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万里之流,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波澜壮阔,浩瀚莫测。而地势最为险峻、四季风光最为雄奇者,当属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一段,即世人所谓三峡——夏季时,江水上涨,漫上山陵,沿溯阻绝。若是顺江而下,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便疾风快马,也比不上船速,此即唐代诗仙李白所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魏晋 阮籍《咏怀》
上古大禹治水,曾自岷山导江[1],此江即为长江[2]。
长江万里之流,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波澜壮阔,浩瀚莫测。而地势最为险峻、四季风光最为雄奇者,当属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一段,即世人所谓“三峡”[3]——
七百里山水纡曲,连绵不绝。两岸青山挺拔隽秀,林木高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夏季时,江水上涨,漫上山陵,沿溯阻绝。若是顺江而下,朝发白帝[4],暮至江陵[5],其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便疾风快马,也比不上船速。此即唐代诗仙李白所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春冬之时,处处可见绿水回旋于白色湍流中,而荡漾的碧波中,清晰地倒映着两岸景物。悬崖绝壁之上,多生怪柏,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更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水透亮,树峥嵘,山峻峭,草丰盛,趣味无穷。
秋天则最为特别。每至初晴或霜旦,林寒涧肃,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一派清凉寂静中,常有猿猴登高长啸,属引凄异。声音哀飒婉转,空谷传响,泠泠不绝。故而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虽有峡长谷深、奇峰突兀的极绝景致,然唐代之前,“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长久以来,竟没有人称赞三峡山水秀美,记录下来或口口相传的都是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来相诫。这自然是因为,滚滚江水被束缚于沟壑一般的峡谷后,兀然大变——
狂澜陡起,波涛汹涌,犹如万马奔腾。其间行船十分危险,不独水流湍急,且江中滩峡相间,稍有不慎,便会撞上暗礁。
譬如白帝城西面的瞿塘峡夔门处有一块黑色礁石,名滟滪堆,俗称燕窝石,又名犹豫石。此石夏季涨水时没于水中,秋季水落后方才现身,冬季则出水二十余丈,宛若庞然大物,昂然屹立于江心之中。如遇久旱水枯,滟滪露出大半,石下三足清晰可见,如一座硕大铜鼎。
这滟滪堆横江而立,拦截了几近半个航道,等于卡在了三峡咽喉,虽有“滟滪回澜”的磅礴景观——狂澜万卷,泡漩千重——却是天下至险之地,古来撞毁于此石之舟船不计其数,故有“生死关”之外号,令舟人行者望而生畏[6]。
传闻滟滪礁石下有夔龙[7],夏日水涨时,夔龙从支流梅溪河潜往龙潭沱,伏于龙王庙下,秋季水涸,又回滟滪[8]。
不论夔龙传说是真是假,但邑人确实从滟滪随季没水总结出一套规律,以其为水候。有民谣唱道:“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幞,瞿塘不可触。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9]
此民谣描述的即是舟人利用滟滪堆来导航的情形。
举例而言,“滟滪大如象”,指冬季时水位下降,滟滪完全露出水面,宽大如象,横截江流,恰如唐诗圣杜甫在《滟滪堆》中所述:“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此时下水船可顺势而过。上水船则因水位过低,极易触礁,故而有“瞿塘不可上”之说。
而夏季山洪暴发,水位高涨,一江怒水奔泻而下,至滟滪堆时受到阻隔,遂化作白浪腾空而起,且形成千转百回的涡流,此即闻名遐迩的“滟滪回澜”。
只是这壮哉美景的背后,蕴藏着致命杀机。此时的滟滪堆,已大部没入水中,而顺水行船,则如快箭离弦,差之毫厘,便会发生船沉人亡的惨剧,故而“滟滪大如马”时,“瞿塘不可下”。当滟滪堆露出水面部分如牛、幞、龟、鳖一般大小时,更须加倍警惕。
而三峡之中,西陵峡才是最为险恶之处——航道曲折,滩多流急,两岸怪石横陈,江中暗礁林立,且峡中有峡,滩中有滩。滩险之处,水流如沸,泡漩翻滚,汹涌激荡,惊险万状,令人胆颤心寒。
有歌谣唱道:“西陵峡中行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
自古以来,西陵峡便是步步惊魂之地,三峡船夫为求得生存,世代在此处,以生命与险滩激流搏击。
然一出西陵峡、抵达硖州夷陵[10]之地,咆哮澎湃的的长江水骤然变得和缓,漫为平流——此亦即“夷陵”得名之来历:“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是为因独特地形而形成的一大奇景。唐代诗仙李白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11]即描述此情景。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知硖州[12]朱庆基于西陵峡出口南津关以南建至喜亭,并延请时任夷陵县令[13]的大名士欧阳修[14]作记。欧阳修欣然撰《硖州至喜亭记》。一句“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道出了“至喜”二字的来历——
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船夫们九死一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顺利出峡,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自古均是景因文名,就连“地下天宫”西湖亦是因白居易诗文方才显扬四方,至喜亭也因欧阳修之记,而成为硖州胜境[15]。
此时此刻,正有三男一女立于至喜亭中。眼帘所映,堪称一幅春江绝景图——
风日清美,江平如席,白云清嶂,远近映带,宛如天然丹青。
年长男子大约二十余岁,服饰华丽,英姿挺拔,一副富贵公子派头。
其人姓孙名固,字允中,号和父。籍贯郑州管城[16],平日喜自称“管城和父”,其实是在开封长大,算是地地道道的东京人氏。
孙固九岁时读《论语》,慨然道:“我能行此道。”自幼流露出不凡志向。当世名儒石介一见到少年时的孙固便啧啧称赞,称其有公辅之器,将来必为国家栋梁,孙固遂成为石介的得意门生。
只是孙氏既为京师巨富,家境优渥,孙固自幼养尊处优,养成了倜傥率性的性格,于功名并不十分热衷,其人迄今未曾参加科举考试,便是例证。
孙固父亲孙奇年青时因经商而奔波于全国各地,曾数次走水路出入蜀地,故而也多次途经硖州。但这却是孙固平生第一次来到夷陵,凝睇大江浩荡东去,一时心潮澎湃,豪气大生,连日来的郁结情绪亦一扫而空。
孙固身侧的青衣男子姓苏名颂,字子容,虽然看上去要老沉得多,实际上比孙固还稍微年轻几岁。
苏氏是闽南著名望族,据称是汉代名臣苏武后裔。苏颂父亲苏绅更是本朝翰林学士加知制诰,博学多智,深受仁宗皇帝倚重。
