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第九十八面
  4. 第 0章 帝王之术
设置

第 0章 帝王之术(1 / 1)


凌哲没有耽误时间,第二天便开始教授杨木何为帝王之术。

杨木早早地便等待在书房。

凌哲端坐上座,杨木恭敬地坐在下首,摊开笔墨纸砚,时刻准备记住要点。

凌哲开口,清澈的声音瞬间把杨木的睡意解除的全无,勾引起杨木的注意力来。

“帝王之术又称为人君南面术,古帝王以坐北朝南为尊,古人南面称王也。所谓“人君南面术”,即为治国之道、帝王学、统御天下之术。

古人建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这种朝向的房子冬天可以避寒,夏天可以迎风。由于房屋都是南向,辈分高的人一般住在正中,面向南方,辈分低的人自然就要面向北方,“以南为尊”的习惯因此而形成。《易经·说卦传》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春秋繁露》说:“当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人君南面术与道家有密切关系。《汉书·艺文志》指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乃人君南面之术也”。

那么,帝王要掌握好那些要点呢?在先秦时期,诸子各家均提出过治国安邦的方略,唯独法家的方略最受封建帝王青睐,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是历代帝王必研之学。

作为帝王在统治上要面对的无非是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对民,怎样才使民富足及顺服;

二是对吏,怎样才能使官吏更有效的为政权服务;

三是对己,该怎样巩固自己的权势、修养自己的德行、平衡各股政治势力,才不致被其它政治势力所威胁。

这三个层面的问题该怎样解决,须采取怎样的方略?《韩非子》以“法”、“术”、“势”三位一体来解决这问题。何为“法”?“法”者,治民之法典;何为“术”?“术”者,驭吏之权术;何为“势”?“势”者,巩己之权势。对于君王而言,“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都是帝王手中的治御工具。以势为后盾,用术来驾驭群臣,用法来统治人民,此为“人君南面术”之根本。

其中何为王者之道?

《吕氏春秋》认为,“有道之主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意思是一个懂得领导艺术的君主要经常把“不知道”和“怎么办”挂在嘴上,装出一副糊涂的样子。这样才符合老子所说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宗旨。既然人君南面术强调君王要少说话,少做事,那么君王有什么事可做呢?古代智者认为,在治国理政上君王可以什么事都不做,但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求贤。《荀子·大略篇》说:“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墨子说:“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事”;《吕氏春秋》也说:“贤主劳于求人,逸于治事”。

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业。汉朝开国之君刘邦,计谋不如张良,用兵不如韩信,理政不如萧何,但刘邦最大的本事是识人用人,揽天下能人为己用。王者不能事必躬亲,也不需样样精通,但要懂得识别专才,知人善用,以调动天下人才之积极性为己用,此乃王者之大道。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识人、选人、量才而用是古今成就王者的关键。

首先,何以治民?治民应该用“法”

对于治民这层面必须依靠法,因为法律是统一人民思想行动的最好工具,"一民之轨,莫如法"。“法治”其核心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

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

其次,何以驭吏?驭吏应该施“术”

帝王掌管天下需要用人任事,亦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既要调动他们的忠诚心和积极性,又予以适当限制和合理控制,这是再理想不过的。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工作,帝王将一事无成。如果使用不当、控制不严,帝王也会大权旁落。这问题怎样解决?这就涉及到驾驭之术了。

何为"术"?韩非子在《定法》中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韩非又说:"术者,藏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御臣之术,必须使自己有神秘感,深藏不露,让臣下无从猜测自己的真实想法。决策之术。在听取臣下的意见之前,不要做任何倾向性的暗示,以求得臣下真实的想法,兼听独断,牢牢掌握决策权。

究竟如何驭臣,这其中花样甚多,大概分为五点:

一、树立威信

树立威信是绝对必要的,无威信臣心不服、政令不通。历史上有建树的君王都过做一件事,就不厌其烦地自我标榜,其目的无非是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在百官和百姓中确立自己不同于他之外任何人的特殊地位。

