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乘风破浪的唐朝女子
  4. 第16章 贫家姑娘:嫁衣苦为他人作
设置

第16章 贫家姑娘:嫁衣苦为他人作(1 / 1)


唐代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现象:贫家女难嫁。唐诗之中,多有反映。本 .站 爲,非,法盜.版,.站 ,.,,看,.正,.版,請下 ,.载,.番 ,茄,.,.A .pp .,.我 ,.们.提,.供,免 費,.阅 ,.读 .。 ,.内容 实 .時,更,新 無 廣 ,.告 ,.。 .下 载 地 ,址,: ,.https://zlink.fqnovel./J8eW4

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中,有一首名为《议婚》,其中主干部分,是写富家女的易嫁与贫家女的难嫁: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馀。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秦中吟》十首,均为针砭时弊,“贫家女难嫁”便是时弊之一。

所以白居易要为贫家女呼吁,让世人不要只看到贫女家境贫寒、嫁妆菲薄,而是要看到她们的孝顺:“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对于贫家女难嫁的这一社会现象,我们更熟悉的诗,可能是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这首诗,也有借贫家女而喻贫寒士人之意。即使贫家女有出色的女红本领,也只能年年为他人作嫁衣裳,就像寒士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一样。

以贫家女难嫁来喻寒士的怀才不遇,并为时人所传诵,恐怕不仅仅因为寒士怀才不遇引起的共鸣,也因为贫家女难嫁是一个时人比较熟悉、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也许寒士的家中,就不乏难嫁的女儿或姐妹。

李商隐《无题》诗甚多,其中一首也提到了类似的社会现象: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东家女,典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如此美丽的东家女,却因为“嫁不售”,变成了“老女”,原因是什么?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当时“贫家女难嫁”的问题。相对应的,是年轻的溧阳公主,因为出身富贵、嫁妆丰厚,年方十四便早早出嫁了,清明后春暖花开,与夫君携手同游,让东家老女只能辗转长叹。

当然,李商隐的这个感慨,或许也是在借贫家女难嫁,感伤出身贫寒的俊杰之士不得施展才华抱负。

贫家女难嫁,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在于唐代的“财婚”习俗。

唐代婚姻对女方的资财特别看重,论者多以为,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朝的财婚习俗的影响密不可分。

据清代赵翼记载:“魏齐之时,婚嫁多以财币相尚,盖其始高门与卑族为婚,利其所有财资份遗,其后遂成风俗,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恬不为怪也。”他认为财婚的习俗,是北朝士族与鲜卑贵族通婚时留下来的弊端。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里,对这种财婚习俗加以警示:“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辱,可不慎欤。”他担忧这种纯粹建立在财富权势的利益得失基础上的婚姻,会带来种种不良后果,对家族不利,所以在家训中告诫颜家子弟,一定要慎重对待这种习俗。

唐初统治阶层承继北朝的文化,很难避免这种社会风俗的影响。本 .站 爲,非,法盜.版,.站 ,.,,看,.正,.版,請下 ,.载,.番 ,茄,.,.A .pp .,.我 ,.们.提,.供,免 費,.阅 ,.读 .。 ,.内容 实 .時,更,新 無 廣 ,.告 ,.。 .下 载 地 ,址,: ,.https://zlink.fqnovel./J8eW4

而贫家女难嫁的社会现象,实际上是在安史之乱后才比较频繁地出现在唐诗之中,如张碧的《贫女》(“自是生寒门,良媒不相识。”)、邵谒的《寒女行》(“家贫人不聘,一身无所归。”)以及于流的《越溪女》(“妾家基业薄,空有如花面。嫁尽绿窗人,独自盘金线。”)等等。

也就是说,贫家女难嫁,固然有财婚习俗的影响,但最主要,恐怕还是缘于适婚男女比例的失调。

学者翟桂金认为:中唐以后贫女诗的大量出现,说明贫家女难嫁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北朝财婚习俗的影响,同时科举制推行又造成女性地位相对降低(贫寒男子可以借科举考取功名、结姻于富贵人家,因此不愿与贫家女结亲),但是最根本原因还是“女多男少”的人口性别比失调。

按现在的统计研究,正常情形下,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

之间,也就是说,每出生100 名女婴,同时期出生102~107

名男婴。

因为男婴夭折率更高一点,男孩出意外的比例更高一点,这个性别比,慢慢会趋向于平衡,而因为女性往往比男性长寿,到晚年,这个比例还会倒置。

这是正常情形下的人口性别比。

但是这种正常情形,常常会被各种意外或异常情况打破。

唐代初中期,因为府兵制的实行以及比较频繁的对外战争,男性经常要被征发从军或戍边。“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战争必然会造成士卒的伤亡: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故杜甫痛呼“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安史之乱造成巨大的伤亡,其中大量是从军的青壮年男性。随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大肆扩军,时有征战,进一步加剧了青壮年男性的离家或死亡。杜甫的感慨写在安史之乱前,但用在这个时候,也十分合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

当青壮年男性大量被征发或死亡,男女性别比的平衡被打破,男少女多,待嫁女性可以选择的范围大为减小。这种情形下,生女若想嫁得邻家男,恐怕就需要足够的嫁妆来作为筹码了。

战乱造成或进一步加剧贫家女难嫁的现象,杜甫在《负薪行》中也有具体的描绘:本 .站 爲,非,法盜.版,.站 ,.,,看,.正,.版,請下 ,.载,.番 ,茄,.,.A .pp .,.我 ,.们.提,.供,免 費,.阅 ,.读 .。 ,.内容 实 .時,更,新 無 廣 ,.告 ,.。 .下 载 地 ,址,: ,.https://zlink.fqnovel./J8eW4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夔州是王昭君故里,当地女性并不粗丑,而且非常勤劳能干,负薪贩盐,当门立户,可是家境贫寒,“四十五十无夫家”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老大不能嫁也是事实,而因为安史之乱的影响,男少女多,出嫁更是遥遥无期,“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只好抱恨长叹。

白居易《赠友五首》中也讲到了战乱对婚姻的影响:“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嫁娶既不早,生育常苦迟。

儿女未成人,父母已衰羸……”这是说战乱造成婚姻的耽误,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影响了。

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较少提到“贫家女难嫁”的现象。未知是时人见怪不怪,不再付诸笔墨,还是别有原因,比如说溺杀女婴造成了男女比例失调。这一习俗至少在宋代便已经出现。苏轼被贬到黄州时,他注意到当地农家因为生活贫困,有溺杀女婴的习俗,自己对此却无能为力,深感心酸不忍。

近代中国战乱频仍,青壮年男性死亡率高,但是另一方面,“溺女之风近世各直省所在多有,相习成风,恬不为怪。”(郑观应语)光绪帝下谕“溺女必与严惩”,政府还曾在各地设立了一些女婴堂、保婴会等慈善机构来收养女婴,足以说明当时中国溺杀女婴的现象之普遍、问题之严重。这就以极端消极的方式减轻了战争对人口性别比的影响。所以近代农村,往往以穷光棍居多,嫁女倒是不难。

以此类推,唐代的贫家女难嫁,是否从反面映证,唐代溺杀女婴的行为比较少,不足以影响到人口性别比?这样的话,对于唐代的贫家女而言,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