受家风熏陶,苏颂自幼勤奋好学,成人后,对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乃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年纪轻轻,便已是名满京城的大才子。他于本科蟾宫折桂[17],且在不久前娶屯田员外郎[18]凌景阳之女为妻[19],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谓双喜临门。
中进士后,苏颂即正式步入仕途,被授为宿州观察推官[20],之所以临时告假、未立即走马上任,而是辗转随好友孙固来到硖州,自有一番不足为外人道之原委。
苏颂左侧立着一名碧衣少女,明媚天真,笑意盈盈。
她是硖州人氏,姓吴名邦缦。其父吴钟曜为夷陵本地乡绅,年青时曾赴京赶考、游学开封,与朝臣石延年及名儒石介交好,虽因某种缘由未能应试,当年离开京后亦再未涉入科举半步,但却与石介、石延年等老友保持了长久的友谊,多年来书信来往不断。
去年石延年因酗酒过重,而中年早卒。吴钟曜伤痛天妒英才,恸哭不已,亦因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迄今不见好转。
孙固因恩师石介的缘故,久慕吴钟曜大名。此次他因私事来到夷陵,亟需本地人氏协助,故而提前写信联系了吴氏。吴钟曜因病久卧,遂派爱子吴邦绶出面迎客。两方在信中相约于夷陵至喜亭相见。今日刚好是约定之期,然不巧吴邦绶有事外出,便由姊姊吴邦缦代劳。
这吴邦缦名为姊姊,因自幼更得父亲宠爱,办事远不如弟弟吴邦绶干练老成。她到至喜亭附近时,先遇到一名年青男子,见对方东张西望,又多少带些汴京口音,便想当然地将其人当作了孙固,上前招呼。不想那男子只是慕名来游览夷陵的游客,这便是正立于至喜亭碑前的郭源明了。而郭源明本不是口舌伶俐之人,对方又连珠般嘘寒问暖,竟一时愣住,不知该如何应答。
正好此时正主孙固与好友苏颂联袂赶到。郭源明虽然也是来自京师开封,看谈吐气度亦是大家子弟,却与孙固、苏颂二人并不相识——汴京到底是天下一等一的大都市,将近百万人口,远非夷陵这等偏僻小城所能比拟——孙固立即将郭源明误作了吴邦绶,上前自我介绍。
真正负责迎客的吴邦缦这才会意弄错了对象。她为人开放豪爽,丝毫不以为意,还为自己不分青红皂白的似火热情以及孙固的误会而大笑一番。
闹了一番小小的乌龙后,四人遂一道来到至喜亭。孙固、苏颂一登临亭子,便为美景吸引,径直奔去围栏边,醉心于远眺江景。
郭源明却不似二人,先来到亭子旁侧的亭碑前,静静伫立,细细品鉴碑文。
亭碑上所刻,便是曾任夷陵县令[21]的大名士欧阳修所作《至喜亭记》。然书法却并非其人手笔,这并非由于欧阳修书法不佳[22],而是本地惯例,须得延请夷陵本地善书者书写。而这位善书者,便是乡绅吴钟曜,也就是吴邦缦的生父。
吴邦缦须尽地主之谊,不得不陪同在孙固、苏颂旁侧,但她内心深处其实更得意其父吴钟曜之书法,因而对即刻关注到《至喜亭记》碑文的郭源明格外有好感,眼角余光不断瞟了过去。
郭源明默诵了一遍亭记,又举手往青石碑面上摩挲,这才忍不住叹道:“好文!好字!”
吴邦缦登时露出喜色,侧过头去,欲主动告知石碑书法即为父亲手笔,却还是有些不好意思,话到嘴边,又勉强改口道:“郭郎喜爱书法吗?那么一定要去三游洞看看。”
郭源明未及回答,苏颂先好奇问道:“三游洞?是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之三游吗?”
吴邦缦应道:“是。虽然都在西陵峡外,但三游洞位置更高,风光与至喜亭这边大不相同。洞中景色奇丽,被喻为‘幻境’,而且石壁之上,有许多才子士人留下的墨宝[23]。当然了,也包括白元三人。前夷陵县令欧阳修公也在那里题过字。”
又特意侧身,指着亭边石碑道:“这亭碑上的字,不是欧阳修公所书。”
孙固显然未意识到吴邦缦的弦外之音,只是漫应道:“我倒是听过三游洞之名,原来石洞内外也有摩崖[24]。嗯,一定要去看看。”
吴邦缦笑道:“那有什么难事!等绶弟到了,我们去那边白家酒肆找船夫雇船,直接去游览三游洞。不远,从芦林渡到张飞渡,也就半个时辰的水路。”
又道:“走陆路也行,现任查知州上任后在西陵山边修了一座通远桥,直通到下牢津。但你们京城来的人,肯定走不惯山路,还是水路更舒适。”
一边说着,一边望向郭源明,显然是期待他也加入到己方行列。
郭源明却恍若未闻,目光始终只在石碑上,似有所思。
苏颂扭头看了一眼,这才会意过来,忙走到石碑前,道:“是了,这一定是数年前欧阳修公贬任夷陵县令时所作的《至喜亭记》。”
吴邦缦瘪了瘪嘴,道:“什么叫贬任?好像我们夷陵是什么烟瘴蛮荒之地。”
苏颂见主人不快,亦觉得失言。他为人宽厚,正欲出声赔礼时,孙固走过来道:“苏颂没有说错,欧阳修公当时确实是贬官离京。”
顿了顿,又叹道:“不过夷陵真是个好地方,绿水青山,比我想象得还要好。”
吴邦缦闻言当即大悦,嫣然笑道:“夷陵好玩的地方还有好多呢。三峡就不说了,你们都听过。从这里乘船溯流而上,入西陵峡不远,便是归州,是屈子屈原和落雁美人王昭君[25]的故乡。”
苏颂忙道:“这段我在书上读过,归州原称归乡,又名秭归,地名跟屈原有关。《水经注》引用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言:‘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吴邦缦笑道:“是了,秭归名称确是这般由来,想不到苏郎连这个都知道。秭归可是连我们夷陵都不如的穷乡僻壤呢。”
也不待苏颂回应,又自行介绍道:“归州地段还有个兵书宝剑峡。据说当年刘备兵败猇亭后,为日后报仇雪恨,令丞相诸葛亮设法在悬崖上存放了一卷兵书、一把宝剑。宝剑就是长剑,倒没什么,兵书则是铁卷,为诸葛亮毕生所学,堪称无价之宝,故而得名‘兵书宝剑峡’。”
孙固嗤了一声,忍不住插口道:“这只是当地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的传说吧。”
吴邦缦忙道:“不是传说,是真有其事。”
那兵书宝剑峡属西陵峡,为峡中之峡,位于香溪到庙河之间,长约四公里。在峡谷北岸陡崖石缝中,有一块突出之物,似是一个匣子。据称匣子里面所盛,便是诸葛亮所著兵书。兵书匣之下,有上粗下尖之物,竖直指向江中,这便是世人所称宝剑了[26]。
而兵书宝剑斜对面的峡口悬岩下,还有一岩洞,肉眼可见洞内堆积有许多粮食,据说是诸葛亮当年屯粮的米仓,故而进一步支持了“兵书宝剑”一说。
至于诸葛亮如何能将兵书、宝剑放置到绝壁之上,那便是长于巧思的孔明之能了。对于发明出木牛流马[27]、孔明灯[28]等,制造出诸葛连弩[29]的神奇能人而言,或许根本不算难事。
动机嘛,有许多种说法,奉刘备之命只是其一。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想要激励后世,唯有有胆略、有勇气者,方能取到兵书宝剑。故而时人有诗吟诵道:“天上阴符定不同,山川终古傲英雄。奇书末许人间读,我驾云梯欲仰攻。”
还有一种说法是,世人对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很是仰慕,总希望能习得其兵法。而诸葛亮用兵,素来是随机应变,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他认为不拘泥于书本方才是正道,为了不误后人,遂决定将他自己所写的兵书弃置于峡谷中。故而有诗云:“兵法在一心,兵书言总固。弃置大峡中,恐怕后人误。”
无论如何,相信“兵书宝剑”之说的人不在少数。千百年来,无数勇士前仆后继,试图取得那两件神物,却无一例外以失败而告终。
这番兵书宝剑的前因后果,吴邦缦已向多人讲述过。一口气说完,她不无得意地看着孙固、苏颂二人,显然是期待对方表态。
孙固出身优渥,从来都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不会迎合他人,若非遭逢大变,亦不会有此趟夷陵之行,脾性较之从前,已算是收敛了许多。他始终认为“兵书宝剑”仅是附会之谈,然既然主人兴致极高,不便当面拂逆,遂一言不发,算是以沉默表态。
苏颂微一踌躇,即道:“如此说来,兵书宝剑峡上的那柄宝剑,极可能是刘备自佩的蜀主剑了。”他这般说,显然是认可诸葛亮兵书宝剑一说了。
吴邦缦大喜过望,忙问道:“蜀主剑,那是什么?”
