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国史一本通
  4. 第四章 帝国雄风——秦、汉
设置

第四章 帝国雄风——秦、汉(1 / 1)


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消灭六国,开创万世之基。二世以后,出身草莽的刘邦代秦而有天下。历经400多年的汉王朝以充足的时间完成和巩固了秦朝开创的伟大事业,使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一个盛世,大汉王朝的威名也通过“丝绸之路”而传向世界。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今陕西西安)为都城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至大海,西到陇西,南至岭南,北到河套、阴山、辽东地区。秦始皇像为了统治这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国,秦王嬴政创建了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他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历史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王嬴政兼并六国以后,觉得自己的功德已经超过了三皇五帝,继续称“王”不足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就决定给自己换一个名号。他从“泰皇”和“五帝”的名称中各取一字,自称“皇帝”,并说:“我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叫始皇帝,以后我的子孙万代以世来记数,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面对刚刚统一的国家,秦始皇吸取周朝分封诸侯导致诸侯混战的教训,不再分封诸侯,而是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郡县制。这种制度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若干个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大事,一律由皇帝决定,郡、县长官完全听命于皇帝。对于中央机构,秦始皇也进行改革,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则是奉常、廷尉、内史等,分管全国各方面事务。中央官员全部由皇帝任免,不再世袭。这样,就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为了防止六国的旧贵族们谋反,秦始皇下令收缴六国的所有兵器。他派人将这些兵器都集中到咸阳,回炉熔化,铸成了12个铜人。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各国根本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尺寸、斤两、大小、轻重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混乱的度量衡,不能适应统一国家的管理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于是,秦始皇下令,将秦国制定的度量衡作为全国统一的度量衡。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修建相同的驰道。这些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他还规定全国车辆的轮子之间的距离要相同,使车辆的轨道相同,实现了“车同轨”。与此同时,秦始皇还下令使用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实现了“书同文”。

通过这些措施,秦始皇巩固了他的统治,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当秦始皇进行国内改革的时候,在北方的蒙古高原上,分布着一支匈奴人。这些匈奴人以游牧为生,经常南下抢掠粮食和财物,对秦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镇守北方。经过几次战斗,蒙恬终于攻取了黄河河套地区秦长城示意图万里长城第一台遗址,在这里建城设县,又从中原地区迁移了3万多户人家到这里安家落户、垦荒种田。

后来,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再次侵犯,征用民夫30万人,在燕、赵、秦三国长城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连接和修补,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座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对于抵御匈奴的侵扰,保障内地人民生活安定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历史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成为了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

公元前213年,为了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听了,深以为然。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占卜、种植以及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以外,凡是私人收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一律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按死罪论处;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秦始皇的这道命令一下,引起了儒生们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在私下里指责秦始皇。公元前212年,几个为秦始皇炼制仙丹的方士联合起来攻击秦始皇的错误做法,并在百姓中间广泛散布言论。秦始皇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严加查办,查出受牵连的儒生和方士共有460人之多。秦始皇下令将这些人全部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对秦始皇提意见了。

秦始皇称帝后,不但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治,而且连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数不尽的痛苦。他先是征集几十万民夫修建万里长城,后又为自己修宫殿建皇陵。前后被征发的民兵马俑全景图夫差不多有300多万人,许多人不堪忍受,累死在工地上。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宦官赵高控制秦二世把持了政权,实行了更加残暴的统治。百姓们终于忍无可忍,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900多名贫苦民夫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边疆。陈胜和吴广都被征调,担任屯长。当队伍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时,忽然下起了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渔阳。根据当时秦朝的法令,如果被征集的民夫误了期限,就要砍头。陈胜和吴广等人就商议,与其等到雨停去渔阳白白送死,还不如起兵造反夺天下。于是,他们就杀死了押送他们的军官,并召集其余的民夫说:“我们遇上了大雨,已经不能按期赶到渔阳了。按照法律,我们都得砍头。即使侥幸不杀我们,驻守边防的人,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难道王侯将相就都是天生的吗?”900多人异口同声,赞成揭杆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和吴广带领起义军从大泽乡出发,接连攻克了六座县城。附近的贫苦百姓纷纷赶来加入到起义军队伍,起义军不断壮大。不久,起义军就打到了陈县(今河南淮阳)。陈胜在大家的拥护下称王,立国号为“张楚”,就是要“张大楚国”的意思。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原来的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许多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反对秦朝,自立为王。陈胜派人分头去接应,各地队伍相互配合,反秦的烈火越烧越旺。

不久,起义军就攻入了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向秦朝发起了总攻。秦二世听说起义军打到京城边上了,很害怕,赶忙派大将组织军队向起义军进攻。由于起义军的队伍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平时又缺乏训练,最后被秦军打败。陈胜和吴广在撤退的路上相继被杀。不久,秦军攻陷了陈县,这支起义队伍最终失败。

继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后,又有许多义军争相起兵灭秦。项梁和项羽的起义队伍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支。

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秦国攻灭的时候,项燕兵败被杀。项梁一直想要为父报仇,恢复楚国。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后,项梁看到为楚国报仇的时机来了,就和侄儿项羽杀了会稽(今江苏省苏州市)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他们两人只用了几天的功夫,就迅速组织了一支8000人的队伍。由于这支队伍里的士兵大都是当地青年,人们就把这支队伍称为“子弟兵”。

子弟兵的队伍在项梁和项羽的率领下,一路向南攻打。沿路一些零散的反秦队伍见项梁的队伍纪律严明,士气高涨,都纷纷前来投奔,起义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六七万人巨鹿之战霸王祠。为了提高号召力,项梁听取了谋士范增的意见,把流落民间的楚怀王的孙子找了来,把他仍然称为楚王,果然又有很多人前来投奔了项梁。不久,秦国大将章邯率军攻打项梁,项梁不幸被杀。

