非刻意隐瞒,便是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如果天宝宫刻意隐瞒,还是同样的问题,龙华寺怎么知道的?江离的问话还未及出口,就听乔羽沉吟道:
“慢着,又或许这其实是同一回事?”
“甚么同一回事?”
“难道三清铃和六翮制器,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乔羽全神思索着,“若是这样解释的话……”
江离如坠雾中,不知所云。
只见乔羽提起银壶,倒出的酒浆已没了热气,她盯着那杯冷掉的酒浆看了良久,忽然开口问出一句奇怪的话:“你说,一杯温酒的工夫是多久?”
“大约一刻?”江离答道。
“一刻又是多久?”
“是漏壶上的漏箭走过一节。
“漏刻一节的长短,又是多久?”
“这……昼夜九十六刻,分配十二时辰,随日影所指辰刻以验漏刻之节。”
“也就是说,日升月落,天象运转,即为时间最根本的依据了么?”
江离仔细想了想,肯定道:“嗯。”
乔羽道:“唐开元年间的《大延历法》曾被认为最精密,历代沿用其朔法,但至宋熙宁年间再考核,当时的历法已比实际天象落后五十余刻了。因此可以认为,在这几百年之中,是时间发生了异变么?
“当然不可以,这只是人为计算的误差造成的,不应归咎于时间本身。”
“好。那我换个问法,我们所处这间屋中的漏刻是否存在误差,你怎生判断?”
“去与别房中的漏刻比对便知。”
“是了,那么从开元至熙宁年间,无论是历法官还是寻常百姓,却没有人能察觉历法的误差,这是为甚么呢?”
“因为无从对比,落后五十刻的是所有人。”江离一点即透,有所领悟道,“我似乎懂你的意思了。无论历法还是漏刻,皆是人通过观察表象制定,用以描述时间的规则而已。无论用历法考核历法,还是用漏刻检验漏刻,不过是用规则来验证规则,究其原因,是我们触碰不到时间本身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