苏颂道:“是刘备建立蜀国后所铸的宝剑[30],非但意义重大,还是一柄削铁如泥的绝世好剑。据说其锋锐程度,不在昔日蔡伦所造尚方斩马剑之下。”
吴邦缦远远不及苏颂博学多闻,也不知道尚方斩马剑是什么,只好奇问道:“这么说,那柄剑很了不得了?”
苏颂点头道:“很了不得,可以说是蜀国的象征。”
吴邦缦又问道:“苏郎又如何知道兵书宝剑峡的那柄剑是刘备的蜀主剑,而不是诸葛亮自己的佩剑?”
苏颂答道:“当年蜀汉立国,一共铸了八柄剑,诸葛亮佩剑,是蜀主八剑之一。蜀汉灭亡后,八剑均下落不明,唯一有后话者,就是诸葛亮所佩章武剑,被唐平卢节度使李师古[31]所得。李师古得到此剑后,还改章武剑为师古剑。因而兵书宝剑峡上的宝剑,不可能是佩剑。”
吴邦缦愈发好奇,问道:“既然蜀主八剑都下落不明,苏郎又如何肯定兵书宝剑峡的宝剑是刘备所佩蜀主剑?”
苏颂笑道:“后主刘禅即位后,便立即开炉铸造了新剑镇苗剑,据传是因苗疆局势不稳而铸剑。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刘备蜀主剑已在猇亭之战后失去,后主不能继承蜀汉开国宝剑,不得不再铸新剑。虽然征战对阵时难免混乱,但以刘备身份而言,失去佩剑的可能性不太大。既然缦娘很肯定诸葛亮在三峡留下了兵书宝剑,那么那柄宝剑极可能就是刘备的蜀主剑。”
他生性温厚,又转头问好友道:“孙兄以为如何?”
孙固素知苏颂见闻广博,听了他关于蜀主剑的一番推测,略略有了些兴致,但仍然摇头道:“兵书宝剑终究只是本地传说而已,未必真有其事。”
顿了顿,又道:“不过我倒真想去兵书宝剑峡看看。”
吴邦缦忙道:“兵书宝剑峡虽然不远,但三峡中上行水路难行,得预先准备好,今日肯定来不及了。反正孙郎要在夷陵呆上一阵子,改日再安排吧。”
孙固点了点头,这才有了心思,仔细读了一遍亭碑碑文。
一旁苏颂笑道:“读了欧阳公这篇亭记,孙兄可有所联想?”
孙固道:“《四贤一不肖》。”
苏颂笑道:“正是《四贤一不肖》。”
吴邦缦问道:“《四贤一不肖》是什么?”
孙固笑道:“跟欧阳修公上次遭贬夷陵有些干系。当年欧阳修公贬任夷陵县令后,小苏连襟蔡襄写了五首诗,题名为《四贤一不肖》[32],本意是称颂贤者、痛斥奸邪,不想却传诵东京,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吴邦缦忙问道:“这位蔡襄,应该就是孙郎上封信中提及的善品茗者吧?他跟苏郎是连襟吗?”
苏颂忙道:“不是。我娶的是凌景阳凌公之女凌氏。蔡襄兄所娶葛氏,是凌公外甥女,但凌公一向待之若亲女,所以亲朋好友偶尔也会戏称我与蔡襄兄是连襟。”
吴邦缦当即笑道:“原来不是外人。难怪绶弟上心得很,一早便出门了。”
原来蔡襄善于品茶[33],而孙氏酒肆茶庄遍布京师,蔡襄亦因此跟少主人孙固相识,结为好友。蔡襄曾读茶圣陆羽《茶经》[34]及唐人李肇《国史补》[35]。《茶经》中提到唐代产茶地,首列“山南”[36],山南茶又以硖州为上,次襄州、荆州。陆羽还特别提到硖州茶生于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均为“石上英”,即产于山石之上的好茶。李肇《国史补》中亦列有硖州四大名茶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寮,称均可与湖州紫笋[37]相提并论。
然即便是专事茶业经营的孙氏,也从未见过硖州茶。蔡襄不免愈发好奇,听说孙固将来硖州,便一再请求他设法谋一些当地茶。
孙固料想夷陵一带山高水险,而当地能制出好茶的茶树多生长于山石之上,采摘困难,而朝廷茶政多变,大部分茶利入了朝廷及茶商腰包,茶农不乐冒险,才致硖州茶名渐没[38]。但又不能拂却好友的殷切期盼,便预先在写给吴氏的信中提了一句。吴邦绶既受父命招待远客,当然要全力以赴,今日一大早出门,便是去谋今春新野茶了。
孙固连忙道谢道:“我其实只是替蔡襄兄问上一句,没想到邦绶如此费心,实在有劳了。”
吴邦缦笑道:“这没什么,绶弟早跟采药人订好了,今日不过跑一趟腿取茶罢了。刚好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前一阵天天下雨,这几日晴了,正是采茶时节。”
又笑道:“那位凌景阳凌公,眼力可是好得很,所选女婿,尽为人中之杰。苏郎人才出众不说,那位蔡襄蔡郎,想必也是很了不起。”
这话本是夸赞之语,但从一名未婚少女口中说出来,便显得很是惊世骇俗。
孙固、苏颂二人久在京师,尚未见过如此大胆漫语的良家女子。二人交换一下眼色,心中均是一般想法:“这位缦娘,倒是有几分番邦女子的豪爽和气势。”
旋即想到夷陵西面长阳等地多土族巴人[39],多是劲悍忿决之辈,宋廷为此在硖州一地设有八寨[40]镇守弹压,料想夷陵虽是州治之地,却多少受了些蛮夷熏陶,导致风气如此,便也不以为意。
苏颂忙拱了拱手,笑道:“缦娘谬赞,实不敢当。哦,我是指关于苏某这句,蔡襄兄自然很了不起,诗文清妙,书法端庄,自成一体,还是品茶大家。”
吴邦缦笑道:“那位凌景阳凌公,难道当不起眼力好之赞吗?”