章邯打败项梁后,认为楚军已经大伤元气,就暂时绕过楚军,北上攻打另一个反秦政权的赵国,不久就将赵国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赵王没有办法,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到巨鹿解围。

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后,听说秦军声势浩大,就命令楚军就地扎营,想等秦军和赵军打得差不多时再进攻。项羽多次向宋义建议引兵渡河,与赵军里外夹击,宋义因为贪生怕死,都没有同意。项羽一气之下,将宋义杀死,亲自率领大军渡河作战。

为了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项羽命令将士准备好三天的干粮,过了河以后,将过河用的船以及做饭用的锅全部砸破,誓死与秦军决以死战。项羽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楚军士气,将士们无不奋勇杀敌,以一当十。经过一番殊死血战,项羽终于打败了秦国的20万大军,生擒了秦将王离。章邯带着残兵败将逃走了。

从此以后,项羽威震诸侯,被楚怀王封为上将军,成为了各路反秦军队的首领。

就在项梁和项羽在会稽起兵的时候,刘邦也在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一带进行起义。但刘邦的起义队伍太小,只有两三千人,为了能够站稳脚跟,刘邦决定寻找一个靠山。他与谋士萧何和张良经过一番商量,觉得附近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梁声势最大,就带着人马投奔了项梁。

刘邦像后来,项梁在与秦军的作战中战死,楚怀王命令项羽先率兵北上,营救赵国,然后再挥兵西进,攻打咸阳;又命令刘邦带兵从背后包抄咸阳,与他们约定谁能首先进入咸阳,平定关中,谁就做关中王。

刘邦西进以后,采用谋士郦食其的建议,避开秦军的主力部队,首先攻取了秦朝的交通要道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获得了大批军粮。随后,又采用张良的建议,以高官厚禄招降南阳郡守,攻下了南阳郡。从此,刘邦势力日渐壮大,军队所到之处,秦朝守军纷纷投降,一路顺利攻到了咸阳。

这时,项羽已经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秦朝的很多将领都投降了项羽。赵高见秦朝的大势已去,就杀了秦二世,想要自己称王。但他害怕朝中大臣反对,就假意另立秦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等时机成熟再废帝自立。子婴察觉了赵高的阴谋,与大臣合谋杀掉了赵高,带着秦朝的文武百官,向刘邦投降。秦朝就这样灭亡了。

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城后,立即被咸阳城里豪华的宫殿和耀眼的金银珠宝给迷住了。军队的士兵们纷纷在咸阳城里争抢财物,刘邦也想呆在阿房宫里面再也不出来了。这时,刘邦的手下樊哙和张良及时提醒了他,刘邦重新振作起来,整顿军队,带兵回到灞上。他把咸阳附近的父老百姓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秦朝的残酷法令把大家都害苦了。我来咸阳是要为百姓除害,不是要坑害大家。从今天起,我与大家约法三章:杀人者偿命;伤人者治罪;偷盗者治罪。除了这三条,秦朝的法令一律废除!”咸阳的百姓们听了,十分高兴,自愿拿出酒肉和粮食慰劳刘邦的军队。刘邦也奠定了民众基础,为他日后称王创造条件。

项羽在巨鹿打败了秦军以后,听说刘邦已经攻入了咸阳,非常生气,就带兵来到咸阳,杀掉了秦王子婴和800多个秦国贵族,放火烧掉了阿房宫。后来,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得不得了,就自封为西楚霸王,倚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向天下发号施令。他又把刘邦封为汉王,统辖汉中、巴蜀等地方,让刘邦位于自己之下,听从自己的调遣。

刘邦被封为汉王,只能管辖一些偏僻的地方,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想和项羽较量一番。但刘邦的势力当时还太小,没法与项羽抗衡,只好暂时忍气吞声,带着人马来到了汉中的封地。为了能使自己的势力得以扩张而又不引起项羽的疑心,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烧掉了从关中通向汉中的栈道,让项羽以为自己安于汉中,不会与项羽争夺天下。可暗地里,刘邦却在汉中和巴蜀广集屯粮,训练军队,准备东进。刘邦非常重视任用贤能,他将萧何拜为丞相,又先后拜曹参、樊哙、周勃和韩信为将军,让他们为帮助自己成就事业而出谋献策。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汉军从巴蜀出发向汉中进发。关中百姓本来就对刘邦有好感,汉军一来,他们没有抵抗,刘邦很快就占领了关中。随后,刘邦又攻占了楚国的都城彭城,并使反间计驱逐了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项羽与刘邦经过几次交战,各有损失,就派人讲和,罢兵休战。双方规定以荥阳东南的鸿沟为界,以西属汉,以东属楚。合约订立后,项羽履约,率兵东归;刘邦则毁约,带兵猛追。

鸿门宴公元前202年,刘邦率领30万汉军将项羽的楚军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与楚军展开厮杀。项羽的军队寡不敌众,连吃败仗,损失了大量兵马。夜里,项羽听到四面军营里全都唱起了楚歌,十分吃惊,以为楚国的地方全被汉军占领了。他的爱妾虞姬为了让他安心突出重围,与项羽诀别后自杀了。项羽率领剩下的800多骑兵连夜逃走,汉军紧追不舍,逃到乌江边上的时候,项羽的身边只剩下了20多人。项羽想起了自己起义之初,江东八千子弟跟随自己征战,如今只有20多人生还,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就举剑自刎于乌江岸边。

项羽死后,刘邦很快平定楚地,其他地方也渐渐投降归附。刘邦得了天下,不久就建立汉朝,正式做了皇帝。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建立汉朝。他起初把都城建在洛阳,不久又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因此历史上把他建立的汉朝称为“西汉”,也叫“前汉”。刘邦是汉朝的第一个皇帝,被后人称为“汉高祖”。

