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法说得偶发性事件,是书上写的专业用语,就是古人大队人马路过某个地方,发生了意外,里面有非常重要的人意外死亡,带着怕尸体腐烂,但随手埋,又是对不起这人的身份。
于是,有能力的人便选了一处风水差不多的地方,将人埋葬下去,以后也就是派人年年祭拜,在当地也就弄了个衣冠冢,算是死人归位。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了这一点。
夕阳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沉入谷底,我还在一侧上下看着,手里不停地画着,分析着,却始终没有任何一点合适的解释。
我将洛阳铲丢给了王德法,说道:“发财,我往下游走,你往上游走,尤其是同一个位置上,看看有没有一样的墓穴,可以用洛阳铲探探。”
我开始朝着下游狂奔,眼睛不停地将我所见的地方全部记下。
我一直跑到天色暗淡到需要定睛才能看到周围才呼哧呼哧地停下,我的纸上已经画满。
我觉得我已经跑出了两百米,如果有阵法,在这样狭小的环境下,不可能绵延一百米,我超出了一倍。
我必须朝回走,我拿着铁锹,将可疑的地方一一检查,可惜没有任何发现,河边的砂石很有意思,越靠近河道里的大石头越多,越靠岸边的鹅卵石越多,再到无水之处,便是泥沙的混合,到了山边,甚至地面都挖不动,下面有很大的岩石。
我甚至去看了被老乡无意间挖开的墓穴,那一处地方恰好是是山体的凹陷,这个凹陷很深,大约有十米左右,在它的周围便是山体的基石。
如果说古人是偶然找到一处这样的地方,我不信,当然有这个可能,可从风水的角度来说,这恰恰是很好的风水宝地,名曰:望川之岸,乃是活人之末时的意境,意义便是与山石合为一体,山石若在,气势永存。
多说一句,望川之岸对立面便是忘川之河。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死之后要过鬼门关,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由忘川河划之为分界。奈河水呈血黄色,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虫蛇满布,腥风扑面。
忘川河上有奈何桥,奈何桥边坐着一个老婆婆,她叫孟婆,要过忘川河,必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以忘记前世的事情,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也就不得投生转世。
故望川之岸便是最好的布局。而忘川之畔便是死地,九死无生。
再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望川之岸的形成就是大地在挤压成山的时候,形成了怪石嶙峋的样子,水从高处落下,一滴滴地将岩石打出了一个凹陷,随着千百年,凸出的落水滴的石头便会被一点点地磨平或者碎裂掉落,而地面的凹陷会被泥土封闭。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山体里如果存在一个这样的地方,便很可能有第二个,第三个......
我继续寻找着,可惜一直到我回到了砂石填平的地方,没有任何发现。
王德法早回来了,他摇头说道:“老蓝,没有发现呀。那边可是什么都没有。”
我默不作声,琢磨着是不是应该撤退。也不用让柠檬过来了,咱直接撤了。
王德法说道:“老蓝,咱们还是赶紧吃饭,要不一会儿我到对岸,帮你再看看对面那几个土包子是不是咱们要找的墓穴,这里的古人稀奇古怪地。”
他的话猛地提醒了我,我一拍脑袋,我一直都在这边观察,因为河水的分流让我忽视了对岸,对岸却是没有。
我用《蓝氏踏龙诀》的基础知识来看,这边属阴面,因为巨大的山体无法让其晒上太阳,而另一边,却代表了阳性,那边的阳光充足,可吸收日月之精华。同时,在古人男尊女卑的条件下,有男女不同葬的习俗。
这下,我吃不下饭了,我说道:“发财,我到去对岸,帮我系上安全绳。”
“啊?这水可挺急的!你要是摔倒,很可能丧命啊!”
我说道:“我觉得没问题。我能做到。”
“哥,求你了,咱把饭吃了,你也有体力,这可不是冰湖游泳,这可是雪融水,指不定到了后半夜,这河表面都得上冻。”
于是,我们找了柴火,在隐蔽的角落里,点了篝火,弄了泡面。
我往泡面里弄了好多油泼辣子,我要让浑身出汗,再一鼓作气游到对岸去。
这河大约有七八米宽,中间的深度大概可以过胸口,并不深,所以,我很有信心。
吃完面,我已是一身汗。
王德法帮我将衣服收进小背包里,挂在脖子上,我只穿了一条裤衩,将鞋子扎紧,准备下河。
“你这是要干嘛?”我正打算伸出脚跳下去的时候,听到黑暗中柠檬的声音。
我们约好,以小篝火为点,夜晚行军能不开手电,就坚决不开。
我吓了一跳,我这就穿了个裤衩儿,怎么柠檬这时候过来。
我急忙上岸,将敏感部位用手挡住,将计划说了一遍。
柠檬说道:“不可能在对岸,这就是偶发性事件,古人埋葬不会那么麻烦的。而且在这种雪融水的环境下,你不可能安全抵达对岸的,你失温的速度比岸上大十倍。以现在装备做不到,古人也别想做到。”
我知道她在关心我的安危,说道:“古人的办法很简单,在河道上修一座木桥,便可以自由通行,现在对岸是唯一的选项。”
“太危险了。”柠檬说道,“你我都知道对岸是墓穴的可能几乎为零,你不能因为自己没找到墓穴就病急乱投医。”
我犹豫了,的确如此,在这一点上,我的确不如柠檬,“我有分寸。我只需要去确认一下,因为对面的三个土包子不同寻常。”
她走上前,抓住了我的胳膊,说道:“你说是望川之岸,我却不这么看,我查了周围的历史,在这附近生活过的王朝多达一百多个,其中的文明也是多种多样,但这里却不曾有人来过,因为在清朝前,这里没有这条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