他三人围来亭碑时,郭源明已主动避让,自行走到栏杆之处,远眺江景,始终未参与三人对谈。但因为至喜亭并不大,三人也并非窃窃私语,言语还是能清晰传入耳中。吴邦缦问及苏颂岳父凌景阳时,郭源明忽而转过头来,古古怪怪地看了苏颂一眼。苏颂立时留意到了,便有些忸怩起来,涨红了脸,支支吾吾地道:“嗯,这个嘛……”
吴邦缦见状纳罕不已,忙问道:“可是缦娘说错了话?”
孙固不忍好友难堪,遂插口道:“凌景阳不但是小苏岳父,还是我姑父。”
吴邦缦“呀”了一声,讶然道:“那你们……你二人也是亲眷了。”
孙固摇头道:“不是亲眷,只是朋友。”
又补充道:“我姑姑寡居多年,新近才与凌景阳成亲。”
吴邦缦奇道:“那他二位年纪……”
忽意识到失言,忙道:“抱歉,实在抱歉,我不该提这个的。”
孙固摆手道:“无妨。这桩婚姻其实是一桩丑事,早已轰传京师,不过夷陵地处偏僻,缦娘尚未听闻罢了。”特意转头,重重看了一眼郭源明,意指郭氏既来自京师,当早已听闻那桩“丑事”,所以适才才会以那样的目光看苏颂。
苏颂“咦”了一声,道:“这碑文书法不错。”
见落款题为“无为居士”,便问道:“这位无为居士是谁?”
吴邦缦总算等到了这句问话,正要报出无为居士是父亲吴钟曜自号,郭源明忽指着江面,失声问道:“快看,快看!那是什么?”
这自然是向地主吴邦缦发问了。吴邦缦忙赶至围栏边,却见江面上有一群青白色的大鱼正互相追逐嬉戏,不由得“呀”了一声,忙告道:“这是白鱀[41],俗称江猪子。”
苏颂自幼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故而极为博学,闻言一愣,问道:“白鱀?何以我从未听过?”
吴邦缦道:“这是长江中独有的神物,轻易见不到的。”
又笑道:“恭喜几位了,今日见到了白鱀,便可以逢凶化吉,万事遂心如意。”
她不过随口一语,不想一直寡言少语的郭源明居然接话道:“承缦娘吉言,真希望会如此。”还双手合十,朝上举了举,似是在祈求上苍保佑。
吴邦缦笑道:“一定会的。”又道,“我们去白家酒肆吧,那里离江边近,看得更清楚。”
诸人包括郭源明在内,对这长江中的吉祥神物白鱀均有着浓厚的兴趣,便欣然出亭,随吴邦缦直朝白家酒肆而来。
孙固、苏颂此次来夷陵,也取传统路线,雇船走水路,对沿途风土人情已有大致了解——
一入楚地,即发现“满目皆茅茨”。民居多是茅草房屋,均是就地取材建造,墙为土坯或泥巴,壁厚而低矮,屋顶则用稻草或是麦秆、芦苇等长条状物来覆盖,四周延伸,令茅草下垂,以遮挡风雨。
一路行来,各地茅屋样式、风格也各有不同。江陵是荆湖北路治地所在,这一带的茅屋也盖得最好,“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许,整洁无一枝乱”。一些江陵民众靠种植柑橘致富,更是学富豪大户盖起了竹篱瓦屋。
而地处江陵上游的公安县[42],茅屋则更加精致可爱。至于夷陵,大概因为硖州一带相对偏僻贫瘠,茅屋也要破落得多,仅够勉强遮蔽风雨。
长江沿岸休憩之所,如酒肆、茶寮等均为茅草房子,无一例外,唯独这白家酒肆是几间大瓦屋。苏颂至芦林渡下船时便已经望见,不免感到奇怪,此时既有本地人氏陪伴在侧,便忍不住问道:“那家白家酒肆……很厉害吗?”
吴邦缦笑道:“嗯,白家酒肆卖的是自家酿造的高粱酒,酒性很烈,一般人喝不了,主顾都是本地及来往的船夫。”
苏颂道:“我是说,硖州民房多是茅草房屋,何以这白家酒肆与众不同?”
吴邦缦“噢”了一声,笑道:“原来苏郎是指这个。白家酒肆这几间瓦屋很气派,对吧?说起来,也跟欧阳修公有些干系。”
硖州本地民居,除了富裕大户,基本都是茅草房子,即便是夷陵县城中的人家,也不例外。这种茅屋看着极具田园农家风情,其实问题很多——
所谓“茅屋年年破”,茅草房子使用寿命短,尤其是茅草屋顶,经不起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打,需要经常翻修,否则便“年深损烂,不堪居住”。而一旦遇到阴雨连绵时,茅草久渍不干,极容易腐烂,再也难遮风雨,即形成所谓“漏屋”。
硖州一地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寒旱同季。一到夏天,经常暴雨倾盆,“漏屋”随处可见,因而忙于修缮茅屋是家家户户的常态。而到了冬季,气候干燥,茅屋又极容易发生火灾。
数年前,欧阳修到夷陵任县令,一到地方,便立即留意到茅草房屋的诸多不便,于是建议上司硖州知州朱庆基鼓励民间改茅屋为瓦屋,既可让民众住得更舒适,也能有效避免火宅。朱庆基欣然接受,派人修缮城内城外道路,并进行了一系列民俗改革,如出榜号召百姓改建瓦房,官府还可以为改建者提供部分资助。
经过一番努力,夷陵面貌大有改观,不过主要还是集中在县城中。城外居民,有钱富户乡绅早已住着豪宅瓦房;穷苦者如山民等,即便有官府支持,也盖不起瓦屋。而那些以船为家的船夫,一向是朝不保夕,更不会加入盖房之列了。
再说白家酒肆。这家酒肆的原主是船夫三兄弟,名叫白谦、白泰、白吉。三兄弟原以摇橹打鱼为生,频繁出没于风波中,居无定所,只以船为家。后来老二白泰偶尔从一位雇主那里听到了酿酒之法,动了心思,便说服大哥、三弟放弃了白浪中求生存的日子,用辛苦积攒下来的钱,在芦林渡旁盖了三间茅屋,开了家酒肆,名“白家酒肆”。
当时硖州还没有至喜亭。白氏兄弟之所以选择此处,是因为芦林渡是出西陵峡的第一个大渡口。无论是溯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均要于此处停泊,要么为即将面临的三峡险途做好准备;要么为顺利渡过生死难关而庆幸,大大松口气。