汉高祖刘邦也深知自树威信的重要性,刘邦在平定天下以后,有一次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问群臣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群臣各有所答,但都不中肯綮。刘邦自己总结说:“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方面,我比不上张良;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安抚百姓、给前方战士提供足够给养方面,我比不上萧何;而在率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方面,我更比不上韩信。张良、萧何、韩信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获得天下的重要原因。”刘邦这番话既直言不讳,又入情入理。与其说他是在讨论汉得天下的原因,不如说是为了自树个人威信。特别是他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法,先谦虚地称赞张、何、韩三人,然后话锋一转,那意思是说,他们三个“人杰”都愿意为我所用,那么我的高人一筹不是不言自明的吗? 既然人中之杰都顺于为我所用,你们余等比不上“三杰”,服不服?

二、情利诱惑

臣对君之忠,一为情感,二为利益,此乃人之本性。君主在驭臣行为中常常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投资,从而深深感动臣下,使臣下在深受感动之余更不惜一切地为其出力和卖命。使以臣忠须适当赏予权, 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天下攘攘为利矣。

三、相互监督

人是永不满足的动物,历史上有才能的臣子虽居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之位,却也不免常觊觎王位,因此帝王对臣下如管理不善、控制不严,往往要付出巨大代价。利用臣僚互相刺探、互相监督,皇帝可以明察秋毫、坐收渔利。

四、以他排他

君王操纵大臣彼此互相刺探、互相监督,说到底是为防患于未然,不利事件一旦发现苗头,对皇帝来说,就是要当机立断,干净彻底全部消灭之。消灭的办法也有种种,以他排他、相抵相消即其一。也就是说,用甲去削弱乙,再用丙去消灭甲。

五、分职弱权

帝王对臣下的分职弱权,成功者莫过于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做文章。如丞相一职,位极人臣,他既可以是帝王的得力助手,又可能对皇室构成重大威胁。西汉初期的丞相甚至可以驳回皇帝的诏旨。到汉武帝时,中央设尚书省,尚书令分去了过去丞相拆读天子奏章的权力。以后,皇帝又提高太尉、御史大夫的地位,使之与丞相平起平坐,并把三者先后更名为司徒、司马和司空,变一相为三相,从而彻底改变丞相掌握天下一切的局面。从机构设置上分职削权,这是皇帝处理自己与臣下关系中最具特色、最为实用且奏效的一种办法。唐代以后虽然有三省六郡制,还有宋代设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以及枢密院等花样翻新,但翻来覆去,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权而治,臣下的权力相互牵制,防止臣下的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帝王在处理对臣关系时,最注重的莫过于这一点了。

最后,何以巩己?巩己应该掌“势。”

"势",即权势,政权。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势",分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自然之势是帝王自然得到的,人为之势必须强化,强化包括:一、加强集权,牢握掌控力;二、平衡各股势力,不让某股独大,适时压制、扶持,力均平衡相互牵制,以保政权不被威胁。

帝王要善于化天下之智为己之智,使天下人之耳目为己耳目,才能"身在深宫之中,而照明四海之内"。

作为君主帝王,最基本需要做到法术势相结合,你可有记好?”

杨木飞快地记着笔记,他其实也是很聪慧的,把重要的几点全部记下,恭敬地点了点头。

凌哲想着这是第一天,不可以讲的过多过深,便点到为止。其实他恨不得把脑袋里的知识全部都装进杨木的脑袋里,他期待杨木的成长,渴望杨木的成长。

凌哲坐在上首慢慢喝着茶,杨木端坐在下首慢慢消化凌哲所讲的要领。

风吹过门帘,安静地离开了。

淩哲沒有耽誤時間,第二天便開始教授楊木何為帝王之術。

楊木早早地便等待在書房。

淩哲端坐上座,楊木恭敬地坐在下首,攤開筆墨紙硯,時刻準備記住要點。

淩哲開口,清澈的聲音瞬間把楊木的睡意解除的全無,勾引起楊木的注意力來。

“帝王之術又稱為人君南面術,古帝王以坐北朝南為尊,古人南面稱王也。所謂“人君南面術”,即為治國之道、帝王學、統禦天下之術。

古人建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這種朝向的房子冬天可以避寒,夏天可以迎風。由於房屋都是南向,輩分高的人一般住在正中,面向南方,輩分低的人自然就要面向北方,“以南為尊”的習慣因此而形成。《易經·說卦傳》稱:“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春秋繁露》說:“當陽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陽為位也。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人君南面術與道家有密切關係。《漢書·藝文志》指出:“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乃人君南面之術也”。

