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北洋军阀史(共3册)
  4. 一、投身绿林:刺激的日子刺激地过
设置

一、投身绿林:刺激的日子刺激地过(1 / 1)


张作霖这个人,不管放到哪个年代,都属于“没事瞎折腾”的典型。史书上讲到那些啸聚山林的绿林好汉,大多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没有几个人在家里过得好好的,然后出去当土匪的。哪怕是在民初的东北,土匪成患,大多也是因为穷困潦倒,不得不铤而走险。但是落草之前的张作霖呢?有一份正当职业、有一技之长,上有老下有小,怎么看过的都应该算是小康生活,但就是这样一位不愁吃穿的人,居然要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要去当土匪。

张作霖当时所在的辽西,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成了三不管地区,开始出现大量的土匪。东北人管土匪叫“胡匪”或者是“胡子”,称土匪头子为“绺子”。关于这个称呼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是说土匪多是啸聚山林,因为要躲避政府和地方武装的围剿,所以经常躲藏起来,也就顾不上打理形象,所以就长出了乱糟糟的胡子,一看长相就是土匪;二是说当初东北土匪的祖师爷抢劫的时候,为了起到恐吓作用,也怕被其他人认出来,就会身穿奇装异服,并且在脸上挂着假胡须。不管是其中哪种解释,都说明“胡子”意味着一种凶神恶煞的形象特征。

每到冬天,土匪都会躲起来“猫冬”,春天冰雪融化之后再出来打家劫舍。土匪管抢劫叫“砸窑”,抢劫大户人家就叫“砸响窑”。土匪人多,又需要马匹又需要枪支,单去抢劫贫苦老百姓是不行的,因此隔三岔五就会砸一次“响窑”。于是,害怕被土匪侵扰的大户人家就联合起来出钱,资助当地的一些勇武的青年组成自保的地方武装,当地称之为“大团”。所以,后来有人说张作霖是土匪出身,多少有点儿冤枉他,因为张作霖最早做的其实是维护地方安全的事务,到后来才客串了两天土匪,但也是因为生计所迫打两天临时工,但说张作霖是绿林出身却是没有错的。

在赵家庙附近经常有土匪出没,张作霖的岳父赵占元就与当地其他几户地主合计着建立一个大团。张作霖闻讯之后,就亲自跑去见岳父,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起维护地方安全的责任。赵占元自然很高兴,张作霖毕竟是在毅军里当过兵、打过仗的,由他率兵可以保证训练规范,战斗力多强不好说,有模有样至少是没有问题的。于是,赵占元就联合赵家庙的几个地主,凑了些钱,交给张作霖,让他去招募乡勇。因为做兽医的缘故,张作霖经常跟绿林道上的人打交道,也认识不少当地的乡勇,所以拉起队伍来不是问题。加上他平素就仗义疏财,很多人也愿意跟着他。

没有几天,张作霖就拉起了自己的大团,一共有二十余人,当上了小头目,陆续将附近几个村子的治安都负责起来。关于张作霖这支大团的战斗力,看起来是不错的,因为据说在张作霖拉起队伍之后,附近的土匪都鲜少到赵家庙来,偶尔流窜过来的几伙土匪也很快被击退。张作霖将自己所负责的地区称为“保险区”,并要求自己的队伍在“保险区”内必须遵章守纪,积极维持治安。张作霖的这支队伍,完全是按照正规部队的训练方式训练出来的,战斗素养虽然比正规部队还要差很多,但是对付由乌合之众组成的土匪还是绰绰有余的。加之张作霖对这些乡勇要求严格,受到地方乡绅的支持和欢迎,大团得到的经费支持也日渐充足,从而保证了战斗力。

不过,虽然在自己的“保险区”里奉公守法,但出了自己的地盘可就不好说了。碰到手头紧张的时候,张作霖也会带着自己的大团出去抢点儿。关于东北土匪的这种情况,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有类似之处,古代有“官匪一家”之说,因为大团这种组织,是有匪才有团,如果这个地区没有匪了,大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所以大团之间也互相串串门,你来我这里砸窑,我把你打跑了,显示我在地方上的价值,当然,也不让你白来,顺手拿走点儿鸡零狗碎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等到你那边长时间没有土匪滋扰,我就过去放两枪,也自你那边提点儿鸡零狗碎回来,这样土匪不断,大团也就不会绝。

但是自张作霖的大团拉起来以后,远处的土匪就不敢越界来滋扰了,而邻近的村子也都来找张作霖,出钱将自己的村子划入“保险区”,张作霖管辖的范围由此不断扩大,达到了二十多个村子。同时,张作霖的名声也越传越广,在东北的绿林道上算是一个有点儿名声的人物,江湖上的朋友说起来,也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在赵家庙拉大团,应该算是张作霖江湖生涯中的第一桶金。

