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救世宰相
  4. 第358章 直下襄阳
设置

第358章 直下襄阳(1 / 1)


湖北襄阳城临汉门城楼上。

十几个文武官员,簇拥着平贼将军左良玉和襄阳知府李从斌登上城楼。

左良玉站在垛口后面向北眺望。

一个亲兵赶快拿出单筒望远镜,递到左良玉手上。

左良玉手执望远镜,向汉江北岸望去,只见农民军的营寨连绵十几里排列有序,布置严整。

左良玉自言自语:“闯贼还真是不可小觑,一年左右,就拉起了大股人马。这次陈兵汉江北岸,看来是志在必得我襄阳城。”

李从斌凑过来说道:“据探马报告,前几个月闯贼顺利打下了河南几十个州县和洛阳城,人马从几万,一下子发展到四十万。”

左良玉轻蔑地笑笑:“三十万也好,四十万也好,都是乌合之众。我手下训练有素的二十万大军,凭借‘铁打的襄阳城’,定能让他有来无回。”

李从斌立即恭维道:“左将军历来神勇无敌,悍贼张献忠在玛瑙山,就曾被左将军打得丢盔卸甲狼狈逃窜,区区李自成算不了什么。况且我襄阳城三面临汉江、一面靠高山,城墙三丈多高,护城河五十多丈宽,流贼们就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逾越。”

左良玉哈哈大笑:“李知府还真不愧两榜进士出身,说出话来头头是道。不过我们还是得小心谨慎。”

李知府随即说道:“对,对,小心无大错。”

左良玉:“日前,我已经将报告闯贼屯兵汉江北岸、意图攻取襄阳奏折发给朝廷,并表达我们决心抗击贼寇、死守襄阳的决心,请朝廷给予粮饷、物资支援。”

李知府:“襄阳百姓身家性命,全仗左将军保全。”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偏殿内。

坐在正中书案后面的崇祯,扬了扬手中的奏折,对温体仁、孙承宗、闵洪学等内阁大学士说道:“几十个湖广籍的在京官员联名上奏折,对襄阳安危忐忑不安,要求朝廷加派重兵,多拨粮饷,确保襄阳不被闯贼攻占。”

孙承宗见温体仁不发言,便说:“恐怕不光是湖广籍官员担心,襄阳、湖广的百姓更加担心。千万不能让襄阳重蹈洛阳覆辙。”

闵洪学说:“守卫襄阳的左良玉,久经战阵,手握重兵,前两天又发来奏折表示与襄阳共存亡的决心。皇上不必过于担心。”

孙承宗:“左良玉起于行伍,逐步升为大将,但也养成了专横跋扈的性格,遇事爱打自己的算盘。皇上要未雨绸缪。”

崇祯:“内阁拟一道旨意,鼓励左良玉,安抚襄阳百姓,让他们上下一心,决不能让闯贼得逞。”

汉江白马渡口。

白马渡北岸,李岩、红娘子一左一右陪李自成骑马前行,一大队亲兵骑在马上紧紧跟随。

李自成问李岩:“都说汉江水宽流急,我这几天正为如何渡江发愁。你是怎么找到合适渡口的?”

李岩答道:“托闯王洪福,我与红娘子这几天在江北岸一路打听寻找,终于有一个老汉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说白马渡‘江水浅及马腹’。昨天我们俩带人骑在马上试走了一趟,果然如此。所以今天,请闯王亲自来查看。”

二人说着话已经来到了江边,江面静寂无声,只见宽阔的江水缓缓流去。

红娘子:“请闯王坐在马上,看着我再试走一趟。”

李自成不搭话,催马向前,走向江水中。

李岩、红娘子赶紧催马追上李自成,并排前行。

三人在马上缓缓前行,终于走到了南岸。

李自成笑道:“还是李公子、红娘子胆大心细,能干大事。咱们赶快回去,布置兵马过江。”

远处坡上草丛中,两个农民打扮的人,紧紧盯着李自成等人。等李自成三人骑马走上北岸,这两人便从小树林里牵出两匹马,跳上马朝襄阳城飞奔而去。

夜,汉江白马渡北岸。

李自成农民军的三千人马,人衔枚马摘铃,在火把照耀之下,悄悄过江。

李自成、刘宗敏、田见秀、李岩、红娘子并排骑马站在北岸,默默关注着。

三千人马还没有走到江心,忽然就见对岸亮起一片灯笼火把,呐喊声响成一片:“杀流贼,杀流贼!”

只见箭如飞蝗,炮声连天,农民军士兵成片倒下。

李自成一惊,忙问李岩:“咱们俩白天看过,对岸明明没有官兵把守,怎么回事?”

红娘子略一思忖,立即回答:“也许我们白天探查时,人马多动静大,被官兵发觉了。事到如今,只能拼命冲锋,抢夺对岸阵地。”

李自成大呼:“弟兄们,继续过江,占领对岸阵地,才是唯一出路。”

刘宗敏催马扬刀冲到江里,大声呼喊:“不怕死的,跟我冲!”

