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北洋军阀史(共3册)
  4. 序篇:从天津武备学堂开始
设置

序篇:从天津武备学堂开始(1 / 1)


公元1895年,一代枭雄袁世凯接受了慈禧太后的懿旨,赶到天津小站练兵。为了寻找合格的教员,以及扩充势力的需要,袁世凯找到了天津武备学堂的总办廕昌,廕昌给袁世凯推荐了四个在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他们分别是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和王士珍。这四个人中,除了英年早逝的梁华殿,其他三人日后都成了北洋系中的顶梁柱。袁世凯非常信任段祺瑞,授予了他炮队第三营统带兼炮队兵官学堂监督的职务,日后他更是成为北洋之“虎”和袁世凯最为倚重的“重将”。同时,他也是皖系军阀的开创者和领导者。

翻开早期的民国政治史,它的主要剧情几乎都围绕着两类题材展开,一类是侠客列传,一类是厚黑官斗,那些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浪潮中占据主动的人物,往往都是这两种模式的集大成者。我们首先说说皖系的主人公段祺瑞,他的早年和晚年几乎都类似侠客列传,而整个政治生涯也都弥漫着一种厚黑气质。这个人很复杂,复杂得一两句话很难说得清楚,借用评书里惯常用的口吻:列位看官,听我从头道来。

段祺瑞出生在安徽六安县(今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简称“皖”,这也就是皖系军阀名字的由来。说起来,六安段氏也并非无名之辈,段祺瑞的祖父段佩,字韫山,早年曾和日后成为“台湾第一巡抚”的刘铭传一起贩过私盐,后来还办过团练,因为镇压捻军有功,官至淮军统领。当时六安当地的土豪刘楠、刘枢为祸乡里,段佩将二人诛杀,却因此得罪了刘氏。待段佩领兵在外,只留下妻子儿女在家时,刘氏族人趁机报复,段氏一族不得不举家搬迁到寿州炎刘庙(今安徽省六安寿县炎刘镇)。1870年,段佩回乡探亲,才得知此事,于是又举家搬迁到合肥城西桥大陶岗(今肥西县三十岗乡陶岗村)定居。此时的段祺瑞已经五岁,他的父亲段从文不似祖父那般骁勇,是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

1872年,段佩迁任铭军直属马队三营统领,段祺瑞就随军来到江苏的兵营里,在附近的私塾读书。段祺瑞七岁了,已经是一个少年,可以说早年的随军生活对他此后的人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此时的清政府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军人逐渐成为掌握着时代走向的群体,戎马倥偬的环境也给段祺瑞此后的境遇埋下了伏笔。

1879年4月22日,段祺瑞的祖父段佩(以功累保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去世,段祺瑞哭送灵柩归葬合肥城西桥大陶岗。当时的军队已经完全不似从前,所谓的授衔也不过是一纸空文,职位一空缺出来马上就有人顶上去,国库入不敷出,除了口头表扬,也没有太多物质安慰。于是,段家从此家道中落,段祺瑞在侯大卫庄续读一年私塾以后就不得不辍学了。

务农的生活对于段祺瑞来说是枯燥而又漫长的,他并不甘心一生都像父亲一样做个农民。1881年,段祺瑞和父亲段从文、母亲范氏进行了一次交谈,表示愿意效仿自己的祖父段佩去参军。当时段氏一族中,仍然在从军的有在山东威海卫担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安徽到山东远隔千里,段从文身上虽没有多少钱,但是看到儿子去意已决,段从文还是拿出了一块银元交给段祺瑞。就是靠着怀里揣着的这一块银元,段祺瑞徒步行走了十天两千余里,到达山东威海卫投奔了段从德。

管带这个职务最早设置于神机营,当时称为专操管带,到了光绪末年巡防队模仿当时的新军编制,马队和步军也设置了管带,上面设有统领官,下面是哨官和哨长。段祺瑞找到段从德以后,段从德给段祺瑞的官职是“哨书”,就是跟在哨官或是哨长屁股后面的随从,其实已经称不上是什么“官职”,就是随便给了他一个差事。段从德不过是段祺瑞的族叔,对他也谈不上有什么照顾,想来段祺瑞的这段生活过得也非常艰难。

