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西出发,进入漠南,有一条一直通往河西走廊的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过渡地带。鲜卑人的迁移不像匈奴人西迁那样有组织。当他们开始分散西进时,匈奴人在漠南还很强大,于是在曹魏的“勾引”下,他们继续西行,直到被祁连山挡住去路。
似乎东方故土还有足够的吸引力,秃发和乞伏部一直谋求东进,可强大的后秦、后凉挡住了去路。如果不想成为附庸和炮灰,就只能停留下来。
秃发部的南凉、乞伏部的西秦瞪大眼睛寻找着机会,倒是最勇敢、一路杀进青藏高原的吐谷浑部安心生活下来。最终,秃发、乞伏人不情愿地做了同为鲜卑人的拓跋部的附庸,吐谷浑则一直屹立在高原之巅。
当北匈奴还占据着漠北草原的时候,鲜卑人就已经沿着漠南草原开始西迁了。大约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西进的鲜卑人的前锋已经到达河西走廊西部的敦煌一带。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中国北方就存在一条东起辽西,经燕山、阴山南北、河套地区,西至河西走廊的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过渡地带,生活在这一狭长地带的北方民族往往是农牧并举的,在他们的风俗文化中,既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保存着北方草原文化的特征。进入这一地区的汉族移民,往往也向草原民族学习,在保持农耕传统的同时,兼营畜牧业,文化上也深受草原民族的影响,甚至民风也变得粗犷豪迈、勇悍善战。鲜卑人早期的西迁,应该就是沿着这条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过渡地带一路西行的。
在檀石槐三部中,西部鲜卑占据的地域最为广大,檀石槐集团恐怕也是属于三部中的西部。但在轲比能以后,迁往西部的鲜卑各部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十六国时期,他们才重新走到历史舞台的前台。在此时期建立过政权的西部鲜卑主要是三支:秃发鲜卑、乞伏鲜卑以及最初由东部鲜卑的慕容部中分出迁往西部的吐谷浑。
最晚立国:贸然当头的沉重代价
秃发鲜卑是拓跋鲜卑的分支,其始祖匹孤是拓跋鲜卑首领诘汾的长子,却未能继承诘汾的位置。在诘汾去世后,匹孤的弟弟力微成为拓跋部的首领,匹孤于是率领自己的部众脱离拓跋部自行发展。《魏书》在叙述力微的身世时编造了天女下凡与诘汾结合生下力微的传说,由此我们猜测,力微越过长兄匹孤成为拓跋部的首领很可能使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以致后来北魏王朝的史家们不得不借助于“仙女”来抬高力微的身份与地位,以证明其成为拓跋部首领的合法性。
在古书记载的帝王世系中,凡是有神仙参与的世代,基本上也就是权力交接出现问题的世代。总是用神仙来掩饰宫廷阴谋,可以说是中国史书编撰的一大特色。为了论证某些帝王登基的合法性与正统性,最常见的做法是牺牲其母亲的贞洁,暗示她与神仙有染而后生下了这位真命天子。与这些史书的记载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魏书》的高明所在,《魏书》保全了拓跋氏女性的贞节,用“仙女”来显示力微的神异性与合法性。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妇女社会地位较高、重视母系血统的鲜卑人,与重视父系血统的汉族在编造世系神话时的差异。
匹孤与力微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从时间上推断,当时拓跋大约从呼伦湖畔向西南迁徙,已经来到匈奴族的发源地阴山一带。从这里,两兄弟分道扬镳。
秃发匹孤大约于219年至256年率部众从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着黄河两岸,顺着贺兰山脉东麓南下,最初到达今甘肃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
传说匹孤的妻子怀孕后,梦见一个披发的老人骑着白马向她走来,对她说:“你的丈夫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居住地,向西迁移了,但最终还是会返回东方。”说完后老人就不见了,其腹中的胎儿动了动,匹孤的妻子也便醒了。后来她在被中生下儿子寿阗。在鲜卑语中,“被”称为“秃发”,因此便称其子为秃发寿阗。匹孤死后,寿阗继续在河西地区为王,秃发也就被作为这一支鲜卑的姓氏了。
鲜卑语虽然在北朝至隋唐曾经流行于黄河流域,但毕竟早已经失传,我们无法弄清,鲜卑语中的“被”是不是真的被称为“秃发”。现在历史学家多认为,“秃发”与“拓跋”是对鲜卑语同一词汇的不同汉字译写,实际上两者并无不同。马长寿认为,“拓跋”或“秃发”是专有名词,在当时用来特指鲜卑父匈奴母的混血儿部族。拓跋部也好,秃发部也好,都是进入蒙古草原的鲜卑人部族与匈奴族通婚的产物。
在《晋书》的记载中,匹孤的妻子、寿阗的母亲被称为“胡掖氏”,与“呼延氏”“呼衍氏”都是同一少数族语词的不同译写,而呼延氏早在西汉初年就已经是匈奴四大姓之一。寿阗正是马长寿所说的鲜卑父匈奴母的混血儿。
匹孤的妻子出自匈奴的大姓望族,当时拓跋部又活动在匈奴族的发祥地阴山一带,这显然成为匹孤竞争拓跋部首领的极有利条件,因此,他的对手力微的支持者才要编造力微的母亲是天女的传说,以便胜过匹孤妻子的名望。由此看来,力微的生母很可能也是匈奴人,但其家族的地位远比不上呼衍氏。
北魏的皇帝拓跋焘曾明确表示,秃发与拓跋同源,并因此赐归附的秃发部人姓“源”,意味与北魏的王室同源。这也可以证明,“秃发”就是“拓跋”的另一种译写。之所以后世史书里对二部一个写作“秃发”,一个写作“拓跋”,区分得十分清楚,自然是拓跋氏建立北魏之后,将此名称占为专有的缘故,赐秃发姓“源”也出于同样的原因。
就在秃发鲜卑进入河西走廊的时候,还有许多北方民族迁入河西走廊,仅与秃发鲜卑居住地相近的鲜卑部落就有八九个。西晋时,河西走廊的居民成分中,北方各族移民与汉族大约各占一半。西晋江统曾作《徙戎论》,主张将这些少数族都迁出河西走廊,将这里恢复为汉族的农耕区,但这种主张没有被皇帝采纳。
江统没有意识到,将这一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过渡地带改造为纯粹的农耕区是不现实的,而且这种做法将会对自然资源造成巨大的破坏,其后果是灾难性的;江统也没有意识到,将数以万计的北方民族迁出河西走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驱逐这些开发河西走廊的生力军,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对西晋王朝也是得不偿失的。
不知是江统本人没意识到,还是他有意回避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少数族迁入河西走廊大多与曹魏和取代曹魏的西晋存在直接关系。三国时期,曹魏为在西部战场与蜀国对抗,大力开发河西走廊,以便可以就近提供兵源和军需物资。出于这样的目的,就在灭蜀前的256年至263年间,后来灭亡蜀国的曹魏名将邓艾在都督陇右时,将包括秃发鲜卑在内的鲜卑各部数万人迁到河西陇右的雍、凉二州之间。此后,秃发鲜卑的活动区域大体上是东起今甘肃平凉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北的麦田城,西至青海湖东,南至今青海贵德,北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秃发鲜卑自迁入雍、凉后,曹魏及西晋统治者设“护羌校尉”兼管秃发鲜卑,各部仍各有部帅。但南迁之后的鲜卑人往往被中原政权征发为兵,或被豪强地主掠为奴婢或佃客,这使当地的民族矛盾变得日益尖锐,终于在269年激起了以秃发树机能为首的西北诸民族的反晋斗争。
