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穿越明末成难民
  4. 第310章要掌握好度
设置

第310章要掌握好度(1 / 1)


崔柏达念了足足一个时辰,才将这些花费念完。他经手的费用主要是南下部队的开销,而农场修建碉堡、购买武器火药、新兵编练、战亡抚恤等都是农场经办的,杨易一直提倡精兵路线,依靠武器、火力等等,养兵成本一直高企不下,就是战死士兵的抚恤也是笔巨大的支出。

众人听着这天价的账单,个个咋舌不已,平时不觉着,这一下子汇总起来吓人啊。尤其是侯成、纪纲等在明军中服役过的老兵们更是瞠目结舌。敢如杨易般带兵的人天下没有第二人,众人惊诧之余也为能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做事感到庆幸。

打仗打的就是国力啊,偌大的朝廷打起仗来都是捉襟见肘,更何况带兵的将领。也难怪将军们要靠吃空饷、喝兵血等方式用朝廷拨付的有限钱粮来供养少量的家丁,养兵打仗的成本着实高,没有个人能承担得起。

杨易默默念叨着,他养一个兵月饷银二两起,加上伙食、军装、草料费一两、训练费等,基本开支就要七八两,每人一匹战马,甲胄、火器等都是高价购买而来,每个人的装备费近百两,还有火炮、火药等军用物资,军士战时饷银是翻倍的等等。

农场军目前打算按四千人来编练,杨易大致一估算,恐怕这四千士兵一年的开支就得近百万两。杨易捂着腮帮子,牙疼。养兵太贵了,他第一次感到自己养不起这么多兵了。

作为主管军事的总管侯成感觉自己愧对东家,跪到杨易面前,“东家,侯成无能,没能为东家解忧,愧对兄弟们,请东家责罚。”

杨易将其扶起来,“侯兄不可如此,折煞我也。你和萧总管皆是我的左膀右臂,没有您们就没有我杨易的今天,我视你们如手足。”

侯成哽咽道,“东家待我恩重如山,委以重任,我却没能尽到责任。东家的每一分银子都来之不易,还背负着巨债,我没能为东家把好关。”

“侯兄言重了,我没有责罚谁的意思,只是想着罗列出来好规划以后的花销,方能细水长流。论责任,我才是第一位的,轻飘飘几句话就送出去几十万两银子,称败家子也不为过。”杨易一番话,惹得众人一阵窃笑,皇帝的儿子也没有杨易这么败家的。

杨易戏谑道,“已经欠了这么多钱就不在乎再多欠点,虱子多了不愁。我用银子换来农场的繁荣,为数万百姓带来快乐,很划算啊。再说了,我们有枪有炮,哪个不开眼的债主敢来讨要!”

众人哄堂大笑,氛围也轻松了下来。杨易话糙理不糙,铁了心不还钱,谁敢强行要债?当然了,杨易要立足于世,非到绝境之时是不会做言而无信之人。无论别人如何贪婪狡诈、阴险恶毒,杨易心中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也正因为杨易的这种秉性,才铸就了他在乱世中每一次挫折之后都能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萧懿道,“其实我们的开支远超需求,比如火药,每次购买都是十万斤计,现在仍有五十万斤库存,着实太多了。属下以为,我们能节约的地方很多很多。”

侯成拍拍脑袋,“对哦,我们养兵的成本太高了,毕竟弹丸之地,又有碉堡,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人,两千战士足够了。这帮小子的饷银太高,砍一半都比边军强十倍,不用配铁甲,人人有棉甲就够了……”

侯成列出很多可以省钱的地方,但杨易觉着太过了,“兄弟们拎着脑袋讨饭吃不容易,饷银伙食就不用抠了,我们控制住人数即可……原本编制四千人,经过战乱只有两千多了,以后就按三千人编制,单兵装备铁甲不少了,把损坏的修修补补就好,不用再大批量购置了……”

杨易一番话让军官们如释重负,他们害怕东家削减士兵福利,毕竟习惯了,骤然降低会降低士气的。

农场高管和军官们又提出很多节流的建议,比如枪械坏了可以修,多给士兵家属分田或参工优待减少现银支出,减少新的防御设施修建或拉长进度等等。众人七嘴八舌之下,很多杨易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呈现了出来,其中不乏好的建议。杨易命书吏一一记下,为决策提供参考。

讨论到最后,萧懿提出一个建议,“东家,属下有个建议能立竿见影的减少开支,但就怕惹得东家不高兴。”

“但说无妨!”

萧懿道,“东家品性确实好,善良心肠好,厚待我等追随者。但这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朋友求上门来了,太过慷慨!古人有言,升米恩斗米仇,给得多未必是好事。”

杨易干咳一声,化解了尴尬,但是对于萧懿的提醒是真心受教的,“萧兄言之有理,杨易受教了。农场这片家业不止是我杨易的,也是大伙的家园,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以后我断然不会做败家子了。”

见杨易真心受教,大伙心底也是高兴地。与其对外慷慨,不如对兄弟们好点。

萧懿见东家接受了自己的建议,也很高兴,“我农场上下一心,自是一体,但交好周边、结交朋友也是应有之义。花些钱粮换取便利无可厚非,但是要合理有度。给得太少达不到目的,给得太多容易让人贪婪无度,掌握好度即可。”萧懿的话可谓是真知灼见。

……

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是巨大的,但也让活着的人更加珍惜眼下。在杨易的带动下,农场的秩序快速有序的恢复,耕田拓荒,建房开路等各项生产活动逐步开展了起来。密丰镇如同从冬眠中醒来一般,活力日甚一日……

紫禁城文华殿。

一场朝会进行着,重点是围绕这次鞑子入寇的得与失进行的。当然了,得太少,失太多,失地丢脸是核心议题。

除了国威丧尽之外,其实也有很多亮点,在与鞑子的对抗中,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清军攻打定兴时,辞官居家的前光禄寺少卿鹿善继毅然进城,同知州薛一颚坚守县城六天,城破,宁死不屈,拒降,被清兵连砍三刀又中箭而亡,时年六十二岁。永平监军太监刘景耀独自率兵出战迁安之枣河村,夜袭清军,袭杀清兵两百。

还有最大的亮点,就是密丰军,以寡击众,采取灵活的战术给了清军有力的回击,尤其是干掉了清国额驸扬古力,可以说这是明清战争以来,清国损失的最高级别将领。即使嫉恨杨易的人也无法磨灭他的功绩。

朝议上,崇祯对有功人员进行了封赏,对失职人员进行了责罚。最大的两个罪人梁廷栋和张凤翼已经慢性自杀了,自然没办法再做惩罚,崇祯只是处理了一些中下级官员算了事。

议到对杨易的封赏时,朝堂的争论越发的激烈,而且泾渭分明,争论的核心不是封赏不封赏的问题,而是封大封小的问题。毕竟,在明军主力躲藏之时,密丰军为大明挽回些颜面,尤其是关外居然敢行刺皇太极,这种壮举可载入史册!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