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4. 第六章 平定三方
设置

第六章 平定三方(1 / 1)


杨坚好不容易暂时安定了内部,但不安情绪始终没有消散。他召见掌管天文的太史中大夫庾季才,问他:“吾以庸虚,受兹顾命。天时人事,卿以为何如?”杨坚还在担心自己是否有天命,能否将权柄牢牢掌握。

庾季才回答得很有意思,他说:“天道精微,难可意察。窃以人事卜之,符兆已定。季才纵言不可,公岂复得为箕、颍之事乎!”天道不好说,我只从人事方面来预料,觉得符兆很明确。即使说天时和人事都对您不利,您难道会效法尧帝时代把天下让出去吗?言外之意是,都到什么时候了,还问这种问题,就算没有天命,你还能回得去吗?

杨坚一想,确实如庾季才所言,如今没有什么选择余地了,前面只有这一条路,无论是坦途还是险境,都必须硬着头皮走下去。当前最紧迫的事宜是镇住被忽悠到京的五位藩王。虽然他们手中无兵权,但影响力不容小觑,毕竟现在还是宇文家族的天下。杨坚决定“杀鸡给猴看”,让这几位知道轻重,不要轻举妄动,首先倒霉的是负责京城治安的毕王宇文贤。

宇文贤个性刚强干练,有些谋略,担心杨坚会颠覆宇文氏的江山社稷,想着与五位叔父合谋杀掉杨坚,虽然没有实际行动,但言辞中却透露了这个意思。五王刚到京不久,他被丞相别驾杨雄告发意图谋反,杨坚立即诛杀了宇文贤一家,给了五位王爷一个下马威,希望他们能安分守己,否则宇文贤就是前车之鉴。

杨坚心里很清楚,如今地方势力蠢蠢欲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稳住各位藩王,所以不能一味使狠,还要软硬兼施。于是,在杀掉宇文贤后,他让小皇帝下诏令五王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高的赏赐,杨坚这样做,表达了对五位藩王的尊重,希望他们感恩图报。更重要的是为自己争取时间,等将来完全掌握局势后,再来收拾几位王爷。

五位藩王虽然心里很不爽,但他们离开了封地,手中无权无兵,只能暂时向杨坚低头,看看时局变化再伺机而动。

很快,出现了非常有利于几位藩王的事态,地方势力纷纷揭竿而起,举兵反抗杨坚。率先发难的是六十多岁的相州总管尉迟迥,他不仅是一员屡建军功的猛将,而且还是皇亲国戚。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名望地位素来很高。他所担任的相州总管,是平定北齐后新设置的,也是势力最大的总管府,辖区几乎相当于过去北齐的地盘,包括今天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因此,他是杨坚最担心的人物之一。

杨坚本想着先下手为强,以小皇帝的名义召尉迟迥回京参加宇文赟的葬礼,然后委任久经沙场的老将韦孝宽为新的相州总管,启程前往邺城取代尉迟迥。

尉迟迥当然不会束手就擒,决意起兵反抗,但还需提前做些准备。于是他采用拖延战术,对外宣称接受诏令,并派人迎接接替自己的韦孝宽,但这一切都是假象,真实意图是将韦孝宽骗入邺城杀掉,然后正式起兵。无奈韦孝宽也是一位高人,当年玉璧之战他凭借一己之力打得高欢一筹莫展,如今感觉气氛不对,假托有病故意走得很慢,尉迟迥越是派人催促,他走得越慢,并派人以求医找药为名潜入邺城打探消息。

尉迟迥见韦孝宽不肯上当,为了打消韦孝宽的顾虑,便派他的侄子韦艺前去迎接。韦艺虽然是韦孝宽的侄子,但一直都在尉迟迥身边做事,受其统领,算得上是尉迟迥的死党。韦孝宽见到侄子后,问其此行的真实目的,韦艺避重就轻,一直不说实话,韦孝宽大怒,下令将侄子推出斩首。韦艺是个胆小鬼,一见大难临头,便将尉迟迥的密谋不打折扣地告诉了韦孝宽。