也是在此间,张作霖结识了锦西红罗山的土匪头子汤玉麟。汤玉麟是辽宁阜新人,字阁臣,1871年7月生于四道桥子(今新民乡,也有说生于辽宁义县稍户营子霍家沟,即今太平沟),少年时因家贫无钱读书,遂给地主家放牛羊,后来赶车为雇主运送货物,习得一手好枪法。一次外出运货时被土匪抢劫,遂到大凌河投奔苑四、苑五兄弟落草。此后羽翼渐丰的汤玉麟离开大凌河,到锦西红罗山招兵买马,甲午战争后一帮溃败的清军投到汤玉麟的山寨入伙,使汤玉麟成为辽河流域有名的“大杆子”。

土匪也讲究个均衡,实力相当才能够共存,一旦有一伙土匪率先壮大起来,这个地方就没有办法维持平衡,也就没有办法继续待下去了。张作霖在赵家庙本来待得好好的,但是在他管辖的“保险区”西北部,忽然崛起了一个大团,领导这个大团的人名叫金寿山。

金寿山的这个大团里,几乎都是当地的一些地痞流氓,他们在张作霖的地盘上没有办法兴风作浪,就跑去投靠金寿山,于是,金寿山的大团很快就壮大到了一百多人,成为远近势力最为雄厚的一个大团。金寿山的大团总部设在中安堡,人员比较复杂,大多是无恶不作的地痞流氓,所以到处烧杀劫掠。仗着自己的大团人多势众,金寿山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很快就开始涉足张作霖的“保险区”。

张作霖负责的就是维护地方安全,如今金寿山到他的地盘里来烧杀劫掠,他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好在金寿山的大团虽然人多,但大都是地痞流氓,还有不少是大烟鬼,平时欺负老百姓还行,真打起来战斗力就差远了。所以张作霖虽然带的人不多,但是却很快打败了金寿山,占据了中安堡。在占据中安堡之后,张作霖代替金寿山成为附近势力最大的大团,到这个时候,张作霖的事业就更上了一个台阶。在扩大了势力以后,张作霖多少有点儿放松了警惕,他并不知道,金寿山随时都在准备反攻。

1901年腊月三十的夜里,正当家家户户高兴地过除夕夜时,土匪金寿山带着人马趁着夜色来到赵家庙,对张作霖的大团进行了偷袭。完全没有防备的张作霖被金寿山的部队打得大败,带着妻子女儿慌忙逃出重围。但金寿山这一次不准备轻易放过张作霖,他被张作霖打败了会回来报仇,他相信张作霖虽然一时失败,但日后必然也会回来找他报仇,所以金寿山准备斩草除根。张作霖是慌忙出逃,又带着家眷,在行动上自然不如金寿山迅速,眼看着就要被金寿山的人追上。

借用评书里的一句话,只听得一棒铜锣声响,忽然自斜刺里杀出一队人马,救了张作霖的性命。来人正是张作霖的旧识汤玉麟。汤玉麟是辽西地区势力较大的一伙土匪,其耳目眼线众多,在获悉金寿山要偷袭张作霖的消息之后,因为交通工具不够发达,没有办法事先通知张作霖,于是就带着一帮人赶往赵家庙。虽然汤玉麟没有赶在金寿山之前抵达赵家庙,但总算是在半路上遇到了张作霖,于是立马招呼手下人前去搭救。金寿山虽然来势汹汹,但战斗力到底比不上汤玉麟的手下,不大工夫,金寿山的人就被打散了,汤玉麟护送张作霖抵达了姜家屯。

此时的张作霖是不能回赵家庙了,虽然汤玉麟愿意帮忙,但靠别人去夺回地盘毕竟不是老张的性格。加上当时赵春桂怀着身孕,张作霖还是想过了冬天再回去找金寿山算账,汤玉麟知道张作霖的脾气,也就没有强求,给他留下几支枪和粮食,就回转红罗山去了。而张作霖和自己的手下人经过商量,决定到辽阳境内的高家坨子投靠大土匪冯德麟。冯德麟是辽宁海城人,字麟阁,幼年家贫,长大后则投身绿林,此后得到黑山县齐家窝棚举人刘东闽的支持,在辽阳界内的高家坨子拉起大团。冯德麟的大团在当地势力最大,在牛庄、海城和黑山、广宁有大小队伍一百零八帮,号称一百单八将。

但是要抵达高家坨子就必须经过八角台,就在自姜家屯到八角台的路上,途经桑子林詹家窝铺(今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的时候,赵春桂在马车上给张作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是张家的第一个儿子,让张作霖喜不自胜,他给这个孩子起了个乳名,叫“双喜”,一则是庆他们在金寿山枪下逃得性命,二则是庆老张家自此有后。后来,也有人称呼这个孩子为“小六子”,成人之后则称他为“少帅”,他就是日后名震中外的张学良。