那麼,帝王要掌握好那些要點呢?在先秦時期,諸子各家均提出過治國安邦的方略,唯獨法家的方略最受封建帝王青睞,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子》是歷代帝王必研之學。

作為帝王在統治上要面對的無非是三個層面的問題:

一是對民,怎樣才使民富足及順服;

二是對吏,怎樣才能使官吏更有效的為政權服務;

三是對己,該怎樣鞏固自己的權勢、修養自己的德行、平衡各股政治勢力,才不致被其他政治勢力所威脅。

這三個層面的問題該怎樣解決,須採取怎樣的方略?《韓非子》以“法”、“術”、“勢”三位一體來解決這問題。何為“法”?“法”者,治民之法典;何為“術”?“術”者,馭吏之權術;何為“勢”?“勢”者,鞏己之權勢。對於君王而言,“法、術、勢”三者缺一不可,都是帝王手中的治禦工具。以勢為後盾,用術來駕馭群臣,用法來統治人民,此為“人君南面術”之根本。

其中何為王者之道?

《呂氏春秋》認為,“有道之主以不知為道,以奈何為寶”,意思是一個懂得領導藝術的君主要經常把“不知道”和“怎麼辦”掛在嘴上,裝出一副糊塗的樣子。這樣才符合老子所說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宗旨。既然人君南面術強調君王要少說話,少做事,那麼君王有什麼事可做呢?古代智者認為,在治國理政上君王可以什麼事都不做,但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求賢。《荀子·大略篇》說:“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墨子說:“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逸於治事”;《呂氏春秋》也說:“賢主勞於求人,逸於治事”。

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業。漢朝開國之君劉邦,計謀不如張良,用兵不如韓信,理政不如蕭何,但劉邦最大的本事是識人用人,攬天下能人為己用。王者不能事必躬親,也不需樣樣精通,但要懂得識別專才,知人善用,以調動天下人才之積極性為己用,此乃王者之大道。臣以自任為能,君以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識人、選人、量才而用是古今成就王者的關鍵。

首先,何以治民?治民應該用“法”

對於治民這層面必須依靠法,因為法律是統一人民思想行動的最好工具,"一民之軌,莫如法"。“法治”其核心是通過立法令、行法令,達到"尊公廢私",而所謂"公",實際上就是帝王。

法律為君主所設,其基本原則當然要體現君主利益而廢止臣民的私利,實現"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國家體制,因此要求臣民的一舉一動必須絕對符合法律的要求。

其次,何以馭吏?馭吏應該施“術”

帝王掌管天下需要用人任事,亦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既要調動他們的忠誠心和積極性,又予以適當限制和合理控制,這是再理想不過的。因為沒有這些人的工作,帝王將一事無成。如果使用不當、控制不嚴,帝王也會大權旁落。這問題怎樣解決?這就涉及到駕馭之術了。

何為"術"?韓非子在《定法》中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君臣之能者也。"韓非又說:"術者,藏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禦群臣者也。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禦臣之術,必須使自己有神秘感,深藏不露,讓臣下無從猜測自己的真實想法。決策之術。在聽取臣下的意見之前,不要做任何傾向性的暗示,以求得臣下真實的想法,兼聽獨斷,牢牢掌握決策權。

究竟如何馭臣,這其中花樣甚多,大概分為五點:

一、樹立威信

樹立威信是絕對必要的,無威信臣心不服、政令不通。歷史上有建樹的君王都過做一件事,就不厭其煩地自我標榜,其目的無非是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在百官和百姓中確立自己不同於他之外任何人的特殊地位。