韦孝宽证实了先前自己的猜测,如今再往前走便是羊入狼群,只能掉转马头回京城报告,但韦孝宽知道,如果一味西逃,恐怕跑不过尉迟迥的追兵。于是他想出一条妙计,每路过一个驿站,做两件事情:一是对驿站主管表示尉迟迥的人很快就会来,要提前准备好酒菜;二是临走时将驿站所有的马全部牵走。

果如韦孝宽所料,尉迟迥听说事情败露,赶忙派手下将领梁子康带人来追,结果每到一处驿站,发现没有可替换的马匹,倒是有一桌早已准备好的美味佳肴,只好先饱餐一顿再追,因此追击的速度大为下降,韦孝宽脱离险境进入了安全区域。

与此同时,另一个渠道也报告尉迟迥造反在即。北周大臣杨希尚奉命抚慰山东、河北,走到相州时,正赶上宇文赟驾崩,便留在邺城与尉迟迥一同为皇帝发丧。杨希尚感到有些不对劲,暗地里对随从说:“尉迟迥表现得一点都不哀伤,而且眼神也不对,想必准备图谋不轨。”于是连夜离开邺城,从小道跑了。天亮后,尉迟迥才发现,派人去追,但是没有追上。杨希尚跑回长安后向杨坚如实汇报了情况。

一切都在预示着尉迟迥要有大动作,但此时还没有公开撕破脸皮,杨坚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于是派使者正破六汗裒去邺城做沟通解释工作,向尉迟迥明确表示自己没有篡位之心,一切事情都可以商量。同时让正破六汗裒带去一份密信给相州总管府长史晋昶,让他做好准备,相机行事。但没想到,正破六汗裒的保密工作没做好,事情被尉迟迥知道了,让他下定决心起兵造反。

尉迟迥杀掉了正破六汗裒和晋昶,然后集合文武官员和百姓,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杨坚以凡庸之才,藉后父之势,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先帝处吾于此,本欲寄以安危。今欲与卿等纠合义勇,匡国庇人,进可以享荣名,退可以终臣节。卿等以为何如?”大意是说:杨坚以平庸之才,借皇后父亲的权势,挟制幼主,号令天下,作威作福,赏罚不分,其背叛君主的行迹,已暴露无遗。我身为将相,与君主有舅甥之亲,同甘共苦,本应一体。先帝把我任命到这里,本来就寄托着安危大计。如今打算与各位集合义士,匡复国家,保护百姓,进可享受荣华名望,退可保全为臣节操。各位认为怎样?于是“众咸从命,莫不感激”,所有的人都表示坚决拥护。

尉迟迥自称大总管,当时赵王宇文招已经入朝,留下小儿子在这里,尉迟迥又拥戴他以号令天下。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个败笔,尉迟迥在起兵时宣称自己和小皇帝宇文阐有舅甥之亲,又说杨坚挟持幼主,既然如此,最正当的理由应该是“清君侧,杀杨坚”,这样可以占据道德高点,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但尉迟迥却另立新主,这意味着北周王朝将走向分裂,因此,造反的合法性在源头上便出现了很大问题。

虽然如此,起初叛军的声势颇为浩大,尉迟迥所管辖的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各州,他弟弟的儿子尉迟勤所管辖的青、胶、光、莒各州,全都跟随尉迟迥,拥有军队数十万。除此之外,荥州刺史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各自据州响应尉迟迥。尉迟迥又向北交结高宝宁,联络突厥;向南联络南陈,答应割让长江、淮河一带的土地,希望得到陈朝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两个地方总管也起兵响应,分别是陨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和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因此这场震动了大半个北周的地方叛乱史称“三总管之难”。

