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乘风破浪的唐朝女子
  4. 第26章 红颜薄命:看花不语满眼泪
设置

第26章 红颜薄命:看花不语满眼泪(1 / 1)


唐代向来被认为是一个开放、包容、自信、强盛的朝代。亲 ,愛 ,的 讀 .者 ,., .此 ,页 .面 内,.容 ,.为 .盗,.版,, ,.请,下.载,.番 茄,.小 說 ,.A ,p P ,, ,我 们,提 .供 正 ,.版 ,免,.費閱 ,.读 ,.。 且 ,实時,更.新无 .广,.告 .。.下.载地.址,.:

唐代女性的命运,相对于其他朝代,显然也有更多的自信与从容。

只是,即使生于唐代,仍然有诸多女性,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得不随波逐流、因人沉浮。

这样的处境之下,她们的美丽,不是财富,不是力量,而是红颜薄命的引子。

王维为一个卖饼人的妻子,写过一首《息夫人》: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息夫人,是春秋时息国国君的妻子。公元前680 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息夫人在楚宫中生了两个孩子(次子就是后来的楚成王),但是始终不同楚王说一句话。楚王问她缘故,她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死,其又奚言!”

春秋时期的女性,从一而终的观念其实并不强,整个时代也不太具有这种观念。忠贞,更多的是个人的选择,就像是在世人习惯于楚材晋用的时代大背景中,屈原却宁肯蹈江而死,也不远赴他国一展才干与抱负一样,息夫人选择的是“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借用息夫人的典故来写这首诗,显然是因为,这个卖饼人的妻子的遭遇,类似于息夫人。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是宁王的座上客。

王维年少成名,是长安城中诸多王公大臣的座上嘉宾,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宁王,就对王维十分赏识,唐人笔记里说,王维以第一名考中进士,就是因为宁王的大力推荐。

宁王其人,颇有风雅之名(所以才特别欣赏王维),善音律,尤其擅长吹笛,常与擅长羯鼓的玄宗合奏,贵妃弹琵琶,谢阿蛮跳舞,其乐融融。

这样一位既富贵又风雅的亲王,自然在府中养了众多色艺双全的姬妾。

宁王府的左邻,有一户卖饼的人家,卖饼人的妻子很美,唐人笔记里说她“纤白明晰”,意思是体态苗条、肤色白晳,容貌明丽醒目,宁王偶然一见,便看上了,赠给卖饼人重金,将他的妻子带回了府中,唐人笔记中用的词是“取之”—如同从主人家手里买一个物件一样。

宁王宠爱这个卖饼人的妻子,超过了其他姬妾。如此过了一年后,宁王问她:“你还记得那个卖饼人吗?”这个女子默然不答。宁王便召来那个卖饼人,让他们相见。

夫妻重逢,妻子注视着自己的丈夫,“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当时宁王座上宾客十余人,都是文士,见到这等情形,无不为之心酸。

宁王于是让他们赋诗—夫妻久别重逢、相对落泪无言,在宁王看来,不过是一个可以用来赋诗的素材。

最先写完的是王维,题为《息夫人》。

王维是宁王的座上客,他不能指责主人的失德;作为一介文士,他也很难指责宁王的失德—又或者,在那个时代,位高权重的宁王,肯用重金从一个丈夫手里买来他的妻子,而不是直接抢过来,这样的行为,在世人眼中,根本算不上失德,不过是一点失礼而已?

于是王维只能借古喻今,用令人怜惜、同情、尊重的息夫人,来赞美宁王座前这个不肯因为贵人恩宠就忘记自己丈夫的卖饼人妻子,而不是指责宁王的行为有失君子之道。

忠贞,始终是被世人推崇的美德。因为太多人做不到,又使得世人对能够持忠贞之志的人更多了几分尊重。

即使是宁王,面对王维的这首诗时,心中必定也有所触动。

他于是将卖饼人的妻子归还给了她的丈夫,“使终其志”—让她能够践行自己的忠贞之志。

那位“纤白明晰”的市井美人,与丈夫的聚散,不过是在宁王微微一动念、轻轻一抬手间。

卖饼人妻子,是一个始于无奈而最后还算是善终的故事。

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是韩翃与柳氏的离散与重聚。

韩翃是唐代宗大历年间的著名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见原稿

天宝年间,韩翃在长安与李生结识,交情深厚。李生家中豪富,蓄养了不少歌姬,其中一位姓柳,“艳绝一时,喜谈谑,善讴咏”—柳氏既美丽又风趣,歌喉出众,长于诵诗。柳氏对诗才出众的韩翃十分倾心,李生便慷慨相赠,还另外送了三十万钱好让他们置业安家。

唐人的豪侠精神,评论者众多,即使是山水田园派的孟浩然,也要说:“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这位李生,很显然便深具这种豪侠精神。