汉高祖即位不久,就在洛阳大宴群臣。席间,他让诸位大臣总结一下自己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

有个大臣回答说:“陛下赏罚分明,对有功劳的人有封有赏,得到了大家的拥护;而项羽却疾贤妒能,所以失去人心,丢掉了天下。”

汉高祖听了以后笑着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论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要论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3个人都是当代豪杰,我能重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好好利用,那是他所以失败的缘故。”汉高祖的一席话把大家说得心服口服。

但是,汉高祖却不想永远维持功臣们的高位。他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出于政治、军事需要,把一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们分封为王。可到后来,一些异姓王威望过大,又手握重兵,刘邦对他们越来越不放心。他想方设法剪除异姓王,韩信等人相继被废或被杀。随即,他又以天下刚刚平定、儿子幼小、兄弟少、在讨伐秦朝的战争中多有阵亡等为借口而分封同姓诸侯王。他先后分封刘姓11人为王,统治关东地区。后来,汉高祖又与大臣们杀马盟誓,规定今后凡是不是刘氏而称王者,天下共同讨之。

为了使社会得以稳定,汉高祖还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休养生息”政策。他下令把大量军队解散,让士兵们回家从事农业生产;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们返回家乡,并发放原有的田宅;把一些奴婢释放为平民等。通过这些措施,汉朝的社会局势开始稳定,为文景时期的经济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为了在中原地区掠夺生活资料,经常南下侵扰中原百姓。公元前200年,匈奴首领冒顿率领40万大军南下,直奔长安。为了安定边境,汉高祖亲自带兵北上迎战。

这时,北方正是冬天,天空下着大雪,气候特别冷。很多汉朝的士兵都没遇到过这样冷的天气,冻坏了不少人。但是,汉军刚同匈奴兵交战,匈奴兵就败走。汉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匈奴首领冒顿也逃之夭夭。

汉高祖非常高兴,决定乘胜追击。但他毕竟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为了确保敌情准确无误,他先后派出十几个使者前去探察情况,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瘦的。汉高祖还是怕这些士兵的侦察不可靠,又派刘敬到匈奴营地去刺探。刘敬回刘邦祭孔图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人马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来,陛下千万不能上这个当。”

汉高祖听了非常生气,破口大骂刘敬,还把他关到了监牢里。汉高祖怕冒顿闻风逃走,亲自带着一支骑兵追赶上去。他们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就听见四面八方响起了哨声,匈奴兵象蚂蚁一样涌了出来。他们个个兵强马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都不见了。汉高祖拚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山。

冒顿派出40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汉高祖的一部分人马在白登,整整被围了七天,没法脱身。

后来,汉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了一个使者带着黄金和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就是匈奴的皇后),并对阏氏说:“这是中原皇帝送给您的礼物,中原皇帝愿意同匈奴大王重归于好,还请皇后多多帮忙。”阏氏见了这些珍贵的礼物,心里乐开了花。当天晚上,她就对冒顿说:“我们占领了汉朝地方,没法长期住下来,再说,汉朝皇帝也有人会来救他。咱们不如早点撤兵回去吧!”

冒顿听了阏氏的话,第二天一早,就下令将包围网撤开一角,放汉兵出去。陈平仍不放心,让弓箭手拉开了弓向着左右两旁,保护汉高祖下山。

汉高祖提心吊胆地逃出了匈奴的包围圈,快马加鞭,一口气逃到广武(山西代县)。他立即下令放了刘敬,并向他赔罪。汉高祖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力量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长安。

又过了两年,刘邦采纳了刘敬建议,实行“和亲”政策,把汉朝的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渐渐缓和了下来。

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夫人,名叫吕雉。她心肠狠毒,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

在汉高祖还活着的时候,吕后就采用阴谋的手段,与汉高祖策划杀戮异姓功臣。汉高祖死后,吕后为了排除自己日后专权的障碍,用更加残酷的手段杀戮刘姓诸侯王。在短短几年间,汉高祖的8个儿子就被杀掉了4个。

汉高祖长陵继承皇位的汉惠帝刘盈是吕后唯一的儿子。他年纪小,人又老实,大权全部落到了吕后手里。

吕后生平最痛恨的就是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如意。汉高祖不但生前非常宠爱戚夫人,而且还多次想要废掉优柔寡断的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大臣们的反对,最后才没有办成。汉高祖死了以后,吕后立即把戚夫人抓了起来。她先是派人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又把戚夫人的头发剃光、眼珠挖掉、耳朵熏聋,最后将戚夫人关进了厕所里。接着,吕后开始准备加害赵王如意。汉惠帝看出了吕后的用心,他念及与如意的手足深情,就把如意接到了宫里,每天吃饭睡觉都在一起,使吕后没法下手。一天,汉惠帝早晨独自外出了一会儿,一回来,就看见如意七窍流血,中毒身亡。汉惠帝抱着如意的尸体大哭起来,回去就大病一场。不久,汉惠帝也抑郁而亡。

由于汉惠帝一直没有儿子,吕后就让皇后假装怀孕,然后从别的地方抱来一个婴儿,立为皇帝,称为少帝。吕后就借这个小小的傀儡皇帝任意发号施令。

吕后为了能在朝廷中站住脚,把吕家的子孙一一封王,还让他们掌握了军权。这时,刘姓的天下已经完全被吕后和她的侄子侄孙们篡夺了。

后来,吕后一病不起。她临死之前,把她的两个侄子吕产和吕禄分别封为相国和上将军,统领两支军队,以防备刘家人的报复。吕后死后,吕氏家族把持着朝政大权,企图篡夺皇位。朝中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暗中策划,准备发动政变,除掉诸吕。周勃设计迫使吕禄交出兵权,并将他杀掉;然后又在吕产企图劫持皇帝、发动叛乱的时候将吕产杀死。接着,周勃和陈平率领着拥护刘氏天下的将士们,到各地搜捕吕氏同党,清除吕氏集团。从此,刘氏天下再次安定了下来。