除了尉迟迥,另外两个总管的身份地位也不得了,司马消难的父亲是北齐名将司马子如,女儿司马令姬是当朝皇帝周静帝宇文阐的皇后,也就是说他是当朝小皇帝的岳父大人。王谦出身于太原王氏,父亲王雄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王雄在随宇文护东征北齐的过程中被北齐名将斛律光射杀,王谦便成为名门之后。当时三总管的统辖区域占到了北周领土一半以上,他们共同对身居长安的杨坚形成了一股合围之势,再加上其余各方势力的蠢蠢欲动,北周王朝顿时处于四分五裂的危机之中。

杨坚担心什么来什么,但没有任何退路可走,只能强力镇压,成功与否不仅事关手中的权力,更关乎身家性命乃至家族的命运。既然是三个总管作乱,杨坚就派三路兵马去镇压,先是令尚未到京的韦孝宽为行军元帅,讨伐尉迟迥。又令老将梁睿领兵收拾王谦,令王谊率军攻击司马消难。

双方还没交战,韦孝宽的长史李询秘奏杨坚说:“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三位行军总管私下接受了尉迟迥的金钱,人心异常,可能有变。”杨坚一听脑袋都快炸了,要知道,这三位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而且是讨伐军的主力干将,如果他们临阵倒戈,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妥善处理此事,他紧急召刘昉、郑译等人来商议,如何能在不生乱的情况下取代三人。

关键时刻,还是要看李德林,他说了一番非常重要的话:“公与诸将,并是国家贵臣,未相伏驭,今以挟令之威,使得之耳。安知后所遣者,能尽腹心,前所遣人,独致乖异?又取金之事,虚实难明,即令换易,彼将惧罪,恐其逃逸,便须禁锢。然则郧公以下,必有惊疑之意。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为诸将旧来所信服者,速至军所,使观其情伪。纵有异志,必不敢动。”

这段话包含几层意思:一是这些将领和杨坚一样,都是国家的重臣,地位上是平等的,没必要一定服从杨坚,现在杨坚只是凭借天子的权威控制和驾驭他们罢了。二是李询的密报真假难辨,如果现在派人取代他们,三人可能因害怕获罪而逃走,如果把他们抓起来,其他将领都会感到人人自危,临阵换将一直是兵家大忌。三是当务之急是派遣一个心腹,此人既要有谋略,同时也要为众将领所信服,立即到军中,观察将领们的举动,即便他们怀有二心,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他们有所动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

杨坚对此建议什么反应呢?拍着大腿赞道:“若公不发此言,几败大事。”他刚才一听到这个消息,确实有些慌了神,冷静下来觉得李德林说得太对了,如果在没搞清楚的情况下贸然换将,估计仗还没打,军心先溃散了。

只是,按照李德林所言,需要派一个得力的人深入军中,该派谁去呢?杨坚首先想到的是刘昉和郑译,但这两位在宫中是耍弄权术的高手,一听说要上前线,就变成了稀松软蛋。刘昉表示自己从来没有领过兵,实在无法完成任务。郑译则以家中八十岁的老母需要照顾为由予以拒绝。

杨坚无奈只能寻找新的人选,他选定了崔仲方,此人从小喜爱读书,有文才武略。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害怕受到牵连为由变相拒绝了。就在杨坚为人选犯难的时候,有人站出来主动请缨,此人便是丞相府的司录高颎。

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杨坚很看重高颎,将他视为心腹。说来两人颇有渊源,高颎的父亲叫作高宾,原本在北齐为官,因避奸臣进谗而投奔北周,北周大司马独孤信引其为僚佐,对高宾非常赏识,赐姓独孤氏。独孤信被逼自杀后,虽然他们改回了“高”姓,但高颎不畏危险,坚持和独孤家来往,“以宾父之故吏,每往来其家”,特别是和杨坚的夫人独孤伽罗往来密切,当杨坚刚刚掌权,急需有人帮助自己时,独孤伽罗推荐了高颎,说他是可用之人。