在抵达威海卫一年以后,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因为担心他的生活,专门到威海卫来看望段祺瑞。让段祺瑞意料不到的是,在返回安徽的途中,段从文被同行的人害死。获悉此事的段祺瑞如闻晴天霹雳,向上面请假奔丧,却未予通过,只好致函合肥知县,请求缉拿凶手。段祺瑞虽然在部队里不是什么要职,但芝麻绿豆大也算是个官,当时知县跟军人比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权力,急忙缉拿凶手,不久之后破案,凶犯也被正法。尽管如此,段从文的去世还是给段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1883年5月,段祺瑞的母亲范氏因悲伤过度去世,当时段祺瑞的大妹启英十二岁,二弟启辅十岁,小弟启勋只有九岁。

在获悉母亲去世的消息以后,段祺瑞急忙回家治丧,面对着年幼的妹妹弟弟们,十六岁的段祺瑞一人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或许早早经历过生活巨变的人,总是要比同龄人更早熟,遇事也更冷静,正是过早地目睹了这些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才使得段祺瑞能够在日后的仕途中披荆斩棘,也让他更加明白一个人的自强和自立是多么重要。而再次回到军营的段祺瑞,也在静静地等待着自己人生转折点的出现。

公元1885年,也就是清光绪十一年,农历称为乙酉年。乙酉年刚开春,中国就发生了一件大事。1885年2月,广西巡抚潘鼎新逃入镇南关(今友谊关),法军趁机侵入广西境内。早在19世纪50年代,法国就在远东积极推行殖民政策,开始武装侵略越南,但是因为黑旗军在北越进行了积极阻击,使得中国成为法国占有越南的唯一障碍。法国人开始把战火烧向中越边境和中国东南沿海。而广西的将领潘鼎新在法军大举进犯谅山时不战而退,遭到革职。2月底,年近七十的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冯老将军不负众望,率部与法军激战镇南关,克复谅山,法军溃败,法相茹费理甚至因此被迫下台。但如此振奋人心的胜利,却没有能够为胜利者换来尊严,清政府反而在4月4日与法国政府在巴黎仓促签订了《停战条件》,又于6月9日在《中法新约》上正式签字,除了向法国人提供更多的特权、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宗主权外,还使中国西南门户洞开,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入云南、广西,从而在战争史上出现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奇特局面。

同样是在这一年,6月19日,刚好就是在《中法新约》签订的十天之后,为了庆祝美国独立一百周年,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蒂在法国筹集十万美金,与“艾菲尔铁塔”的设计师古斯塔夫·艾菲尔一起设计的自由女神像已修造完毕,运抵纽约,一个曾经的大国走向没落,一个新兴的大国正在崛起。历史的命运总是充满了巧合,1204年十字军攻克君士坦丁堡,显赫一时的拜占庭帝国走向分裂和没落,同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部落,两年后,获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开创了成吉思汗时代。

而身处时代转折点的段祺瑞,终于等来了属于他的时刻。1885年,洋务派大臣李鸿章在天津设立了天津武备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的课程设置为学、术两科,包括经史文义、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算化,及演试枪炮阵式,造筑炮台营垒新法等。以道员李宗濂为总办,军事教习则多聘用德国退役军官,旨在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新型的军事人才。学堂的学制一年,后逐渐延长年限,注重实际演练和考核,每天教习都是以德语授课,学生要靠翻译听讲。每天都要摘取宣扬“忠义”的古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背诵。隔三五天要到军营去,演练筑垒、操炮技术和步、马、炮、工各队攻守战法,检验所学军事知识。每逢月考、季考,李鸿章或是派司道大员监考,或者亲自前往。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派回本营,量才任用,不合格者留堂补学。

9月,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天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进入天津武备学堂以后,段祺瑞被分到了炮兵科。炮兵在当时属于比较先进的专业,能分到这样的专业,可见段祺瑞考入天津武备学堂时的成绩必然相当优异。在天津武备学堂的日子对段祺瑞来说是艰苦而又快乐的,他牢牢把握住了命运给自己的机会,他“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很快就得到了李鸿章的器重。

能够进入全国最高等的军事院校学习,就相当于古时候得了武状元,光宗耀祖不说,也给段祺瑞带来了桃花运。进入天津武备学堂的第二年,段祺瑞就与宿迁举人吴懋伟的女儿吴氏在合肥结婚,构建了自己的家庭。同时,段祺瑞也在天津武备学堂遇到了伯乐,这个人也是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人之一,即时任天津武备学堂会办的廕昌。廕昌是满洲正白旗人,曾经到德国留学,归国后,任天津武备学堂翻译教习,后升至学堂会办。段祺瑞的成绩得到了廕昌的赞赏,廕昌也愈加留意这个勤奋刻苦的学生,他们彼此之间也经常私下交往,段祺瑞从廕昌那里学到了更多现代军事知识。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随即被派往旅顺口(今属辽宁省大连市)督建炮台。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南端,是当时五大军港之一,是世界闻名的军事要塞,将段祺瑞派往旅顺口,可见清政府对其能力的肯定。此时,段祺瑞的脚步并未停下,廕昌的话还响在耳边,他面对着旅顺口外的惊涛骇浪,渴望着更广阔的天空。