汉高祖即位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恢复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由于国家还没有稳定,年年征战,所以那时的国家政治还是以武备为主。直到文帝即位后,汉朝的政治中心才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汉文帝的母亲是个出身贫寒的人,因为惧怕吕后,与儿子长期住在宫外。汉文帝从小生活在平民当中,对百姓的疾苦非常了解。他即位不久,就下令减轻刑罚,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治罪的法令,又规定犯人可以罚钱赎罪,并且废除了肉刑。他还下命令规定百姓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或愿意给皇帝提合理建议的,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

为了恢复经济,文帝把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为了鼓励农民种粮,减轻农民负担,文帝把15税一的田租改为30税一,后来索性把田租免收,直到景帝时才恢复为30税一。为了减轻徭役,文帝下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以减轻戍卒的运输之苦。对于匈奴,文帝也是尽量避免战争的发生,以和亲为主,从各个方面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独轮车(模型)汉景帝即位后,也像汉文帝一样,一心想要治理好国家。他除了在大的方面继承文帝的政策之外,在一些小的措施上也有所改进。对于匈奴,汉景帝继续采取和亲政策,拉拢匈奴,稳定边疆。他还减轻刑罚,允许对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避免出现冤狱等。公元前154年,汉景帝进行“削藩”,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文帝和景帝前后统治了将近40年。在这段时间里,朝廷国库充实,地方上吏治严肃,人民自给自足,生活有保障。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汉朝初年,汉高祖为了巩固刘氏家族的统治,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这些诸侯王的势力很大,他们不但占据很多土地,而且还有自己的军队和法律。到了汉景帝的时候,诸侯王的势力更强了,光齐、楚、吴三个封国所占有的土地,合起来就占了整个西汉国土的一半,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

御使大夫晁错眼看分封的这些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有些还不愿受朝廷管束,就对汉景帝说:“现在诸侯王越来越狂妄自大,我听说有些还正在招兵买马,准备造反。眼看国家就要大周亚夫像乱,我们还是趁早削了他们的封地,限制他们的发展为好。”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非常有道理,就下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

汉景帝先从几个诸侯国入手,找出他们的罪证作为削减封地的借口,然后把他们的管辖区划归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过了不久,诸侯国的土地就被削减了不少。

吴王刘濞势力很大,他早就想起兵叛乱,篡夺皇位。他见景帝“削藩”的政策很快就要轮到他了,就决心用武力对抗。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了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等六个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发兵后,汉景帝很害怕。朝中一些平日嫉恨晁错的人趁机向晁错报复,他们劝景帝说:“七国叛乱完全是为了晁错一个人。您只要杀了晁错,恢复诸侯王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自动退兵。”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就真的把晁错给杀了。

但是,七国叛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正准备向长安进攻,根本没有退兵的打算。景帝没有办法,只好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能攻善守,他一面以主力部队挡住叛军的进攻势头,一面暗中切断叛军粮道,挑起叛军内乱。3个月之后,七国之乱终于被平定下去。

后来,汉景帝继续推行削藩政策,把诸侯的势力大大削弱,汉朝这才真正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汉朝经过汉高祖和文景二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不但政治稳固,而且国库充实,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强大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他对外积极开拓疆土,对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这个时期的西汉王朝无论在文治还是武功上都达到了顶峰。中国历史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汉武帝像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首先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培养专门的儒士,以为统治机构培养人才,并以此加强对百姓的思想统治。

其次,在政治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让诸侯王的子孙在封国内继续分封为侯,把封国的势力化整为零。同时,汉武帝又以种种借口剥夺诸侯爵位。终于在他统治时期,把从汉高祖时期遗留下来的封国问题彻底解决。他创立刺使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打击地方豪强;削弱丞相权力,任用酷吏,严格刑法,建立察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

在经济上,汉武帝将冶铁、铸钱、煮盐收归官营;设立均输、平准官,平衡物价;实行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灌溉农田;改进农具,推进农业生产发展。

在加强对内统治的同时,汉武帝还大规模地对外开拓疆土。在他统治初期,出兵平定了闽越、南越和东越,使居住在江淮地区的越人与汉人融合,共同归属西汉管辖。他又遣派使者出使西南夷,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和开发,使今天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归入了中国的版图。最重要的是,汉武帝多次出兵攻打匈奴,使从战国时期起就威胁中原北方边境的匈奴势力基本解除。并且,他还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征战朝鲜,打败当地贵族,在朝鲜地区设立四郡。汉武帝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一个空前强大的汉帝国。汉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国力最雄厚的国家,华夏民族也从此被称作“汉族”。

汉武帝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希望进一步加强人们思想上的统一。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公羊传》拓片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汉景帝时任博士官,精通儒家学说。他看到汉朝建立以来经历了几次诸侯谋反事件,就认为应该宣传大一统思想,加强皇帝的中央集权。董仲舒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把由孔子创立经过孟子发展的儒家学说加以改造,又融合各家学说和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形成了一种为封建政治制度服务的理论。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议,认为皇帝是天的代表,皇帝的权力由上天赐予,人们服从皇帝就是顺从天意。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必须遵守严格的上下尊卑礼节,不可以违反。董仲舒还建议说,诸子百家学说妨碍皇帝的绝对权威,只有儒家学说才能保持思想上的统一,因此,应该把除儒学以外的各派学说都禁止传播。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建议非常适合集权统治的需要,就在朝廷中设立了专门传播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并在博士下配置弟子。这些弟子在五经博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经书,每年进行一次考试,五经中能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优秀的可以做大官。这样一来,其他诸子百家学说都被排斥,学习儒家学说成为了做官的主要途径。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当时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加强集权,维护统治的效果,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后世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为了使这种思想更加适应统治的需要,不断对它进行补充和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儒家学说越来越落后于时代。它不但禁锢人们的思想,还剥夺了读书人追求学术自由的权利,成为了一种顽固保守的思想。