秃发树机能是寿阗的孙子,他果敢有智谋,寿阗死后就由他统率秃发部众。万斛堆一战,秃发树机能几乎全歼了秦州刺史胡烈的部队,胡烈本人战死;接着,树机能又先后歼灭了凉州刺史牵弘及其继任者杨欣。279年,树机能攻陷凉州,占据主要城镇,阻断了西晋与河西的交通。西晋朝廷大为震惊,任命马隆为讨虏将军、武威太守,攻打秃发鲜卑。马隆率军到武威后,树机能的部下猝跋韩、且万能等迫于西晋兵威,率部众万余归降,使得树机能的力量大为受损。是年十二月,马隆又派遣归降的率善戎、没骨能等与树机能大战,树机能因势单力薄,兵败被杀。秃发部重新臣服于西晋。
树机能的部队虽然以鲜卑人为主,但在树机能起兵之后,当地各少数族纷纷加入树机能的队伍中来,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西晋在西北的政策是极不得民心的,秃发部在当地已经是具有相当号召力的大部族了。树机能兵败使秃发部受到一定的打击,此后西晋政府又一直重点防范秃发部,这使得秃发部在较长的时间里默默无闻。
曹魏政权在263年灭亡蜀国,两年后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而西晋出兵灭东吴却迟至280年,显然是受到了树机能起义的牵制,无法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东吴的统治者却未能把握这一机会,坐以待毙,在树机能兵败的第二年,东吴也灭亡了,西晋统一中国。
晋惠帝时,张轨为凉州刺史,治姑臧。314年张轨病死,其长子张寔继任。西晋灭亡以后,自317年起,张氏世守凉州,名义上仍是晋臣,实际上已经成为西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史称前凉。376年,占据河西的前凉张氏政权被前秦苻坚消灭。淝水之战后,苻坚的部将吕光割据河西,史称后凉。秃发部先后隶属于张氏的前凉与吕氏的后凉。
树机能反晋斗争虽以失败告终,但秃发鲜卑部落并没有因此而溃散。树机能死后,部众拥立他的堂弟务丸为首领。务丸死后,他的孙子推斤即位。在务丸、推斤统治时期,秃发鲜卑在河西仍有一定的势力。
史书记载推斤活了110岁,但这个数字的真实性是很值得怀疑的。
在推斤统治的半个多世纪中,秃发部的实力逐渐恢复。至推斤之子思复鞬担任部落首领时,秃发鲜卑再次兴旺起来。秃发鲜卑并不甘心屈服于吕光,而是随时在寻找机会摆脱后凉对他们的控制。
淝水之战后,归附于前秦的原前凉国主张天锡投奔东晋。他的儿子张大豫则投奔秃发思复鞬,企图借秃发鲜卑的力量,击败吕氏的后凉政权,重新恢复前凉张氏的统治。而思复鞬也想趁此机会与张大豫联合起来,清除后凉在河西的势力,因此便积极支持张大豫的复国活动。但是思复鞬与张大豫都被吕光打败,张大豫被杀,秃发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
思复鞬战败后不久死去,他的儿子秃发乌孤成为首领。秃发乌孤雄勇有大志,试图夺取凉州之地以重新振兴秃发部。他采取了养民务农的经济政策,在政治上礼贤下士,对外“循结邻好”,不事干戈。十余年间,秃发部在后凉东南广武一带的势力逐渐兴盛起来。后凉吕氏也感受到了秃发鲜卑的日益强盛对其产生的威胁,却苦于兵力不足,不能马上消灭他们,因而只好采取笼络秃发鲜卑的策略。这使得秃发部有机会逐一兼并河西地区的鲜卑各部,其势力进一步增强。
397年,秃发乌孤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改元太初,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史称南凉。其称号中有“大单于”,反映出这支鲜卑人在文化上受到了匈奴人的影响。在曾经建立自己政权的鲜卑诸部中,秃发部是立国最晚的一个,应该说,这是树机能兵败带给秃发部的消极影响。
占据姑臧:南凉兴衰的分水岭
公元397年是吕氏后凉政权的多事之秋。秃发部正式脱离后凉政权,建立南凉。在这一年的五月,居于张掖的卢水胡沮渠蒙逊也因其伯父被吕光杀害,以会葬为名,与诸部结盟起兵反抗吕光,拥立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开始脱离后凉独立发展,这就是后来的北凉。但段业软弱且无远略,众将都不听他的指挥,三年后其部下李暠叛变独立,又建立了西凉。这样在原凉州的境内就同时出现了四个“凉国”,再加上乞伏鲜卑建立的西秦,以及立国关中西向发展势力进入凉州的羌人后秦政权,凉州同时存在六个割据势力。一时间,河西走廊成为中国政权格局最混乱的地方。
北凉的建立对吕氏后凉造成巨大的冲击,后凉自此失去了对张掖以西地区的控制,这对秃发部建立的南凉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399年,乌孤迁都乐都(今青海乐都县),专心经营河湟地区,并让他的弟弟利鹿孤镇守安夷(今青海乐都县西)、傉檀镇守西平(今青海西宁市),叔叔素渥镇守湟河(今青海化隆南),族人分镇各地;又任用了大量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上层人士,使南凉政权得以逐渐稳固。
南凉政权稳定后,开始积极向外拓展。其首要目标是占有整个河陇地区。而当时在河西的割据政权,除了南凉还有:据于苑川(今甘肃榆中北苑川河地区)的西秦、据于姑臧的后凉和据于张掖(今甘肃张掖市西北)的北凉。它们分处于南凉的东、西、北三方,对南凉构成了包围之势。南凉的南方,就是居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吐谷浑了。因此,南凉若想争霸河西,就必须削弱、消灭这三个政权。
谋士杨统向乌孤献策:“西秦乞伏氏与南凉秃发氏原本都属于鲜卑部落,本是一家,只要对西秦礼遇有加,我强大后,西秦必然会归附。因此现在不便对其动武。北凉段氏本是一个文弱书生,没有什么大志,不会对我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并且北凉已与我和好,如果攻打它,就是不道义的行为,会激起众怒。后凉吕光年老、多病,长子吕绍优柔寡断、懦弱无能。吕纂、吕弘虽然有才能但互相猜忌,不能团结一心。应派车骑将军傉檀镇守浩门,镇北将军俱延据守廉川,乘虚而入,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使其疲于奔命,人民无心生产。那么不出两年就可以打败后凉,稳据姑臧。西秦、北凉不需动武便会归附南凉。”乌孤接受了杨统的建议,将吕光父子的后凉政权作为主要对手,其继任者们也基本执行了这一方针。
秃发鲜卑自阴山西迁后,一直从事游牧经济。他们越过河西走廊的平原地区,最后驻牧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湟水流域,正是因为平原地区自西汉以后一直属于比较发达的农耕经济区,大部分土地都已经开垦为农田,没有可供鲜卑人游牧的荒地。他们的经济类型使他们不得不远离凉州的经济文化中心姑臧。南凉的都城乐都处于凉州的边缘,这成为南凉与吕氏后凉争雄河西的一个不利因素。
在定都乐都以前,秃发乌孤曾于395年在乐都以东修筑廉川堡,作为秃发部的统治中心,有的学者由此推测,秃发部在此时可能已经放弃游牧,转操农业了。但更为可能的是,秃发鲜卑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逐渐脱离生产,转变为职业军人,南凉在经济方面主要依靠其统治下的汉人从事农业生产。但南凉仅存在了十八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不论其变化如何,都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后凉首都姑臧所在的地区相比,秃发部的统治中心乐都一带显得落后和荒凉。
不过相对于南凉控制的其他地区而言,乐都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地处河谷,海拔较低,使乐都的气候比周围各地都要温暖、湿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乐都的周围多山,易守难攻,使南凉都城的安全得到充分保证。但是,对于有志于开拓的统治者来说,山区却构成某种屏障。
