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父亲的崮时代
  4. 第117章 做饭
设置

第117章 做饭(1 / 1)


崮乡大山里的三线生活,简单的两点一线。大人们基本就是半军事化的生活。简单而有序。

“嘟嘟………”每天早上七点,浑厚的起床军号准时响起。各家各户开始忙碌。做饭的,照顾孩子的,买菜的,锻炼身体的……

住平房父亲没转业的时候,遇到母亲上夜班。安家会悄悄起床,倒点白开水,吃几块钙奶饼干,拿个小苹果,收拾收拾,就跟邻居桂姐姐,沿着马路,溜溜达达去学校了。从一年级开始,三线的小豆包们,脖子挂个钥匙,蹦蹦跳跳结伴上学。简朴的生活,快乐的童年。

小学生那时吃的很简单,哪有什么喝牛奶吃面包吃冰激凌。青岛的钙奶饼干,养育了一代三线子弟。上海的麦乳精,则是学龄前儿童上好的饮品。

随着父亲转业,家里生活开始好转。平房那个家,有个绿色煤油炉子,家里炒菜都用它。安家那天放学早,父母还没下班。安家看到防震棚里有芹菜,就去洗手池那里把芹菜洗了洗,还不忘把芹菜切成小块,芹菜叶子也没舍得扔。

记不清她是怎么打开的煤油炉子,反正芹菜就在锅里了。居然没放油,但是倒了不少酱油。她以为炒菜的灵魂是酱油。锅里,绿色的芹菜和褐色的酱油汤安静的躺在那里,整个一水煮芹菜。当然不会好吃,没滋没味。小姑娘蒸的米饭还可以,就是水多了,不知是米饭还是稀饭。

父亲回家看到安家的杰作,哈哈大笑,“没放油啊,傻姑娘!”。母亲也没批评她,真是难得。那是安家第一次做饭。

那次做饭的后果就是,以后只要母亲做饭,安家想帮忙,“去一边,写作业去!”,母亲头也不抬继续忙碌。

父亲转业回来,安家的生活开始改善。母亲上夜班,父亲则起来给孩子们熬稀饭,弄点小咸菜,有时还煮个鸡蛋。安家小时候不太喜欢吃鸡蛋,觉得鸡蛋黄噎人,吃两口蛋清就急急忙忙去学校了。

一家人在安家四年级的时候,作为搬迁户(那个平房区要盖新楼房),搬到子弟学校附近新起的楼房,家里也有了煤气炉子。那个煤气罐需要固定更换,父亲有劲,扛煤气罐上四楼,自然当仁不让。

安家吃过天底下最好吃的土豆丝。有一次冬天放了下午学,安家去澡堂洗澡。出来时,天已经黑了,开始下小雪。安家一滑一滑回到家,前边头发帘挂的都是小冰渣。

从澡堂到楼房那个家,比平房要远出一半路。家里只有父亲等着安家,母亲去楼下串门去了,弟弟去同学家玩耍去了。

“回来了,厨房有吃的。”父亲像田螺姑娘一样,端出他炒的鸡蛋土豆丝,这道菜是父亲的安氏独创。安家从澡堂走路回来,正饥肠辘辘,看到那道菜,两眼放光。立马盛上米饭,扒拉起土豆丝,狼吞虎咽开吃。一边吃,还不忘喝上一口水。父亲则在一边抽着烟,美滋滋看着姑娘吃的那个香。

大山里的生活安静而和谐。难得的世外桃源。

那天的鸡蛋土豆丝太好吃了。也许是下雪天走累了,肚子又饿。

父爱的浓情体现。

总之,安家再也没有遇到,比那天好吃的土豆丝了。即便,搬到沂蒙,一家人去逛完商场,父亲为了奖励孩子们,在小饭店点了土豆丝和鱼香肉丝。安家觉得那个土豆丝没有父亲的爱心,只是例行公事的平淡如水。

生活中不能缺少仪式感,即使是困难时期,父亲也要给这个家定心丸,增添信心。父亲看到孩子们慢慢吃着,他心里是苦涩的开心。毕竟搬到沂蒙,境况难料,父亲挤出生活费,咬牙请孩子们在饭店吃饭,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安家一边吃,一边想,这种拮据的生活,何时是个头。

那天在商场的时候,安家无意中看到班里一位同学,那同学看了安家和父母一眼,招呼也没打,扭头闪到一边去了。安家感觉到刺痛,宁愿相信自己看错了,是自己太敏感,认错了人。“三线厂”搬迁出山,成了沂蒙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故事,大多是看不起。人家躲还来不及,唯恐跟人家张口借钱。安家想起那句谚语,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

即使生活遇到了瓶颈。父亲还是自信的,他没有被眼前暂时的境遇所困惑,这是军人的意志。母亲也没觉得怎样,小时候吃过苦,在车间干车床出力出汗。眼下,厂子产品没销路,工资不能按时发放。

但是日子也要往前过啊,大家一起想办法,熬过去。这点苦就不算什么。

只是安家觉得,家里的饭,已经没有了崮乡大山里的味道。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