“丝绸之路”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开辟的横贯整个亚洲的交通要道。它以长安为起点,沿渭丝绸古道商旅图河北上到敦煌,然后分为南、北、西三路,连接各个国家,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丝绸之路”从西汉开辟一直到唐朝的1000多年时间里,一直都是中西贸易的重要通道,为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就是张骞。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北方的匈奴不断南下骚扰,使得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不能安稳地生活。西部地区的月氏国也和匈奴有很深的仇恨。公元前139年,张骞被汉武帝选中,出使月氏,动员月氏与汉朝联合对付匈奴。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的队伍出了关中,到西域去联络月氏国。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要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他们一路小心翼翼,还是被匈奴骑兵发现。由于寡不敌众,所有出使人员都被匈奴扣留。张骞被囚禁在匈奴十年,并被迫娶妻生子。但他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终于等待机会逃出了匈奴,经过大宛(今俄罗斯境内)到达月氏。可那时月氏国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人们安居乐业,已经失去了报仇的愿望。张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也没能说服月氏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只好回国。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能达到让月氏国出兵的目的,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对日后开发西南地区起到了积极作用。

又过了两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把匈奴赶到漠北一带,打开了西进的大门。于是,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带领着三百多人、六百多匹马、上万头牛羊和大批贵重礼物首先来到了乌孙国。乌孙国王是一个老头子,和当年的月氏王一样,他也满足于现状,不想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乌孙未能完全如愿,就派副手带着礼物分别前往大宛、康居、月氏等国家联络,表示汉朝的友好。这些国家因未摆脱匈奴的控制,大多想和汉朝进行贸易往来,就派遣使者出使长安。从此,中亚各国与汉朝开始了正式的交通往来。

我们今天知道的葡萄、芝麻等食物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中国华贵的丝绸也通过西域大量转运到亚欧国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享有盛誉的“丝绸之路”就这样开通了。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30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20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巡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太初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公元前99年,李陵因战败投降匈奴,李陵家族被诛。司马家与李家是世家,司马迁因为李陵仗义执言而被判死刑。为完成《史记》,自请腐刑,免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司马迁离开了长安,不知所终。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忠于写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由于他的决心和毅力,才使我们明了历史的真相。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失。他的《报任安书》,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过程;抒发了无辜受刑的悲愤,暴露了汉武帝的专横残忍;最后,表达了自已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决心。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不断侵扰汉朝边境。汉武帝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多次与匈奴征战。他先后派出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勇猛将领率兵出击,大败匈奴,使匈奴逃到了沙漠以北的地区,很多年都不敢再到汉朝边境骚扰。

匈奴退回漠北以后,一面派出使者表示要与汉朝通好,一面暗中招兵买马,准备进攻中原,他们还时不时地把汉朝派去的使者扣留。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他怕汉苏武牧羊图朝出兵打他,就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放了回去。汉武帝为了报答他的善意,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带着100名士兵和许多礼物,护送以前扣留下来的全部匈奴使者返回匈奴。

苏武等人到达匈奴后,原来投降匈奴的汉人虞常与张胜密谋,想把单于的母亲劫持到汉,但还没动手就被匈奴人发觉,苏武被牵连入狱。苏武不愿在匈奴受审,几次拔剑想要自杀,但都被救了下来。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节气的好汉,十分钦佩,就派汉朝的降臣卫律去劝说苏武投降。苏武不但不为其所动,还把卫律骂走。单于对苏武越发敬重,更想招降他。于是,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方法使他屈服。苏武仍然宁死不屈。单于见所有的办法都不能让苏武屈服,就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没有人烟的地方放牧,还对他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你再回汉朝吧!”

苏武到了北海,度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北海终年白雪皑皑,荒无人烟,连鸟兽都很少。苏武饿了,就挖野菜,逮田鼠。吃的怎么样,苏武都不在乎,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没有完成与匈奴和好的使命。

金缕玉衣公元前85年,匈奴重新与汉朝和亲,苏武被释放回国。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长安。他回到长安那天,长安的百姓们都出门迎接他,汉昭帝也专门设宴对他隆重招待。人们见到苏武的胡须和头发已经全白了,但手中还握着已经磨光了的使节,都把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

北方的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日渐衰败,没有力量再去对抗汉朝。他们为了争夺土地和食物,内部纷争不断。一个叫做呼韩邪的单于因为与其他部族斗争失败,就决定投靠汉朝。

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汉朝的都城长安,拜见当时汉朝的皇帝汉宣帝。汉宣帝非常高兴,到长昭君墓安郊外迎接。汉宣帝不但为呼韩邪专门摆酒设宴,还送给了他许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呼韩邪非常感动,表示今后要与汉朝通好。后来,西域各国听说匈奴单于在汉朝受到了礼遇,也都争先恐后地与汉朝通好。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请求汉元帝与他和亲,匈奴与汉朝世代友好。汉元帝非常高兴,就传旨给后宫的宫女:谁要是愿意嫁给匈奴单于,就把她像公主一样对待。

宫中有个新来的宫女名叫王嫱,字昭君。她出身于小康家庭,从小读过几年书,不但长得美丽大方,而且非常明白事理。王昭君听说匈奴想和汉朝结亲,觉得这是关系到汉朝边疆稳定的好事,就表示愿意嫁到匈奴去。

汉元帝知道了非常高兴,他不但亲自为王昭君选定了成亲日期,而且还找了一个匈奴女人来专门为王昭君讲解匈奴的风俗习惯,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乐器。王昭君聪明好学,很快就弹得一手好琵琶。