秃发乌孤正是这样一位有志于开拓的统治者,他曾讲:“帝王之起,岂有常哉!无道则灭,有德则昌,吾将顺天人之望,为天下主。”在中国历史上,逐鹿中原的英雄尽管很多,但像秃发乌孤这样直白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声称自己要做“天下主”的人却没有几个。可是一次意外事件却阻止了秃发乌孤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位出身于游牧部落、生长于马背之上的君主,不知什么原因竟在骑马时掉下来摔成重伤,并因此而去世。临终前,秃发乌孤命他的弟弟秃发利鹿孤接替自己的位置,然后洒脱地对大家长笑一声道:“几乎让吕光父子看了笑话。”
利鹿孤即位后迁都西平,改元建和。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西平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有“西海锁钥”之称,是丝绸南路的要道,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西平城的凸显源于西汉与匈奴在青藏高原的征战。
公元前121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大败匈奴,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商道。为了能够稳固对西域的统治,西汉政权在西宁修筑了军事据点——西平亭。由此,西宁便正式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西宁这个西陲重镇与中原的联系日益密切。利鹿孤和他的兄长乌孤一样,也是一位怀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把都城迁到西平,正是出于西平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南凉发展的考虑。
秃发利鹿孤即位之后,河西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对南凉非常有利的变化。吕光病死后,诸子争夺继承权,后凉出现内乱。本来吕光在病重期间,已经立太子吕绍为天王,自号太上皇帝,但吕纂和吕弘联兵入宫,吕绍自杀,最后吕纂即天王位。400年,篡位的吕纂想通过建立武功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三月出兵进攻南凉、于六月出兵进攻北凉,但两次都惨败而归。这使得后凉的政局更为混乱。
秃发部一直将后凉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后凉的内乱令利鹿孤惊喜不已。在吕纂出兵北凉时,利鹿孤还曾率骑兵一万偷袭后凉的都城姑臧,加重了后凉的内乱。更令利鹿孤惊喜不已的是,南凉的西方劲敌北凉也出现了分裂。也是在400年,北凉晋昌太守唐瑶造反,拥立李暠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改元庚子,酒泉太守王德也背叛北凉,响应李暠,史称李暠建立的政权为西凉。后世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氏家族,自称就是这个李暠的后裔,只不过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很可能最早出自陇右鲜卑人,而不可能是汉人李暠的后代。
北凉的分裂,使其无法与南凉相抗衡。但是东方的形势就不那么乐观了。同样是在400年,后秦派姚硕德率五万大军西进灭亡了乞伏鲜卑建立的西秦,西秦之主乞伏乾归与其子乞伏炽磐出逃,前来投奔同为鲜卑人的南凉政权。
羌人建立的后秦一直与割据陇东的前秦苻坚的孙子苻登作战,苻登的政权在无形中成为河西诸割据势力的屏障,使他们一直没有感受到来自东方的威胁。经过近十年的征战后,后秦终于消灭了苻登的势力,开始向陇右、河西扩张,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立国于河西的乞伏鲜卑的政权西秦。
利鹿孤得知乞伏乾归父子兵败来投的消息后,派秃发傉檀前去迎接,并将其父子安置在晋兴城。利鹿孤的心情应该说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西秦的灭亡对于秃发鲜卑来讲是喜事,利鹿孤争霸河西走廊又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南凉成为鲜卑人在河西地区唯一的政权,这十分有利于秃发部凝聚河西鲜卑各部的力量,为己所用;但另一方面,西秦的灭亡也使南凉失去了在东方的屏障,南凉与后秦之间不再有其他的割据势力相隔,南凉不得不单独面对日益强大的后秦。
不仅是南凉,后凉、北凉、西凉等三个割据势力也在忧心忡忡地注视着逐步西拓的后秦。
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利鹿孤非常明智地选择了向后秦称臣。利鹿孤意识到,以当时南凉的实力,是不足以与后秦对抗的。更为可怕的是,战事一开,南凉的死敌后凉一定会趁火打劫,帮助后秦夹击南凉,另外很难保证北凉不会在这个时候乘人之危,那样一来,南凉可就是四面楚歌了。
第二年,即401年,后凉与北凉都再次出现内乱。先是在二月,后凉王吕纂为其弟吕超所杀,吕超另立自己的堂弟吕隆为王,但是吕隆和吕超都控制不住国内的局势,后凉的右仆射杨桓和将军姜纪先后投降了南凉。四月,北凉的沮渠蒙逊诬告其堂兄沮渠男成谋反,假段业之手杀了沮渠男成;五月,沮渠蒙逊又杀段业自立。在一片混乱中,沮渠男成的弟弟沮渠富占率所部投奔南凉利鹿孤。
大喜过望的利鹿孤在这一年改称“河西王”,他觉得,秃发部称霸河西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从他的称号中,任何人都可以一眼看穿其野心。
后凉的内乱也使后秦感觉到这是其向西拓展势力的大好时机,就在这一年的七月,后秦派姚硕德率六万大军进攻后凉。后秦的军队自金城渡过黄河,一路势如破竹,进围后凉的都城姑臧。面对后秦的军威,南凉、北凉、西凉都在这时遣使后秦奉表进贡。但不知什么原因,姚硕德并没有彻底消灭后凉政权,而是在接受了吕隆的投降后就收兵东归了。
南凉与北凉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后凉的主力部队已经被后秦摧毁了,而后秦又没有将姑臧据为己有,他们正可以借机攻占姑臧。姑臧是河西的中心,要想称霸河西,就必须占领姑臧。当南凉与北凉不约而同地向姑臧发起进攻的时候,他们也同时发现了对方的野心。在利益面前,这一对昔日的盟友立刻反目成仇。就在此关键时刻,北凉再次出现内乱,沮渠蒙逊所领酒泉、凉宁二郡叛归西凉,这使沮渠蒙逊的实力受到一定的削弱,无法与南凉相争。
后秦的统治者也识破了南凉的野心,鉴于姑臧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了免去南凉和北凉对姑臧的觊觎之心,后秦于403年七月召后凉国主吕隆的弟弟吕超前往后秦,采用扣押人质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后凉的监控。迫于后秦的淫威及南凉、北凉的咄咄逼人之势,吕隆自知姑臧难保,后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便自请作为人质臣服后秦。这一年八月,后秦派出四万大军“迎接”吕隆前往长安,同时将后凉宗室、百官及百姓一万多家迁往长安,后凉宣告灭亡。原后凉的统治区全部并入后秦,后秦任命王尚镇守姑臧。
就在河西政权格局风云变幻之际,秃发利鹿孤于402年去世,临终前命其弟秃发傉檀即位。面对后秦的控制,秃发傉檀不得不打消了占据姑臧的念头。进占姑臧等于向后秦宣战,而依南凉的实力,这无异于以卵击石。秃发傉檀慑于后秦的兵威,于404年二月去南凉年号,向后秦称臣。406年,南凉击败北凉后,向后秦献马三千匹、羊三万头,这使得后秦认为秃发傉檀对其确是忠心耿耿的。为了拉拢傉檀,后秦封其为凉州刺史,任命他镇守姑臧。通过向后秦称臣,秃发傉檀最终得到了他使用武力所无法得到的东西。同年十一月,秃发傉檀将都城由乐都迁往姑臧,南凉至此达到鼎盛。其疆域包括今甘肃兰州以西,永昌西水泉子之东,北抵今甘肃腾格里沙漠,南至今青海以南同仁一带,东南至今青海循化,西南抵青海湖东北。