漢高祖劉邦也深知自樹威信的重要性,劉邦在平定天下以後,有一次在洛陽南宮擺酒設宴,問群臣項羽之所以失天下、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群臣各有所答,但都不中肯綮。劉邦自己總結說:“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方面,我比不上張良;在管理國家行政事務、安撫百姓、給前方戰士提供足夠給養方面,我比不上蕭何;而在率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方面,我更比不上韓信。張良、蕭何、韓信三人,都是傑出的人,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獲得天下的重要原因。”劉邦這番話既直言不諱,又入情入理。與其說他是在討論漢得天下的原因,不如說是為了自樹個人威信。特別是他巧妙地運用欲揚先抑法,先謙虛地稱讚張、何、韓三人,然後話鋒一轉,那意思是說,他們三個“人傑”都願意為我所用,那麼我的高人一籌不是不言自明的嗎? 既然人中之傑都順於為我所用,你們餘等比不上“三傑”,服不服?

二、情利誘惑

臣對君之忠,一為情感,二為利益,此乃人之本性。君主在馭臣行為中常常有意識地進行情感投資,從而深深感動臣下,使臣下在深受感動之餘更不惜一切地為其出力和賣命。使以臣忠須適當賞予權, 官之利,乃君權所授,權之所在,利之所在,天下攘攘為利矣。

三、相互監督

人是永不滿足的動物,歷史上有才能的臣子雖居萬人之上、一人之下之位,卻也不免常覬覦王位,因此帝王對臣下如管理不善、控制不嚴,往往要付出巨大代價。利用臣僚互相刺探、互相監督,皇帝可以明察秋毫、坐收漁利。

四、以他排他

君王操縱大臣彼此互相刺探、互相監督,說到底是為防患於未然,不利事件一旦發現苗頭,對皇帝來說,就是要當機立斷,乾淨徹底全部消滅之。消滅的辦法也有種種,以他排他、相抵相消即其一。也就是說,用甲去削弱乙,再用丙去消滅甲。

五、分職弱權

帝王對臣下的分職弱權,成功者莫過於在政府機構設置上做文章。如丞相一職,位極人臣,他既可以是帝王的得力助手,又可能對皇室構成重大威脅。西漢初期的丞相甚至可以駁回皇帝的詔旨。到漢武帝時,中央設尚書省,尚書令分去了過去丞相拆讀天子奏章的權力。以後,皇帝又提高太尉、禦史大夫的地位,使之與丞相平起平坐,並把三者先後更名為司徒、司馬和司空,變一相為三相,從而徹底改變丞相掌握天下一切的局面。從機構設置上分職削權,這是皇帝處理自己與臣下關係中最具特色、最為實用且奏效的一種辦法。唐代以後雖然有三省六郡制,還有宋代設同平章事、參知政事以及樞密院等花樣翻新,但翻來覆去,目的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分權而治,臣下的權力相互牽制,防止臣下的權力過大威脅皇權。帝王在處理對臣關係時,最注重的莫過於這一點了。

最後,何以鞏己?鞏己應該掌“勢。”

"勢",即權勢,政權。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須以掌握權勢為前提。"勢",分為自然之勢和人為之勢。自然之勢是帝王自然得到的,人為之勢必須強化,強化包括:一、加強集權,牢握掌控力;二、平衡各股勢力,不讓某股獨大,適時壓制、扶持,力均平衡相互牽制,以保政權不被威脅。

帝王要善於化天下之智為己之智,使天下人之耳目為己耳目,才能"身在深宮之中,而照明四海之內"。

作為君主帝王,最基本需要做到法術勢相結合,你可有記好?”

楊木飛快地記著筆記,他其實也是很聰慧的,把重要的幾點全部記下,恭敬地點了點頭。

淩哲想著這是第一天,不可以講的過多過深,便點到為止。其實他恨不得把腦袋裏的知識全部都裝進楊木的腦袋裏,他期待楊木的成長,渴望楊木的成長。

淩哲坐在上首慢慢喝著茶,楊木端坐在下首慢慢消化淩哲所講的要領。

風吹過門簾,安靜地離開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