1888年,国王威廉一世和他的继任者腓特烈三世相继逝世,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即位后即将“铁血宰相”俾斯麦逼迫下台,尽管如此,德意志帝国的风头依然一时无二。

经过三场战争以后,德意志帝国早已完成了统一,其重工业生产量也逐渐超过英国,在欧洲位列第一。曾经在德国留过学的廕昌,目睹了德意志帝国的复苏和崛起,所以他告诉年轻的段祺瑞,要想飞得高,就得走得远。

在1888年冬天,段祺瑞再次参加了考试,并且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准与其他四位同学一起到德国留学。翌年春天,段祺瑞等人抵达德国,以官费进入柏林军校,在那里学习一年半,其中有一年时间学习炮兵知识,半年时间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

在德国的留学生涯对段祺瑞的影响深远,德意志人“武力统一”的铁血思潮由此深深地烙入他的骨血,数十年后,终于成为他的信仰和梦想。

在德国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期间,段祺瑞对现代化炮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得到了清政府官员的高度褒奖,当1890年秋他学成回国时,立即就被派任北洋军械局委员。第二年,段祺瑞就被调到威海卫随营武备学堂担任教官。

在威海卫随营武备学堂任教时,段祺瑞赶上了甲午战争。1895年1月20日,日本的大山岩大将指挥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荣成湾登陆,随后对威海卫南岸炮台发动进攻,威海卫之战打响。在威海卫之战中,段祺瑞与他的学生们一起冒着枪林弹雨,为阵地搬运炮弹,帮助部队抗击日军。可以说,威海卫之战是日后的民国总理段祺瑞与日本人的第一次正面相遇,但段祺瑞恐怕不会想到,日本人未来会在他的仕途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2月14日,威海卫营务处提调牛昶昞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签订《威海降约》,三天后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月9日,日军攻陷田庄台,清朝六万多大军便由辽东全线溃退。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原北洋舰队官兵被全部遣散,清政府更是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但也正是这一场惨败,反而给段祺瑞带来了政治生涯中新的契机。

就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不久,天津武备学堂总办廕昌的家里忽然来了一位贵客。这位贵客五短身材,脑袋大脖子粗,但既不是老板也不是伙夫,而是刚刚受命到天津小站负责扩练“定武军”的袁世凯。当时的袁世凯正处在政治生涯的起步阶段,因为在外驻朝鲜时有效地镇压了“甲申政变”,有“知兵”之名,受到了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的赏识,所以被保举替代安徽人胡燏棻在小站练兵。

在抵达天津小站以后,袁世凯将“定武军”改为“新建陆军”,随后着手组建了自己的领导班子。说到袁世凯组建领导班子的思路,就得说到袁世凯的偶像曾国藩。曾国藩当年组建幕僚,用的是李鸿章这样的文人,袁世凯自然加以效仿,他的左膀右臂就是徐世昌和唐绍仪。徐世昌跟袁世凯是老朋友了,两个人在光绪五年(1879年)就认识了,后来袁世凯穷困潦倒时,徐世昌还资助过袁世凯,算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唐绍仪曾经在天津的税务衙门工作,后来因为工作调度到了朝鲜,从而认识了袁世凯,说起来也算是同过生死、共过患难的刎颈之交。

这两大幕僚虽然都是满腹韬略,但毕竟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德国教官也就是把握总体的方向,这实际工作还得找本地的军人来做。另外,袁世凯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除了练兵他还要培植自己的亲信,在那个年月,国家最为倚重的就是军人,控制了军人无疑就是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咽喉。而要找人才最多的地方,首选就是天津武备学堂,于是,袁世凯自然而然想到了廕昌。

廕昌给袁世凯推荐了四个人: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和王士珍。这四人中的梁华殿到小站没有多久,就掉水里淹死了,而其他的三个人则慢慢成了袁世凯最为倚重的亲信,成为日后的“北洋三杰”。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步兵学堂总办兼统带,段祺瑞为炮兵学堂总办兼统带,王士珍为工程兵学堂总办兼统带,就是既可以练兵也可以带兵,其实在练兵之初就设立了无形的上下级关系。段祺瑞和皖系军阀就是在这一天开始了成长之路,随后的历史证明,他们成长的速度无疑是最快的。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