白家酒肆开张后,果然生意奇好。只是白家所酿为高粱酒,不同于楚地传统醪酒,性子太烈,只有船夫才能接受。而那些船夫大多出身贫寒,手里也没几个钱,赊欠更是常有之事,白家酒肆自然也赚不了太多钱,故而酒卖得不错,但始终只是勉强维系存活。
后有扬州富商乘坐大船来到夷陵,适逢枯水季节,其船难以通过三峡险滩。富商又着急赶至蜀地,遂出重金聘请白氏兄弟驾船。
白氏明知此行凶险无比,但仍抵不住金钱诱惑,毕竟三兄弟都想着娶上媳妇儿成个家。于是老大白谦和老二白泰上了富商大船,留下老三白吉看家。
天有不测风云,这一趟果然不顺。富商大船在瞿塘峡撞上了滟滪堆,船毁人亡,包括富商及白谦、白泰在内的十三人,无一生还。留守酒肆的白吉悲恸异常,然受雇是你情我愿之事,白吉也无可奈何,只能继续独自经营白家酒肆。
那扬州富商有一名婢女紫烟,患了重病,经不起风浪折腾,富商便命她留在夷陵养病,并委托白吉照顾。主人出事后,紫烟就势嫁给了白吉,自此与丈夫一起经营酒肆。
那紫烟自幼被卖为婢女,紫烟只是供使唤的小名,不知原先姓氏,船夫们便随白姓,称她白娘。
白娘嫁给白吉后,虽然衣食上比从前要苦许多,但总算不再是低三下四的婢女身份,她倒更喜欢这样的日子。
只是上苍待白娘略有些薄情,不久后白吉即因离奇怪病过世,留下白娘孤身一人。她在辗转挣扎中生下一女,为白吉遗腹女。其名“秋练”,为路过孙姓富商所赠,取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诗句:“照室红炉簇曙花,萦窗素月垂文练。”因白女出生在秋季月夜,故得此名。
日子一天天过去,白娘成了白媪,白秋练也长大成人,成了远近闻名的美女。白家酒肆终于还是在风风雨雨中生存了下来,三间茅屋始终屹立未倒。这于孤儿寡母的白氏母女而言,是何等不易。
数年前,硖州知州朱庆基令州府出资,在芦林渡附近修建至喜亭。地方乡绅也联合起来,凑了一笔款子;甚至还有一名过路富商慷慨解囊,捐了两锭金子。
修完至喜亭,又修了周遭道路,还新辟了一条从至喜亭直通芦林渡的石阶路。
这一切忙完后,竟然还余下不少钱。夷陵县令欧阳修听闻白媪事迹后,怜悯相依为命的母女二人,又听说白家酒肆在三峡船夫中享有盛名,便向知州朱庆基建议将剩余款项拨给白家酒肆,用以改建房屋,既改善白氏母女处境,也能给过往船夫们一个更好的休憩之所。
朱庆基欣然应允,派人到白家酒肆告知后,却意外遭到白媪之女白秋练拒绝。白秋练认为白家酒肆当自食其力,不该平白无故接受官府资助。
然此刻消息已经传开,船夫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白氏母女实不能推却,只好同意。
建房时,船夫及乡邻们更是争相赶来帮忙,场面热烈,令人动容。
苏颂听完白家酒肆如何由茅屋变成了瓦房,当即笑道:“原来还有这样一番故事,这倒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孙固忽插口问道:“那位白秋练娘子多大年纪?”
吴邦缦道:“嗯,跟孙郎年纪差不多吧。她生得貌美,人又大方,上门提亲的人可多了。她因为要照顾母亲及酒肆,一直都不肯嫁人。”
孙固当即点了点头,又道:“她很了不起。”
到江边时,白家酒肆中歇脚的船夫亦已闻声而出,立于岸边,观看江心白鱀戏水。
吴邦缦忙引着众人过去。苏颂笑道:“这里视线果然更好。”
郭源明目力甚好,忽指着鱼群道:“那是什么?”
有船夫也发现了异常,惊叫道:“好像是个人。”
众人仔细看时,果见鱼群中有青色人形状物,因白鱀来回托引,便不得沉没入水。
一名船夫奇道:“怎么回事?”
他正要赶去渡口驾船前往江心察看,另一名船夫阻止道:“先别着急。”又回头叫道:“秋练娘子!秋练娘子!”
一名年青女子闻声而出。其人一身青衣,以青斑布帕首,甚是干练。这便是酒肆少主白秋练了,也算是夷陵本地的知名人物。
她一言不发地走到岸边,略略一望,便举手到嘴边,合成喇叭状,发出“咿咿呀呀”的类似婴儿的怪叫声。
孙固等人正感诧异时,江心那群白鱀竟然也开始“咿咿呀呀”地回应。原来这白秋练是在模仿白鱀的叫声。
最奇妙的是,那群白鱀随即便托着那青色人形状物往岸边而来。等到距离近了些,大致便可辨出那确实是个人,而且是名男子。
白秋练急忙叫了两名船夫,带着长杆步到岸下岩石处,等鱼群稍微接近,便举杆将青衣男子慢慢搭捞了过来。
白秋练又是一番“咿咿呀呀”,那群白鱀便争相翻越回应。白秋练又不断挥手,那群白鱀慢吞吞游回江心,又“咿呀”了一番,这才沉入水底。
孙固等人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就连本地人吴邦缦也是第一次遇到,只看得目瞪口呆。
倒是苏颂最先反应过来,见船夫已将落水青衣男子抬上岸,平放在地上,忙赶过去道:“劳烦各位让让。在下略通医术,请让在下看看,或许这个人还有救。”
众船夫闻言,便避让了开去。苏颂生性古道热肠,也不忌讳什么,奔到那青衣男子边上,蹲下身来。只见对方面色铁青,双目紧闭,嘴唇惨白。再探鼻息,早已没了呼吸。
众船夫日日出入于风波之中,见惯生死,倒也不觉得意外。一名红脸船夫还弯下腰来,仔细看了看青衣男子面容,道:“这人好生面熟。”
另一名船夫则留意到异样,指着青衣男子胸腹问道:“这个人不是溺亡,是被凶器杀死的。”
苏颂于医术、药物均有所涉猎,当即点头道:“不错,这人胸腹被刺了两刀,而且两刀均在要害之处。落江之前,他应该就已经死了。”
白秋练皱紧眉头,问道:“他是谁?”
称“面熟”的红脸船夫道:“是那个……好像是那个……”“那个”了半天,也没说出名字来。
吴邦缦也大着胆子跟了过来,探身看了一眼青衣男子尸首,当即脸色大变。
孙固见她面色有异,不由一呆,问道:“难道他……他就是你弟弟邦绶吗?”
