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姜宁半夜醒来,似乎听到外面有什么动静,他穿起衣服来到屋外一看。
竟然是姬鞅一个人孤零零坐在篝火旁。
天地之间一片黑暗,只有姬鞅身旁的篝火挣扎地发出些许光亮,冷风呼呼地吹着,火苗在摇摆,忽明忽暗的光映衬在姬鞅的脸庞上。
姜宁叹了一口气,走了过去,姬鞅似乎没有察觉到身后的赵匡胤,他掏出怀里的一本书扔进了火堆之中。
“你这是干什么?”
姜宁见状,赶紧冲过去,一脚将书从火堆里踢了出去,然后脱下外衣,扑灭了书上的火焰。
可尽管如此,这书还是被烧得面目全非,大部都残损了
姜宁生气地对姬鞅说:“姬兄!你这是干什么,你视这部《法经》如至宝,为何现在要毁之?我知道你师叔的死对你打击很大,可是你这样做,岂能对得起他!”
姬鞅被姜宁说了一通,一脸地无奈:
“姜兄,这不是《法经》。”
姜宁翻了翻书中残存的内容,还真不是,顿感有些尴尬。
“那这是啥?”
“这是我原本准备呈交给楚王的变法新策。”
“我能看看吗?”
“请便,反正也是没用的东西了。”
虽然部分被烧焦了,尽管如此,细读之下,书简里面的内容,姜宁还是越看越惊心。
书中的一条条变法之策,在姜宁的脑中,一个国家的所有子民被凝聚到了一起,变成了一个个齿轮,共同驱动组成了一只巨大而凶恶的野兽。
“姜兄,姜兄。”
姬鞅的呼唤让姜宁从想象中惊醒。
姜宁缓过来神,定了定神又看了一遍,这变法之策继承了李悝的重农政策,并且更彻底。
彻底废除了公田,全面土地私有化;继承了吴起的军功制度,而且更为彻底,多达二十级的军功爵位制度,晋升完全取决你能够斩获多少颗人头!毫无疑问,这使得每个士兵变成最为嗜杀的野兽。
“你觉得怎么样?”
姬鞅惴惴不安地看着姜宁,这穷尽了他所有心力写成的变法之策,姜宁是第一个读的人。
姜宁面色凝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
“改天换地,脱胎换骨,在乱世用此法,恐怕一统天下也不是幻想。”
“谢谢。”
姬鞅笑了,笑得像个孩子一样开心。
他出生于卫国公族的一个旁支家族里,可尽管如此,他依旧能够以“姬”为姓。
这意味着,哪怕是他这辈子什么都不用做,他也不会饿死。意味着,他的宿命已经被决定了,就像他父亲那样。
继承那最低一级的爵位,一块公田,一些奴隶和庶民。
自己要做的就是替那些上层的贵族们收集好每年田里的收获,按时上交即可。
可,姬鞅却并不甘心。
凭什么,我的命运要按部就班?
凭什么,同样是姬姓,那些上层贵族们就可以享受着我数倍数百倍数千倍的待遇?
于是,他愤然地离开了卫国,开始周游各国,遍寻名师。
直到他遇见了李悝。
李悝的法家学说以及变法之策,深深地吸引着他。自此之后,他白天如饥似渴地学习法家知识,晚上则在脑海中描述着自己的“理想国度”。
他觉得,自己总算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依旧是一事无成。
不仅如此,被自己视若精神支柱的李悝,吴起相继惨死,他不禁怀疑,难道?
天要亡法家?
姬鞅大笑着,刹那间泪流满面。
眼前的姬鞅,无疑到达了人生的谷低。
将着一切看在眼里的姜宁,尽管于心不忍,可对于是否帮助他,也是无比纠结。
早在那天在客栈得知姬鞅的姓名之时,他就有了姬鞅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鞅的猜测,如今,在见到了这本变法之策之后,他才真正的确定,眼前这位落魄的书生,就是那位在中国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之一的商鞅!
因此,姜宁明白,姬鞅的变法之策,绝对是一篇即将改变整个时代的霸道国策,可同时,这变法的弊端,其后续的反噬,也如同洪水猛兽一般不可阻挡。前世超级帝国秦王朝在短时间毁灭,足以证明这一点。
姜宁犹豫再三,开口道:“姬兄,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姬鞅抹去了脸上的泪水,苦笑道:“我师兄既死,搜捕我的人恐怕很快就会到了,我再留下,恐怕只能拖累各位。”
“那你准备去哪?”
“不知道,也许找一个荒野山林也避一避风头。”
“姬兄,你对秦国有何了解?”
姬鞅有些诧异:“秦国?西陲那个秦国?”
姜宁点了点头。
姬鞅不知道姜宁为什么突然提起秦国,他还是如实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犬戎之乱之后,周天子迁都东去并留下秦君赢非征讨,并许诺打下的土地,尽归其所有,用世人的玩笑话说:周天下画了一个饼,还是一个非常难啃的饼。可我却觉得若秦国真的能获得关中之地,到时候坐拥关中千里沃土以虎视天下,大有可为!”
“你可愿意去秦?”
姬鞅一愣,苦笑道:
“秦国如今的情况,倒正适合用我之法,只是,我与秦君素不相识,岂会用我。”
“你先不管别人,你就告诉我你愿不愿去秦国。”
“若是有机会能见到秦君,我自然愿意一试。”
“好,你等我一下。”
在姬鞅的一头雾水地注视之下,姜宁一把将熟睡中的嬴政拽了过来。
嬴政睡眼惺忪地看了看姜宁,满脸的不爽:
“怎么了?”
“自然是有事”
嬴政见姜宁颇为严肃的样子,他瞥了一眼姬鞅,还以为是姬鞅又向姜宁告状了。
“我今天可没怎么他啊。”
姜宁翻了一个白眼,并没有搭茬。
“你还记得你父亲为什么让你跟我来楚国吗?”
“自然不会忘,一则父亲让我等将你和公主平安送到越国,任你差遣。”
“嗯。”
“二则,秦国地处偏僻,从来不缺少战士,却没有可以治理国家,强盛国力之人,因此,父亲让我留心招揽中原的能士。”
“我这里有一个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