杨坚派人向高颎传达了想将其延揽入丞相府的意思,当时杨坚的地位并不稳固,但高颎斩钉截铁表示道:“愿意接受驱使。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这让杨坚颇为感动,对其更为信任,这次又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其实,高颎和刘昉相同,没有从军打仗的经历,与郑译一样,家里也有一位需要照料的老母,但却欣然应命,忠诚担当高下立判。

高颎少年聪明敏捷,当在孩童时,家有一棵柳树,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车盖。乡里的老年人说:“这家要出大贵人。”此言在以后得到了充分验证,而他真正发迹就是从此次主动请缨开始的。

高颎到达前线后,首先要解决团结问题,他绝口不提三将受贿的事情,想方设法打消众将的疑虑和不安,特别是对于宇文忻,经常主动和他一起研讨破敌之策,“与颎密谋进取者,唯忻而已”,很快重新凝聚了人心。

解决好内部问题后,高颎下令在沁水上架浮桥,准备发动进攻。不过,这种浮桥很容易被破坏,因为叛军从上游放下点着火的木筏,就可以将浮桥烧掉。这难不倒高颎,他早有准备,预先让人制作了“土狗”,这是一种水中障碍物,就是用泥土堆积成的一种前低后高、前窄后宽的土堆,形状有点像狗。这些“土狗”放在水中,可以有效拦截燃烧的木筏。

驻扎在沁水东岸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想着等朝廷军队渡河至一半时,再发动突然袭击。万万没想到,韦孝宽所部渡河速度非常迅速,根本没有给他机会。与此同时,高颎下令焚桥,逼迫全军背水一战。陷入死地的朝廷军队,只能以一当十,拼死杀敌,尉迟惇的军队无法招架,四散逃命,被杀和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尉迟惇本来信心满满,但最后只得单枪匹马逃回邺城。高颎、韦孝宽率部一直追杀到邺城城下。如果单从兵力上来看,尉迟迥还是占优,况且还有主场作战的优势。尉迟迥与儿子尉迟惇、尉迟祐出动全部兵力,共十三万人,在城南列阵。尉迟迥亲率的那支队伍,头戴绿巾,身穿锦袄,号称“黄龙兵”。与此同时,尉迟勤率兵五万,从青州来援,先遣的三千名骑兵率先赶到。尉迟迥久在军中,年岁虽老,仍穿着甲胄上阵,极大鼓舞了士气,再加上黄龙军训练有素,作战勇猛,韦孝宽有些抵抗不住,边战边退。

眼见着朝廷军队败局已定,但奇迹却发生了。创造“奇迹”的正是先前被猜忌的宇文忻,他敏锐地观察到一个现象:战场上除了两支军队外,还有大量来围观的邺城百姓,这些百姓看热闹不怕危险,一下来了好几万人,一层又一层形成了一道人墙。但他们此时还没意识到,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

宇文忻与高颎、李询谋划说:“事情紧急,当用权宜之计破敌。”他所说的权宜之计是转而攻击围观百姓,制造混乱,乱中取胜。于是,士兵开始向围观群众发箭,正在品头论足之际的百姓们猝不及防,“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喊声哭声震天动地,纷纷往城里拥。由于百姓们慌不择路,有不少跑到了尉迟迥的军队里,队伍很快就被冲散了。就在此时,宇文忻让部下大喊:“贼人败走了啊!”众将士重新振作起来,齐力拼命攻击,尉迟迥的军队完全被百姓冲乱了,又听到这样的喊声,不明真相,为了逃命,跟着百姓一起往城里跑。

尉迟迥的军队彻底失去斗志,韦孝宽手下的李询、贺娄子干等将领带领部属率先登城。尉迟迥退到城楼上,依然拼死抵抗。这时候,轮到另一位受猜忌的将领崔弘度发挥作用了。他和尉迟迥有亲戚关系,具体说崔弘度的妹妹嫁给尉迟迥的儿子为妻,他尾随尉迟迥登上城楼,尉迟迥准备搭弓射他,崔弘度摘下头盔对他说:“你还认得我吗?今日我们各自为了国事,不能顾及私情,但念我们有亲戚之情,我会约束乱兵,不让他们侵辱你的家人。事已如此,早点了断吧,还等什么呢?”