[1]古人认为岷山是长江的发源地,实误。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古人对长江的认知远远迟滞于黄河。《尚书·禹贡》(“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录大禹导河(黄河)自积石山,积石山无论指今阿尼玛卿山,还是甘肃临夏的小积石山,作为黄河的上源都可以说是准确的。而《尚书·禹贡》“岷山导江”的说法,将长江的上源定在了岷山,则有千里的偏差。由于《尚书》核心儒家经典的地位,“岷山导江”更是被作为定论代代流传下去,从来无人质疑。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其人故事可参见吴蔚作品《柳如是》)万里探源,才明确地指出长江上源在金沙江,而非岷江。本书故事发生于宋仁宗年间,故而仍然采用《尚书·禹贡》的说法。
[2]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孙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长江干流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位于三峡的出口宜昌南津关和鄱阳湖的出口九江湖口县,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占长江全长的70.4%。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公里,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等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等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宜都下辖城镇)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湖口县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弋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另外长江还有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3]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的奇特地貌,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同时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独一无二。又,受工业化现代化及大型水利工程影响,今长江中游一带生态及风光已与从前大不相同,书中所述景致,均取自古人记载。
[4]白帝即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蜀地,于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公孙述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公元223年,刘备伐吴大败后,病死于白帝城,死前将十七岁的太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又留遗诏给太子刘禅,命他事诸葛亮如父,其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语,成为千古名言。又,由于经年江水冲刷,白帝城脚下形成一处河湾,是天然避风港,船只多在此处停泊,故而白帝城也多被文人墨客当作三峡航道上的起始标识,即如李白所言“朝辞白帝”。
[5]江陵:今湖北荆州。宋在今湖北、湖南一带设置有荆湖北路、荆湖南路。荆湖南路治所长沙。荆湖北路是以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之地,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即由此始。荆湖北路治所江陵,硖州、归州均属荆湖北路。江陵位于今湖北省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中国古代长江中游政治、经济中心多在江陵,直到近代平汉及粤汉铁路(今京广线)通车,武汉才取代了江陵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江陵原辖沙市镇划出,成立沙市市。沙市轻工业发达,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号称“三楚明星城市”,当时省内影响力仅次于武汉。1994年,合江陵与沙市为荆沙市。1996年,更名为荆州市。
[6]据清光绪《奉节县志》:“每年自四月起,至十月止,江水泛涨,水淹大石(滟滪堆),喷漩汹涌,波浪曲折。船被水催,往往触石而碎。其深无底,为大水极险之滩。”南宋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四川制置使范成大被召还朝。当年五月,范成大由成都动身,取水路东下,于十月抵临安(今浙江杭州)。途中过三峡滟滪堆时,恰逢水势大涨,涡流迅猛,范氏坐船差点被水流打翻,后来还是船夫仗着高超技术才得侥幸从激流险礁中逃脱。范成大回朝后,将东下行程著成《吴船录》一书(书名取杜甫诗“门泊东吴万里船”句意),内中对长江三峡记载尤详,也包括了滟滪遇险经过:“十五日至瞿塘峡口,水平如席,独滟滪堆水疾石险,摇撸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每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始发,一舟平安则簸旗以招后舟。”范成大还特别形容滟滪堆是“天下至险之处”:“天下至险之处,瞿唐、滟滪是也。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续发,水势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析也。峡中两岸,高岩峻壁,斧凿之痕皴皴然,而黑石滩最号险恶,两山束江骤起,水势不能平也。”又,因滟滪堆航运障碍,已于1958年冬用20公斤炸药炸除。此巨石残块目前存放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中。
[7]夔(kuí)龙:神话传说中的神物,“如龙一足”。《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述其形貌为:“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又,据作者推测,此夔龙之“夔”,当取自夔门(瞿塘峡的西端入口,第五套人民币10元背面即为夔门),与《山海经》所述“夔”无关。
[8]夔门一带江面水窄,最窄处仅几十米,汛期间,水位一夜便可上涨20多米,全年水位相差多在50米以上。
[9]南宋名臣王十朋(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状元。中国戏曲五大传奇之一《荆钗记》主角)名句“天将此石垂深戒,看取形如象马时”即化自此民谣。
[10]夷陵:今湖北宜昌。硖州州治夷陵,隶属于荆湖北路(路治江陵),辖夷陵、远安(今湖北远安)、宜都(今湖北宜都)、长阳(今湖北长阳)四县。
[11]李白《渡荆门送别》原诗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诗人坐在船上,纵情观赏沿途三峡风光。船出西陵峡、至荆门山一带,视域骤然开阔,两岸起伏的山岭消失不见,代之以平原旷野,别是一番壮观景色。奔流的长江亦变得平静,仿佛流入辽远的荒原,愈发显得江天寥廓,境界高远。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此诗为千古名篇,被誉为“包举宇宙气象”,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为人津津乐道,有“壮语”之称。杜甫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即是仿作李白句。
[12]宋代州依户口数分雄、望、紧、上、中、中下、下七等。按格,又有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刺史州)之分,称六州。宋初沿袭唐制,六州长官都督、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为实官,赴州任职。宋太祖、宋太宗收藩镇之权后,代以文臣京朝官知州、府事,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遂成为武臣遥领不赴任之迁转贵阶,或为亲王、宗室所带衔。凡以上挂名州格(六州)之诸武官,均不赴州任事,只代表一种阶位。而州之行政长官,为知某州军州事,掌本州军、民之政,省称“知州”;佐贰官为通判某州军州事,省称“通判”。通判有权监督知州。凡本州公事,知州与通判连署。
[13]当时名臣范仲淹任权知开封府(开封府最高长官),上书言事,无所畏惧。宰相吕夷简对其深为忌惮,指使侍御史韩缜将范仲淹所上奏章逐一进行断章取义,再诬告范仲淹越职入对。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范仲淹被贬出京。多数官僚畏惧吕夷简的权势,不敢前往送行。同月,与范仲淹交好的欧阳修(时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写信给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刚直不阿,亘古未有,自己无权替范仲淹辩解,而高若讷身为谏官,居然在范仲淹被贬后不劝谏皇帝,为高官厚禄而不辨是非,“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此即俗语“不知羞耻”由来)。高若讷阅信后气忿异常,将私信转交给宋仁宗,欧阳修因此而被贬为夷陵县令,时年二十九岁。