但是,据有姑臧也是南凉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秃发傉檀为了进一步扩展势力、称霸河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于407年挑拨已归附后秦的乞伏炽磐,策动其起而反叛后秦。但是炽磐识破了南凉的计谋,并上报给了后秦,致使后秦与南凉决裂。这对南凉是十分不利的。随后,秃发傉檀又向北凉进攻,双方激战于均石(今甘肃张掖东),秃发傉檀大败。同年冬,秃发傉檀与大夏主赫连勃勃战于阳武下峡(在今甘肃靖远县境内),南凉损失惨重。秃发傉檀败回姑臧后,国内又爆发了边梁之乱。虽然南凉最终镇压了变乱,但其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
南凉的衰弱使后秦姚兴觉得有机可乘,派遣儿子光平公姚弼、后将军敛成、镇远将军乞伏乾归等率军攻打南凉,试图吞并之。秃发傉檀虽然最终打败了后秦的部队,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兵折将,经济衰败,人民流离失所,元气大伤。
但秃发傉檀却觉得,既然南凉击退了后秦的进攻,证明南凉是有实力称霸河西的。于是,秃发傉檀不再向后秦称臣,复称凉王。
409年,乞伏乾归乘后秦败于南凉,在河西实力衰弱之际重新复国,自号秦王。西秦的再次崛起成为南凉最大的隐患。但重新建国的西秦在最初还不能对南凉形成有效的威胁,南凉对其也没有过多的关注,而是全力与北凉进行争霸战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接着南凉内部又发生了右卫将军折掘奇镇叛变事件。秃发傉檀在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面前,不得不将都城从姑臧迁回乐都。
秃发傉檀撤出姑臧不久,城内便发生了变乱。411年,姑臧为北凉主沮渠蒙逊占据。北凉势力大增,并乘势围攻乐都,南凉敌不过,秃发傉檀只好遣其子做人质,屈服于北凉。
祸不单行,南边的吐谷浑树洛干部又崛起,乘北凉围攻乐都之际,夺取了南凉浇河郡地。逐渐强盛起来的西秦乞伏氏也占据了陇西地区,并不时向南凉进攻。南凉在众多敌对势力的打击围攻下,领土不断丧失。至412年,武威、昌松、武兴、番禾、西郡、三河、兴晋、浇河等郡,先后被西北的北凉、东边的西秦和南边的吐谷浑夺取,仅保有湟水流域的西平、乐都、湟河、晋兴、广武等五郡之地。后南凉又被北凉接连击败,丧失了湟河郡,仅剩下西平、乐都二郡及晋兴、广武部分地区。
414年,居于青海湖一带的乙弗鲜卑等部反叛南凉。为了安定人心,缓解国内矛盾,秃发傉檀率军西击乙弗鲜卑,虽然大破乙弗,但其后方却遭到西秦军的乘虚袭击,乐都陷落。南凉军闻讯后不战而散。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秃发傉檀感叹道:“沮渠蒙逊、乞伏炽磐,从前都是我的手下败将,现在我去投靠他们,岂不是很可耻的事情。四海虽广,匹夫却无处容身,真是令人伤痛啊!”不过最后他还是决定投降乞伏氏的西秦,因为他们毕竟同是鲜卑人。
秃发傉檀意识到,南凉政权的灭亡已经是无可挽回的了,在最后关头,他还在考虑如何保全秃发部人,如何使秃发部的血脉延续下去。他对亲信们说:“与其聚而同死,不如分而求生。樊尼是我长兄的儿子,是秃发部正统的首领。秃发部在北边的部众还有将近一万,你们召集这些部众与樊尼一同去投靠沮渠蒙逊吧。我已经老了,希望见老妻一面,死也瞑目了。”
安排好一切之后,秃发傉檀仅带了阴利鹿一人,投降西秦。乞伏炽磐听说秃发傉檀投降,特意遣使郊迎并待以上宾之礼,但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秃发傉檀被乞伏炽磐毒死,他的儿子也随后被杀。
南凉灭亡以后,秃发部人大多成为西秦的属民,另有一部分在樊尼的率领下进入北凉。431年,西秦为匈奴人建立的大夏所灭,大夏又为吐谷浑所灭,西秦统治下的秃发部人也就先后隶属于大夏与吐谷浑,而后又进入拓跋鲜卑的统治之下。秃发人建立的政权虽然灭亡了,但除了隶属于大夏的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以外,无论是隶属于乞伏鲜卑建立的西秦,还是隶属于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这部分秃发人都是在同族的鲜卑人的统治之下,因此风俗文化各方面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到北魏统一北方以后,这部分秃发人成为北魏鲜卑人的组成部分,随着进入中原地区的鲜卑人的汉化,这部分秃发部人也逐渐汉化。在北魏灭亡北凉以后,进入北凉的秃发人也隶属于北魏,同样走上了汉化道路。由于北魏的统治者曾经赐秃发氏姓源,后来融入汉族中的秃发鲜卑人因此改为源姓,至今仍有其后裔存在。
南凉自秃发乌孤于397年立国,至414年秃发傉檀遇害,仅存在了18年。三位君主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与秃发傉檀是兄弟,秃发傉檀在位13年,可以说,秃发部建立的南凉只经历了一代人的时间,在大部分时间里,执掌其政权的都是秃发傉檀,南凉的建立者们亲眼看见了南凉的灭亡。即使在政权更迭频繁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凉存在的时间也显得过于短暂了。
对于南凉速亡的原因,学者们有不同的分析,有人认为是因为三位君主都穷兵黩武,有人认为是因为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有人认为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但其中最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建立南凉的秃发鲜卑人,在民族成分非常复杂的河西走廊,没有很好地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他们对汉人一直是持拒斥心理的。
就在西秦进攻乐都城的危急关头,尉肃曾向负责镇守乐都的秃发傉檀之子虎台建议:“乐都的外城广大,我们现在兵力有限,难以处处固守,应该聚合鲜卑人集中力量守卫内城,我们率领汉人在外城对敌作战。即使在外城的战斗中失利,内城也能够得以保全。”可是虎台却对汉人极不信任,拒绝了这一建议。不但如此,还将勇健善战、有谋略、有名望的汉人全部软禁在内城。结果西秦仅用不到十天就攻克了乐都城。
十六国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往往没有注意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最简单的道理,在多民族杂居的时代里,如何能得到各个民族的民心,就更是无人问津的问题了。
双轨制统治:主动汉化的大单于
在河西地区除秃发鲜卑建立的南凉外,另一支鲜卑——乞伏鲜卑建立的西秦也崛起于乱世之中。乞伏鲜卑也被称为陇西鲜卑。陇西指陇山(今六盘山南段)以西。居于陇西的鲜卑有很多部,他们都是由外地迁入的。这些鲜卑中乞伏鲜卑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先后吞并了其他陇西各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乞伏鲜卑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乞伏部原为鲜卑人,而叱卢部,就是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所以学者们一般认为,乞伏鲜卑是鲜卑部落与高车部落相融合的产物。高车人的先世是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人,在被匈奴人征服以后,一部分丁零人被迁徙到蒙古草原的中部。当匈奴人衰落西迁时,这部分丁零人和受匈奴奴役的其他部族为了一起摆脱匈奴人的控制,自草原南迁进入河西走廊。
鲜卑人的乞伏部究竟在何处与这些丁零人相遇并从此开始一起行动,史书中语焉不详,或许是在蒙古草原,或许是在河西走廊。但丁零人属于白种人,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乞伏鲜卑具有一些白种人的成分。