但是这样一来,他们的行动就慢了下来,赵春桂需要坐月子,而且带着孩子毕竟不太方便。离开詹家窝铺以后,张作霖就决定在八角台多休整一段时间。在八角台,张作霖又结识了当地商会的会长张紫云,原来张紫云之前就听说过张作霖的名声,对张作霖非常敬佩。两个人把酒言欢之际,张紫云还告诉张作霖一个让他无所适从的消息:高家坨子的大土匪冯德麟前不久被俄国人抓走了。

冯德麟怎么会得罪俄国人呢?这里得说说冯德麟的大团成立的时代背景。话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廷战败之后,清廷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割让给了日本。日本占据辽东半岛,就伤害到了其他列强的利益,于是,俄国、德国和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史称“三国干涉还辽”。1896年,俄国与清廷签订《中俄密约》,其中就包括修复中东铁路权。在签订之后,俄国乃出兵进入东北。辽西乡绅为了保护家产,于是纷纷组建堡防、乡团、联社会,一来是对抗土匪,二来则是阻止俄国人。

而且冯德麟阻击俄军,是得到清廷支持的,至少是默许的,据说资助冯德麟的刘东闽曾专门到奉天为冯氏请命。所以,冯德麟便大张旗鼓地对抗俄国人,加上政府的默许,他的队伍也就越来越壮大。1901年2月,俄国派出马队突袭小北河附近的冯德麟武装,冯德麟被捕,并被流放至库页岛。张紫云把这件事告诉张作霖以后,张作霖就有点儿傻了,因为自己这一路本意是要去投靠冯德麟的,冯德麟已经被打败,必须得调整自己的计划了。

说起张紫云对张作霖的印象那是相当不错的,据书中讲,张作霖“北人南相,眉清目秀,且行止有矩,谈吐不俗”,所以就有意让张作霖留下一起维护地方安全。八角台(今属台安县)在当时是个大集镇,这里的商号大大小小有五十多家,如果在这里组建大团,靠张作霖的本事,肯定比以前在赵家庙时候的队伍更壮大。张紫云一片盛情,但张作霖却不知道该怎样答复,因为就在张作霖抵达八角台之前,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大团,领头的人名叫张景惠。

张景惠是八角台本地人,字叔五,青年时代跟随其父卖豆腐为生。张景惠的性格比较粗犷,喜欢结交朋友,经常出入赌场,这一点跟张作霖倒是颇为相似。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张景惠在八角台商务会长张紫云的支持下,拉起了大团,命名为“自卫团”,并且亲任首领,为八角台当地的商号看家护院、维持秩序。张作霖虽然名动一方,毕竟是外来的人,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张景惠则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他自然不能抢张景惠的营生。

哪知道,张景惠也听说过张作霖,获悉张作霖到了八角台,也赶来见面。张作霖和张景惠二人性格相投,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张景惠虽然比张作霖长几岁,但却甘愿拥护张作霖担任八角台自卫团的首领,而自己当副手。张作霖自然要推让一番,但耐不住张景惠的劝说,遂决定留在八角台。于是,张作霖便担负起八角台的治安,并将自己带来的四十余人也编入自卫团,而张景惠则唯张作霖马首是瞻。

果不其然,张作霖担任自卫团的首领之后,自卫团的面貌焕然一新。首先,训练就不一样了,张景惠原来当头的时候,就是练练打枪,跟一班地方上的乌合之众没有什么区别,张作霖接手之后,训练变得正规,强调军容军纪。其次,因为张作霖在绿林道上的名声,其他地方人数不多的大团也投奔而来,还有一些土匪,也慕名来投奔,加上八角台商户众多,钱不成问题,自卫团的规模很快就变得更为壮大。而在投奔张作霖的人中,有一个人颇得张作霖的赏识,他名叫张作相。

张作相生于锦州义县杂木林子村(即今辽宁省锦州凌海市班吉塔村),幼时读过三年私塾,因家贫辍学,后因族兄遭仇人杀害,他怕受牵连流落奉天。在奉天时,张作相帮人打短工,也做泥瓦匠,生活困苦,经常遭人欺凌,于是生出落草为寇的念头。随后,张作相潜回杂木林子,与本村的另一人联手杀死害他族兄的仇人,率领几个人逃出,自此拉杆子做了土匪。张作相的队伍人数一直不多,所以当了土匪也属于到处遭人驱赶的那种,他听说张作霖在新民府八角台拉大团,就带着自己的人投奔了张作霖。

在张作相入伙之后,张作霖的队伍就比之前在赵家庙时还要壮大,自此辽西地区的绿林好汉都知道了张作霖的名声。但是对张作霖来说,拉大团的日子虽然风光,但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而且随着社会趋于稳定,土匪一旦减少,大团存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继续当民间武装无疑不是长久的出路,张作霖想要的是接受政府的“招安”,只有拿了官家的俸禄,才算是真正当上了终身军人。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