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穿越明末成难民
  4. 第330章另起炉灶
设置

第330章另起炉灶(1 / 1)


进入县衙,大小官吏们已经等候在大堂,此时的他们个个胆战心惊,受那帮士绅蛊惑,他们没有去迎接新任知府,心中难免忐忑。

杨易坐到大堂的正位上,脸色阴沉的打量着这帮官吏,护卫们已经接管了整座衙门的安防,杨易有十足的底气来收拾这帮不开眼的东西。

“怎么,以为本官进不了县城?”杨易确实上火,猛拍桌子,咆哮道,“别说你们几个贪官污吏,皇太极的桌子我都掀过,你们算个球!”

大堂内回荡着知府大人的咆哮声,官吏们个个噤若寒蝉。王大宪坐在副位上,闭目养神,他可没听那帮士绅的教唆,给杨易一个下马威。否则,自己以后的日子不好过。

待杨易发泄够了,王大宪站起来,“过来让知府大人认识下……罗县丞……李主簿……”每点到一人,那人就出来向杨易行礼。

各县依据其管辖人口、地域和上税多寡编制不同的官员,上海县是上县,主管的人口多、经济富庶,官吏配置基本齐全,所以称得上官的人还是不少的。杨易只记住了几个主官,其余人只能以后慢慢认识了。

好不容易介绍完了,杨易虎目扫视了一番众多官员,沉稳道,“朝廷设立特区,是为寻求富强之策,改我大明之积弊。望诸位同僚抱着破釜沉舟之勇气,锐意革新。吾等勠力同心、繁荣特区,不负陛下圣恩!”虽然刚上任就差点被扫地出门,但是要克制怒气,否则没法展开工作。

众官员齐声道,“勠力同心、不负圣恩!”

————————————

杨易的三废政策震动江南,骂者有之,恨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没有一个人看好杨易的政策。

连王大宪也深感忧虑,他拉着杨易秉烛夜谈,“知府大人,属下理解你的难处,但你还是太过鲁莽了,废了这三项税收,衙门如何维持运转啊!三饷是朝廷征收的,咱们不收也得给朝廷缴纳……”

杨易不以为然道,“你们少贪污点,有啥不够用了。”

王大宪饱含委屈,“卑职贪污确实不假,但卑职胃口不大,所贪银两仅够维持基本排面。朝廷定下的俸禄实在微薄,我做不到海瑞大人那么清高,只能随波逐流。但老夫心中秉持着为民谋福祉的初衷,极力克制内心的贪婪。以上海之富庶,我若有心,早就百万身家了。而今我和家人还是住在县衙里,并没有多少银钱置办家业。”

杨易听得出来,这位老知县还算克制了,“王大人,我并不是怪责于你,整个官场贪腐成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杨易若不是身家足,恐怕也没什么定力做清官,更关键的是他从没有领过俸禄,没有地方可贪,只是不知道做了知府朝廷会不会给俸禄。

“俸禄太低了,甭说排场,连生活都难保,不克扣点公银怎么生存啊。我大明立国以来,海瑞这般的清官屈指可数。”王大宪贪道,“手下贪污,老夫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过分就不干预。比之江南其他官场,老夫治下的上海县衙算是干净的了。”

明朝官员俸禄普遍偏低,以七品县令为例,朝廷给的年薪九十石大米,随着白银的流通,折算成银子大概四十五两。万历年间,江南大米一两银子购买两石大米是常态,即使经过战乱等因素,大体是这么个折算法。而且朝廷发放的俸禄部分粮食、部分宝钞、部分其它物品。官员实际拿到的俸禄比四十五两银子的实际购买了要低。说白了,朝廷穷,在官员的俸禄上也克扣。

这点收入维持一个普通之家的生活是够的,关键是官员的家庭都很庞大,连最穷的海瑞都养了几个妾,可想而知其它官员的家庭是如何庞大了。这点俸禄要维持一个大家庭肯定是不够的。

长久以来,在官场中形成了潜规则----常例,就是官员获得的孝敬之类,这个在明朝中后期,皇帝是默许的,其实常例就成为官员的合法收入。但这点收入也不够,官员要维持基本排场,迎来送往、巴结上司、养师爷仆役等等,那么唯有贪污一途,以权谋私。

其实,比之普通家庭,官员的收入是足够的,但官员是特殊群体,权力在手,欲望是无止境的。清朝汲取了明朝教训,搞什么养廉银,其实官场一样贪腐成风。根本原因在于权力缺乏监督。

杨易对这个老知县还是有好感的,“大人放心,杨易并非迂腐之人,只要能干多拿点银子我也认可;就担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贪婪无度。”

毕竟,县衙的人马都是他王大宪带起了的,他担心杨易以此发难,见杨易不会拿这事出气也就好了些,“大人免去了这么多税收,我担心缴纳不足朝廷,衙门缺乏用度”

杨易正色道,“朝廷成了特区,就是要我们蹚出一条路子来,我们要不拘前例,大胆创新,办法总比困难多。大人无须忧虑……”

……

————————————

松江府相当于后世的上海全市,明末时期,松江府下辖华亭、青浦、上海三个县级行政区,明末的上海县区域包含有后世上海市区、浦东新区和闵行区、宝山县部分。华亭是府衙所在地。

上海县的核心经济产业是棉布,农户们多种植木棉,纺织成布,衣被天下。往来商贾不少,不乏大商贾。这里文风浓厚,出了不少文士和官宦之家。

史料记载,仅上海县城和近郊的人口就达到三十多万,全县人口五十多万。这只是史料记载的人口,其实际人口更高。

有明一朝,人口藏匿现象极其严重。明初全国籍册人口六千万左右,到了天启年间依然是六千万左右,两百年时间人口居然没有增长,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明朝的税制,导致大户人家藏匿人口,只要没有上籍册就不用交税。后世的史学家推算,明末大规模战乱前,明朝的实际人口在一点二到一点六亿之间。以此来推算,上海的实际人口肯定不止五十万。

连续三日,杨易微服私访,查探全县的实际状况。上海的繁荣程度比苏州差不了多少,商品经济发达,交通便捷,贸易活跃,人口多,可以说底子厚实。这是优势,也是劣势。

上海已经有着非常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利益阶层基本固化,若要进行改革遇到的阻力也是非常大的,强行动刀必然引发动乱。以大明文人的脾性,自己将陷入无穷无尽的纠缠之中。

不像密丰,一片空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塑造新的结构。

杨易有些头疼,只是为了增加点税收很简单,对上海略加改造即可。但杨易想要的是真的为大明打造一个样本,为大明蹚出一条富强之路。

权衡之后,杨易决定另起炉灶……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