传说乞伏鲜卑从漠北迁出时,半路上一只巨大的龟形虫子拦住了去路。乞伏人杀马祭祀,并向其祷告:“你若是善神,就为我们让出一条路;若是恶神,就挡住我们南下的去路。”不一会儿,大虫就不见了,只见一个小孩儿站在了路中央,乞伏部中一个没有孩子的老人收养他做了义子。老人有了儿子,非常高兴,为他取名为“纥干”,意思是“依靠”。
纥干10岁时就力大无比,骁勇善骑射。四个部落推举他为共同的首领,尊号为乞伏可汗讬铎莫何。“可汗”是对最高首领的称呼,“讬铎”意思是“非神非人”,“莫何”意为“勇健者”,这些都是东胡族系的语言。
大约在东汉中后期,乞伏部已南迁至大阴山。在256年左右,其首领乞伏祐邻率五千户,南迁到夏(或夏缘,今河套南),吸纳其他部族,部众增至五万人,随后又由此向西迁到乞伏山。乞伏山在今贺兰山脉的东北段,距今银川市和黄河较近。祐邻率部众打败了居于此地的鲜卑鹿结之部后,便开始居住于高平川,即今宁夏固原市南的清水河。在乞伏结权为部落首领时,乞伏鲜卑迁徙到位于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东北的牵屯山,曾一度臣属于秃发树机能。在述延担任乞伏鲜卑的首领时,乞伏部落联盟有了进一步发展。述延先是讨伐鲜卑莫侯部,吞并了其部众两万余人,随后又迁徙到了苑川(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东北)。
与进入河西走廊的其他鲜卑部落一样,乞伏鲜卑也面临着农耕与游牧的抉择。
当初他们自漠南草原西进的时候,为的是寻找新的草原。当时北匈奴还占据着漠北草原,漠南草原再往南,则是中原王朝控制下的发达的农耕经济区,如果不驱逐当地的农民,他们是不可能找到游牧的空隙的。面对来自东部的鲜卑各部的人口压力,也为了躲避轲比能时代东部鲜卑各部的战乱,他们只能西进。他们没有目的地,只是以水草为路标前进,最终沿着草原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过渡地带一路向西,来到了陇西地区。这里虽然不是理想中的游牧草原,可是他们却已经无处可去了。
绵延八百多公里的祁连山挡住了鲜卑人南下的道路。
祁连山,匈奴人称为天山,山北的平原当年曾经是匈奴人的优质牧场,在与汉王朝战败失去这里以后,匈奴人在民歌中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可是数百年后,农耕经济区早已经北拓涵盖了这一地区,肥沃的河谷、平原已经被汉人开垦为良田,可供放牧的仅仅是山区和一些贫瘠的地方。越过祁连山再往南就进入了青藏高原,面对连绵起伏的群山和逐渐升高的地势,感受到越来越寒冷的气候,鲜卑人不得不停下脚步。虽然他们的祖先曾经生活于大兴安岭,对大山并不存在恐惧心理,但他们已经发现,再南进,草场条件还不如河西。海拔4000~6000米、拥有3000多条冰川的祁连山,毕竟与海拔1000多米、山体雄浑多森林的大兴安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自河西走廊向北,则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腾格里沙漠东边的贺兰山是草原与沙漠的分界线,历来也是游牧民族止步的地方。西进的鲜卑各部大多是沿贺兰山向西南迁徙最终进入河西走廊,也就是为了避开腾格里沙漠和在其以西的巴丹吉林沙漠。应该说,对这两个大沙漠鲜卑人并不陌生,他们绝不愿意再次走向这片不毛之地。
高原与沙漠间的狭长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再向西,是比乞伏鲜卑还要强大的秃发部。实际上,秃发部也面对着与乞伏人同样的困境。东方混乱中的各军事集团的势力都远比乞伏鲜卑强大,如果不愿意成为他们的附庸和炮灰的话,就无法走上东归之路。最终,乞伏鲜卑不得不在青藏高原的北缘停留下来。由于没有适宜放牧的充分条件,是继续寻觅梦想中的草原,还是放弃他们心爱的畜群,改行从事农耕,就成为乞伏鲜卑不得不做出的抉择。最终,乞伏鲜卑终于像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居民一样,农牧业并举了。
在进入河西走廊的众多鲜卑部落中,只有秃发部与乞伏部最终发展壮大,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原因就在于他们面对新的环境做出了某些变革,而那些仍旧固守游牧生活习俗的鲜卑人则逐渐衰落了下去。
以乞伏鲜卑为首的部落联盟迁到苑川后,占据了苑川、勇士川、牵屯山一带。述延死后,傉大寒接任首领。由于后赵石勒的势力进入秦陇地区,乞伏傉大寒担心自己成为其下一个打击目标,便匆忙向北迁往麦田无孤山,进入今甘肃靖远境内。此后,这一带就成为乞伏鲜卑活动的中心地区。
中原地区的战争风云变幻,看似强大的政权却往往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石勒的后赵政权没有来得及进攻河西走廊,就已经在冉闵之乱中被颠覆了。可是,乞伏鲜卑虽然躲过了羯族后赵的进攻,却最终不得不面对氐族建立的前秦的进攻。371年,前秦苻坚派王统率兵讨伐乞伏鲜卑,乞伏部首领、傉大寒之子乞伏司繁统领三万骑兵在苑川抗击,被王统打败,其部五万余人投降了王统。乞伏司繁也投降了苻坚。苻坚见其叔叔吐雷作战英勇,于是任命其为勇士护军,统率乞伏四部。乞伏司繁归附前秦后屡建战功,他的儿子乞伏国仁后来成为前秦的镇西将军,镇守勇士川,并借助前秦之威,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乞伏部虽然战败投降,但是前秦并没有像迁徙慕容鲜卑那样对他们进行强制性迁徙,他们仍旧生活在苑川和勇士川附近,仍旧牢牢地控制着这片他们栖息的土地,只不过他们失去了名义上的独立,他们的首领成为前秦属下的将军。相对于同样被前秦征服的鲜卑慕容部、拓跋部而言,乞伏部的力量毕竟过于弱小了,因而没有引起前秦统治者的注意,这恰恰使乞伏鲜卑得以保全实力。
淝水之战后,乞伏国仁乘后秦姚苌与前秦苻坚混战之机,以平定其叔叔乞伏步颓的叛乱为名,率军占据陇西,并召集鲜卑各部,聚众十余万,胁迫诸郡背叛前秦。385年九月,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史称西秦。
乞伏鲜卑的政权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其面对的周边形势却极不乐观。在西秦的东方,是前秦以及继前秦兴起的羌人姚氏建立的后秦;西方,是前秦将军吕光建立的后凉;南方,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区,另一支鲜卑吐谷浑的势力正在兴起。可以说,西秦从立国之初就处于强敌环伺之下。
乞伏国仁鉴于自己力量薄弱,不能与强邻相抗衡,采取了与前秦苻登、后凉吕光、吐谷浑全部求和通好的策略。在威震北方的前秦君主苻坚被杀以后,前秦氐人残部逐渐会集在苻坚的孙子苻登的领导之下。对于前秦苻登,乞伏国仁还有进一步的考虑:羌人建立的后秦雄踞关中,势力强盛,将会举兵西进,而苻登的存在可以抵挡后秦势力的西进,成为西秦的屏障。因此,乞伏国仁接受了苻登封赐的“大将军、大单于、苑川王”的封号,他要在苻登与后秦的战争中渔翁得利,首先就绝对不能将战火引到自己身上。
在稳住周边的几个强邻之后,乞伏国仁开始逐一征服与乞伏鲜卑相邻的鲜卑各部。
387年,乞伏国仁征服苑川东北六泉的鲜卑密贵、裕苟、提伦三部。次年,乞伏国仁又平定了乞伏鲜卑中原来的叱卢部首领叱卢乌孤跋发动的叛乱,加强了对乞伏鲜卑内部各部落的控制。接着乞伏国仁又击败鲜卑越质部。通过对其他鲜卑部落的征服与重组,西秦的实力得到了扩充。
乞伏国仁病死后,他的儿子乞伏公府年幼,群臣拥立国仁的弟弟乞伏乾归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乞伏乾归由勇士城迁都至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西秦的势力进一步增强。在西秦灭亡以后,乞伏部人还习惯将他们的籍贯说成是金城,就是这个缘故。
在乞伏乾归继位后,东方的战事发生了变化。394年,苻登与后秦展开了一场大厮杀。由于后秦的军队首先占领了废桥,控制了水源,致使前秦军队渴死者十之二三,后秦乘机出击,前秦大败,苻登逃到平凉,固守马髦山。
