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范蠡飞了
“军师,现在怎么办,我们回不去了吗”。
他的部下也有心军心不稳了,不怪他们,只怪这一段时间太狼狈。
范蠡拿出一张地图,竟然正是吴地画地那张,嗯,不对,应该是范蠡靠着记忆,绘制的。
就在黄池会盟,范蠡多次瞧上了,最终过目不忘的本领发挥作用,回头就绘制了这张春秋时代最为精准的地图。
“不,我们不能再东进,只能去楚国,要去楚国,先得去齐国,然后从宋国转到楚国,然后从楚国南部百越地区绕回”。范蠡有些苦笑,这个路,有点,太长了,估计靠两条腿,不得半年才能完成。
但是张道衍逼得那么急,自己恐怕还真的得这么干,幸好此前和齐国有点交往,而宋国公子威可是恨死了吴地,借道这些都不是难事,楚国是越国盟友,肯定不愿意越国损失这股力量,就一定会帮助自己,只要到了楚国,他们就不会这么狼狈了。
可是紧追不舍的张道衍这个家伙怎么办。
最终他狠下心,对士兵道“我们要绕道千里去楚国返回越国,路途遥远,有伤的必须留下,为我们大部队引开吴军”。
最终怀着大无畏精神的两千多越兵走出,最终范蠡能跟他走的竟然只有两千七八百人,还不到三千。
这次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越国和吴国算是两败俱伤。自然吴国要更惨一点。
如果范蠡知道,他歼灭的夫差主力,根本就不是吴军十万主力,而是一支杂牌军,那么他就不会这么想,他损失了一万二,吴军损失了两万,看起来吴军损失更多。可是按照人口比例,军队数量比例,越军亏了。嗯,以后吴国的北方盟友也虚弱了。这也算一个好处。
不过怎么看都是齐国更有利吧。你把泗上各国精锐消灭了,又不能兼并,最终还是便宜了野心勃勃的齐国。范蠡没办法,如果不是西面有微山湖挡住了,他都想直接穿过,进入宋国。可惜不行。
徐郡兵肯定会和邹国,鲁国挡在他的前面,他只能穿过启蒙山脉,进入齐国。
可想而知,张道衍一路追杀,最终却追到了两千多越军伤兵是多么愤怒。
他将这些人屠杀干净。对就是用长弓和强弩屠杀,
然后他就得到鲁国探报 ,有一队人,约三千人,突破鲁国边界,进入了齐国。
张道衍叹了口气。“范蠡果然狡猾”。齐国原本就和吴国有恩怨,以前还不敢怎么样,现在,吴国虚弱了,恐怕就不会太客气。
果然齐国掌权者陈恒压根不听吴国使节说话就走了。范蠡却成了齐国的座上宾。
对此,张道衍也只能气在心中。
当张道衍带着大军,还有陈蔡联军返回江都的时候。
整个江北江西正在进行大秋收。
这个时候江北江西那是一片祥和。
唯一不太祥和的整个吴国只有两处,还在鏖战的吴郡,以及吴地不久前下令组建的“江夏郡”。也就是长江南岸,江西以西,鄂邑及以东地区。面积很大,但人口不算多。
吴地亲自迎接张道衍回京,张道衍那也算风光无限。
“军师,这是孤王答应给你的,”张道衍看了一下吴地的圣旨,竟然是侧封他为吴国国师,御史大夫,执掌大理寺,都察院的任命,还有为他开龙虎山立宗派,并把龙虎山方圆百里赏赐给他。”
张道衍一看,心里不感动那是不可能的。没想到自己也有这一天,没想到自己只是几个月就逆袭了。
比起黄山派,毫不孙色。
“现在国库空虚,孤王还没有能力帮你修筑道观,等以后,我一定给国师修一栋豪华的天师观。”
张道衍道“谢主公”。这一句话道尽了他心中的五味。
随后吴地拉着她一起乘马车返回。
当张道衍看见计然,那震惊 不言而喻,而让吴地更震惊的是,张道衍竟然叫计然为“师叔”。
计然还欣然接受,一副长辈的派头。
吴地终于反应过来,计然不愧是计然,竟然还是张道衍师傅,一个传奇的不能能在传奇的存在---老子李耳,据说还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休息一日。次日