赠给远游的好友价值千金的心爱宝剑,与赠给好友色艺双全的心爱歌姬并附带三十万嫁妆,在唐人看来,都是一段佳话。

第二年,韩翃考中了进士,回乡(今河北昌黎县)省亲,暂时将柳氏留在长安。

然而,安史之乱(755 年)爆发了,长安沦陷于叛军之手。

柳氏深知自己的美貌在乱军中只会带来灾难。她剪了头发,掩盖容貌,打扮成尼姑,潜藏在法灵寺。

韩翃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府中任从事,757 年唐肃宗收复长安,韩翃远在山东,只能遣使者秘密到长安去寻访柳氏,使者带去了一囊碎金以供柳氏生活之用,又附了一首《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兵荒马乱,国破家亡,韩翃不知道柳氏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是否能够生存下去,更不知道她这样美丽是不是已经被豪强掠走,只能抱着深深的忧思,忐忑不安地猜测、患得患失地探问。

柳氏捧着这一囊碎金,泣不成声,答赠了一首《杨柳枝》: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离别数年,芳华易逝,就如那青青柳色,秋风一起,便摧折凋零,纵使你重来长安,我又哪里还有昔日的美丽来与你相见?

韩翃担忧的是柳氏是否还活着,是否还在等着自己;柳氏担忧的则是自己是否美丽依旧,是否能够让韩翃像从前一样爱恋自己。

柳氏在此之后开始蓄发养颜,提前打理自己的容貌,期待着与韩翃的重逢。

也许是使者的到来走漏了风声,不久之后,柳氏便被蕃将沙吒利抢走了,“宠以专房”—大概意思是“三千宠爱在一身”。

然而,对于柳氏来说,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柳氏爱慕韩翃,是因为他的诗才,而不是他的权势地位。

显然这位颇有军功的蕃将,并非柳氏心中的良人。

韩翃跟随侯希逸入京觐见时才知道柳氏被夺的消息。

他不过是一个书记,面对手握兵权立有战功的蕃将,无能为力。

侯希逸部下诸将欢宴之时,韩翃借酒浇愁,郁郁寡欢。亲 ,愛 ,的 讀 .者 ,., .此 ,页 .面 内,.容 ,.为 .盗,.版,, ,.请,下.载,.番 茄,.小 說 ,.A ,p P ,, ,我 们,提 .供 正 ,.版 ,免,.費閱 ,.读 ,.。 且 ,实時,更.新无 .广,.告 .。.下.载地.址,.:

他的同僚里,有一位名叫许俊的虞候,性情豪爽,才气纵横,许俊便询问韩翃为什么这样沮丧,问明缘由后,许俊按剑而起,请韩翃写了一封信为凭证,单枪匹马直奔沙吒利的宅第。正好沙吒利打猎去了,许俊便一路直闯进去,一边高呼:“将军突发急病,召夫人立刻过去!”

沙吒利宅中数百仆从,被许俊的气势慑服,竟不敢阻拦。

许俊向柳氏出示了韩翃的手书,挟着她策马而去,径直回到了宴席之上。

此时欢宴尚未散去,韩翃的同僚与朋友们,想必都会为他们举杯相贺。

庆贺之后,还需收尾。

许俊与韩翃都是侯希逸的部下,将此事告知侯希逸后,官司一直打到了肃宗面前。最后肃宗判决,柳氏归韩翃,另赐沙吒利二百万钱作为补偿。

有情人终究破镜重圆。

韩翃此后闲居长安十年—这里面是否有柳氏一案的影响?不过这个时代郁郁不得志的诗人与文士太多,也未必是因为韩翃得罪了蕃将。

在闲居之时,韩翃写下了他最著名的一首诗:《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虽然是不得志的闲居,但是从“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语来看,韩翃的心境,其实是平和安宁、依然富有诗情画意的。可以合理推测,有意趣相投的柳氏的陪伴,必然对他的心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德宗对这首诗非常喜爱,某次需要提拔一名起草诏书的官员,中书省两次提名的人选,德宗都不满意,直接指示用韩翃。当时另有一人也名韩翃,中书省询问,德宗批曰:与“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韩翃后来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书,类似于皇帝的机要秘书)。

韩翃的后半生,还可以找到记载,柳氏的后半生,却悄然无声。

不过,这样的平静与悄然,不正好说明,柳氏的后半生,是岁月静好、无事可记?

这两个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人生的劫难与波折之后,有幸能够重归她们所向往的生活。

但是这两个故事能够被唐人郑重其事地记载下来,何尝不是说明,这样的幸运,是特例,而不是常事,所以才有被记载的价值?