马髦山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粮草供给困难,难以长期据守。苻登只得向乾归求救。作为交换条件,苻登愿意以其子苻宗为人质,封乞伏乾归为梁王,并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乾归。可是,乞伏乾归的救兵还没有赶到,姚兴的部队就已经彻底击败了苻登,苻登为后秦擒杀。虽然苻登的儿子苻崇逃到了湟中并宣布继承王位,但前秦已是名存实亡了。
苻氏前秦不再具有屏蔽西秦、抵抗后秦的实力,对于乞伏乾归来说,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乞伏乾归果断放弃长期以来与前秦的和好政策,派军驱逐了苻崇。苻崇投靠秦州的氐族陇西王杨定,与其联手共同攻打西秦。双方大战于平川(今甘肃白银市中部偏北),乾归以少胜多,大败苻杨联军,苻崇、杨定战败被杀。经过这场战争,西秦政权逐渐稳固下来,势力扩展到整个陇西地区。乞伏乾归于这一年的十二月改称秦王,西秦的国号即由此而来。
乞伏乾归称秦王以后,对西秦的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在中央依照中原王朝的制度设立尚书省、门下省,大量启用汉族士人加入其政权中来,西秦逐渐演变为乞伏鲜卑贵族与汉族豪门、士绅的联合政权。无论是西秦政权还是乞伏鲜卑人,都开始了迅速的汉化进程。与此同时,乞伏乾归仍保留大单于的称号,以便统治辖区内的各少数族。对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采用有所区别的统治方式,这是十六国时期各割据政权的共同特点。
西秦的国力虽然上升,但仍无法与西方的后凉相抗衡。为避其锋芒,乞伏乾归于395年将都城由金城迁到苑川西城。两年后,后凉吕光率军进攻西秦,夺取了西秦金城等地,乞伏鲜卑政权面临灭亡的危险。但也正是在这一年,原来隶属于后凉的秃发鲜卑的首领秃发乌孤称平西王,向后凉发起了进攻。秃发鲜卑的军队攻下后凉刚刚从西秦手中夺取的金城,随后又在街亭打败后凉将军窦苟。秃发部政权初建时即确立了联合西秦主攻后凉的国策,因而主动遣使与西秦和亲。后凉同时面对两个鲜卑族政权的打击,一时措手不及,这使西秦得到了喘息之机。西秦与秃发氏的政权暂时结成联盟以对抗后凉。
秃发部与乞伏部虽然同出自鲜卑人,但是不同的迁徙经历、与不同的族群相融合,都决定了他们之间的认同感是比较微弱的。他们各自建立政权以后,对政权的认同感更对民族的认同感构成冲击。他们建立联盟的基础是政治利益而不是民族感情,所以当政治利益发生变化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必然发生变化。这不仅是秃发部与乞伏部关系的特点,也是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彼此关系的最大特点。散布于东西万余里、南北数千里的广大区域内,与多种民族杂居,使鲜卑人难以建立起统一的政权,鲜卑族是十六国时期建立割据政权最多的民族,鲜卑人自身的分散性削弱了他们的力量,直到拓跋鲜卑统一鲜卑各部以后,形势才出现了根本性变化。
短暂复国梦:宿敌匈奴的致命一击
当历史走向公元5世纪的时候,乞伏鲜卑频遭厄运。刚刚通过联合秃发鲜卑,稳定了西方的边境,西秦却又马上面临来自东方的威胁。400年,后秦派出姚硕德率领大军进攻西秦,乞伏乾归大败。这一次,再也没有奇迹出现。走投无路的乞伏乾归率领数百名骑兵逃奔盟友南凉,被秃发利鹿孤安置在晋兴城,西秦灭亡了。
在如何安置前来投奔的乞伏乾归父子的问题上,南凉镇北将军俱延认为:“乞伏乾归本来是我国的属国,却妄自尊大,窃称王号,现在无路可走了,才跑来投靠我国,绝不是真心地降附。万一乞伏乾归父子将来逃离我国,再跑去投靠东方的秦国,一定会引导秦国的部队向西进攻我国,势将不利于我国。”因此,俱延建议,将乞伏乾归父子安置在前凉的西部、乙弗部鲜卑人中间,以断绝他们东归的道路。可是,秃发利鹿孤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果然,不久后,乞伏乾归逃往长安,降于后秦,并乘后秦使其镇守苑川的时机,重新发展自己的势力。在乞伏乾归父子势力重新壮大的同时,后秦却衰落下去,先后败于南凉、夏国,国力大减。409年,乞伏乾归重新称秦王,立其子乞伏炽磐为太子,西秦复国。
乞伏鲜卑虽然两次为来自东方的强敌所灭,但却能两次复国,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这在十六国时期是不多见的。西秦复国时,其东面的后秦政权趋于衰弱;西边的南凉与北凉因为连年互相征战,也都元气大伤;南边的吐谷浑树洛干还不能对西秦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乞伏乾归父子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扩展自己在河西的势力。经过四年的征战,西秦不但恢复了原来的疆域,还不断向四周扩张疆土。其疆域东至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南)、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南),西至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南达层城(今甘肃岷县西)、赤水(今岷县东北),北至度坚山(今甘肃靖远县西)以北。
412年,乞伏乾归为其兄子乞伏公府刺杀,其子乞伏炽磐即位。
乞伏炽磐即位后,确立了先削平河陇地区的割据势力,再东进问鼎中原的军事战略,413年打败吐谷浑,414年灭了秃发鲜卑建立的南凉,接着又把北凉的势力逐出湟河流域。西秦开始称雄河西走廊。此后,乞伏炽磐把注意力转向东方,趁后秦衰弱时,大破黄石、大羌二戎(今甘肃天水西北),扩展了西秦东边的疆域。
可是好景不长,周边的形势又发生了不利于西秦的变化。十六国时期北中国虽然割据政权频繁更迭,但南方却一直处于东晋的统治之下,而现在,江南出现了第一次改朝换代,刘裕篡晋建立了宋朝。刘氏的宋以及在其后统治江南的几个短命的小朝廷:齐、梁、陈,我们统称为“南朝”。乞伏炽磐非常敏感地注意到了东方政治格局的这一变化,并希望借助于刘宋的势力在河西扩张。乞伏炽磐因此主动向刘宋示好,但并未得到刘裕的积极响应。
东方的另一个变化是赫连勃勃夏国的兴起。赫连勃勃原本是匈奴人,姓刘,相传是匈奴单于的后裔。在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后,他取云赫与天连的意思,改姓赫连。不知道是不是与鲜卑和匈奴在历史上的恩怨有关,这个匈奴人的政权从建立伊始就成为乞伏鲜卑的敌人。426年,夏主赫连昌乘西秦与北凉交战正酣,偷袭西秦都城枹罕,乞伏炽磐被迫迁都定连(今甘肃临夏市东南)。西秦由盛转衰。
在西秦受到来自东方的打击之后,西方的局势也出现了不利于西秦的变化,北凉最终消灭了西凉,实力大增。吐谷浑的实力也有明显的增长。西秦再一次处于强邻环伺之中。
中国北方在经历数百年的战乱与分裂之后,再次出现了统一的趋势,这一次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承担了这种使命。北魏的国力迅速发展,在其西拓过程中,攻下夏国都城统万城,夏国主赫连昌仓皇逃到上邽。乞伏炽磐以为这是西秦难得的机遇,想借赫连昌兵败之际,给予其沉重打击,以便使自己在东方的这个强劲对手从此一蹶不振,从而解除西秦东面的威胁。因此,乞伏炽磐一面向北魏示好,送人质、称臣纳贡;另一面积极准备进攻赫连氏的夏国。但恰恰在此时乞伏炽磐去世了。
428年即位的乞伏慕末,一改乞伏炽磐笼络陇西汉族地主阶层的政策,把权力集中到乞伏氏王族子弟手中。第二年的三月,乞伏部贵族与陇西汉族豪门间出现了更大的裂痕。慕末的尚书辛进,曾随乞伏炽磐游陵宵观,在用弹弓打鸟时误伤慕末的母亲,致使其留下伤疤。慕末对此怀恨在心,便借故杀死了辛进及其宗族27人。辛进的家族是陇西豪族,在河西地区影响很大,他的无故被害,使河西豪族对西秦乞伏氏产生了离心倾向。