[14]彼时欧阳修已经成就大名。其人在天圣七年(1029年)国子学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欧阳修将是本科状元。欧阳修自己也信心满满,还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夺魁后穿。其广文馆同学王拱辰时年十九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先试穿了欧阳修的新衣服,还打趣说:“我穿状元袍子了。”最后殿试结果,竟然是王拱辰中了状元。欧阳修仅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后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回京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官修书目,著录经籍共3445部,30669卷,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中进士后,欧阳修即被恩师胥偃选为女婿。又,宋名臣谢景初亦娶胥偃之女(黄庭坚即为谢景初女婿),故欧阳修与谢景初是连襟。成亲三年后,胥氏去世,年仅十七岁,时生子未逾月。欧阳修于次年续娶名臣杨大雅(初名侃,字子正,因避宋真宗旧名改大雅。曾为《新唐书》写序)之女,然新婚仅十个月,十八岁的杨氏便因病去逝。不久欧阳修便被贬为夷陵县令,在夷陵县令任上时续娶已故宰相薛奎第四女。薛奎第三女(因薛奎长女、次女年幼夭折,故第三女实为长女)嫁王拱辰,故而欧阳修与王拱辰由同学变成了连襟。后王拱辰夫人病逝,王拱辰又娶了薛奎第五女,继续做薛家女婿。欧阳修有诗句调侃道:“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15]据作者考证,宋至喜亭当位于宋夷陵城西门外江津处,大概位置在今宜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下游不远处。今至喜亭已移至宜昌下牢津口三游洞望乡台顶部,在西陵峡外。关于宋至喜亭,欧阳修作记在先,黄庭坚书写在后(晚于本书故事发生时间)。黄庭坚是宋代书法大家,与欧阳修也算是姻亲(参见上“欧阳修”注释)。又,宜昌三游洞也是因有唐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同游并作诗文于石壁而知名。
[16]管城:今河南省郑州市。又,学术界有一种说法是,广东孙氏为郑州孙氏分支,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孙固后人。
[17]苏颂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加快节奏,保持故事流畅,本书将宋仁宗庆历年间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做了时间上的浓缩处理,此为家手笔。
[18]屯田员外郎:隶属工部,六品寄禄官,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始为正七品职事官。宋制,官分寄禄官(元丰改制前的寄禄官又称为阶官)和职事官,譬如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是阶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职事官名。寄禄官有官名有待遇,但没有实际职事,只作为铨叙、升迁的依据。
[19]苏颂父苏绅曾任三司盐铁判官(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最高长官三司使,称“计相”,地位仅此于宰相)。凌景阳当时也在三司任职,苏凌两家遂约为儿女婚姻,时在苏颂中进士前。蔡襄未发迹前,也得凌景阳赏识,娶其外甥女葛清源。后孙固亦娶凌氏女(晚于本书故事发生时间)。因苏颂、蔡襄、孙固在日后均成为一代名臣(苏颂、孙固均做到了宰相高位),故而史称凌景阳有识人之能。
[20]宿州:今安徽宿州。观察推官:为州观察使属官,掌助理郡政,选士人充任。
[21]宋代县级长官有两种称谓,凡是以京朝官、幕职官、武臣官阶出任者称“知县”,以文臣选任较低官阶出任者称“县令”。繁难大县派遣知县,中小县任命县令,二者职责相同。
[22]唐宋书法大家如云,欧阳修因文名极盛,书法反而不显。其人善写楷书,受唐颜真卿影响较深。苏轼曾中肯地评述其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南宋大儒朱熹也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又,史载《至喜亭记》碑文由黄庭坚所书(已不存),但欧阳修任夷陵县令、作《至喜亭记》时,黄庭坚尚未出生,故而作者加入吴钟曜一节(吴钟曜实有其人)。据作者推测,石碑因某种原因被毁(本书故事将涉及这一情节),这才有后来黄庭坚书写碑文一节。
[23]三游洞是夷陵另一处名胜,位于西陵峡外,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曾一同游过此洞,故称“三游”。当年三人在洞中石壁上各留了诗文,自此三游洞扬名,历代途经夷陵(出入蜀地走水路的话,夷陵为必经之地)的文士,大都慕名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宋欧阳修题字今存。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晚于本书故事发生时间十余年),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到夷陵三游洞游览,同为“三游”,后世将唐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之游称“前三游”,宋苏洵、苏轼、苏辙之游为“后三游”。又,黄庭坚为宋代书法大家,而当时夷陵不过穷僻小城,据作者推测,黄庭坚(曾游学于苏轼门下,号称苏门学士)之所以为《至喜亭记》书写碑文,当与苏氏父子“后三游”夷陵有关。黄庭坚有诗云:“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膝。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
[24]把文字(碑文、经文、佛像、诗赋等)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通常岩画及石壁上造像也被归为“摩崖”。这种石刻艺术作为记事方式出现,起源于远古时代,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依旧连绵不断,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25]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沉鱼”指西施浣纱,“落雁”指昭君出塞,“闭月”述说貂蝉拜月,“羞花”指杨贵妃醉酒观花。后世人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国色天香,极其美丽动人。又,据《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可见原始的“沉鱼”和“落雁”形象是指“毛嫱”和“丽姬”,而并不是“西施”和“王昭君”。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绝色美女,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勾践爱姬。丽姬已失考。
[26]诸葛亮留下兵书宝剑的故事世代流传,因兵书宝剑位于悬崖绝壁之处,人力难以企及,而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的代表人物,加上蜀主刘备对夷陵、宜都一带情有独钟,一度刻意经营,兵书宝剑多被世人认为是真有其事。直到现代三峡大坝建成,大坝上游水位大涨,世人终于得以接近传说中的兵书、宝剑,发现所谓的“千年兵书”只是三具悬棺;所谓“宝剑”,则是绝壁上突出的岩块,是石灰岩沿着垂直发育的节理崩塌垮塌而形成的。2003年6月3日,三峡大坝蓄水水位达到110米,离悬棺只剩4米左右时,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和屈原纪念馆的文物专家从绝壁岩缝中取出三口悬棺。据发掘工作者介绍,在第一口棺木中没有发现文物;在第二口棺木中发现八件铜质长矛,矛上有人头像;第三口棺木中则装有一米长的宝剑一把,上刻有文字(具体内容未公布);另有铜头木尾弓箭数支。部分被抢救文物现陈放在秭归屈原纪念馆。这之后,兵书宝剑峡悬棺位置被大江淹没,兵书宝剑成为历史永久的记忆。
[27]木牛流马:为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但木牛流马的具体构造一直是一个谜,也让后世无数人为之痴迷。
[28]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但在古代,则多做军事用途。据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时,全军上下束手无策。诸葛亮苦思出一条妙计,他算准风向后,命人拿来白纸千张,糊成无数个灯笼,再利用烟雾向上的引力带着它们升空。等这些灯笼升空后,蜀军士兵一起高呼道:“诸葛先生坐着天灯突围了!”司马懿听到后信以为真,带兵向天灯的方向追赶,诸葛亮终得以脱险。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29]诸葛连弩:又名元戎弩,元戎即元帅的意思。诸葛亮所制造连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威力很大,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后来魏晋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是因为生产工艺很复杂,对工匠技能要求十分高,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未能大量生产,在蜀国灭亡后不久即失传。马钧及连弩故事,可参见吴蔚作品《江东二乔》。
[30]由于剑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君主在位,常有铸剑扬威之举。蜀主刘备立国之时,命铸刀大家蒲元采金牛山铁,铸成八剑,各长三尺六寸,剑上铭文由蜀国丞相诸葛亮亲书,称为“蜀主八剑”。刘备自佩一柄,一柄与太子刘禅,一与梁王刘理,一与鲁王刘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除上述刘备铸蜀主八剑外,其子刘禅继位后,因西南局势不稳,专造一大剑,长一丈二尺,号“镇苗剑”。又如吴主孙权于黄武五年(226年,黄武是东吴政权的第一个年号)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铜钺炭作之,文曰“大吴”,小篆书。
