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盛唐崛起:从内丹烧水
  4. 第182章 曲江电厂
设置

第182章 曲江电厂(1 / 1)


最近,张玄素注意到李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李治对学习并不热衷,但如今,他经常可以听到李治在提问,积极汲取知识。这种改变不仅使张玄素感到惊讶,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张玄素看来,李治这种全心投入学习的转变,无疑是他自身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以前,李治的性格活跃,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喜欢各式各样的游戏和活动。然而,他皇室环境的严格要求,不断敦促他静下心来,用心读书。可是,他的注意力总是像蝴蝶般飞来飞去,连一刻钟都难以专注在书本上。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李治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似乎找到了什么,仿佛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所吸引。书籍中的世界向他敞开了大门,他开始对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的心境已经完全沉浸在书海中,仿佛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书本上。

今天是李治蒙学大考的日子,所有的皇子都经历过,这次考出的成绩将会出现在李世民的面前。前太子李承乾,尽管他在后来的性格和行为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在蒙学时期,他的表现一直都非常优秀。无论是在学识,书法,还是处世之道上,他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才情。他的成绩没有一次让李世民失望过,而今天的大考,更是对他多年来的学习和努力的检验。

阳光从窗户斜照进来,洒在李治的书桌上一片金黄。室内的空气似乎也因此而变得熠熠生辉,充满了静谧与安详。他的手指轻轻滑过《论语》的封面,那是一本被时间磨得发亮的老书,封面上的文字犹如古老的密码,隐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奥秘。

李治坐在书桌前,低垂着眼,心中翻涌着种种思绪。虽然他已将《论语》熟读,甚至能够背诵,但此时此刻,他心中却充满了紧张与期待。因为他清楚,这次考试不仅是对他过去学习的检验,更是对他经学理解的真正考验。

考试的题目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是一段简洁而深奥的《论语》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治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它涉及到的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态度。这是孔子对人们行为的至高指导,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

他开始静静地思考,脑海中回荡着沈无忧的话语。沈无忧说:“这段话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李治细细品味着这些话,他尝试着将这些深奥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理解的语言。想起了与沈无忧的讨论,他将这些记忆中的点滴汇聚在一起,用文字描绘出一个完整的画面。

他的笔在纸上流淌,这声音在李治听来,如同美妙的音乐一般动听。他的呼吸随着笔尖的舞动而起伏,每一次停顿都是新的思考,每一次落笔都是灵魂的释放。

时间在思考中飞逝,当李治的笔停下来的时候,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他看着自己的答卷,那是一种自豪,一种对自己努力成果的肯定。他明白,这份答卷不仅仅是对经学的理解,更是他内心深处对尊重、对理解、对知识的追求的体现。

在这过程中,他真切地体会到了沈无忧出身于民中的平凡背景,并且在这个年纪便达到这种程度,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他自己拥有大唐帝国中最博学的教师,还有弘文馆和国子监的丰富藏书供他随意参阅,这是大唐帝国无与伦比的资源。在过去的几天里,他在沈无忧的曲江别院学习过程中,只要他有问题,沈无忧都能一一解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儒家经典,都能详尽地讲解。

沈无忧的博学犹如一把燃烧的火焰,成功地点燃了他内心的争胜欲望。毕竟,李治已在自己身上贴上了“天选之人”的标签。在他眼中,沈无忧就像一位指引者,引领着李治这叶小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行,用他的热忱和决心激发出李治对知识的渴望。

张玄素深感李治那鲜明的求学精神,他多次向太宗李世民表示赞叹,而李世民每次听到张玄素对李治的赞美,总会露出些许欣慰的笑容,并附和道:“英果类我。”

李世民心中对儿子的期许,前几天“粮种案”的困扰中已播下了种子。那时,他面临着这个棘手的案子,因为涉及到粮种的欺诈行为,导致朝廷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他的眉头紧锁,脸色沉郁,这是个大问题。

然而此时,听到张玄素提起他的儿子李治,那份执着于学习的热情和进步,让他不禁暂时忘却了烦恼。他的儿子,年仅八岁,却已经展露出过人的才华和对于知识的渴望。

李世民的眼神闪烁着喜悦和自豪,他心知肚明,这份好学的品质,这份坚韧的精神,正是他所期待的。他赞美张玄素:“吾有此子,如吾之有玄素也!”这句话中充满了对儿子的鼓励和期待,也流露出对张玄素的赞赏。

这种情况很快就被太子李泰得知了,不过李泰并未将李治视作对手。在他看来,李世民所有的皇子都经历了这个阶段,不值一提。

随着李泰在太子位置上的越发稳固,他开始接受到来自李世民的高压教育。李世民对李泰的期望非常高,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君主,而这种期望也成为了对李泰的一种压力。

这种转变在李佑离开长安后越发明显,从之前李世民对他的溺爱到现在的高压教育,李泰一时之间有些难以适应。这种教育方式甚至比对前太子李承乾还要严厉,长孙皇后也不再像从前一样替李泰说话,甚至李泰的起居每天都要告知李世民。

最近长安也发生了一件新鲜事,荒废多年的曲江别院已经开始重建了,‘曲江别院’的牌匾也被换下,主院已经和道路连接,东侧和西侧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把地基给打好了,上千人的施工队已经开始动工。

外城附近的百姓询问情况后得知,原来是沈大人准备兴建酒楼,只是这种加工方式城外的百姓从未见过。在建造酒楼的整个过程中,长安百姓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他们对于这种从未见过的建筑方式感到新奇和兴奋。每当工人们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都会吸引大批的百姓前来围观。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水泥和水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在五台山工匠的指导下,工人们将混凝土倒在模板中,填充在钢筋笼的周围,形成酒楼的承重柱。