《本事诗》里记载了一个悲剧故事:武则天时期,有一位名叫乔知之的左司郎中—左司郎中,从五品上,是尚书左丞(尚书左仆射也即宰相的副手,正四品)的副手,协助掌管尚书都省事务,监管吏、户、礼部诸司政务,这个职位,品级不算太高,但的确是权力中枢的重要官员了。乔知之有一个名叫窈娘的婢女,色艺双绝,乔知之深爱这个婢女,但是因为唐律规定良家不得与贱籍通婚,乔知之没法娶她为妻子,于是就一直不娶妻。武则天的侄儿武延嗣将窈娘夺走,乔知之设法以诗传情,窈娘带着这首诗自杀了,乔知之也被武延嗣诬陷,下狱而死。

卖饼人的妻子,出身市井小民;柳氏出身歌姬,嫁与了文士诗客;窈娘是中层官员的婢女。她们在唐代社会中算是处在中下层。

然而即使是上层社会的贵族女子,她们的美丽,于她们而言,也未必是一件幸事。

李商隐有《龙池》一诗: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前面三句,都是写宫廷宴会的欢乐与奢靡,结尾一句,却异峰突起:薛王是唐玄宗的侄儿,在欢宴之上酩酊大醉,很正常;但是寿王为什么在这样的欢宴之中,无法沉醉、异常清醒?

寿王李瑁是唐玄宗与武惠妃的儿子。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生前曾经宠冠一时。她的儿子李瑁于开元十三年(725 年)封寿王,并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使。益州,即成都,唐代仅次于扬州的繁华城市,时人称“扬一益二”。另一个儿子李琦封盛王,领扬州大都督。亲 ,愛 ,的 讀 .者 ,., .此 ,页 .面 内,.容 ,.为 .盗,.版,, ,.请,下.载,.番 茄,.小 說 ,.A ,p P ,, ,我 们,提 .供 正 ,.版 ,免,.費閱 ,.读 ,.。 且 ,实時,更.新无 .广,.告 .。.下.载地.址,.:

寿王的妻子杨玉环,出身于弘农杨氏,不过家族衰落已久,自己又年幼丧父,寄养于洛阳的叔父家中。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寿王在姐姐咸宜公主的婚礼上见到了十七岁的杨玉环,一见钟情,请求武惠妃同意,娶杨玉环为妃。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寿王,最是春风得意时。

武惠妃为了立她的儿子为太子,诱使玄宗杀了已经被立为太子的李瑛及李瑛的两个同母弟弟。武惠妃因为此事而心虚惊怖,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病死,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武惠妃虽死,她的儿子仍然被玄宗所钟爱。

寿王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顶级权贵。按照唐玄宗对武惠妃的宠爱和追封来说,他和自己的兄弟盛王,都是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

然而,武惠妃死后,玄宗在后宫中找不到可心的美人,因此而郁郁不乐,于是有人向玄宗进言说,寿王妃“资质天挺,宜充掖廷”—意思是,寿王妃天生丽质,这样的美人应该纳入后宫才对。

玄宗没有顾及他曾经对武惠妃的宠爱与对寿王的钟爱,将杨玉环召入宫中。

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玄宗立长子李亨为太子,是为后来的唐肃宗。

天宝四年(745 年),也就是寿王失去自己的妻子八年之后,玄宗将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然后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韦氏为名门望族,居于长安城南的韦曲,又有名门杜氏(就是杜牧出身的家族)居于城南杜曲,世人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以此形容韦杜二姓的门第之高。

在玄宗看来,给寿王娶一个韦氏的王妃,便算是很有诚意的弥补了吧。

寿王平淡平凡的后半生,也由此开始。

《长恨歌》里,白居易为尊者讳,对于杨贵妃的出身,以“养在深闺人未识”一笔带过。不过实际上,唐人对此事知之甚深,所以才有李商隐的这首《龙池》。

寿王本人,面对君父,必然是不可能留下不甘不愿的痕迹,更不可能如韩翃一般得到友人的帮助,将官司打到御前来夺回柳氏。

然而,寿王的心中,真的就没有怨言,没有隐痛吗?

“薛王沉醉寿王醒”一语,是李商隐的曲笔隐指,也是寿王在沉寂之中的幽怨。

入宫之后“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环,终究还是被赐死于马嵬坡。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玄宗的权势,在天翻地覆的战乱之中,失去了作用,这一回,轮到他失去自己心爱的美人了。

只是,这样的劫难之中,受害最深的,仍然是那众目所瞩的美人。

贵妃之死,似乎是确凿无疑,但白居易还是在神仙世界里,给了杨贵妃一个逃脱死亡的结局:“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日本又传言说,杨贵妃当年侥幸未死于马嵬坡,而是跟随遣唐使东渡日本了,并留下了诸多遗迹,据说曾经红极一时的日本演员山口百惠,还曾经拿出家谱,宣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

世人传诵《长恨歌》,探究贵妃生死之谜,其实也是希望她真的能够从马嵬坡的劫难之中逃生、安宁平和地生活在某个地方直至善终吧。

前人云: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红颜薄命”一语,大约便是如此而来。

在这几个故事里,催逼红颜的是权势。

唯愿今时今日的美人们,都能够理直气壮地展露着自己的美丽与气质,能够昂着头自由自在地漫步在街头,能够含着笑从从容容地老去。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