428年五月,北凉沮渠蒙逊再次进攻西秦,慕末无力抵御,只好退到定连,派使者向北魏求援并请降于魏。当慕末率部东撤以便得到北魏的保护时,夏王赫连定在上邽发兵阻击。慕末只好退往南安(今陇西)。431年,夏主赫连定又派遣其叔叔北平公韦伐率众一万向南安进攻,西秦将士纷纷出城投降。慕末及其宗族五百余人出城投降后被杀,西秦灭亡。
西秦自乞伏国仁于385年建国,到431年乞伏慕末被杀,共历四主四十六年。其间,400—409年,西秦曾被后秦击灭,西秦国主只作为后秦驻守陇右的一州之长而存在,但习惯上在计算西秦政权的存在时间时仍然计入这九年。
西秦灭亡后,乞伏鲜卑人或投北凉或降大夏。在夏国赫连定为吐谷浑所灭后,夏政权控制下的乞伏鲜卑又转入吐谷浑政权,由于乞伏部与吐谷浑人同是鲜卑人的分支,这部分乞伏部人很快就融入吐谷浑人之中了。在北魏灭北凉之后,不仅统一了河西走廊,也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统一了散布于中国北方的鲜卑各支系、各部落。北凉控制下的乞伏人以及未融入吐谷浑之中的乞伏人基本都进入到北魏的统治之下,与其他鲜卑人一起构成北魏的统治民族。在北魏时,已很难对乞伏鲜卑和其他鲜卑加以区分,乞伏氏贵族的籍贯大都改成金城或金城榆中、马邑等,与汉族士大夫、官僚无别。北魏灭亡以后,乞伏鲜卑与其他鲜卑一样,大多融合于汉族之中。
我们在谈到五胡十六国时,一般不包括鲜卑人的分支吐谷浑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建立的政权,但吐谷浑政权却是鲜卑人建立的割据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吐谷浑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活动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的鲜卑慕容部。
相传,慕容部首领涉归在生前就确定由嫡长子慕容廆继承大位,另拨出1700户部众由其庶长子吐谷浑率领。涉归去世后,有一次吐谷浑所辖部众的马匹与慕容部的马匹厮咬踢斗,慕容廆为之动怒,派人对吐谷浑说:“先父已经为我们划分了各自的部众,你为什么不率部远离呢,却让马匹相斗。”吐谷浑答道:“马作为畜生,踢斗是它们的习性,为何因为马的相斗而迁怒到人的身上?远离还不容易吗,我现在就迁到离你万里之外的地方去。”
在吐谷浑率部出发后,慕容廆很后悔自己的失言,派亲信追赶吐谷浑,向他道歉并请他回来。吐谷浑对来人说:“先父在世时曾经占卜过,认为他应该有两个儿子能成就一番事业。我虽然是兄,但是庶子,按道理说,在这里我不可能成就属于我的大业。马匹相斗,我猜想可能是天意,因此我才要远赴异乡谋求发展。你们现在试着赶马群回去,如果马群肯往回走,我自然跟着回去。”但是无论他们如何驱赶马群,众马最多向东走几百步,就又掉转头悲鸣西奔。于是慕容廆的使者向吐谷浑跪拜长叹说:“可汗,此事非人力所能及啊!”于是吐谷浑率领部众一直向西而去。
据说吐谷浑率部远走之后,慕容廆非常伤感,常常想起这位兄长,为此创作了一首表达对吐谷浑思念之情的歌曲,鲜卑语称兄长为“阿干”,这首歌因而被称为“阿干之歌”,后来成为流传非常广的一首鲜卑语民歌。
这段神异的传说自然是不能作为信史的。有学者猜测,随着东部鲜卑人口的繁衍,牧场已经严重不足,慕容部、段部、宇文部之间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争夺牧场而引发的,从上述马群相斗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吐谷浑与慕容廆之间的矛盾也是因争夺牧场而引起的。也有学者认为,吐谷浑的远行,是慕容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之后排斥庶长子的结果。
从现有的史料分析,吐谷浑所部最初迁徙至阴山一带,在这里活动了二十年左右,而后沿河套南下,西南越陇山,再向西、向南发展,进入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吐谷浑部最终进入了青藏高原的羌人居住区。吐谷浑部与羌人的关系一开始是非常紧张的,其第二代首领吐延就是被羌人姜聪刺杀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新迁入羌地的吐谷浑部要从羌人手中为自己夺取一片牧地,试图征服或驱逐当地的羌人;而羌人显然也试图驱逐这些外来人。到吐谷浑部第三代首领叶延时,吐谷浑部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但在吐谷浑政权中,羌人的势力还是相当大的,吐谷浑部第四代首领碎奚的三弟就是为羌人豪族钟恶地所杀,碎奚也因此忧郁而死。但经过数十年的磨合,吐谷浑部与羌人之间由对抗、敌视走向了合作建国,吐谷浑政权从一开始就是吐谷浑部与羌人联合建立的政权,而且羌人的势力还在其中占上风,这种情况一直到视连统治期间才有所改变。
史书中没有记载,吐谷浑部在进入青藏高原时有部众多少户。吐谷浑部自辽西迁出时虽然只有1700户左右,但此后其部落的繁衍速度应该是比较快的。吐谷浑72岁去世,留下了60个儿子,由此推测,吐谷浑部的总人数也应该有比较大的增长。
自吐谷浑的孙子叶延时开始,这支鲜卑人逐渐将最初的首领吐谷浑的名字作为他们部落的称号,并成为其姓氏。在建立政权以后,吐谷浑的名字又成为国号,这一支鲜卑人也就被称为吐谷浑人。应该说,吐谷浑人与鲜卑人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因为他们在进入青藏高原以后逐渐与羌人通婚,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羌人的影响,这在鲜卑各部中是非常特殊的。
关于吐谷浑这个鲜卑语单词的意义是什么,学者存在不同的意见。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认为,慕容部最初活动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西拉木伦河在当时被称为饶乐水,与蒙古语黄水的发音相近;老哈河在当时被称为乌候秦水,与蒙古语土河的发音接近。慕容廆的鲜卑语名称为若洛廆,与饶乐为同音异译;而吐谷浑、吐护真、托纥臣,则都是乌候秦的同音异译。涉归是用鲜卑人居住区内两条最重要河流的名字为两个儿子取名的。吐谷浑应该就是蒙古语尘土、泥土的意思。
史书记载的吐谷浑及其子吐延的年龄十分可疑。据说吐谷浑活了72岁,去世后由其长子吐延继承首领的职位。吐延在位13年,终年35岁,那么吐谷浑去世时吐延当为22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72岁的人,他的60个儿子中年纪最大的才仅仅22岁,也就是说,吐谷浑在50岁以前没有儿子,而在50岁以后却接二连三地老来得子,在22年中得子达60人之多。这种可能性显然是微乎其微的,应该是对吐谷浑或其子吐延年龄的记载有误。关于吐谷浑早期的历史有很多难解之谜,这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吐谷浑人立国之初,河西走廊正是诸凉以及西秦混战的时代。这些割据势力间虽然矛盾重重,却都不希望处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吐谷浑人北上进入河西走廊,他们的实力又都强于吐谷浑人,这导致了相当长的时间里,吐谷浑人不得不偏处青藏高原,无法对外拓展。在乞伏鲜卑建立的西秦国力鼎盛的时期,吐谷浑人甚至向西秦称臣纳贡。直到吐谷浑人的第六代首领视罴时期,吐谷浑才摆脱了西秦属国的地位。
吐谷浑的七世孙中有四人先后担任首领,树洛干、阿豺、慕璝和慕利延,这一代人的统治长达半个世纪。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吐谷浑政权开始走向强盛。在阿豺在位期间,吐谷浑人的势力迅速增强,因此吐谷浑人也被其他政权和周边民族称为“阿豺虏”。
传说阿豺有20个儿子,长子名叫纬代。阿豺临终前曾命20个儿子每人抽出一支箭抛在地上,然后对他的弟弟慕利延说:“你取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很轻松地做到了。阿豺又说:“你拾起剩下的19支箭,一齐折断它。”慕利延无论如何用力也做不到。阿豺说:“你们明白了吧。单独的力量是容易被摧毁的,而联合起来的力量就不容易被击破。你们要同心协力,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稳固。”