到了成亲这天,新郎呼韩邪单于亲自来迎娶新娘。汉元帝为王昭君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并设宴为他们送行。呼韩邪和王昭君离开长安返回匈奴的时候,汉朝的文武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心中百感交集,就把自己当时的心情谱成了曲子,边走边弹。这首曲子就是《昭君怨》,它一直流传到今天。

王昭君到了匈奴以后,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生产,改革匈奴落后的风俗习惯,深得匈奴人民的喜爱。匈奴人逐渐学会了农业生产,解决了粮食需要,从此不再到中原地区抢夺食物。农业有了发展,畜牧所用的饲料也就有了保障,匈奴地区出现了人畜两旺的景象。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按照匈奴的习惯,改嫁给新的单于。她经常派使者把匈奴的土特产品送到汉朝,汉朝也把匈奴所需的物品送到匈奴,双方和睦相处,60年没发生战争。

王昭君临死的时候,告诉子女要将自己的坟墓坐北朝南,让她能够永远看着自己的家乡。沙漠里寒冷干燥,少有绿草,只有王昭君的坟墓长年青草丰茂,人们就把昭君墓又称为“青冢”。

王莽是汉平帝祖母的侄儿。他早年生活简朴,喜好读书,结交权贵,赢得了很好的名声,最后做了朝廷的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汉平帝即位时,年纪才九岁,国家大事都由王莽作主。

平帝12岁的时候,王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平帝,自己做了国丈。王莽怕平帝的母亲家族干预朝政,就有意不许他们来京城。时间长了,平帝就对王莽有些不满,背地里说一些抱怨的话。王莽知道后,非常生气,心里想:现在皇帝才这么小,就口出怨言,要是将来长大了那还得了?于是,在年终大祭时,王莽就暗中在酒里下毒,将汉平帝毒死了。

后来,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小孩立为太子,自己做了“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劝王莽即位做皇帝。王莽也觉得做“假皇帝”不如做真皇帝。于是,有些人就制造出一些迷信的东西来讨好王莽。公元8年,有人在高祖庙里发现了两支刻有“汉高祖让位给王莽”字样的签,说是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于是,王莽王莽时的陶范与铜钱就跑到太后那抢来玉玺,在公元9年,正式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新,都城仍在长安。统治了二百多年的西汉王朝,就这样结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政权,就打着复古改制的幌子,下令在全国实行变法。首先,王莽下令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属国家所有,不准私人买卖;其次,把奴婢称为“私属”,也一律不准买卖;另外,他还在一些比较大的城市中设五均官,控制物价;垄断对盐、铁、酒等六种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经营权;除此之外,王莽废除了汉武帝以来一直使用的五铢钱,四次更改币制;最后,王莽还变革官制,实行分封,挑起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与战争。

王莽的这些改革,全都出自于《周礼》和其他古书,因此,人们称他的改革为“复古改制”。这些改革并没有起到维护政权统治的作用,反而引起了一系列混乱,激化了社会矛盾,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引起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公元23年,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王莽改制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各种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再加上当时各地普遍发生旱灾和蝗灾,人们的生活艰苦到了极点,各地先后发生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人们为了寻找活路,终于发动了大规模起义。

公元17年,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闹饥荒,百姓为争夺野菜发生殴斗。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和王凤因为在当地农民中威信很高,被请来调节矛盾。王匡和王凤早就想推翻王莽的统治,他们借此机会鼓动百姓们说:“为了争夺这点野菜,赤眉军无盐大捷咱们自己跟自己打架,太不值了。我们就算今天填饱了肚子,明天咱们的粮食仍然会被搜刮去。害我们没有饭吃的是那些当官的狗东西!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谁都不用怕!”

百姓们听了他们的话纷纷赞同,就推选王匡和王凤为首领,聚众起义。起义军在王匡和王凤的带领下,抢了一些粮食,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作为根据地。不久,队伍就壮大到七八千人,人们就把这支起义军称为“绿林好汉”。

第二年,莒县(今山东省)一带发生灾荒,琅邪人樊崇率领百余人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在青州和徐州之间与官府作战。不到一年,各地投奔樊崇的队伍就有两万多人。为了与官兵区别,樊崇的起义军都把眉毛涂成红色,因此,人们把这支起义军称为“赤眉军”。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猛烈地冲击着王莽政权。一些刘姓皇族一看有机可乘,就纷纷打出反对王莽、复兴汉室的旗号,想借机恢复刘家天下。其中荆州一带的地主刘玄、刘秀等人都加入了起义军。刘玄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很快就取得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地位,在宛城建立了政权,年号“更始”。

王莽知道后,迅速调遣42万大军,南下进攻起义军。两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交战。赤眉军在刘秀的率领下,趁敌军不备先发制人,以几千人的兵力大败王莽军主力。随后,他们乘胜攻占长安,杀掉王莽,推翻了新政权。

后来,刘玄害怕其他起义军将领功大威胁自己的地位,就开始排斥异己,杀害起义军将领;刘秀也与刘玄决裂,向中原发展势力,对起义军进行残酷镇压。绿林、赤眉起义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刘秀是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汉高祖的九世孙。王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他趁机起兵,加入绿林军。公元23年,他来到河北,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口号,利用农民起义军的声势,取得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随后,他又在各派的争斗中逐渐占得了上风,力量逐渐壮大。

汉光武帝刘秀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今河北省高邑县)称帝,仍用“汉”作国号,改年号为建武,不久定都洛阳。因为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历史上称刘秀建立的汉朝为东汉,又叫后汉。刘秀是东汉的第一个皇帝,历史上称他光武帝。

刘秀即位后,趁中原大饥、农民军思念家乡的大好时机,消灭并受降了起义军共三十多万,又消灭各地武装割据。到公元36年,全国恢复统一。

全国平定后,刘秀重建刘氏汉室帝业。他首先废除王莽时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名。同时,他为人豁达大度,以诚服人,知人善任,注意收揽人才。许多有才能的人都得到了他的重用。