这番话说得言辞恳切,搞得走投无路的尉迟迥战意全无,他不愿当俘虏而自取其辱,于是主动放下弓箭,对杨坚破口大骂一番后自刎而死。尉迟勤叔侄三人逃奔青州,但在半路被追上抓获,后来都被处死,持续了六十八天的尉迟迥叛乱被平定了。

再说其他两个总管,就在消灭尉迟迥十天后,王谊率军进逼陨州,司马消难闻讯连夜逃窜,投奔到了南陈。至于益州,梁睿率二十万大军入蜀,连战连捷,随即攻克成都,王谦在逃亡路上被杀,首级被送到京师,自此,看上去很热闹的三总管之乱就这样落下帷幕。

杨坚能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剑桥中国隋唐史》说了几个原因:“杨坚的关中平原根据地长期以来是远征的跳板,只要他有取得胜利的迹象,就能得到从北周继承下来的强大的战争机器的效忠;他还掌握着统一领导和各个击破分散敌人的优势;何况后者只有地方的追随者,各怀私心异志,缺乏协调的战略;当时重要的地方和地区领袖依然举棋不定,杨坚的任何敌人的有力行动都可能导致他的失败。”除此以外,同时指出杨坚取胜的关键是重用高颎,“杨坚得力于高颎,而他的敌人又缺乏想象力和个人魅力,所以他继续走运”。

从三总管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始终没有联合起来,各自为战,缺乏必要的协调。事实上,他们也做过这样的尝试,但由于遭到了激烈的抵抗而没有实现,亳州总管贺若谊西抗司马消难,东拒尉迟迥,使得两军始终不能会合。利州总管豆卢昼夜督战,成功抵抗四十天,堵死了王谦出川的要道,将其困在益州。就这样,三总管虽然同时起事,但却被分割开来,最终被各个击破。

同时,从叛乱很快被平息也可以看出,三总管之乱本身并不得人心,没有得到官僚阶层和普通百姓的大力支持。这也说明宇文赟的暴政使得北周皇室丧失了号召力和凝聚力,没有人再愿意为这个政权卖命了。

通过此次快速平叛,杨坚充分展示了出众的政治智慧,除了听从李德林的建议,任命高颎为监军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争取了一个关键人物的支持,此人便是并州总管李穆。李穆是西魏大将军李远的弟弟,因为在战场上救过宇文泰一命,颇受重用。后来李远家族被宇文护铲除,李穆受到牵连,被贬为庶民,宇文护倒台后,他又重新获得重用。

说李穆关键,是因为并州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处于杨坚和尉迟迥的中间地带,李穆的选择对双方都很要命。如果站到尉迟迥一边,会直接威胁到长安的安全,如果归附杨坚,则会形成一道有力的屏障。同时,李穆又是北周的元老,如果能够得到他的支持,无疑会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直接影响众多北周朝臣的取向。

杨坚和尉迟迥都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起兵前尉迟迥特地派人联络李穆,邀其一起反叛,李穆的儿子李士荣也劝父亲支持尉迟迥,这搞得李穆“颇怀犹豫”,有些举棋不定。

杨坚也赶忙派柳裘和李穆的第十子李浑前去做思想工作,柳裘口才很好,是有名的说客。他见到李穆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利害得失,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李浑在旁边帮腔,最终使得李穆下定决心,支持杨坚。他说:“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时若此,吾岂能违天。”周朝的德行已经衰微,不管是糊涂人、聪明人,都能看到这一点。天命如果是这样,我怎能违背?