[31]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置平卢镇,治所营州(今辽宁朝阳)。安史之乱时,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朝义部所迫南迁淄青(今山东淄博北),从此淄青有平卢之号,节度使全称为淄青平卢节度使。安史之乱平定后,平卢为李正己所得,陆续据有淄、青、齐、登、莱、海、祈、密、濮、曹、兖、郓十二州,治所也从淄州移镇郓州(今山东东平)。李正己死,其子李纳领军务。李纳死,其子李师古袭领其位。李师古之弟李师道即行刺大唐宰相武元衡的幕后元凶,白居易也是因上奏请求捉拿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具体可参见吴蔚作品《大唐游侠》。
[32]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直言得罪宰相吕夷简,被黜知饶州。当时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馆阁校勘欧阳修则写私信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后来这封信被上交给宋仁宗,欧阳修因此被贬为夷陵县令。一时间,一众忠正贤臣均被权奸诬为“朋党”。当时蔡襄年仅二十五岁,目睹言者均被谪贬,心中不平,便作《四贤一不肖》诗,称赞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人为贤人,攻击高若讷为不肖之徒。最为有趣的是,诗成后,京城内外士民争相传抄,风靡一时。有人在大街上售卖诗作刊本,获利颇厚。正好辽国使者来访,见状很是惊异,还偷偷将诗作买下带回辽国(宋朝禁止除九经以外书籍及印刷品出境)。据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后来宋朝张中庸出使辽朝经过幽州(今北京)时,在舍馆看见有人将蔡襄《四贤一不肖》一诗写在墙上,可见此诗在当时及事后影响之大。
[33]蔡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学家。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自古产好茶,称“建茶”“建茗”。五代时期,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建州北苑茶园成为专门生产贡茶的官家(源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宋人流行的对皇帝的称呼)茶园。闽国灭亡之后,南唐后主李煜派官员专程到建安设立“龙焙”,监制建茶进御。到了宋代,丁谓任福建转运使,在北苑御茶园监制御茶时,重视御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于是在丁谓手中,北苑茶誉满京华,号为珍品。蔡襄出任福建转运使后,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求质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并改进制作工艺,由此将北苑茶业发展到新的高峰。名臣欧阳修对蔡襄制作贡茶持有非议,但也不得不承认蔡襄制茶的工艺之精:“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蔡襄)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除此之外,因为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蔡襄很是愤愤不平,专门写作了《茶录》一书。该书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又,蔡襄对植物学也颇有研究,著有《荔枝谱》一书,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茶录》和《荔枝谱》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两本著作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等,流传到国外。
[34]《茶经》:唐人陆羽所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陆羽原是弃婴,被一僧人(俗姓陆)在河堤上捡回,在龙盖寺中把他养大,因而随僧人姓陆,取名羽,意指他像是一片被遗落的羽毛,随风飘荡,无以知其根源。陆羽与著名女道士李季兰(名李冶,字季兰)有交往。可惜的是,陆羽相貌丑陋,又有口吃的毛病,面对姿容秀丽、神情潇洒的李季兰,难免有自卑之感。后李季兰被召入宫中,受朱泚叛乱牵累,被唐德宗杀死。陆羽受到极大打击,之后浪迹天涯,终生未娶。陆羽有诗题为《会稽东小山》:“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诗中月色、寒潮、剡溪、青猿、叫断、昔人、东流、空见、年年、江草,无一不充满着凄凉、孤寂、哀婉、怀旧、怅惘之情,显然是借怀古凭吊之名寄托难言之情。
[35]《国史补》为历史琐闻笔记,记载了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涉及当时的中国社会风气、朝野轶事及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此书上承刘餗(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次子)所著《国朝传记》(即《隋唐嘉话》),并与之体例相同,卷数相当,但内容较为客观,少了许多怪异。
[36]指唐代的山南东道,为一级行政区,治所设于襄州(州治今湖北襄阳),领荆(州治今湖北江陵)、襄、邓、唐、随、郢、复、均、房、硖、归、夔、万等州,位置在秦岭以南、长江以北,相当于今湖北长江以北、河南西南部及重庆东部之地。
[37]紫笋:即著名的顾渚茶。顾渚是山名,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顾渚产好茶,自唐代起是贡品。据元人记载:“唐中叶以来,顾渚茶岁造万八千斤,谓之贡焙。……其后每遇进茶,湖、常两郡守皆会顾渚,张宴赋诗,遂成故事。先朝重建茗,顾渚寥寂几三百载。”但宋朝时顾渚茶急遽衰落,并不是因为“重建茗”,而是专用制作的金沙泉泉水枯竭。顾渚茶制作有特别之处,茶芽加工时要用水砣碾成末,须依赖山侧的金沙泉水(据《长兴县志》:“顾渚贡茶院侧,有碧泉涌沙,灿如金星。”)。用该泉水制出来的茶叶味道绝佳。然宋代时,“金沙泉不常出,唐时用此水造紫笋茶进贡.泉不常出,有司具牲币祭之,始得水,事讫即洞。宋末屡加浚治,泉迄不出”。由于泉水枯竭,贡茶因而停造。到了元朝,“中书省遣官致祭,一夕水溢,可溉田千亩”。意思是,元中书省官员到金沙泉祭祀后,泉水又重新涌出。元世祖忽必烈闻讯大喜,赐金沙泉名为瑞应泉。泉水复现,顾渚茶也随之恢复生产,再次成为贡茶,并以金花为标志。顾渚茶中精品色紫而形似笋,有“紫笋”之称。又,唐代茶圣陆羽最终隐居湖州苕溪,并在此地完成《茶经》一书。
[38]唐人记硖州茶为上品,入宋后,硖州茶茶名不显,确实是一大奇事。书中人物推测即为作者推测。据宋人黄庭坚《黔南道中行记》:“初,余在峡(硖)州,问士大夫夷陵茶,皆云粗涩不可饮。试问小吏,云唯僧茶味善。试令求之,得十饼,价甚平也。”后黄庭坚与朋友共品此茶,均称赞“不减江南茶味”。据作者分析,“粗涩不可饮”之茶,应该是采自当地茶农自栽茶树。所谓“僧茶”,即产自寺院之茶,当是山间野茶。易得者难喝,好喝者难得,由唐至宋,夷陵茶名美誉遂逐渐没落。
[39]历史上中原地区称南方少数民族为“蛮”,楚地多被称为“荆蛮”。夷陵在中古时期为“五溪蛮”(又称“武陵蛮”。汉时对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总称。与今土家族有渊源关系)巴人居住之地。
[40]宋代“寨”为军事单位。宋代硖州有新安、长阳、麻溪、汉流、巴山、长乐、鱼羊、梅字亚八寨,均驻扎有寨将寨兵。
[41]白鱀(jì):部分古籍记为白骥,即举世闻名的白暨豚(又名白鳍豚),也称淡水海豚,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洞庭、鄱阳湖等地,是中国特有的水生兽类。嘴狭长,有背鳍。背部呈蓝色,腹部白色。白暨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在53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长江中出现。1914年2月,美国青年探险家查尔斯·麦考利·霍依(Charles McCauley Hoy)在中国洞庭湖的城陵矶水域猎获一头雄性白暨豚,此种生物由此为世人所知。但由于战乱、资金有限等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学者并未对白暨豚做更多的研究。20世纪后期,白暨豚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侵害,数量锐减,在1988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2002年,人工饲养的雄性白鱀豚淇淇死亡,媒体争相报道,引发世界性关注。2006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瑞士七国的鲸类专家,对湖北宜昌到上海的长江干流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科考,未发现任何白暨豚踪迹,遂认定其功能性灭绝。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最后一次发现白暨豚的确凿记录,是2004年8月在南京江段搁浅的一具白暨豚尸体。又,作者小时候,仍能在长江边见到白暨豚。白洋到宜都有船名“三八号”(因全部是女船员而得名,类似轮渡,每日来回往返于白洋、宜都两码头之间),曾发生过观江猪翻船事件。当时“三八号”正横渡长江,忽然有一群白暨豚浮现在江面,戏水玩耍。乘客纷纷赶去船边观看,船体因重心急遽偏移而倾倒,造成几十人溺亡的重大悲剧事件(此事经过及数据均由当年死里逃生者提供)。
[42]公安古名梅园、孱陵。县域凭临长江天堑之险,又当南北皇华驿道(现207国道)要冲,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北通陕豫,故称“七省孔道”。公元209年,刘备领荆州牧,图谋霸业,扎营于油江口,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公安县名始于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