还有墙面的建造方式更是使用了他们从未见过的水泥,这种材料和常用的糯米石灰浆有很大的区别。

在承重柱的基础上,工人们接着制作了墙体的模板。他们将模板搭建成想要的形状,然后使用混凝土进行填充。与传统的砖砌墙体不同,这种新型的墙体不仅更加结实,而且还具有更好的防火性能。工人们仔细地抹平了墙体的表面,使其看起来光滑平整。

酒楼的建造过程中,长安百姓们纷纷前来围观。他们惊叹于这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并对其坚固耐用和美观大方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新型建筑让他们对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这座建筑充满了期待。

与此同时烟云号还在源源不断的往曲江别院运送,大量的玻璃被运往长安码头,沈无忧还雇了许多长安外城的百姓搬运。在搬运的过程中玻璃与玻璃之间全部使用了上好的羊毛料隔开。

沈无忧需要的小型蒸汽机和发电机设备也被运送到曲江别院,朝廷需要的五台大型蒸汽涡轮机已经成功交付,后面又对之前捐粮商人提供了两台中型蒸汽涡轮机。现在五台山根本不缺如铝、锌、镁等矿藏,五台山现在已经积累了一大批,能在两年时间内交付这么多设备,已经证明五台山的蒸汽机工艺已经接近成熟。

曲江别院的不远处,一个小型两丈高的烟囱也开始建造,以后这里就是望江楼的发电厂,由于是这个小型的蒸汽机只能带动一个不到五千瓦的电机,也就说明只能曲江别院这里才能使用。后续沈无忧也会看看长安百姓对照明的需求,不过规模还无法发扩大,电线的成本太高。

李治最近常来曲江别院,望江楼新奇的建造过程对他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沈哥哥,我又有问题来请教你了。”

李治今天前来并不是为了观看工人建造房屋的。

“说吧。”沈无忧也早已习惯了,当初是自己忽悠他好学的,现在报应终于到他头上了,只希望封禅大典快点,到时候他好回五台山建造电力火车。

“这个问题张夫子都答不上来。”

李治顿了顿接着说道:“治理国家之道,实有疑难。或有百余条理,皆须用心,以致烦劳。不知如何简便而可安天下?”

沈无忧听后摇了摇头,说道:“他不是答不上来,只是不能答也做不到,我能答也做不到。”

“治天下者,皆不外乎一“和”字。和者,和谐也。是以万物皆可治理,百姓皆可安居乐业。”

沈无忧见李治依旧疑惑不解,接着说道:“臣所言的和,即是和谐之意。治天下者,必先观其大体,而后再察其小处。是以简而能赅,不烦不扰,可安天下。皆因万事万物皆有其理,理虽不同,但皆可谐和共处。”

“依旧似懂非懂。”

李治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这是沈无忧第一次没有给他明确答案的问题。

沈无忧失笑道:“你能懂就怪了!我写篇论文给你吧,等你以后阅历到了自然就懂。”

李治听后舒心一笑,不到一刻钟的时间沈无忧就写好了,就和早就预习过这个问题一样,写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停顿思索。

不过李治却越看越迷茫,和沈无忧在一起待的时间长了就越容易钻牛角尖。

“稚奴?手里拿的什么?”

李世民在去立政殿的途中还是和李治遇到一起了,不过张玄素多次表扬李治的好学,李世民也就没有追究李治经常出宫。

“这是沈哥给我写的论文,是讲治国之道的,阿耶你是满五边形战士,看看沈哥写的对不对。”

李治说完后就把沈无忧写的论文递给李世民。

从来没有人敢对李世民取外号,今天第一次听到自己儿子说自己是‘满五边形战士’时心情竟然格外好。

“听说你最近好学,阿耶就帮你参阅一下吧!”

此时的魏江一眼就能看出李世民的心情愉悦。

对于沈无忧写出的东西李世民没有轻视,刚好也看看沈无忧凭什么想学孔子去教书。

“殿下若能明其大旨,举其大政,使人人均沾其泽,人君均受其益。然后可以统天下之心,收天下之人。昔者黄帝、尧、舜,理天下而不烦。以其心不劳,故能久于其任。此乃殿下所当法也。

又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众人之天下也。故不能独任而事成。唯能广纳贤良,以充左右,然后可以任大而守重。众智皆作,群策皆起。虽百家皆为用,百官皆有为。然后可以致远而虑深矣。

又人君者,德莫大于和。和者,均天下之政,和天下之人心者也。又不可不察也。若殿下能修德至和,与民同其好恶,然后天下可齐,百姓可安。此固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所能致也。皆由积德而至。

殿下明德惟和,则可以为大德矣。修己以安百姓,视天下为一己之天下。和于内则和于外,和于下则和于上。和于近则和于远。德至于是乎大矣。然后可长守其国而永保其民。如舜之于天下也。

若殿下能深惟此理,臣愚以为不问大事小事皆可以简便得治。天地之道简易自然,故能久长;人事简易得理,故能久安。愿殿下克明简易之道,以应天下之务,以养百姓之生,则可谓明矣!……”

“阿耶先帮你收着!你去你阿娘那里吧,阿耶还有事情要做。”李世民看完后对李治说着。

李治刚想讲话,发现李世民已经带着魏江离去,其方向定然还是甘露殿。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