李穆不仅嘴上说,更有实际行动,将镶有十三道玉环的金带、象征天子的服饰送给杨坚,并派儿子李浑进京,将一个熨斗呈上,熨斗有“熨安天下”的意思,希望杨坚执掌权威以安抚平定天下。李穆这样做看上去有些大逆不道,毕竟杨坚还是北周的大臣,不过,杨坚对李穆一系列表忠心的行为感到很满意。李穆归附杨坚后,随即派军队攻打叛军,捉获了尉迟迥的长子朔州总管尉迟谊,并转送长安。

平定这场叛乱对杨坚来说意义重大,不仅消除了外部威胁,权力变得更加稳固,先前有一些不服的大臣,看到杨坚摧枯拉朽般的胜利,便不敢再有二心,转而选择支持杨坚,这同时也加速了杨坚改朝换代的步伐。与此同时,这次平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收获,便是发现不少人才,为今后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实的储备,其中除了高颎和李德林外,还有能文能武的杨素和非常能打的宇文述。

杨素是正经的弘农杨氏之后,不像杨坚有冒牌之嫌,他从小便被家族长老看好,叔祖北魏尚书仆射杨宪经常对子孙说:“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就是说杨素不是一般的人,他日一定出类拔萃,无与伦比,不是你们赶得上的。言外之意是整个家族最大的希望便是杨素了。

杨素后来的表现远超叔祖对他的期许,他勤奋好学,年纪轻轻便在文学、书法上均有造诣,而且长得很帅,史书称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

由于才华出众,杨素受到了宇文护的重用,先是担任中外记室,后转礼曹,加大都督。宇文护倒台后,杨素也受到了牵连。此前,他的父亲杨敷在与北齐作战中兵败被俘,后来被杀害于邺城,但没有受到北周的追封。杨素此时为父亲喊冤,更加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诛杀杨素,没想到杨素毫无惧色,高声喊道:“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就是说侍奉你这样无道的昏君,死是理所应当的。宇文邕不仅没有愤怒,反而对杨素刮目相看,赦其无罪,并追赠其父为大将军,谥号“忠壮”,拜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宇文邕令杨素起草诏书,杨素下笔成章,文辞华丽。宇文邕称赞道:“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意为好好努力,不愁以后没有富贵。换作其他臣子,面对皇上的赞扬和鞭策,一定会感激涕零,顺带还会表一下忠心。没想到,杨素没有任何表示,反而说道:“臣只怕富贵来逼臣,臣却无心取富贵。”

杨素确实够牛气,不过他有牛的资本,因为杨素是个“全才”,不仅笔杆子厉害,打仗更是一把好手。杨素用兵和别人不一样,喜欢以敌之长击敌之长,更喜欢在敌人最擅长的场地击败对手。他指挥作战还有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先以数百人赴敌陷阵,不能而还却者悉斩之。复进以数百人,期必陷阵而止。是以士皆必死,前无坚敌。”总是派数百精兵冲击敌军阵营,若不能破阵,退还者全部斩首,如此反复,一直到最终破阵为止。因此,其麾下的将士人人奋勇争先,所向无敌。

由此看来,相貌英俊的杨素并非一个文弱书生,而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在他看来,打仗不是玩游戏,“狭路相逢勇者胜”,谁有杀气和必胜的决心,谁就能笑到最后,正是由于严格治军,杨素才屡立军功。

杨坚上台后,杨素看清大势,主动投到杨坚门下。三总管之乱中,他领命攻打占据虎牢的荥州刺史宇文胄,大获全胜,将宇文胄斩杀,因功进位柱国,封清河郡公。

杨坚发现的另一位悍将是宇文述,他是北周上柱国宇文盛的儿子,祖上原本是宇文家族的奴仆,由于宇文盛屡立军功,后来晋升为北周的上柱国。老子英雄儿好汉,宇文述也很能打,而且脑子很好使,史书上说他“恭谨沉密”,此次平叛,宇文述冲锋陷阵,俘敌甚众,被破格拜上柱国,晋爵褒国公。

叛乱平定,杨坚的地位更加稳固,朝廷内几乎没有人可以向他发出挑战,困在长安的几位王爷却越来越焦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只能等死,于是,他们终于要出手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