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岁月的回想
  4. 第46章 那年的花灯,那年的草把龙
设置

第46章 那年的花灯,那年的草把龙(1 / 1)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一首《青玉案·元夕》把个正月十五写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又情深意重,就是他所描写的是旧时达官贵人和才子佳人们的情趣。岁月迢迢,时暑更替。人们早已活在科技带来的快乐里了。

其实过了正月十五,过年这件事儿就告一段落。

该工作的工作,该读书的读书啦。

当然也有例外啦。

比如说“有心拜年,端五不晚”。

比如说“六月穿棉袄,奈我有不何”。

当然这是另类,这是任性。

这年代虽然任性成了爆棚款,

但老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不敢任性。

中国人传统过年的界定,是从腊月开始,元宵结束。

所以,正月十五是今年拜年的最后一天。

父亲说过“三十夜里的火,十五夜里的灯”。

父亲是一个老农民,但读过增广贤文,读过三字经。

所以小时候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他老人家说过,过年其实核心是三十晚上的团年饭和守岁;

其次是十月夜里的灯火和花鼓戏。

父亲说的十五夜里的灯,不仅仅是灯火,

还有花灯。还有耍龙。

父亲是一个喜欢花灯的人,他是鼓手,还是丑角。

小时候,父亲曾被盛情邀请去参加花灯会。

我也曾挤在人群里观看。

父亲打鼓铿锵激越,两根木棒在他的手上如玩魔术一般。

发出来的鼓点声有时浓密如雨,有时疏淡如星;

他一下鼓,意味着好戏开场。

虽然我们家人不太乐意他去,

但其实他心里是喜欢去参加的。

父亲还会在大家的怂恿下在脸上涂上花脸,客串丑角。

父亲一上场,腰围巾一扎,脸一揩,折扇一握,像换了个人似的。

他们演出的方式是一家一家的上门。

这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

上门时,都会四门大开,灯火通明。

花灯在堂屋进行。

剧目一般是《十二月采茶》《西湖调》《十二月送财》等等。

有特别要求的会封上一个十元大红包,要求来个《刘海砍樵》或《五女拜寿》《湖北花鼓》等剧目的片断。

在我的印象里听到的只有几句词儿

“妹子姐呀一呀,哥哥姐那哈哈”。

父亲在旦角身边转来转出,我那时觉得挺好玩。

打一夜花鼓,有时能分到十多块钱,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但我现在明白,父亲获得的快乐是无价的。

那时我们不理解,甚至认为父亲丢了我们的丑。

后来我还组织村里的小伙伴们耍过几年“草把龙”。

村里一群小伙伴,扎了一条草把龙,也有打前站的,

也有打锣的,还有举龙的一群小伙伴。

那时我的小伙伴林生,伏良,希锣鼓,燕子,木秋,爱民,

堂弟见保,好像都是草龙会“会员”。如今都是嗲嗲极别的人啦。

我们从正月初就开始耍,一直耍到正月十五结束。

我们除了本村,还到三和,峡山,柳溪等村耍。

我们的台词是非常简单的。

大家举着草龙口里喊着“嗬嗬嗬……”

在主人家的堂屋猪圈屋周围跑一圈,主人便献上红包。

最少五毛,更多的是一块或八毛,最多的有十多块的。

有一次到黄家村见保的外公就封了十八元。

一个晚上一结帐,一个小伙伴一晚上可分到三五元不等。

分了钱已是凌晨,一个个欢欢喜喜而去。

后来长大了些,知道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样的词句。于是便遥想那种情景,那种美景,那种繁华。

后来,又识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样的词句,心想,古人的元夕是多么浪漫美好的夜晚!但岁月的变化中,年岁也越来越大,一转眼过了四十多年了。

如今,繁华是更繁华了,焰火如织,动不动就是几百上千万;

炫是炫目了,但元夕夜我们还有当年甚至若干年前的愉悦吗?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今天又是元宵节,今夜又元夕。

我希望,也祝愿朋友们元宵快乐一年顺利。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