对于那些开国功臣,刘秀给予优厚的封赏。但鉴于王莽篡汉的教训,刘秀在封赏时并没有给他们统治的实权;对于那些手中握有重兵的大臣,刘秀也不让他们接近京师;在地方上,刘秀大力削弱地方兵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些掌管兵权的功臣明白了光武帝的意思,先后辞去军职,倡导儒学。

刘秀认识到王莽因为政令繁多以致丧失民心,就诏令群臣“议省刑法”,“还汉世之轻法”。他还精简官吏,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减少地方官吏,在中央加重尚书职权,便于皇帝一人管理。通过这些措施,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为了使社会稳定,恢复经济发展,刘秀减轻赋税,将税制由十税一恢复为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他还下令度田,核查田亩户口以打击豪强地主。从公元25年开始,他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安置流民,鼓励贫民开荒,组织军队屯田。除此之外,光武帝积极重视发展农田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复并扩建陂塘和渠道,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处理内政的同时,光武帝积极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缓和边境冲突,尽量避免与匈奴等少数民族发生战争。

经过了光武帝三十年的治理,东汉的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政治比较清明,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作“光武中兴”。

东汉持戟青铜骑士俑出行仪仗东汉初年,匈奴势力有所发展,经常侵扰汉朝边境。但那时光武帝忙于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无暇顾及北方边境。公元33年,光武帝派大司马吴汉领兵征讨。但吴汉带领汉军与匈奴打了好几年,也没打出什么结果。匈奴人从此变本加厉,更加狂妄起来。汉朝北部边境没有一年宁静过。

公元48年,匈奴部族内部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而发生了分裂,又逢连年干旱,蝗虫成灾,整个匈奴地区赤地千里,人畜死亡过半。后来,匈奴南边八个部落共同推选比为南单于,并向汉朝祈求庇护,表示愿意永远为汉朝守卫边疆的土地,与汉朝共同抵御北方的敌人。光武帝接受了比的归附。从此,匈奴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东汉王朝为了与南匈奴和平共处,经常把一些财物、粮食和牛羊等赠给南匈奴,每年为他们提供的财物总数多达一亿多钱。

汉明帝在位期间,北匈奴日益强盛。它不时攻打南匈奴,侵扰汉朝边境。公元72年,汉明帝派窦固反击北匈奴,使北匈奴有所收敛。

公元89年,汉朝对北匈奴进行了大规模进攻,给北匈奴以摧毁性打击。汉和帝派出车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各率4000骑兵,调集南匈奴军队、边境驻军以及羌人军队在稽落山(今蒙古共和国西南)大破北匈奴军队。北匈奴81个部落共20余万人投降。窦宪的军队出塞1500公里,一直抵达燕然山(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第二年,南匈奴与北匈奴再次爆发战争,北匈奴战败。窦宪认为趁现在北匈奴国力衰弱,应该把他们消灭掉。于是,他派耿夔、赵博带兵进攻,把北匈奴包围在金微山,北匈奴单于逃走,北匈奴由此消亡。

从此以后,北匈奴部分归附了汉朝,部分归附了鲜卑族,还有一部分战败后离开了中国境内的蒙古高原,走上了遥远的西迁路程。匈奴东面的鲜卑族逐步西进,占据了匈奴原来的地方。

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的一些主要国家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但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的倒行逆施,西域诸国纷纷与汉朝断绝了往来。它们分裂成了五十几个小国,被匈奴所控制。光武帝即位后,汉朝再次强大起来,西域诸国都想与汉朝恢复关系,摆脱匈奴的统治。公元73年,东汉明帝派遣班超为使者,带着随从和礼物去结交西域各国。

班超与从事(官名)郭恂带领36名军士,历尽艰辛,首先到达了鄯善国。鄯善国受制于匈奴,被匈奴长期勒索,鄯善王早就心有怨言。他见班超是汉朝的使者,非常高兴,为班超等人摆酒设宴,招待得很周到。但是,当班超说出要与鄯善国联合,一起对付匈奴的时候,匈班超像奴的使者也来到了鄯善国。鄯善王惧怕匈奴,不敢答应班超的请求。班超当机立断,带领手下杀掉了匈奴使者。鄯善王吓得面无人色,赶紧表示与汉朝交好,还决定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

汉明帝知道了班超在鄯善国的英勇事迹后,非常高兴,把班超提升为军司马,让他继续出使西域。

班超带领原班人马,又来到了鄯善西面的于阗。于阗王也因为害怕匈奴,对班超等人十分冷淡。于阗的一个巫师也从中作梗,说要杀班超的马祭神,不然的话,与汉朝交好神会降罪的。班超假意答应了这个要求,并让巫师自己去牵马。等巫师把马牵过来的时候,班超一刀砍下了他的脑袋,然后拎着人头去见于阗王。于阗王对班超的勇猛早就有所耳闻,见此情景,更加害怕,便也答应了与汉朝交好。

后来,班超等人继续出使西域其它国家,先后又与疏勒、车师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他利用这些国家的兵马去进攻那些仍然跟着匈奴敌视汉朝的国家,用巧妙的战术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最后,西域的50多个国家全部归顺了汉朝。公元91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负责保护西域诸国,监视匈奴。

班超在西域奋斗了30年,他运用各种方法,帮助西域人解除了匈奴的束缚,使西域重新与内地连为一体,被阻隔了几十年的东西交通大道也再次畅通起来。

东汉后期,一些正直的官吏士大夫与太学生联合起来,要求收回外戚特权,打击宦官势力,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社会力量。这些与外戚和宦官进行斗争的官员和太学生被称为“党人”。

