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救世宰相
  4. 第383章 初步条件
设置

第383章 初步条件(1 / 1)


北京驿馆大客房内。

驿馆的伙计引着孙承宗走进大客房,李岩兄弟快走上前来迎接。

三人落座之后,孙承宗有些歉意地说:“二位在驿馆内等了三天,孙某才来回复,实在抱歉。”

李岩豁达地说:“也在我们预料之中,孙阁老不必在意。你们朝廷的答复是什么?”

孙承宗:“经过皇上与诸位重臣再三协商,同意册封李自成为秦国公,划拨陕西、山西为秦国公食邑,每年再支付饷银一百万两。”

李侔十分不满地说:“看来这个朱家皇帝,还真会打小算盘,我们提出的三个条件,都打了很大的折扣。”

李岩说:“看来,贵方对和谈没有诚意。”

孙承宗立即说:“谈判是双方的事儿,讨价还价,也属正常。”

李岩:“照孙阁老说来,我们是漫天要价,你们是落地还钱。”

孙承宗笑着说:“李将军难道以为,咱们两家真成了锱铢必较的小商小贩?”

李岩也笑了:“那还不至于吧。”

李侔却说:“我听人说过,崇祯皇帝的太祖母李太后,出生于市井泥瓦匠之家,惯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崇祯皇帝是不是得到了李太后的真传?”

孙承宗无奈地笑笑,不好回答。

李岩板起脸来训斥李侔:“这种街谈巷议,你怎么能说出来让孙阁老听?”

李侔起身去张罗茶水,掩饰自己的尴尬。

孙承宗却说:“咱们之间随便说说闲话,也算不了什么大事。”

等到李侔端上来茶水,孙承宗随便饮了一口,忽然说道:“古人云,浮生难得半日闲,干脆咱们三个就去市井转转。”

李侔立即响应:“好啊,由当朝大学士,陪着我们兄弟逛逛北京城,日后也足以在人前夸耀。”

李岩笑着骂他一句:“俗不可耐。”

三人笑着相约出门。

北京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上,行人疏疏落落。

孙承宗居中,李岩、李侔一左一右陪伴前行。

李岩问孙承宗:“前些年我来过前门大街,堪称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眼下确实非常冷清。”

孙承宗叹一口气:“这都是因为你们围城,老百姓哪里还有心上街买东西。要不是官府强令商家开门营业,维持市面繁荣的假象,恐怕会更加冷清。”

李岩兄弟无言以答。

三人来到六必居门前,孙承宗介绍道:“这就是京城最有名的老字号“六必居”,始创于嘉靖九年。门上的匾额是严嵩所写。”

三人走进店里,一个伙计笑脸相迎。

三个人随便转转看看,接着走出店铺。

李侔问孙承宗:“一个卖酱菜的铺子,为什么叫“六必居”?”

孙承宗回答:“此事有好几种传说,流传较广较为可信的是说,此店创始人是山西临汾的六个人,初起名为“六心居”。为了扩大影响,便花重金请当朝首辅严嵩题写匾额。严嵩觉得“六心居”不好听、不吉利,便改为“六必居”。此后便名声大噪,生意兴隆。”

李岩问道:“这个“六必”到底怎么解释?”

孙承宗:“说的是酱菜制作必须遵循的几条规则——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严格遵循这些法则,六必居的酱菜得以名扬天下。”

李侔说道:“看来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一定法则,若不严格遵循,再简单、再微小的事情也做不好。”

孙承宗引着二人走到大栅栏前。

李侔看到一排粗壮的木栅栏觉得十分新奇,问道:“胡同口为什么竖立着这些粗壮的木栅栏?”

孙承宗回答:“弘治元年,朝廷下令在北京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士兵把守,以防盗贼。这个胡同叫廊房四条,里面却有名冠京华的鞋帽店、绸缎庄、皮货店。”

孙承宗说罢,领着二人走进胡同,浏览了几家鞋帽店、绸缎庄、皮货店。

在一家绸缎庄里,李侔笑着对李岩说:“若是嫂子跟着我们来,到可以买点儿绸缎,给她做几套衣服。”

李岩摇摇头:“军情紧急,哪里有那些闲心思?”