大批农民军将士发疯一样,冲到江里,推开漂浮的尸体,继续前行。

南岸官兵一见,禁不住有些心惊胆寒,有几个胆小的扭头想跑,却被左良玉一刀劈于马下。

左良玉怒喝一声:“打退流贼重重有赏,临阵脱逃,这就是下场。”

官兵们继续射箭放炮,江中的尸首更多了。

李岩凑到李自成耳边低语几句,只见李自成点了点头。

李岩便向后面的大队人马振臂高呼:“弟兄们,我们在河南的州县,都被官军重新占领。只有冲过汉江,打下襄阳,才有活路。”

接着红娘子拔出宝剑,大喝一声:“想活命的,跟我冲!”

大队农民军将士疯狂呐喊着,跟随李岩、红娘子冲向江中。

左良玉见冲上南岸的农民军士兵越来越多,神色不免有些慌张,咬牙大喝一声:“撤兵。”

夜,襄阳城临汉门外。

左良玉挥鞭猛抽胯下战马向前奔驰,还不时回头张望。见只有几十个亲兵骑马跟在后面;稍远处,刘宗敏、李岩、红娘子率领一大队骑兵,紧紧随后追赶。

左良玉骑马跑到临汉门外护城河边,刚想喊城上放吊桥,却见刘宗敏等已经杀过来,便骑着马绕城而过,向南跑去。

城上的官兵顿时乱纷纷喊道:“左将军跑了,咱们快逃命吧。”

襄阳城内原襄王府正殿内。

正殿两边,罗汝才、刘宗敏、田见秀、李岩、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等二十多位文武官员,整齐排成两行,面向大殿正前方肃穆站立。

有人高喊:“闯王驾到。”

刘宗敏等人拱手躬身,齐声呼道:“恭迎闯王大驾。”

李自成从侧面走到正前方座椅前,抬一抬右手说:“大家平身。”

刘宗敏等人站直身子,注视着李自成。

李自成笑笑,随和地说:“咋搞这一套礼节,还真有点不习惯。”

牛金星拱手道:“礼仪是国家大事,咱们都得慢慢习惯。”

田见秀:“牛先生说得对,咱们以前随随便便惯了,没有个上下尊卑,显示不出恭敬严肃。”

李自成:“今天把大家招来,是商议一下咱们各自的名位。不少人私下里找我谈过,有人建议我称皇帝,有人建议称王,还有人建议称大元帅、大将军。到底称什么好呢?请大家都谈谈自己的想法。”

文武官员大都看着罗汝才和刘宗敏,没有一个抢先发言。

牛金星看着冷场了,李自成不免有些尴尬,便率先说道:“在下以为闯王应该称皇帝。闯王的高祖就是西夏开国皇帝李继迁,闯王能从一个偏远山村走来,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打出一片天地,是承蒙祖荫恢复荣光,是上顺天意下顺民情。称了皇帝,才能让将士们看到光宗耀祖的希望,才能带领将士们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立即有几个文武官员高声附和:“说得好。”

宋献策接着说:“最近些年,民间私下里流传着一个谚语说‘十八子,主神器’。”

刘宗敏问:“这谚语什么意思?”

宋献策:“十八子合起来是一个李字,主神器是统治九州万方。这句话很明显是说,李闯王应该是天下共主,应该当皇帝。”

刘宗敏笑了:“怪不得成哥小时候,就经常领着我们玩坐朝廷的游戏,看来早有定数。”

文武官员中又有一些人随声附和:“是啊,是啊,这都是上天安排。”

李岩冲着李自成拱手说道:“闯王,在下有几句话也许不合时宜,不知道能不能说。”

李自成宽宏大度地说:“李公子,没必要想那么多,心里有什么话都说出来。”

李岩:“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方打出一片天地,许多人积极劝他称皇帝。但有个读书人朱升却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罗汝才问李岩:“这个朱升为什么提这三条建议?”

李岩:“因为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占领浙江、江苏全境,四面都有强敌。高筑墙是为了很好地保护自己,广积粮是说做好物资储备。最重要的一条,是说朱元璋如果马上称王,所有的强敌都会把矛头对准他。”

李自成思索片刻,又慢慢点点头,说道:“还是李公子深谋远虑,一句话唤醒梦中人。”

牛金星问道:“不能称皇帝不能称王,那称什么好呢?李闯王只是在起义军中的绰号,总不能还叫李闯王吧。”

李岩:“在下以为,可以称奉天倡义大元帅。”

李自成眼睛忽然一亮:“奉天倡义,意思好;大元帅,叫起来响亮。”

罗汝才、刘宗敏、田见秀等人随声附和:“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好。”

李自成:“那就这样定了。罗大哥是带领自己手下十几万兵马,来与咱们合兵一处。他的称呼叫什么好呢?”

李岩想了想:“是不是称代天抚民大将军?”

李自成小声念了一遍,稍微一停,又大声说道:“好,就称代天抚民大将军。刘宗敏、田见秀以下各位的名次、称呼,就烦请牛先生、李公子、宋先生一一酌定。”

众人齐声高呼:“谨遵大元帅令。”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