那时候,皇帝刚刚即位时年纪都还小,朝政大权往往都掌握在太后手中。太后不信任朝臣,依靠娘家的亲戚执政,形成了外戚专权。东汉时,外戚专权最厉害的就是梁冀。他本是汉顺帝皇后的哥哥,被汉顺帝封为大将军。汉顺帝死后,他依仗着自己的皇亲国戚的地位和大将军的职位,垄断朝政,横行霸道,不可一世。汉桓帝看不惯梁冀的所作所为,就找了自己亲信的几个宦官密谋除掉了梁冀。从此,东汉的政权从外戚手里转到了宦官的手里。

后来,宦官越来越骄横,一些太学生忍不住了,纷纷抨击起朝政来。许多不畏强暴的官吏也直接利用手中的权力惩治不法权贵,遏制宦官势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司隶校尉李膺。李膺东汉官印为官清正,执法严明,曾经杀掉了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打击了宦官势力,受到人们的尊敬。

但宦官们对李膺恨之入骨,时刻找机会报复。有个叫张成的方士与宦官关系密切,他听说皇帝即将大赦天下,就怂恿自己的儿子去杀人。他的儿子杀人后,就被李膺抓了起来,立即斩首示众。张成失算死了儿子,气急败坏地与宦官密谋,在汉桓帝面前诬陷李膺谋反。汉桓帝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李膺等200多个党人。后来,在朝中大臣的反对下,桓帝被迫释放党人,但还是“禁锢”他们终身,永远不许他们做官。

汉桓帝死后,12岁的汉灵帝即位。汉灵帝的母亲窦太后见自己儿子年幼,控制不了朝廷,就与朝中大臣商议,把李膺等人招回朝廷。李膺回来后,立即秘密策划铲除宦官势力。宦官得知后,软禁了窦太后,强迫汉灵帝宣布李膺等人谋反。李膺等百余名党人被抓,几乎全部遇害。这次事件牵扯有关人员多达六七百人,宦官气焰嚣张到了极点。

经过两次“党锢之祸”,朝廷里正直的官员都遭到了打击,宦官集团完全控制了朝廷,东汉的政治一天比一天腐败了。

东汉后期的七八十年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越来越腐败。而且,从汉和帝的时候起,全国各地灾荒不断,民不聊生。面对贫穷饥饿和腐朽的统治,农民走投无路,终于揭竿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

造纸生产过程示意图张角是巨鹿(今河北平乡)人,从小读过几年书,懂得医道,经常免费给穷人看病。他看到农民们都盼望能安心进行生产,过太平日子,就成立了一个教派,取名太平道,并招收了许多弟子。张角一边继续给穷人看病,一边利用看病的机会进行传道。贫苦农民为了摆脱眼前的困苦生活,都把张角当作救星,纷纷信奉太平道。大约过了十几年的光景,太平道的教徒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

张角见时机成熟了,就暗地里发动教徒们进行起义。他用16个字作为起义军的口号,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就是指东汉,“黄天”是指起义军要创造的天下。他们约定在甲子年(公元184年)进行起义,到了那个时候就“天下大吉”了。

可是,就在起义爆发前的关键时刻,起义军叛徒向朝廷上书告密,朝廷立即出兵杀害起义军1000多人。张角下令通知各地提前起义。他自称“天公将军”,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很快,全国就有几十万农民一同起义。由于起义军头上都裹着黄巾当作标记,人们就把起义军称为“黄巾军”。

黄巾军每打到一个地方,就焚烧当地的官府衙门,没收官家财物,开仓放粮。许多地方州郡的长官都吓得纷纷逃窜。不久,东汉的统治秩序就被完全打乱了。

但是时间长了,黄巾军的粮草武器供应越来越跟不上,东汉朝廷和各地军队四处围攻,起义军逐渐处于劣势。张角和其他两位将领也在这时先后去世,黄巾军迅速被镇压下去。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官吏和豪强都壮大了力量。他们纷纷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发展成了地方的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连年混战,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描绘剪除董卓历史故事的年画—连环计董卓本来是陇西的豪强,后来因为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而步步高升,势力逐渐扩展起来。公元189年,东汉统治集团外戚和宦官相互仇杀,董卓趁机带兵杀进洛阳。

还没到洛阳时,董卓听说汉少帝刘辩被宦官劫持外逃,就引军护驾,把汉少帝护送回了洛阳。董卓进京后,吞并了部分外戚和大将军的军队,尽揽东汉朝政。不久,他又胁迫何太后和朝臣废了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做皇帝,这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废立的那天,朝中文武百官都悲切惶恐,却无一人敢进言。随后,董卓又毒杀了何太后,自封为相国,从此开始专制朝廷。董卓专权后,横行无忌。他每天带剑上殿,入朝不跪,没有一点臣子礼节。同时,他还在洛阳纵兵劫掠财物,残害百姓,把京城弄得人心惶惶。

董卓的专横残暴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对,就连那些官僚地主也对董卓没有好感。中军校尉袁绍因为与董卓意见不和,逃出洛阳;典军校尉曹操也怕董卓对他下毒手,公开打出了反对董卓的旗号。一时间,东汉各地十几个州郡先后起兵反对董卓,他们汇聚到一起,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了“关东军”,共同讨伐董卓。

董卓在关东军的围攻讨伐下,被迫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董卓撤出洛阳的时候,百姓们都不愿跟他走,他就派军队把洛阳的房屋、庙宇全部烧光,把物品全部毁掉,弄得鸡犬不留。董卓到了长安后,更加专横跋扈,穷奢极欲,百姓的生活更加痛苦了。司徒王允对董卓的倒行逆施早就不满了,他联合董卓的部将吕布,共同密谋把恶贯满盈的董卓杀死了。董卓被杀的消息传开后,长安城的百姓兴高采烈,欢呼一片。但不久,董卓的余部就打进了长安,杀了王允等一万多人,对长安大肆烧杀抢劫。从此,军阀混战的局面正式开始,东汉转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