三人走出廊坊四条,在前门大街漫步。

孙承宗惋惜地说:“往日这时,这条大街上正是百业兴隆、人流如织之刻。在老夫看来,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钟灵毓秀之气,不光体现在典章文物制度上,体现在山川地貌上,也体现在市井生活之中。二百多年来的大明首都城内百姓,没有历经过兵荒马乱;这些天,却是人心惶惶,甚至一夕数惊。可惜可叹!”

李岩说道:“若是和平谈判无果,恐怕连眼前的局面也无法维持。我家大顺王正是顾念苍生,才主动提出和谈。请孙阁老一定转告崇祯皇帝,不要固执成见;否则战端一开,最苦的还是百姓。”

孙承宗:“老夫再尽力争取吧,争取朝廷商量出能让双方都接受的条件。也请李将军奉劝你们大顺王,适当做出让步。”

紫禁城乾清宫偏殿内。

崇祯站在台阶上,对下面的几个文武大臣说:“孙阁老把朝廷拟定的和谈条件,告知了李自成的代表,但他们十分不满。孙阁老提议,根据他们的想法,朝廷再修改一下和谈条件。”

温体仁问:“他们想怎么修改?”

孙承宗:“第一,坚持必须册封其为王爵。第二,一定要占据三省之地。”

温体仁看了看崇祯,立即反驳孙承宗:“册封李自成为公爵,已经是朝廷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两省之地,足够李自成安排所属兵马。他们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我们不能无原则满足。”

孙承宗:“他们现在已经占据长江以北的五六个省,能同意退出一半,也觉得自己做出了最大让步。我们坚持要他们再退出一个省,恐怕他们根本不接受。”

崇祯冲动地说:“他们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大不了是派兵再攻城。那就开战吧。”

在场的文武大臣都愣住了。

过了一会儿,孙承宗说:“还是请皇上再考虑一下,尽量不要大动干戈。其实对于朝廷来说,册封李自成为公爵还是王爵,只有层次高低没有本质差别;给他两个省还是三个省,只有地方大小也没有本质差别。”

闵洪学禁不住指责孙承宗:“孙阁老,下官真有点怀疑你到底是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

不等孙承宗反驳,张维迎立即驳斥闵洪学:“你这是说的什么混账话?孙阁老当然是站在大明朝廷的立场上,你们自己对当前局势暗昧不明,难道要让孙阁老跟你们一样,只唱高调不管国家前途?”

闵洪学立即低头无语。

崇祯却说:“朕不愿意册封李自成为王,是想到曹操的魏王、朱温的梁王。”

孙承宗:“事急从权。臣以为,只要让李自成率领部众退回陕西、河南,朝廷就避免了受东西两面夹击的危险。腾出手来专门对付辽东叛军,大局就会慢慢转变。若是李自成能够真正派兵帮助朝廷平叛,那更是上上大吉。朝廷拿出一个王爵名位,换来整个北方的稳定,何乐而不为?”

崇祯的神色渐渐平缓,说道:“孙阁老的提议,有助于国家大局的稳定。那就这样回复李自成的代表,册封李自成为秦王,领陕西、河南两地,朝廷每年拨饷银一百万两。若能出兵辽东,帮助朝廷平叛,朝廷再加封赏。”

孙承宗躬身道:“遵旨。”

北京德胜门内大街。

孙承宗与李岩并肩缓缓前行,张维迎和李侔带着各自的铁甲卫士,牵着马跟随在后面。

孙承宗语重心长地对李岩说:“议和条件,经过老夫再三争取,只能这样答复贵方。”

李岩神色复杂地说道:“在下万万想不到,崇祯皇帝心胸如此狭窄,性格如此刚愎,行事如此固执。回到大营之后,真不知道大顺王和文武百官如何反应。”

孙承宗拱手道:“请李将军千万体恤城中百万军民的性命和财产安全,在你们大顺王面前多进美言。贵我双方只要开始合作,前途应该是一片灿烂光明。”

李岩却高兴不起来:“大顺王的性格也比较固执,若是他一定坚持开始所提的条件,恐怕在下无力回天。”

孙承宗赶紧鼓励李岩:“以李将军的学识和口才,一定能够说服你们大顺王。”

李岩:“但愿如此。孙阁老保重。”

孙承宗:“李将军珍重。”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