吴地再次召开早朝,这一次他要确定吴国的新官制,以及权利分配原则。
“我说,你们听,然后记下,我认为现有的制度,或者说以前的体制很不合理,那就是权责不明,所以我开创了六部,明确了权利划分和领导体系,横向和纵向同时并存。
纵向,中央六部直接领导各郡六部对应部门,横向,中央委派的郡守,郡丞,长史,判官(属大理寺)和六部曹一起领导了该郡各县事物。
各郡的情况,大军都是下面提拔上来的,体制清晰而明了,不容易扯皮。
但是中央就没有明确。现在孤就要明确他,中央设置三公和六部,统摄群臣和处理朝政。重大事情,召开朝会讨论,一般事情各部门自行处理,较重要,孤处理,不能决断的,有没必要召开大潮会,可以由孤召集重臣进行御前会议,裁断。”
吴地的话清晰明了,也没人自找没趣。
“六部,这些天大家都已经熟悉,,现在主要说三公,三公我把它分为上中下三公。
下三公就是我们熟悉的相国,大将军和御史大夫。中三公为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太师,其转为储君培养而设,地位超然,上三公为太傅,太保,太师,他们就是国家的太傅,太师,太保。”
吴地的话,很快引起大家议论纷纷。
但不可方否认,吴地的三公体系,比简单的三公更加合理,虽然太傅等六人不负责具体国务,可是确是国君的智囊,太子的智囊。必要的地位和参与国事的权柄要有!对于维持国内稳定很有意义。
自然吴地不会放着这些贤才浪费,于是这六人各掌一阁,负责管理各类科文档和资料。
于是什么文渊阁,武韬阁等六阁就被六人把握,这实际上还意味着他们掌握着吴国的“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就是他们培养弟子的而关键储备。
比如不愿意担任政府要职的计然,吴地就给了他太傅一职,按照他的九品等级制度,那就是正一品的存在,而张道衍很快接替他的额工作成为御史大夫。
而户部尚书辛评,就被他委以重任,成为第一任新君相国,吴地也没办法,吴国需要富国强兵,而这个计然最牛逼,可是计然不愿意上位,他只能把他儿子拉上去,到时候辛评解决不了,那最后还是要求他老子帮忙。
不想卷入也不行,而王孙雒又被他加封太保一职,莫无伤的爹,自己的东宫娘娘的爷爷莫不邪,直接就是太师。反而是太子太傅这些没人,自然如果能把姑苏解围了,有资历担任的,那是大把人在。
吴地详细介绍他对这套制度的理解,最终也得到广泛支持。
然而这事情没几日刚刚尘埃落定。吴地又出幺儿子。
那就是他在大朝会上面再度宣布组建“元老会”。
至于原因就在于吴地认为,夫差,也就是国君能任意妄为,是由于权利没有约束,没有人劝谏。
于是希望又各郡百姓推选贤德的人担任元老会的国家元老。
“元老会的作用有至少三点,第一对君王纳谏,因此他们不能因为纳谏而收到处罚,甚至失去生命的权利。一个没有讲真话,没有忠臣的国君是不能长久的,因此长老不仅仅要有,还要多。因此按照每个郡选举两人,组建元老会,以后每隔两年就选一次,那些不能履行职责的元老就需要让给那些敢作敢为的人。
第二,修正法律,有些法律不合时宜,甚至残暴,那么就需要有人修正,国君和大臣的立场注定了法令会有不公正性,那么就需要有站在百姓角度的额元老去修正,去废除”。
“第三点,元老应该代表百姓监督百官,因此御史大夫需要对元老会负责,他还应该是百姓直接民选产生,不由朝廷,甚至不能由君主认命,他必须是反应民意的存在。甚至孤认为,御史大夫未来必须要由元老会推荐,以保证御史大夫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