阿豺死后,吐谷浑开始进入鼎盛时代,乘西秦与北凉连年相互争战、实力大为削弱之机,吐谷浑的势力开始进入河西走廊。但是好景不长,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国力蒸蒸日上,已经开始向河西进军,逐一消灭了割据河西走廊的各族政权,将这一狭长的平原地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吐谷浑的实力本就无法与北魏相比,恰恰在其与北魏争夺河西走廊时,其内部又出现了混乱。阿豺的长子纬代担心受到慕利延的迫害,暗中与北魏联系,想投奔北魏,事情败露被罚,他的19个弟弟中有8个逃往北魏,劝北魏出兵讨伐吐谷浑。看来,阿豺临终前的教训是有感而发,慕利延与阿豺的儿子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在慕利延以后吐谷浑权力的交替中基本不再出现兄终弟及的现象,说明慕利延与侄子们的斗争体现着父子相承制度取代兄终弟及制度过程中新旧势力的矛盾。
慕利延不敢与北魏抗衡,率部远撤,吐谷浑控制下的游牧部落投降魏军的达13000多家。445年,北魏发动了对吐谷浑政权更大规模的进攻,吐谷浑节节败退,魏军擒获了吐谷浑前主慕璝之子被囊,以及原西秦主乞伏炽磐之子乞伏成龙。慕利延西渡沙漠,远逃到今新疆和田一带,魏军占领了吐谷浑控制的大部分地区,吐谷浑政权一时覆灭。
北魏的进攻使吐谷浑受到沉重打击,却未能彻底消灭吐谷浑势力。魏军虽然占领了吐谷浑故地,但以游牧为生的吐谷浑人赶着他们的畜群避开魏军的进攻后,仍旧可以在其他地方积聚力量,争取东山再起。当魏军主力撤出高原之后,吐谷浑人轻而易举地回到了他们从前驻牧的地方。
寒冷干燥的高原迫使吐谷浑人延续着他们在东北地区的远祖一开始从事的游牧业,资源的匮乏及农业的欠发达成为制约吐谷浑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其长期无法与河西走廊诸割据政权争雄。但反过来,建立在游牧经济基础上的吐谷浑国也因此具有了非常强的机动性,可以避开强敌、免遭覆灭性打击,这才使得吐谷浑人可以屡仆屡起、灭而复兴。高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既是吐谷浑发展的瓶颈,却也构成了吐谷浑人的保护伞。
仅仅过了一年左右,慕利延就由和田附近返回了吐谷浑故地。此后,吐谷浑与北魏的边界大体稳定在祁连山以南至青海湖北,再由湖东南赤岭(今青海日月山)西南到浇河、枹罕以南一带。北魏后来虽然也曾几度大举进攻吐谷浑,也获得了非常大的胜利,却始终无法最终灭亡它。在473年以后,双方进入了一个长达六十年的和平共处时期。在伏连筹在位期间,吐谷浑的势力西向发展,占据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一带。
当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吐谷浑的势力再次进入河西走廊。但在与取代西魏的北周政权的战争中失利,迫使吐谷浑人不得不再次退出河西走廊,回到青藏高原。隋朝兴起后,吐谷浑成为隋朝的属国,隋文帝将宗室女光化公主下嫁给吐谷浑当时的可汗世伏。597年,吐谷浑国内发生了叛乱,世伏被杀,其弟伏允成为新的可汗,并按照“兄死妻嫂”的风俗,继续娶光化公主为妻。但吐谷浑与隋朝的和平友好交往持续时间不长,就出现了隋炀帝对吐谷浑的亲征。面对隋朝大军,吐谷浑可汗伏允兵败远逃,隋朝在吐谷浑故地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基本控制了吐谷浑的所有领土,吐谷浑政权再度灭亡。
隋末天下大乱,吐谷浑人乘机回到故地,再建吐谷浑政权,并开始与新建立的唐王朝争夺河西走廊。盛唐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中,第二首是:“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描述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史事。
至唐太宗时,唐王朝发兵再次打败吐谷浑。但是,唐太宗没有像隋炀帝那样采取灭亡吐谷浑的政策,而是保存了吐谷浑的王统,使之成为唐王朝的附属国。唐太宗册封的可汗慕容顺即位不到十天就为大臣所杀,唐王朝又立其子诺曷钵为吐谷浑主。在吐谷浑大臣专权、分裂内战时,唐王朝还派侯君集率部前往平叛。诺曷钵也曾亲自前往长安觐见唐太宗,并娶唐朝的弘化公主为妻。
兴起于东方的大唐王朝不再对吐谷浑政权构成威胁,但来自青藏高原南部的吐蕃政权却对吐谷浑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大约在7世纪初,松赞干布即赞普位之后,将吐蕃的政治中心迁到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随后陆续征服了北面的苏毗(今西藏北部),西边的羊同(今西藏阿里地区)以及东边的党项等一些羌族部落,并与南边的泥波罗(今尼泊尔)国通聘,开始走向强盛。就在吐谷浑向唐朝求婚的同时,吐蕃也向唐朝求婚,希望能得到公主的下嫁,但却被唐太宗拒绝了。吐蕃使者为了免受责备,欺骗松赞干布说:“天子对我很好,几乎就可以实现公主下嫁了,正好吐谷浑国来朝,结果就不答应我们的求婚了,恐怕是吐谷浑从中离间我们与唐朝。”松赞干布大怒,立即发兵进攻吐谷浑。实际上,这段记载即使不是后人的编造,也是吐蕃人进攻吐谷浑的借口而已。从当时吐蕃对外扩张的形势看,在征服苏毗、羊同之后,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吐谷浑政权必然成为其下一个进攻目标,只不过吐谷浑君臣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以前面对依赖农耕经济的政权的进攻时,吐谷浑可以凭借青藏高原的独特地理环境及自身游牧经济的机动性,避开敌军主力,以免受到毁灭性打击,但现在,面对与其同样生存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的进攻时,吐谷浑就没有回旋余地了。面对吐蕃军队的节节进逼,吐谷浑这一次真正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面对强敌,吐谷浑国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政见:一种是以可汗诺曷钵为代表的,主张联合唐朝抗击吐蕃;另一种却主张联合吐蕃进攻唐朝。唐王朝帮助诺曷钵稳定了国内的形势,加强亲唐派的力量,并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以便缓和关系。经过一系列努力,唐、吐谷浑与吐蕃之间实现了短暂的和平,但在663年,吐蕃赞普禄东赞还是大举进攻了吐谷浑。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数千户吐谷浑人仓皇逃往唐朝在河西走廊的重镇凉州,吐谷浑国正式灭亡。
670年,唐朝名将薛仁贵在与吐蕃对阵的大非川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唐王朝从此打消了以武力帮助吐谷浑复国的念头。大部分吐谷浑人在吐蕃政权的统治下,逐渐融入吐蕃人之中。随诺曷钵迁入唐朝的数千户吐谷浑人则在河西走廊居住下来。直到唐朝衰落以后,这部分吐谷浑人才开始逐渐东迁,渐渐散布于今宁夏、山西乃至河北各地,成为五代以及辽政权统治下的一个少数族,而且仍旧保持着游牧经济。在辽灭亡以后,这部分吐谷浑人不再见于史书,是融入汉族之中、融入契丹或女真人之中,还是在战乱中被灭族,都已经无从查考。总之,吐谷浑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有人说,今天西北的少数民族土族就是吐谷浑人的后裔,但学者对此仍存在分歧与争论,恐怕这又是一个关于吐谷浑人的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